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如今醫患關係緊張,傷醫事件層出不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患者不能理解醫生的工作。為了防範此類事件的發生,今天小艾就跟大家講講術後化療的重要性,也希望大家對醫護人員多一份體諒。
臨床上,很多患者都會有這樣的疑問:既然是早期癌症,手術也把腫瘤切除了,為什麼醫生還讓化療?是不是為了掙錢?
如今醫患關係緊張,傷醫事件層出不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患者不能理解醫生的工作。為了防範此類事件的發生,今天小艾就跟大家講講術後化療的重要性,也希望大家對醫護人員多一份體諒。
術後化療,其實是為了降低復發率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醫生的治療方案是根據患者的綜合情況而制定的,不同的人各有不同。對於某些患者來說,手術切除確實會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案,但外科腫瘤切除術是非常複雜的,許多潛伏起來的癌細胞很難被肉眼發現,因為有的病灶實在是太微小了,這樣就導致癌細胞很難被連根拔起。
醫生手術能做的就是把肉眼可見的腫瘤細胞都去除掉,並保證癌變部位邊緣沒有癌細胞,至於那些悄悄溜進其他地方並被隱藏起來的癌細胞,以現有的手段還比較難發現,更談不上切除了,這些不安分的殘餘癌細胞,如果沒有得到適時控制,有可能就會在體內遊走,造成癌症復發。
所以,為了避免這些情況發生,醫生就會建議患者繼續接受術後化療。
目前治療癌症的三大常規手段分別是手術、放療和化療,化療是指通過輸注或口服藥物來殺傷腫瘤的全身治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藥物治療,藥物會滲透在咱們的血液中從而流向全身,以此殺滅那些潛伏在暗處的不可見病灶。
放療則是指放射治療,即用放射性物質集中對靶細胞(癌細胞)進行破壞,以此來殺傷癌細胞。不管是化療還是放療,目的就是有效地消除體內不安分的殘餘癌細胞,讓這些術前就潛伏在體內的癌細胞無處可逃。
術後一定要化療嗎?專家:分情況來看
我們已經知道了術後化療有其必要性,但也應該清楚術後化療不是必須的,畢竟不同個體有不同的特殊性。
關於患者術後要不要進行放化療治療、如何進行的問題,不能以偏概全地做出決定,醫生往往會結合患者的腫瘤部位、分期、臨床病理報告、身體狀況等做出綜合決定,制定最適合患者的方案,患者也可以適時與醫生進行溝通,表達自己的意願和看法,聽從醫生的指導和建議。
一般情況下,越早期發現的腫瘤,其發生轉移的機率較小,所以對於極早期患者來說,一般不需要進行術後化療。但對於中期或者偏晚的患者來說就不一樣了,因為腫瘤在體內已經存活了一段時間,這就很難保證術後沒有殘留癌細胞,為了降低復發率,一般建議做術後化療。
雖說術後化療很有效,但也是一把雙刃劍,它會不可避免地損傷人體內其他健康的細胞,由此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副作用加劇患者的痛苦,比如說一些年紀大身體虛弱的患者、已對化療藥物產生耐藥性的患者其實並不適合做化療了。還需要明白的是,有些特殊種類的癌症對化療並不敏感,所以也不適合術後化療,比如胃腸間質瘤、甲狀腺乳頭狀癌等。
過度治療確實存在,我們該如何避免?
人類與癌症作鬥爭,一直以來都是醫學界的終極難題,抗癌之路只能在摸索-實踐中進行探索,可能會走彎路也有可能會走錯路,所以,過度治療在實際中確實存在。
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研究會主任、博士生導師何裕民教授也曾對腫瘤患者的過度治療和不當治療問題有很深的感慨,他指出發生這一問題的原因一方面是不正常的醫院市場化導致的,另一方面也因為錯誤的醫療觀念所誘導。
要避免過度治療的問題發生,我們可以做的首先是要擺正心態,不能病急亂投醫;同時需要多與醫生溝通,對醫生提出的治療方案作出綜合評估看看是否適合個體情況;可以多參考不同醫生和醫院的意見,了解各種醫療方案的利弊與局限性,理性治療,理性用藥。
抗癌之路漫長而複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與努力,才能有助於找到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癌症的過度治療不可忽視,但也不能因此而否認治療的意義,理性看待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與癌症作鬥爭。
參考資料:
[1]譚敦民.何裕民:不可忽視癌症的過度治療[J];科學養生;2007年03期.
[2]高玉強.腫瘤切除=治療結束嗎? [J];抗癌之窗;2012年05期.
[3]王晶.腫瘤已切除為何還轉移[J];健康必讀;2010.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