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4月,豬灣事件發生以後,甘迺迪丟盡了臉面。
在克裡姆林宮,赫魯雪夫更加確定了這個年輕的美國總統缺乏經驗,豬灣事件很可能讓白宮「謹小慎微」一段時間。這應該是解決「柏林問題」的好機會,赫魯雪夫一直對西方國家在西柏林駐軍如鯁在喉,如果能趁此機會施壓,把英、法、美三國從柏林趕出去就好了。
6月,甘迺迪和赫魯雪夫在奧地利維也納進行了會談。美國著名記者詹姆斯·賴斯頓曾在此期間見到了甘迺迪,他立刻感受到了這位美國總統所受到的巨大壓力。賴斯頓後來寫道:「赫魯雪夫卻以柏林問題和以戰爭解決爭端來威脅和恐嚇他……赫魯雪夫已對豬灣事件了如指掌……這讓赫魯雪夫覺得,他面對的是一個初出茅廬,很容易受到威脅和脅迫的年輕領袖。」
甘迺迪確實被赫魯雪夫的態度所震驚了,他不知道該如何對付這個兇狠的對手。會談最後,赫魯雪夫對甘迺迪說,他將在年底之前和民主德國籤訂合約,解決柏林問題,無論美國是否同意。
賴斯頓後來描述說,甘迺迪已經知道豬灣事件給自己帶來的被動局面,但他不打算退讓:「如果他(赫魯雪夫)認為我既缺乏經驗又沒有勇氣,那麼,除非改變他的想法,否則我們不可能和他達成任何一致。」
於是,甘迺迪決定以強勢對抗強勢。
會談結束後雙方立刻開始「出招」,赫魯雪夫決定暫停裁軍計劃,並且提高軍事預算,召開高級軍官會議,火藥味十足。甘迺迪很快強硬回擊,6月25日他發表電視演講,表示如果戰爭爆發,那一定是蘇聯借著柏林問題為幌子發動的。
甘迺迪要求國會給五角大樓撥款32.47億美元,徵集預備役,把徵兵限額擴大到原來的兩倍。不僅如此,他還命令重啟、檢修已經封存的飛機和艦船。
美蘇兩國的關係驟然緊張,赫魯雪夫進一步表示,蘇聯已經能製造1億噸TNT當量的原子彈,而且擁有運載原子彈的火箭。赫魯雪夫的威脅並非無中生有,美國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核戰壓力,在甘迺迪的催促下,很多美國家庭都開始修建家庭防空洞。
更糟糕的是,甘迺迪和赫魯雪夫頻頻出招的時候,壓力最大的柏林人坐不住了。尤其是生活在東德的人,紛紛湧入西德。整個柏林完全亂了,單單7月份就有超過3萬難民逃離東德,8月份情況愈演愈烈——8月12日,也就是民主德國封鎖西柏林,開始修建「柏林圍牆」的前一天,有16500人逃離了東德。
這對於東德政府而言意味著什麼?
要知道,大部分「逃走」的都是技術工人,他們是未來東德發展的主力軍,這是無法忍受的。
8月13日凌晨,東德警察趁夜佔領分隔東西柏林的主要通道,然後從卡車上搬下無數的木馬、鐵絲網、樁柱等,在天亮前就搭建了一道簡易的隔離牆。
得到消息的甘迺迪驚訝不已,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因為東德不僅在加班加點修建正式的更加堅固的「柏林圍牆」,蘇聯也開始頻繁進行核試驗了。
甘迺迪立刻喊話赫魯雪夫,希望停止核試驗,避免放射性微塵的擴散。但赫魯雪夫完全無動於衷,他要用最強勢最直接的行動壓垮甘迺迪。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蘇聯進行了30次核試驗。
在蘇共第22次代表大會開始前,蘇聯領導人演講中宣布:蘇聯很快就會引爆一枚5000萬噸級的原子彈,其威力是廣島那顆原子彈的2500倍。在第二次會議上,爆炸結果被告知了代表們:「該原子彈的威力比科學家計算的5000萬噸級還要大」。
這當然是對甘迺迪明目張胆的威脅,目的就是讓這位「缺乏經驗」的總統讓步。甘迺迪已經被逼到無路可退,他也沒打算退讓。柏林圍牆修好了,雙方已經進入極度不信任狀態,戰爭似乎隨時有可能爆發。
但實際上,不管是甘迺迪還是赫魯雪夫,都沒有做好戰爭準備。
10月17日,赫魯雪夫終於開始緩和緊張氣氛,他不再要求英、美、法三國於12月底撤出西柏林,戰爭危機暫時結束了。
我們再回頭看一看,雖然這次危機的爆發不可避免,但豬灣事件顯然讓赫魯雪夫找到了好機會。他想通過步步緊逼讓「缺乏經驗」的甘迺迪讓步,從而順利把英、法、美軍隊趕出柏林。
然而甘迺迪沒有讓步,反而強硬出手。可以看出來,甘迺迪知道了赫魯雪夫是虛張聲勢,所以才顯示出美國敢於打仗的態度。
最終,「柏林圍牆」並沒有解決一切問題,美蘇恢復核武器試驗,軍備競賽由此又進入了一個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