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圍牆建成之前,甘迺迪和赫魯雪夫之間發生了什麼?

2020-12-16 七追風

1961年4月,豬灣事件發生以後,甘迺迪丟盡了臉面。

赫魯雪夫

在克裡姆林宮,赫魯雪夫更加確定了這個年輕的美國總統缺乏經驗,豬灣事件很可能讓白宮「謹小慎微」一段時間。這應該是解決「柏林問題」的好機會,赫魯雪夫一直對西方國家在西柏林駐軍如鯁在喉,如果能趁此機會施壓,把英、法、美三國從柏林趕出去就好了。

6月,甘迺迪和赫魯雪夫在奧地利維也納進行了會談。美國著名記者詹姆斯·賴斯頓曾在此期間見到了甘迺迪,他立刻感受到了這位美國總統所受到的巨大壓力。賴斯頓後來寫道:「赫魯雪夫卻以柏林問題和以戰爭解決爭端來威脅和恐嚇他……赫魯雪夫已對豬灣事件了如指掌……這讓赫魯雪夫覺得,他面對的是一個初出茅廬,很容易受到威脅和脅迫的年輕領袖。」

甘迺迪確實被赫魯雪夫的態度所震驚了,他不知道該如何對付這個兇狠的對手。會談最後,赫魯雪夫對甘迺迪說,他將在年底之前和民主德國籤訂合約,解決柏林問題,無論美國是否同意。

賴斯頓後來描述說,甘迺迪已經知道豬灣事件給自己帶來的被動局面,但他不打算退讓:「如果他(赫魯雪夫)認為我既缺乏經驗又沒有勇氣,那麼,除非改變他的想法,否則我們不可能和他達成任何一致。」

於是,甘迺迪決定以強勢對抗強勢。

甘迺迪

會談結束後雙方立刻開始「出招」,赫魯雪夫決定暫停裁軍計劃,並且提高軍事預算,召開高級軍官會議,火藥味十足。甘迺迪很快強硬回擊,6月25日他發表電視演講,表示如果戰爭爆發,那一定是蘇聯借著柏林問題為幌子發動的。

甘迺迪要求國會給五角大樓撥款32.47億美元,徵集預備役,把徵兵限額擴大到原來的兩倍。不僅如此,他還命令重啟、檢修已經封存的飛機和艦船。

美蘇兩國的關係驟然緊張,赫魯雪夫進一步表示,蘇聯已經能製造1億噸TNT當量的原子彈,而且擁有運載原子彈的火箭。赫魯雪夫的威脅並非無中生有,美國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核戰壓力,在甘迺迪的催促下,很多美國家庭都開始修建家庭防空洞。

更糟糕的是,甘迺迪和赫魯雪夫頻頻出招的時候,壓力最大的柏林人坐不住了。尤其是生活在東德的人,紛紛湧入西德。整個柏林完全亂了,單單7月份就有超過3萬難民逃離東德,8月份情況愈演愈烈——8月12日,也就是民主德國封鎖西柏林,開始修建「柏林圍牆」的前一天,有16500人逃離了東德。

這對於東德政府而言意味著什麼?

修建柏林圍牆

要知道,大部分「逃走」的都是技術工人,他們是未來東德發展的主力軍,這是無法忍受的。

8月13日凌晨,東德警察趁夜佔領分隔東西柏林的主要通道,然後從卡車上搬下無數的木馬、鐵絲網、樁柱等,在天亮前就搭建了一道簡易的隔離牆。

得到消息的甘迺迪驚訝不已,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因為東德不僅在加班加點修建正式的更加堅固的「柏林圍牆」,蘇聯也開始頻繁進行核試驗了。

甘迺迪立刻喊話赫魯雪夫,希望停止核試驗,避免放射性微塵的擴散。但赫魯雪夫完全無動於衷,他要用最強勢最直接的行動壓垮甘迺迪。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蘇聯進行了30次核試驗。

在蘇共第22次代表大會開始前,蘇聯領導人演講中宣布:蘇聯很快就會引爆一枚5000萬噸級的原子彈,其威力是廣島那顆原子彈的2500倍。在第二次會議上,爆炸結果被告知了代表們:「該原子彈的威力比科學家計算的5000萬噸級還要大」。

這當然是對甘迺迪明目張胆的威脅,目的就是讓這位「缺乏經驗」的總統讓步。甘迺迪已經被逼到無路可退,他也沒打算退讓。柏林圍牆修好了,雙方已經進入極度不信任狀態,戰爭似乎隨時有可能爆發。

但實際上,不管是甘迺迪還是赫魯雪夫,都沒有做好戰爭準備。

早期的柏林圍牆

10月17日,赫魯雪夫終於開始緩和緊張氣氛,他不再要求英、美、法三國於12月底撤出西柏林,戰爭危機暫時結束了。

我們再回頭看一看,雖然這次危機的爆發不可避免,但豬灣事件顯然讓赫魯雪夫找到了好機會。他想通過步步緊逼讓「缺乏經驗」的甘迺迪讓步,從而順利把英、法、美軍隊趕出柏林。

然而甘迺迪沒有讓步,反而強硬出手。可以看出來,甘迺迪知道了赫魯雪夫是虛張聲勢,所以才顯示出美國敢於打仗的態度。

最終,「柏林圍牆」並沒有解決一切問題,美蘇恢復核武器試驗,軍備競賽由此又進入了一個高潮。

相關焦點

  • 美蘇在柏林有什麼衝突,為何一堵「柏林圍牆」,就解決地柏林危機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和蘇聯,在德國的柏林,產生了巨大的矛盾,先後掀起了兩次「柏林危機」,那麼兩國之間,在柏林到底因為什麼產生衝突,為何最後建了一堵「柏林圍牆」,就完美解決了呢!蘇聯一直在國際上,指責美國和西方國家,通過西柏林進行間諜破壞活動。在這樣的情況之下,1958年11月27日,赫魯雪夫公開宣稱並會照,美英法等8國政府,必須協商一個合約,解決西方8國,對西柏林的軍事佔領狀態。還聲稱,如果8國拒絕,蘇聯則會當方面和東德締結合約。
  • 有形的鐵幕:柏林圍牆是怎麼形成的?
    東德秘密警察機構——斯塔西,無孔不入地監視著所有人,當時平均每50個東德成年人當中,就有一個和斯塔西相關。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子女夫妻之間都不能完全信任,說不定就被舉報了,然後被消失了。1961年1月,甘迺迪當選為美國總統,赫魯雪夫見甘迺迪在豬灣失敗,又見其在寮國問題上猶豫不決,因此認定甘迺迪是軟蛋,吃定他了。
  • 第二次柏林危機始末,美蘇的爭鬥與博弈,造就了柏林圍牆的誕生
    二、升級,軍事對峙新任美國總統甘迺迪上臺後,赫魯雪夫又在維也納會談期間再次提出半年內解決柏林問題的最後通牒,但被前者當場回絕。按照蘇聯的想法,如果四大國在半年內不能就柏林問題達成協議,蘇聯將單獨與東德籤訂條約,後者就可以同西方國家進行邊境等安排問題。
  • 第三次柏林危機:對抗?還是妥協?
    赫魯雪夫也重新提出柏林問題,為了迫使美國及其西方盟國承認民主德國,使德國分裂成為國際公認的既成事實。維也納會談結束後,赫魯雪夫決心在西柏林問題上與甘迺迪較量一番。1961年7月初,他宣布暫停蘇軍復員,並將蘇聯的軍費增加1/3。甘迺迪立即做出了強烈的反應,他認為西柏林是美蘇對抗的焦點,表示絕不容許西方被趕出西柏林。
  • 古巴飛彈危機一周年甘迺迪遇刺,兩周年赫魯雪夫險被暗殺
    因此,美國國內的各種勢力開始對甘迺迪進行報復。一種看似不可能的可能:美蘇軍方強硬派肯能有某種共識或者未經聯繫的一致行為和平解決「古巴飛彈危機」問題,對於美國和蘇聯的強硬派都非常不滿。例如美國方面的帶頭人甘迺迪就在一年後(甘迺迪1963年11月22日被殺,古巴飛彈危機是1962年10月22日結束)被刺殺。蘇聯方面的帶頭人赫魯雪夫則在1964年10月14日黑海度假是被推翻。那時,勃列日涅夫等人在莫斯科發動政變推翻赫魯雪夫。
  • 性感女神夢露,赫魯雪夫點名要見她,甘迺迪兄弟同時與她幽會
    她的性感身姿和迷人笑容令全世界為之瘋狂,其中就包括赫魯雪夫。1959年,赫魯雪夫為了緩和同西方各國的關係,決定訪問美國。但赫魯雪夫在訪問美國前,向美國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點名要與性感女神,當時號稱「美國第一美人」的夢露見面;二是想參觀迪士尼樂園。
  • 赫魯雪夫訪美,玩世不恭,點名要見瑪麗蓮·夢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被分割為民主德國(東德)和聯邦德國(西德),柏林也同樣被分割為東柏林和西柏林。1958年,蘇聯準備把東柏林交還東德,並提議西柏林變成一個自由城市,但是美國不同意,而蘇聯和東德態度強硬。局勢很快陷入僵局,雙方誰也不肯退讓,國際局勢驟然緊張,這就是第二次柏林危機。
  • 那一年聖誕|柏林圍牆首次敞開背後的人間悲喜劇
    所以,在這段戰爭結束後的混亂中,柏林沒有發生列寧格勒那樣悲慘的事情。 紅軍的寬大政策似乎讓德國人看到了希望。1945年5月17日,亞瑟·沃納博士當選重建的柏林政府首任市長,他是一位大學院長,無黨派人士。這讓柏林人以為蘇聯人會帶來自由,讓他們對戰後的新柏林充滿期待。
  • 美蘇太空爭霸,赫魯雪夫給甘迺迪女兒送太空犬
    然而,白宮卻把研製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的任務,交給了未曾有過設計火箭經驗的美國海軍,而不是之前宣傳的火箭專家馮·布勞恩。馮·布勞恩雖然美國擁有包括布勞恩在內,許多經驗豐富的德裔火箭工程師,但美國國會堅持認為,美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必須是百分百的美國製造。而此時,美國海軍剛剛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為美國在與蘇聯的軍備競賽中扳回一城。
  • 敢和蘇聯硬碰硬的甘迺迪被刺殺時有多慘?旁觀者:直接被一槍爆頭
    雖然喬自己本人對於英德之間的戰爭感到悲觀,但他卻堅定地讓兩個兒子參了軍,有著總統夢的他在經過了一系列研究後發現——參軍立過戰功的軍人在競選總統時有很大的優勢。長子小喬進入了海軍航空部隊,而次子約翰.甘迺迪因為身體孱弱只能進入情報部門工作。
  • 歷史上的今天:1968年6月5日羅伯特甘迺迪遇刺
    歷史上的今天羅伯特·弗朗西斯·甘迺迪遇刺,不治身亡,和他的兄弟約翰甘迺迪一樣都是遇刺身亡。甘迺迪家族一直都命運坎坷。羅伯特·弗朗西斯·甘迺迪也是美國當時歷史上第一個在競選期間遇刺身亡的總統候選人。古巴危機對峙第一條赫魯雪夫的信件雖然立場堅定,不過其中充滿了避免核戰和激情。
  • 二戰結束後,建立柏林圍牆的意義是什麼?原來是這樣的歷史
    說到牆,恐怕沒有人不知道柏林圍牆,但是為什麼在二戰之後要建造這樣的一堵牆呢?柏林圍牆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當時最能代表世界政治的一堵牆,同時也是冷戰的一個象徵。其實當時建造這堵牆是跟當時的國情密切相關。二戰結束之後,柏林被分成了四份,美國、英國、法國以及蘇聯各自佔領了一部分。
  • 他們用生命翻牆:柏林圍牆的血色記憶
    從「跨網」到「翻牆」 西柏林在冷戰中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因為這個地方幾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飛地——雖然西柏林全境都在民主德國境內,但西柏林終歸是聯邦德國的領土。這意味著,只要翻過柏林圍牆,就等於逃到了聯邦德國。
  • 德國傳統甜點美食:美國總統甘迺迪演講「我是柏林娜」聞名世界
    二年前,兩德之間建造了柏林圍牆,一舉把整個城市分成東西兩半。在演講前一刻,甘迺迪想到一個德文句子,並向翻譯員請教正確念法。全場爆出巨大歡呼聲,這段演講被視為甘迺迪最成功的演講之一。然而時隔 25 年後卻開始出現某種都市傳說,有人說在德文中,「我是柏林人」的正確講法是「Ich bin Berliner」,一旦加上不定冠詞「ein」,Berliner 就會變成著名的德式甜點:「我是顆『柏林娜』(油炸果醬包)。」
  • 印度政客給莫迪抽鞭子:拆除「柏林圍牆」,合併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
    日前,印度一位政客深受此戰略思想的影響,口出狂言,語出驚人,聲稱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三國應該拆除三方之間的"柏林圍牆",將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三個國家合併在一起,從而建成一個更為強大的國家。馬利克表示,如果現任總理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能夠通過合併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來建立一個國家,那麼他所在的印度反對黨印度民族主義大會黨,將支持莫迪的行動。其實早在馬利克發表此番言論之前,印度已經有人暢想合併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
  • 外國人也翻牆 柏林圍牆與汽車的故事
    柏林圍牆,一個曾經讓德國人做夢也想翻過去的牆,倒掉已經20多年了,可有關它的故事和畫面將永遠成為關於「敏感詞」的記憶。當然除了敏感詞外,柏林圍牆上(當然現在已是遺蹟)還有許多關於汽車主題的彩繪同樣吸引了我們的眼球。
  • 為什麼有些東德人會痛恨柏林圍牆的倒塌?
    1989年11月9日,由於當時東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對上級命令的誤解,錯誤地宣布柏林圍牆即將開放,導致數以萬計的市民走上街頭,拆毀存在了28年零3個月的柏林圍牆。11個月後,兩德終於統一。 當我們重新審視這段歷史的時候,發現其實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樂意看到柏林圍牆的倒塌。而這些人之中,很多都是東德當年的特權階層。
  • 行走德國「柏林圍牆」下.「原創」
    在我的記憶中,對柏林圍牆印象最為深刻,我真的想看看這柏林圍牆,是怎樣一座世界著名的牆。民主德國為防止居民外流,一夜之間,在柏林城區,圍繞西柏林建起155公裡的圍牆,並且射殺逃向西柏林的人。西柏林成為蘇軍佔領區中一個孤島,國中國,實施非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用飛機空運物資作為供應。
  • 美麗性感的絕代佳人瑪麗蓮·夢露,清純如少女迷倒甘迺迪總統
    伊莉莎白二世和同齡的夢露在宴會上首次見面。夢露一生中的感情生活非常豐富,三次的公開登記結婚,但最著名的感情史發生在她和甘迺迪兄弟之間。1962年5月19日,她在麥迪遜公園廣場公開為甘迺迪總統演唱《生日快樂歌》。1958年,比利·懷爾德執導的電影《熱情似火》開拍,夢露主演,兩年後憑藉此片獲得金球獎「最佳女喜劇演員獎。」
  • 柏林圍牆倒下前,沒有人相信它會倒下
    柏林圍牆二戰後盤據的德國要提及柏林圍牆的確立,還得從二戰以後德國敗北首先提及。憑據波斯坦協議,敗北後的納粹德國被美蘇英法等四國分區霸佔。本來德國事四國配合經管,但其時的美國和蘇聯社會軌制和認識形狀差別,冷戰也首先發作了。美英法三國霸佔的區域與蘇聯霸佔的區域盤據成「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兩個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