近來由「雲岡杯」引發的一系列公案甚囂塵上,關於「美書」「醜書」的爭論也沒有定論。歷來書畫的評論關鍵點都在「神採」「氣韻」上,古人從沒有以字形的美醜為根據評判過書法。甚至還以流美的外形為習氣,被書畫家所不齒。
我們這個年代是以顏值論高低的,同一個濃妝豔抹的女人,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有人覺得美得不可方物,有人覺得醜得矯揉造作。這在大眾當中是沒有標準的,如果還按古時的審美標準來判斷,當然又與當今的實際不相符。
書畫也是自古以來就有鑑賞標準的,南朝王僧虔提出「神採」兩個字之前,他的祖上王羲之以王羲之的老師們就已經用形象的比喻,來說明書法字的神採了。王羲之筆下那些「壯士佩劍」「婦女纖麗」「飛鳥空墜」「流水激石」,都是用來說明書法應有的「氣」的。
王僧虔甚至提出神採比形質更重要,神採才是書法的妙道。從藝術產生的「成教化,助人倫」的初衷,也可以看出,不管是書法還是繪畫,目的都是表達創作者的「意念」的,書法已經高於文字本身了。是被附加了一定意義的,因此更重視字面之外所傳達的思想。也是因此,書法才有「散懷抱」的說法。
同樣是南齊的謝赫,也提出了類似的書畫評定的理論,「謝赫六法」的首條就是「氣韻生動」。此後「氣」之說。此後,至今作品所傳達的內容才是作品的核心。
清朝的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有個「書法六要」,這六要的第一個就是「氣質」;第二是天資;第三是得法;第四是臨摹;第五是用功;第六是識鑑。
所謂「氣質」,是人承天地稟賦,所特有的氣象。而氣質的多少優劣都是由貴賤不同體現出來的。我們今天也一樣,誇美女有氣質,會被人認可;只誇人家長得漂亮,有侮辱人之嫌。
書畫最看重的是廟堂氣、煙霞氣、山林氣和士氣。廟堂氣是王者之風,端莊、大度兼有文豪的氣質。金石氣其實就是廟堂氣的一種,人們不理解那些人為什麼寫「醜書」,其實他們並不是要寫得醜陋不堪。原本是想寫出廟堂氣的,結果寫偏了,成了不倫不類的「醜書」。
煙霞氣,是指仙氣,它和山林氣所代表的野逸之氣,共同表達了神與仙的氣質,代表了佛與道的思想。所謂的有「禪意」,也大概指這一類的作品,一般變幻縹緲,自然質樸,今人嚮往。
士氣就是人們常說的書卷氣,代表了儒家的思想氣質。一般溫和靈秀,灑脫疏美,彬彬有禮,君子之風。
清代劉熙載的《藝概·書概》中也有對書法「氣」的論述,「凡論書氣,以士氣為上。若婦氣、兵氣、村氣、市氣、匠氣、腐氣、傖氣、徘氣、江湖氣、門客氣、酒肉氣、蔬筍氣,皆士之棄也。」這些都是傳統書畫中不該有的氣質。
我們常說繼承傳統要有選擇地繼承,在舊社會一貫的真理,放到今天可能就不太適用。齊白石被稱作「俗氣」正是源於他畫了很多文人士大夫所不取的瓜果蔬菜,而有了蔬筍氣和市氣。但是在當今的新時代下,這些並沒有影響到齊白石書畫的傳播和價格。
還有一點,現在也已經完全不同,劉熙載所說的「婦氣」,也有人叫它「閨閣氣」,在舊時那些士大夫眼裡,是最不能有的。男權社會中,代表女子的都屬於被唾棄的,所以那些陰柔之美是不被認可的。以至於自古以來都崇尚陽剛,崇尚力量,動輒就是剛勁有力之詞。
在今天看來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也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美。在唐以前,衛夫人的書法就被譽為「插花舞女」,這種美在今天是不是可以被讚揚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