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0後」到「90後」四代護士聯手抗疫

2020-12-22 中國日報網

他們當中有的已兩鬢斑白,有的正青春年少;他們當中既有歷經「非典」、「H7N9」考驗的老兵,也有剛入職三年多第一次面臨考驗的「新兵」。從「60後」到「90後」,在德陽新冠肺炎治療定點醫院,四代護理人正聯手戰鬥在抗擊新冠肺炎的一線。

「退役」護士長再上一線

已經基本退出「現役」的德陽市人民醫院感染科前護士長曾儀,在不少同事眼裡,仍然是醫院的一塊「寶」。幾十年的職業生涯中,她不僅經手了德陽第一例霍亂、第一例甲流,更經歷了2003年「非典」風波的前前後後……2020年新春,新冠肺炎疫情突襲,已經57歲的曾儀受命再一次站上了一線。

「我反正閒不住,這個時候需要我上我就上。」性格開朗直率的曾儀一向快人快語,「鍾南山84歲再出徵,我60歲都還不到,有啥子嘛」。從醫護人員的防護到病區通道的消毒,從護理過程中的操作到患者情緒的安撫穩定,從設備裝具的準備改造到醫療生活垃圾的處理,嘴「碎」的「曾媽」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放在心上、掛在嘴上。

「論體力我不如你們,論經驗你們不如我!」這是「曾媽」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長期的感染護理一線生涯,不僅讓她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變得極為嚴苛。「這樣要不得」、「那樣沒有對」……病區裡不時能聽到她各種「碎碎念」,有時急了,也會立起眉毛、瞪大眼睛,扯起喉嚨吼。然而,但凡被她「罵」過的,卻無一不對她心存感激。用市醫院感染科現任護士長的劉建英的話來說,「我們都是曾媽一手一腳帶出來的」。

然而,即使身邊的同事也沒多少人知道,去年10月,「曾媽」剛做了腦動脈瘤手術。而幾乎就在她走上抗疫一線的同時,她年逾九旬的母親因嚴重的肺部疾病住進了ICU……

「70後」護士長果敢擔綱

「5床中藥吃完了沒有?」、「接病人的午飯了」……隔離病房外的醫護人員辦公室裡,劉建英一面盯著病區監控視頻,一面不時通過對講機呼喊著。隔離區外所有與治療和護理有關無關的指令,都是由她通過對講機,逐一下達給隔離病房的護士來一一完成。

「6床的病人情緒不太好,需要多注意一下;8床的患者年紀大,搬動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劉建英反覆向即將進入隔離病房的護士交待著。作為德陽市人民醫院感染科的現任護士長,她不僅從「曾媽」手上接過了「護士長」的接力棒,也「繼承」了大事小事都要親自過問的習慣,以及一張隨時各種嘮叨的「碎嘴」……

「在疫情還沒波及到德陽的時候,我就估計到會有一場『硬仗』了。」未雨綢繆,在醫院相關部室的配合、指導下,早早開始了準備。短短半月時間,多個應急預案同時啟動,工作流程一次又一次的優化,趕在德陽地區出現第一例確診病例之前,劉建英帶著她的團隊已經做好了「應戰」的準備。

從收治第一例確診患者開始,劉建英就基本上沒再回過家。好心的閨蜜主動給她父母打去電話,說家裡有什麼需要幫忙的盡可以找她,不料卻讓好幾天沒有看見女兒的老父老母分外擔心。「老爸以為我被隔離了,趕緊打來電話問情況。我給老爸解釋了,可老媽不信老爸轉述的,又搶過電話非得再自己問問我……」劉建英仰起頭,忍著不讓眼淚掉下來……

「80後」成長為中流砥柱

在德陽新冠肺炎治療定點醫院的護理隊伍中,「80後」既是為數最多的一群,也是最為中堅的力量。30歲出頭的孫敏,就是其中一個。

作為護理責任組長,孫敏每天要在隔離病區裡待上六七個小時,護士長通過對講機下達的每一個指令,都需要她帶領著隔離病房的護士來一一完成。

年過30歲的女人,大多都很講究生活品質的,也倍受丈夫的寵愛。可在隔離病區裡,孫敏和同事們卻活得不那麼像女人。「病人把痰吐在地上了,我們馬上要打掃、清理、消毒;年紀大身體差的病人,要餵飯餵水端屎接尿……」

在隔離區裡,孫敏和同事除了護理病人,還必須「兼職」充當清潔工、物流工、修理工,甚至患者「家屬」,「在家裡都是老公幹的粗笨活路,現在全得我們自己上」。

「防護服都多大套,我們女的穿在身上,晃蕩得厲害。加上護目鏡裡全是霧氣,看不清腳底下,走起路來左擺右擺像只螃蟹一樣,點都不好看。」其實,孫敏和她的夥伴們還有著一個「難言之隱」。因為防護裝備穿戴麻煩,更為了避免汙染,他們進入隔離區時,貼身都只穿著一條紙尿褲。「簡直不習慣,廁所都上不出來。」孫敏不好意思的吐了吐舌頭。為此,大家只好儘量不喝或少喝水的乾熬著。

每天長時間的穿戴防護裝備,孫敏和同事們臉頰、額頭上都被壓出了很深的印痕,「身上到處都長了溼疹」。孫敏笑著說,「醜死了,老公看到了還不曉得得不得不要了」。

「90後」接棒讓薪火相傳

在隔離病區,還活躍著一幫面龐上多少帶著幾分稚氣的年輕人。雖然他們當中大多數人的入職年限尚不滿5年,但在這場特殊戰「疫」中,這群「90後」們一樣義無反顧的站在了最前沿。

入職不滿4年的蔣凡,是目前德陽市新冠肺炎治療定點醫院隔離病區唯一的一名男護士。得知德陽要抽調人手支援武漢的消息,他第一時間找到護士長報了名;德陽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人需要轉運,他又主動請纓。在他看來,「我沒結婚沒孩子,又是男生,自然該是第一個去」。

「剛開始心裡多少還是有些緊張,畢竟是德陽確診的第一例。」雖然已經過去了近半個月,蔣凡還是清晰記得當天的一幕幕。「但自己心裡也很清楚,不管擔心也好,緊張也好,我們都得上,因為我們就是幹這個的。」

當天的轉運還算順利,回到醫院後,患者立即被送進了隔離病房,蔣凡又忙著在病房裡忙著給患者出血、檢查、取樣……完成全部操作離開病房脫下防護服後才發現,穿在裡面的洗手衣和工作服都已經被汗水浸透。

「我喜歡讀書,曾在一本書中讀到人有三不能避,為民請命,為國赴難,臨危受難。」掩藏在蔣凡靦腆,甚至帶著幾分羞澀面容背後的,是一番好男兒豪邁的情懷。「我不迴避我也害怕,但是大家的期望,前輩的囑託,給了我勇氣和力量。我堅信,待到春暖花開時,我們定能共遊春江齊賞櫻花!」

來源:人民網-人民健康網

相關焦點

  • 抗疫、漫畫、追星、拍Vlog……這屆90後護士另類又強大
    他們是上海90後護士,會教病人玩視頻軟體,會通過畫漫畫、看吃播、唱歌解壓,會在防護服上寫上各種文字甚至畫畫,也許會讓人覺得有些另類,但在抗疫中他們很強大。漫畫原作者正是來自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的90後護士鄒芳草,她是「隱身」於醫療隊的「靈魂畫手」。來武漢的前一晚,她在行李箱裡帶上了畫圖工具——平板電腦。
  • 抗疫日記丨那個被感染的愛笑的90後護士,告訴我她從不後悔選擇這個...
    記錄人: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內科護士 肖麗記錄時間:2月7日記錄地點:武漢金銀潭醫院2020年2月7日,我已經逐漸熟悉這裡的工作方式,憋悶的防護服已不再是我的困擾今天我們病區出院了兩位特殊的病人,她們是兩個既漂亮又愛笑的90後護士。在和她們的聊天中得知,她們是在早期工作中被感染的,一直在本院治療,2月2日才轉到金銀潭醫院繼續治療。其中一位護士妹妹還告訴我,她被感染住院的事只有少數人知道。
  • 90後00後上海小囡,變身抗疫戰士!
    在上海,有這樣一群90後,00後年輕人,在家裡,他們是爸爸媽媽的「掌中寶」;在單位,他們是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新人」。小小的微信紅包成為她們在抗疫時期裡彼此的牽掛。90後語文老師守護「醫二代」過寒假在黃浦區,300名青年教師發起了一場愛心特別行動!
  • 90後護士在義大利上「頭條」……外國網友四字留言刷屏!
    在最後一名病人病毒檢測呈陰性後,武昌方艙醫院關閉。」《共和國報》的圖片配文稱一名護士系90後,拍照當天送走最後一批患者據了解,照片中左側的醫務人員名叫劉海婷,生於1994年,來自青海省海東市第一人民醫院,是第二批援助湖北的青海醫療隊隊員。
  • 我的90後護士女友
    護理工作也像是一個戰場。小J是一名婦產科迎接新生寶寶的白衣天使。遇到新生兒扎堆來到世界的時候,就有得小J和她姐妹們忙了。記得有一次給小J送晚飯過去,晚上7點送到,到凌晨12點去接她,飯還依然放在桌上。看在眼裡,疼在我心裡。醫護人員就是這樣,新生命不會等你吃好飯才來到這世界,或許小傢伙們更迫不及待地想來看看這新奇的世界。
  • 90後護士檀學兵:武漢歸來 「小檀檀」變「老檀」
    與當地95後護士搭班,讓這個90後的自我定位,從小妹妹變成了大姐姐。當護士,不是檀學兵最初的選擇,但經歷了「新冠」,這個職業在她心中變得更加可愛和溫暖起來。5月11日,世紀壇醫院,工作中的檀學兵。視頻的點讚量到了422萬,有人評論,明明很調皮,看著卻有點想哭。檀學兵沒有那麼沉重的情緒。當時,她所在的武漢協和醫院西院,不斷有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癒出院,由於空床增多,病區合併在即。這個視頻是某日結束值班後的一時興起,如果時間往前推一個月,這個90後還在迥異的環境中適應繁忙的工作,不會有錄視頻的心情。
  • ...人物〡遼寧援湖北醫療隊「90後」護士金鈺:ICU——I care for...
    「90後」護士金鈺卻給這條冰冷的賽道賦予了一個有溫度的詮釋:「ICU——I care for you我來照顧你!」作為遼寧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遼寧鞍鋼集團總醫院的護士金鈺來到武漢後,已經在協和江北醫院重症監護室奮戰了一個多月。在重症監護室工作,每天聽見最多的是生命的呼救,看見最多的是與病魔博弈的患者。
  • 從60後到90後,童年的零食記憶
    60 後,咽著口水,等到過年吃一點60 年代物資匱乏,大多數人還都在為溫飽而奔忙,零食對他們來說,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勞作之餘為數不多的甜頭,是生活美好的希冀。因此,與後來者相比,60 年代的零食雖在形象品質上相形見絀,卻享受著最尊崇的待遇。這也許是中國最經典的零食之一。從60後到90後的童年記憶中,都不可或缺地有它的身影。
  • 「90後」記者李昀卓:「戰疫」正青春
    >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新生代的力量 山西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的「90後」記者李昀卓主動請戰參加抗疫一線報導用實際行動2月21號晚上,我在駐地的樓道裡再一次遇見喻英,她正組織大家給醫療隊的一名「90後」護士手機上祝賀生日。喻英還專門找來這名隊員遠在太原的同事們一起加入了群聊,一起給她過生日。她們拿饅頭當蛋糕,打火機當蠟燭,唱生日歌,聊得非常開心。她和我說:「孩子們在武漢都或多或少有些恐懼。我就得想辦法讓她們放鬆下來,這也有利於她們的工作。
  • 【新華網連線武漢】90後護士「小花」的心聲:ICU--I care for you
    90後護士「小花」金鈺是鞍鋼總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師,也是鞍山市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隊員。1月25日,遼寧省衛生健康委發出組派首批遼寧醫療隊援助湖北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號召,金鈺第一時間報名參加,1月26日,她與醫療隊其他成員一起從瀋陽桃仙機場出發奔赴湖北,奮戰在戰「疫」第一線。
  • 李鑫,「90後」男護士
    李鑫(中)與手術室部分護士合照一位陽光的帥氣小夥怎麼和護士這一職業聯繫到一起? 「我一個男子漢去幹什麼護士?」得知父母的想法後,李鑫第一句回答便是如此。然而,經過父母的軟磨硬泡和反覆溝通,終於他還是「妥協」了,選擇了揚州職業大學護理專業。
  • 為了節約物資 這位90後男護士穿起了「尿不溼」
    此次出徵前線的重慶醫護人員當中,有一位90後的男護士,他叫謝圳航。出生於1992年的謝圳航,做護士已經有四個年頭了。他有一個特殊裝備,就是——紙尿褲,也就是孩子們經常穿的尿不溼。為了節約成本,所以一直要戰鬥到四個小時,才能出來,因此就想到備一個紙尿褲。謝圳航還稱,他在做一個嘗試,就是吃飯的時候,湯也沒敢喝,水也沒敢喝,想試一下能不能堅持四個小時,如果能夠堅持四個小時,可能後面就不用穿紙尿褲了,可以節約下物資。正如謝圳航所言,哪怕是這一包尿不溼,他們也得省著用。
  • 瀋陽90後哺乳期夫妻抗疫在一線:驅車100公裡,換來10分鐘團聚
    春節後開始的抗擊新冠疫情工作,讓這對90後小夫妻最長的一次有一周沒見到彼此,只有11個月大的兒子只能在家裡對著客廳裡的婚紗照,一個字一個字地蹦出"爸、媽……"。而對於在哺乳期的妻子那思佳說,最難的是工作間隙還要給孩子"背奶"。2月6日下午,領導特意給了丈夫李沐燃2個小時的"探親假」,在繞城公路上往返驅車80分鐘,他們在白塔堡收費站有了10分鐘的"團聚"。
  • 新中式|60後與90後的「握手言和」
    如今,最年輕的90後也已成年,多數已步入適婚年齡。有數據顯示年齡在18到32歲的人的人群中,四分之三有全職工作和穩定收入。
  • 前方戰報:90後美女護士剪髮逆行 慈父賦詩送愛女出徵
    1月29日晚,記者連線了正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馳援的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江北院區十二區護士李宗育。通過兩天的培訓即將進入真正的戰場,這個90後女孩堅定地說:「我將盡我所能,和病毒做鬥爭,戰必勝!」「當時發布武漢醫療救援消息後,很多護士都積極響應,這就是白衣天使們的使命和擔當。」該院江北院區護理部主任賀麗君說。「收到,響應號召」「我可以,我報名」……65名護士主動請纓奔赴武漢,一封封按著手印,如同籤下生死狀似的、感人至深的請戰書紛沓而至。如同有人說,所謂白衣天使,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身衣服,學著前輩的樣子,和死神搶人。
  • 【青戰「疫」】 「音」援戰「疫」13| 這群「90後」將青春答卷書寫...
    今天,我們的主播是湖濱管理處的郎曉珊她要向我們誦讀的是這群「90後」將青春答卷書寫在抗疫火線上準備好了嗎?一起來聽一聽吧~Thirteenth第十三期朗誦:郎曉珊這群「90後」將青春答卷書寫在抗疫火線上他們是父母眼中沒長大的孩子,他們是同事眼中的小年輕,然而這群「孩子」已成長為一支青春力量,將自己的青春答卷寫在了抗疫的火線上。
  • 自製80多個防護面罩,這個90後姑娘好樣的!
    」照片中這個90後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姑娘叫楊洋,是湖北省通城縣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的書記員。新冠肺炎爆發後,每日關注疫情和數據,成了楊洋春節休假在家的必做功課。通城縣法院在1月28日就派出了兩支隊伍包括院領導在內共20人到兩個執勤點控制人流量,執勤時間長達24小時,同時也派遣了6名扶貧幹部入村設卡守卡,積極參與鄉村抗疫工作。辦公室人員也主動取消春節休假,參與單位值班和後勤保障工作。當看到從院領導到普通幹警上下一心,夜以繼日、風雨無阻地超負荷工作,在家休假的楊洋感到渾身不自在,急切地想要為他們盡一份心。
  • 朗讀·致敬抗疫護士
    日前,獲得「浙江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逆行援鄂優秀護士」稱號。女護士變成「女漢子」「病毒怪」我要打跑你!和「女漢子」形象相似,她做起來事來也雷厲風行,不怕吃苦受累,挑起護士重任,從不多吭一聲。一遍又一遍清洗病房廁所及走廊、清理潛在汙染區雙層垃圾袋,為護士站臺面、醫生辦公室消毒……連續工作四個小時,李青青從裡到外的衣服都溼透了,一直有腰肌勞損的她,卻不喊苦」。「我只是盡了護士的責任」,她說。
  • 從90後到年逾古稀,這34個生命,這樣定格在抗疫一線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梳理對這34位先進個人的公開報導後發現,這些為疫情防控獻出生命的醫務工作者,超過三分之二是因為在一線抗疫過程中勞累過度或是被感染去世,還有一些則是在抗疫途中突遭意外不幸因公殉職。 這其中既有剛參加工作不久的90後,年齡最大的已72歲,還有一些直到犧牲仍不被公眾所知。
  • 90後護士在防護服上畫漫畫,網友:那批喜歡畫校服的學生長大了!
    92年出生的吳思容是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第三批援鄂醫療隊隊員,也是武漢協和醫院湘雅病房的「抗疫漫畫師」。在酒店輪休的時候,她根據大家的性格,在隊友們的隔離防護服背後畫上漫畫,給大家加油鼓勁,也讓隔離衣提升辨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