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學者說道:「人緣是人性選擇和外在行為的結合體現物,你的人緣怎樣,反映了你的外在行為怎樣。」
社會是群居的社會,人也就是群居的生物。在日常的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打交道,相互溝通,互相聯繫,這樣的行為,其實是必不可少的。
就像你今天上班和同事共事,就像你下班後和朋友外出小酌幾杯,就像你偶然和一些客戶結識,成為了合作夥伴。這些事兒,都是人性行為與人緣相結合的體現。
在很多人看來,自己想要有好的人緣,就必須去廣交朋友,無論遇到誰,都跟他打好交道。
這樣的做法,真的是擁有「好人緣」的做法嗎?說實話,如果按照「多多益善」的理念去交友,那麼混到最後,茫然吃虧的人,依舊是自己。
每個人的心靈空間是有限的,有個人的感情也是有限的,所以說每個人的人緣也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做到和所有人交朋友,但卻可以做到讓一部分人滿意。
所以說,如何做「有人緣」的事兒,這是有講究的,而並非是一股腦去做的。這幾件「敗壞人緣」的事兒,也許是你混到最後,一無所有的根源。
過分「討好」別人,活得特別「卑微」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做「討好型人格」。
擁有「討好型人格」的人,他們無論遇到誰,第一時間不是說和別人平等交往,而是要討好別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舔」。
遇到上司,你去「舔」,這是無可厚非的。遇到比你強的人,你去「舔」,這也是人之常情。
可是,當你面對你的客戶時,當你面對你的同事時,難道你還要選擇去「討好」他們嗎?難道你還要選擇去無底線地「舔」他們嗎?
說實話,你越是卑微,別人越是看不起你。因為每個人,他們都只會尊敬有本事的人,而正眼也不會看「卑微」的人一眼。
所以說,最後失去好人緣的人,往往是這些只會討好,而沒有任何原則的人。
說得太多,做得太少
在社會上,在職場中,其實人們最為看重的,並非你說了多少,而只看重你有多大的能力,幹了多少事兒。
為何這麼說呢?就像你在職場中,你的職責,就是為單位賺取相對應的利潤,為它去幹實事兒,而不是耍嘴皮子賣乖。
就像你在社交場上,別人想和你交朋友,其實人們所看重的,都並非是所謂的真感情,而是你身上的資源和利益。
曾有一位朋友,他是某公司的部門主管。那個時候,他身邊的朋友特別多,而且人脈客戶資源也特別豐富。
但是,當他的單位破產之後,他也就失業了。不管他做什麼,說什麼,以往的那些人脈朋友,都離他而去。
最後,他感慨,在這個社會,你想有好的人脈,光靠說好話,去奉承別人,這是行不通的。真正的人脈,是你靠能力和所擁有的資源職位換來的。
得罪人多,稱呼人少
曾有人說:「人與人交往,最為困難的地方,並非是你說了什麼,付出了什麼,而是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得罪了別人。」
這樣的情況,在生活中是時有發生的。當你今天上班的時候,不小心戳破了同事的謊言。你原以為這是很小的事兒,可在別人看來,這是很沒面子的事兒。
有句俚語說得很好,得罪人多,稱呼人少。
為何你的人緣會差?有很大的可能,就是因為你容易得罪別人。這裡的得罪,有可能是口頭上的得罪,有可能是行為上的得罪,更有可能是日常矛盾的得罪。
可不管是什麼得罪,如果你想維持現狀,或者說維持平衡的人際關係狀態,那麼不妨學會做人低調點,沉默點,別讓矛盾激發。
因為一隻手掌,那是拍不響的。只要你不拍,那麼矛盾就不會過分滋長。
盲目合群,不懂得權衡利弊
人有一個天性,那就是喜歡「合群」。
從人剛生下來,到七八十歲逐漸老去,人這輩子,不是在「合群」的路上,就是在「合群」的途中。
一個學生,他有可能為了不想被排擠,從而與一些「孩子王」合群。
一個職員,他有可能不想得罪同事,不想被孤立,所以硬著頭皮去合群。
但是,不管是哪種類型的合群,我們都要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不懂得「權衡利弊」的盲目合群,最後的效果,只會是適得其反。
所謂「三觀不同,不必強融。」如果你和他們的三觀相近,有可能你的合群,就是你事業與人緣逐漸變好的機遇。
相反,如果你和他們沒有相似的三觀,甚至雙方的三觀還在打架,那麼你的合群,就是在給自己樹立潛在的對手。
要知道,一個三觀不合群的人,哪管他外在的行為再合群,到最後,只會是被人針對,被人排擠,送羊入虎口,成為了角落中的一員。
之所以你會敗壞人緣,也許和你的不主動有關,更有可能是和你的「盲目」舉動有關。好人緣,靠的不僅是行動,更是方法和技巧。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