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丸子的粉絲裡有多少上班族?不管你是還未步入社會,還是正在接受社會的鞭打,亦或是已經逃離社會的「魔爪」,最近一定都在被「打工人」這個梗瘋狂洗腦.
打工人的人設首先是具有「鋼鐵般的意志」
「炙熱的情懷」
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但就是不敢遲到,也不敢擦眼淚.因為遲到扣錢,騎電動車的時候擦眼淚不安全
不得不感嘆,沙雕網友們真的好有才!
其實,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信號。怎麼說?
以前,年輕人們給人的感覺總是躊躇滿志,整天掛在嘴上的都是「打拼事業」、「奔前程」.至少過去的一二十年裡都是這樣的。
那時候還能驕傲地自稱一句「上班族」。
英語中一般叫office worker,或者office staff,聽起來體面又高薪,分分鐘腦補出都市麗人、精英白領們意氣風發、西裝革履上下班的樣子。
還有一種說法叫做commuter,啥意思?
原詞是commute,「通勤」的意思,所以加上後綴「-er」變成人當然就是「通勤者」。
這個其實也很好理解,絕大部分上班族都是需要通勤來往返家與公司之間的——有的需要坐地鐵,有的是坐公交,也有開私家車的,國外甚至有專門的通勤火車班次。
英語中還有很多慣常用法,其實比我們更加深諳上班的真諦。
比如當你想表達你上班很忙、很累的時候咋說?最常規的說法當然就是——「I am/was very busy at work」。中規中矩,不會出錯,但也沒什麼感情就是了,無法表達出社畜那種強烈的對上班的情緒。
兩種更地道的表達,通過例句來展示一下
· We all have those days that pass like a whirlwind. 我們都忙得不可開交。
· I don't get a free moment to catch your breath. 我忙得都沒時間喘口氣。
第一句裡的whirlwind /ˈwɜːrlwɪnd/ 的意思是「旋風」,放在中文裡面這就是一個比喻句了,走過去就像一陣旋風嘛,可見有多忙。
第二句就類似於中文裡的誇張手法了,忙得連呼吸都抓不到,可不就是忙得沒時間喘氣嘛。
更深層次的,英語中也愛用動物來形容工作。回想一下,我們平常是不是也喜歡形容自己累成狗、工作忙成狗?
英語中也不例外,也有一種說法是work like a dog。
不過這跟中文還是不太一樣。在英語中,像狗一樣並非是貶義的說法,英語文化中狗代表著忠誠,所以這裡形容的其實是努力工作的狀態。
這裡也可以說work like a horse,同樣表示工作起來像馬一樣勤勞。
還有一個說法叫做donkey work,搞懂它的含義之後你恐怕覺得它才是萬惡之源.
donkey的意思是「驢;傻瓜;頑固的人」,總之,都不是啥褒義詞.驢每天的工作是啥?拉磨唄。
所以,donkey work代表的就是艱苦、機械重複而又無趣的工作。
先go to work/off to work(上班),work like a dog/horse/donkey,最後再拖著疲憊的身子be/get/knock off work(下班),call it a day
每天都是機械的重複.這就是當代社畜的一天。
這兩天看到一個說法,說起來,現在大部分年輕人,都是坐在高級寫字樓裡,做著看起來體面的工作,但這和我們的父輩又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他們的工作環境可能沒我們的高大上,但本質上,都還是我們開頭說的——「打工人」。
不管身處哪個行業哪個單位,搞金融的不會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程式設計師也不會覺得商場導購員就不體面了。所有的隔閡都消失了,不管我的工作場所是高級寫字樓,還是市井路邊,只要我們都是「打工」的一員,我們就共享這個稱號。
只要你不是自己的老闆,或者不是freelance worker(自由職業者),那大家就都是光榮的「打工人」。
我在寬敞明亮的辦公桌前碼字,你在風吹日曬的工地搬磚,他穿梭在忙碌的城市裡送快遞、送外賣,只要努力幹,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很快會從自嘲變成一件真正嚴肅的事情。因為我們,正在覺醒。
而英語中關於「打工人」的翻譯,早就給出了答案——The people who work for o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