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進入「智美圈」,專注美容整形
學習,從「智美圈」開始
內毗贅皮成形術分為:①橢圓形切除。②Z字成形術。③Y-V推進法。④W字成形術4類。
在此基礎上,在Park的統計結果上,進行歸納總結,簡化其分類,將內眥贅皮手術分為了轉瓣流(11種)和直切流(12種)兩大流派,共計23種術式。
轉瓣流,即通過旋轉,將切口處的皮瓣進行交換,達到暴露或轉移內毗角位置的目的,Z字成形術,Park法為這類手術的代表,部分W字成形術其實可視為多個Z字的組合應用。
直切流,即直接切開皮膚,通過拉攏推進切口線兩端,然後修剪多餘的皮膚達到暴露或轉移內毗角位置的目的,最為典型的即為Y-V推進術、所謂的「倒L」形切口以及作者的改良皮瓣重鋪法,都為這類方法的代表,包括已經被淘汰的橢圓形切除也可視為這種方法的「早期產品」,有部分W字成形術,表面上看是乙字的變形,然其本質其實是Y-V推進,只是將多餘皮膚切除時採用了曲線鋸齒切除法而。
1、小川法(Ogawa法)
小川法是最為經典的Z字成形術,在國內常被稱為「正Z」字,在臨床上極其常見(圖5-45a~c)。
2、Park法
曾經在某一特殊時期,Park法幾乎被當成一種神話。
這主要是商家炒作,將Park法包裝得極其高大上,似乎從身份地位包括價位而言,Park法內眼角>「韓式」內眼角>普通內眼角。
這種術式其實是Park對傳統的乙字成形術的改良,增加了松解範圍,並向重瞼褶皺延伸了切口以做皮膚緩衝而已(圖5-46a~f)。
再引入李相烈版本的Park法,並與經典的Z瓣法(小川法)作對比(圖5-47a~c、圖5-48a~c),即可清晰解密Park法的精要,其本質就是Z字法的延伸版。
圖5-47a~c另一版本的Pak法
圖5-48a Park版Park法(示意圖);b經典z瓣法(小川法,示意圖);
c李相烈版Park法,縫合對比(示意圖)
對於這種將內眥贅皮手術切口經至重臉切口並與之相連的方法,作者持反對意見,因為這樣操作可能會導致重瞼線切口的張力傳遞至內毗切口,可能使術後的瘢痕增生更為嚴重(圖5-49a、b,圖5-50a、b)。
圖5-49和圖5-50使用Park法的案例,瘢痕增生率極高,可謂做1例,增生1例,令諮詢師頭痛不已。觀察其手術操作,尋找原因,不可謂不精細,切口對合也可謂嚴絲合縫,切口設計的外形與Park法一般無二,唯獨遺憾之處是松解減張不足。
減張才是Park法的關鍵之處,這也是作者認為的一切內眥贅皮手術的關鍵,切口只是表象而已,更長的切口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大範圍松解分離減張。
3、RootZ法
Root乙法是在Park法的基礎上做的改良,亦稱之為改良Park法或改良Z字法(圖5-51a~d)。
從示意圖上來看,僅僅是頂點C比Park法略微高了一點兒,其他無差別,卻要另創一新名詞來命名,且發表個人意見:「如此另作新命名,純屬畫蛇添足,多此一舉。」難不成因個體差異、點位高低這些小小區別便是新的術式?
4、Rogman法
Rogman法是歷史極其悠久的一個術式,在國內常被稱為「反Z」字法(圖5-52a、b),其本質還是旋轉,只是位置與角度不同而已,相較正Z字法,切口瘢痕離內毗較遠,術後易留下較明顯的痕跡,因此使用的醫生要少得多,不過也並不算罕見。
5、Sheehan法
Sheehan法與Rogman法似乎沒本質上的區別,只是回填皮瓣從中間開始,切口線略短而已(圖5-53a、b)。
6、lmre法
Imre法是比較奇特的一種方法,切口似乎與Rogman法完全相反,只看示意圖,作者實在參悟不透其奧義,只是隱約覺得似乎其適應證應該是反向的內眥贅皮。
李相烈與Park兩位專家在著作中羅列的lmre法又有明顯不同,兩個版本的圖一併引用(圖5-54a、b,圖5-55a、b)。
7、Bulair法(雙Z)
Bulair法是兩個Z瓣分別向上、向下轉移,適用於比較嚴重的中間型內眥贅皮患者(圖5-56a、b)。7、Mustard法
8、Mustard法
Mustard法是對兩眼間距較遠、內毗贅皮較嚴重、先天性小眼裂畸形的患者所使用的方法。
橫切後(圖5-57a~c),分離眼輪匝肌,暴露內眥韌帶,摺疊縫合縮短(圖5-57d、e),再上下各轉成乙瓣,即形成W瓣的鋸齒樣,縫合切口收尾(圖5-57f)。
這種術式非常古老,算是一種經典術式了(圖5-58),在設計上確實看著有些複雜,在很多教科書中均有記載,只是作者尚未在臨床中見到。
9、改良Mustard法
改良Mustard法在Mustard法的基礎上,更多地去除了上緣的皮膚。
但要注意,這張示意圖(圖5-59)存在明顯的比例失調,作者特意未對此圖做修正,只為提醒讀者,理論要聯繫實際,若100%不假思索地按此圖畫設計線,估計切口已從左眼延伸到右眼了。
10、Spaeth法
Spaeth法是一種傳統的雙向倒乙字的方法,感覺對術前設計要求頗高,操作複雜(圖5-60a、b,圖5-61a、b)。
11、Converse法
比較匪夷所思,作者都沒完全看明白Converse法這個術式的含義,不敢妄言,原版圖片摘錄於此(圖5-62a、b)。
1、Arlt法
Arlt法是橢圓形切口的典型,直接在遠端做2個橢圓形切口,切除中間月牙形的皮膚,然後縫合拉緊(圖5-63a、b),其本質其實就是橫切縱縫(圖5-63c),只是先行將皮膚去除了,且由於切口離內眥角較遠,導致瘢痕明顯。
因此這是對內眥贅皮成因尚不了解的情況下,一個古老的術式,瘢痕嚴重,效果一般,現今已經被淘汰,基本只在一些經典的教科書中作為歷史而存在。
但是凡事無絕對,在少數特殊情況下或許還值得一用,比如存在一些類似於痣、癲痕等原本就對外觀有嚴重影響的情況下,在切除痣的同時,可順手改善內毗贅皮。
圖5-63a、bAt法(示意圖);c其本質就是橫切縱縫,直接拉攏(示意圖)
2、月牙形直接切除法
月牙形直接切除法是非常豪爽的一種直接切除法(圖5-64a~c)。
正常情況下基本不可能用得到,適用於先天小眼裂且伴有下瞼內翻的反向型的內毗贅皮患者。
3、Mulliken-Hoopes法
Mulliken-Hoopes法是比較匪夷所思的一種方法,這應該是在Arlt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改良,將原本光滑的切口線故意做成鋸齒狀,以減輕睜閉眼收縮帶來的張力,只是要在如此小的區域內做如此複雜的鋸齒,操作著實不易(圖5-65a、b)。
4、Hughes法(較遠的Y-V推進皮瓣)
Hughes法應該是一切直切流方法的始祖。
這種方法的切口離內眥角過遠,術後易引起嚴重的瘢痕。作者年輕時遊歷江湖,曾見有自學成才,卻又恥於下問的醫生,照貓畫虎,按此圖示(圖5-66a、b)手術,結果造成了極其慘痛的後果。
5、Hiraga法(平賀法,緊貼內毗角的Y-V推進皮瓣)
Hiraga法即在Hughes法基礎上改良為緊貼著內眥角邊緣的Y-V推進。縫合內眥點後,再適當修剪推進區的肌肉與皮膚,最後縫合成V字形。
這看上去很容易,實際上並非如此!
像圖示(圖5-67a~c)般容易處理的都是輕度的內眥贅皮,在臨床實際操作中,越是贅皮嚴重的患者越難以處理多餘的皮膚,切口就越長,越難平整,否則也就不會衍生出如此多而繁雜的祛皮方法了。
6、改良Hiraga法(經典橫切縱縫法)
改良Hiraga法是最經典的橫切縱縫法,僅先橫切,松解後縫合,再處理邊緣多餘的皮膚形成V字形縫合線(圖5-68a~e)。
該術式適合輕度的內眥贅皮患者,對於重度的內眥贅皮患者,則還需要一些額外的變化。作者的改良皮瓣重鋪法,走一步看一步的風格,亦可視為以這種術式為基礎發展而來的順其自然的變化。
附:臨床實際案例(圖5-69a~i)
7、Watanabe法(渡邊法)
Watanabe法(渡邊法)好像就是在Hiraga法的基礎上增加了1針,可使內毗角縫合更為牢固(圖5-70a)。
這1針似乎有些多餘,反而可能導致術後內毗角的圓鈍(圖5-70b、c)。
8、Uchida法(內田法)
遠端做W形切口,近端做一橫向切口,拉攏縫合,皮膚分別向上下兩側鋪平後修剪,最終形成W形外觀(圖5-71a、b)。
表面上看著像雙Z字形成的W瓣,本質上是推進縫合。
9、改良Uchida法(改良內田法)
改良Uchida法(改良內田法)即遠端與近端均做一W形切口,切除中間皮 膚後拉攏縫合(圖5-72a~d)。
10、Blair法
Blair法本質上是一種離內眥角較遠的Y-V推進法,靠近內眥處上下眼瞼部的小切口起緩衝皮膚的作用(圖5-73a~c)。
11、Fuente del Campo法
Fuente delCampo法應該是Hughes法的改良,多數人的內眥贅皮是正向型的,下緣的皮膚較多,故加大了下緣的切口。但要按圖5-74a~c這般縫合整齊,基本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沒有理由圖5-74c中縫合後的線短於圖5-74b中切口線的原長度。
該術式由Park 引自《Fuente del Campo A:Surgical treatment of the epicanthal fold》,至今已有33年的歷史,有所不足就不足為奇了。
12、Skin redraping method(皮瓣重鋪法)
Skin redraping method(皮瓣重鋪法)是以前慣用的方法,也是現用方法的基礎。
由於其切口縫合後呈90°傾斜的L形,故在國內更多地被稱為「倒L」形切口內眥贅皮矯正術,但這種命名法只看到了表面,卻忽略了其本質,即皮瓣松解後再鋪平。因此認為不大可取,故仍用原手術名「皮瓣松解重鋪法」,簡稱「皮瓣重鋪法」來稱呼。
附:手術操作過程及示意圖(圖5-75a~h)。
數年前較鍾情於這一術式,因為這個手術看似幾近完美,操作簡單,適用於各種類型、不同程度的內毗贅皮。由於切口延長線緊貼下瞼緣,其最大優點便是切口隱蔽(圖5-76a~c),似乎解決了內毗贅皮矯正術術後瘢痕的難題。
圖 5-76c矯正後的右眼特寫
除了常見的正向型內眥贅皮,反向型內毗贅皮和中間型內眥贅皮(圖5-77a~d)都可使用該方法解決。
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配合任意一種重瞼術同時進行手術(圖5-78a、b)。
還有一些並不適合倒瓣的其他情況,比如內眥角圓鈍的調整(圖5-79),內眥贅皮術後回縮的二次矯正,均適合使用此法。
當然這方法並非十全十美,存在兩個主要缺點。
(1)切口線偏長:部分醫生在操作不熟練的情況或在對內眥贅皮較重的患者平鋪多餘的皮膚時,由於等價交換定律切口線可能延伸過長(圖5-80b)。
不過由於該切口極其隱蔽,下瞼中間張力相對較弱,術後瘢痕幾乎不可見,因此較長的切口線倒並非是不可接受的缺點(圖5-80a~e)。
圖5-80c~e術後2個月手機自拍照及眼部特寫
若遇上操作不熟練的醫生,切口離下瞼緣過遠,形成長長的瘢痕就比較悲劇了(圖5-80f、g)。不過這個缺點可以通過技術熟練度來彌補。
(2)內此角的增大:多數患者對此並不在意,甚至認為內毗角適當變大了,顯得眼睛更大,對效果更加滿意(圖5-81a~c)。
圖5-81 a~c微創重瞼術+內眥贅皮,存在著內毗角變大的問題
本身內眥贅皮的手術目的其實也是顯露更多的淚阜來,但是過猶不及,過度增大的內眼角就帶來新的問題。除露紅、外觀不佳外,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下瞼外翻、迎風流淚等症狀(圖5-82a~d),容易引起糾紛。
這種問題並不多見,尤其是初學者更不易遇到,因為初學該手術時,操作不夠熟練,切口距瞼緣相對較遠,瘢痕收縮的牽拉力有足夠的皮膚彈性來緩解,因此反而不易出現外翻。
一旦出現了外翻症狀,有時反而越是操作熟練的醫生問題越是嚴重,因為操作熟練的醫生往往過度追求切口的隱蔽,而使切口無限接近瞼緣,造成皮膚不足以及瘢痕收縮時缺少皮膚彈性的緩衝,故更易形成內眥外翻的併發症。
圖5-82a、b內眥角增大,下臉緣退縮及露紅
總結
上述方法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且均以開創者的名字命名,極難記憶,若用於考試出題倒是可排列出無數的選擇題來,若是用於臨床,著實凌亂,還有個更大的漏洞,就是都未說明適用於哪個類型的內眥贅皮,初學者看了必是一頭霧水。
若是哪位專家,遇上個罕見病例,突發靈感,隨意變化一下,發表論文後,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該術式,便又是一種新方法,實在數不勝數,學之不盡。
估計普天之下,應當不大可能會有人有機會將以上這23種術式一—試過。
臨床經驗主觀地進行篩選淘汰,得到比較實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轉瓣流:經典Z瓣(小川法)、Park法、雙Z字法。直切流:Y-V推進、橫切縱縫、皮瓣重鋪法(倒L)。
轉瓣流中的Park法與Z字法本就是同源,可視為一種方法的不同變形;雙Z字法上下開花般旋轉,主要用於中間型的內眥贅皮,則可視為另一種變化。
直切流中的橫切縱縫其實是一切方法的基礎,在松解後重組的基礎上,加以變化,即可衍生出其他各類術式,現在使用的改良皮瓣重鋪法便是其集大成者,如此只剩得1種術式。
2+1=3,以上23個術式便只剩得3招了(圖5-83a~c)。
給自己一個機會,遇見最美的自己!
上帝欠你的美麗,由微整形還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