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洲財經見聞
共2963字|預計閱讀時長5分鐘
閱讀導航
前 言
清倉拋貨,大牌零售商倒閉
截然不同,JB Hi-Fi成功依舊
寬護城河,偉大的公司必備
不能怪電商
前 言
對於投資者,2月份是重要的財報季。
對於零售商,2月份是「滅亡季(killing season)」。
在澳大利亞最新倒閉的零售商名單中又多了一個又一個的大牌。
例如,澳大利亞最大的手提包和配飾連鎖品牌Colette by Colette Hayman,網紅咖啡店The Grounds……。
然而,在零售業持續洗牌中,JB Hi-Fi等零售商卻告訴你,市場懲罰的並非全部,而是部分。
1
清倉拋貨,大牌零售商倒閉
在慘澹的市場表現下,不少零售巨頭和大牌們都紛紛支撐不住,相繼宣告了破產倒閉。
例如,眾所周知的牛仔品牌Jeanswest於今年1月宣布進入自願管理(Self-administration);
澳大利亞50年老牌家居品店Ishak本周也走到了經營盡頭,黯然破產清倉。
現在這份大牌倒閉的名單上,又不幸多了一個名字,Colette by Colette Hayman。
周五,澳大利亞最大的手提包和配飾連鎖品牌Colette by Colette Hayman宣布倒閉,3周之內將關閉1/4的門店。
在確認關閉的門店中,新州有DFO Birkenhead,RhodesWaterside,Warriewood,Chatswood,Hornsby和Kotara的分店;
維州有Docklands,MooneePonds,Bendigo,DFOSpencer,Greensborough,Cranbourne,Mildura和Doncaster的分店。
此外,澳首府領地、昆州、南澳地區的多家分店也將關門。
Colette by Colette Hayman由被譽為「手提袋女王」的著名澳大利亞設計師Colette Hayman在2010年前創立的。
它的誕生就帶著時尚界的光環。
短短10年間,它就成長為澳大利亞最大的手袋帝國,在四個國家(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和Hayman女士的祖籍南非)擁有約180家商店,其推出的平價手袋和配飾一直廣受流行追捧,
在最輝煌的時候,該品牌的年銷售額甚至達到了1.4億澳元,每年在澳大利亞售出300萬個手袋,當地員工多達300餘名。
然而這個家大業大的手提包和配飾品牌,終究還是沒能抵擋住澳大利亞近2年來的零售業衰退打擊,驟然倒在了品牌創立的第10年。
雖然目前仍有3/4的門店還在運營當中,但其實我們可以預見這個曾經廣為流行的平價品牌將很快在時尚界黯然沒落的命運。
目前,新州和維州的門店都在大幅清倉,手袋3折,有的商品低至5刀。
雖然很多忠粉買的很開心,很划算,但是這個品牌,以及員工的未來可謂「兇多吉少」。
託管機構德勤正在努力尋求買家,以避免品牌最終破產清算,但是奈何倒閉的零售品牌太多,而投資者興趣又急劇萎縮。
2
截然不同,JB Hi-Fi成功依舊
儘管零售業的寒冬持續,但是JB Hi-Fi在澳大利亞已經連續7年實現了銷售和收入增長,成為當地最大的消費電子和電器零售商。
如果2003年買入JB Hi-Fi的股票(發行價1.55澳元),那麼現在已經上漲超過25倍。
僅在過去一年,該公司股價就翻了一倍。加上分紅等,JB Hi-Fi給投資者的總回報高達4294%。
究竟是什麼讓JB Hi-Fi如此與眾不同,不是手寫的標牌,不是留著鬍鬚、紋著紋身、精通技術的員工,也不是水泥地板、充滿強烈節奏感的音樂。
而是實打實的東西,例如低廉的價格、優質的客戶服務、一低再低的營業成本,這些都是大多數零售商所難以兼具的。
機構投資者約翰·塞維爾(John Sevior)開心地說:「他們都是穩打穩紮的人。在JB Hi-Fi找不到自負。」
Airlie Funds Management澳股負責人Sevior指出:「JB Hi-Fi成功的秘訣雖然並不是那麼秘密,但是能夠複製的商家少之又少。」
這兩家機構大約在八年前買進了JB Hi-Fi的股票,當時的交易價格約為每股10澳元。
根據JB Hi-Fi最新披露的財報,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半年內,JB Hi-Fi淨利潤增長了6.5%,達到創紀錄的1.706億澳元。
同期,JB Hi-Fi營業收入達到約40億澳元,同比增長3.9%。
其中,澳大利亞銷售收入增長5.1%至27.2億澳元,紐西蘭的銷售收入增長0.8%至1.328億澳元;另外,JBH旗下的The Good Guys公司的上半年總銷售營業收入也增長1.5 %至11.5億澳元。
JB Hi-Fi董事會宣布每股中期派息99澳分,高於上年同期的91澳分。
在同一份公告中,JB Hi-Fi預計2020財年將實現73.3億澳元的收入目標,稅後淨利潤介於2.65億至2.7億澳元區間,較上年增長6.1%至8.1%。
財報公布後,JB Hi-Fi公司股價開盤暴漲了11.5%。
事實上,自2003年上市以來,這家公司只有在2012年出現利潤下滑,其餘年份均錄得增長。
JB Hi-Fi現在擁有213家JB Hi-Fi商店,而上市時只有26家,符合最初的210家商店目標,以及105家The Good Guys商店。
3
寬護城河,偉大的公司必備
「一家真正稱得上偉大的企業,必須擁有一條能夠持久不衰的『護城河』。」
這句話是股神巴菲特的投資精髓之一。
就在剛剛,股神巴菲特發布了2020年致股東信。在這封信中,巴菲特再次重申了價值投資的理念。
對於JB Hi-Fi而言,這條護城河就是持續保持極低的運營成本。
這是它能夠應對各種競爭和市場威脅,並在各個周期內保持業務發展勢頭的關鍵。
基金經理兼JB Hi-Fi股東約翰·塞維爾(John Sevior)說道:「作為一家公司,他們非常注重細節,並注重細節和動機,這才是零售業的勝利。」
在JB Hi-Fi看似休閒的購物環境背後,細緻的計劃和紀律的DNA一直未從改變。
正如JB Hi-Fi執行長Richard Murray所言:「我們一直是緩慢而穩定的信徒。」
麥格理(Macquarie)分析師認為,由於Good Guys的生產率和執行力提高,以及JB Hi-Fi商店的市場份額進一步增長,該股在12個月內可能達到每股51.10澳元。
麥格理分析師指出:「儘管面臨電商的威脅,但JB Hi-Fi證明了它能夠成功創新並多樣化到新產品中,同時保持成本不變。」
4
不能怪電商
零售專家指出,幾十年來,網際網路並不是導致澳大利亞零售商倒閉潮的唯一因素。
相反,很多倒閉的公司並沒有真正了解他們的客戶,沒有與時俱進,也沒有整合網店和實體店。
澳大利亞零售商協會(ARA)執行董事拉塞爾齊默爾曼(Russell Zimmerman)表示,倒閉零售商的名單很長,但是倒閉的原因卻不盡相同。
他說:「零售商真的了解他們所處的市場(無論是線上市場,還是線下市場),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
「作為零售商,在顧客走進來之前就應了解顧客。我認為,很多零售商之所以倒閉,沒有與時俱進是原因之一。」
Zimmerman補充道,最近,林火危機導致澳大利亞消費支出受抑。對於零售商而言,這意味著日子更為艱難。
然而,不只是澳大利亞的零售商處境艱難,不得不關門歇業,世界各地的零售商也是如此。
根據《電訊報》的報導,英國高街品牌的零售銷售額連續第五年錄得下降。
然而,儘管處境艱難,但是很多澳大利亞公司仍在蓬勃發展。
例如,上文提到的消費電子品牌JB Hifi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時尚服飾品牌Universal Store也做得不錯,並且正在準備上市。另外,平價時尚品牌Cotton On(澳大利亞最大的私人服飾品牌)也是生意興隆。
根據研究機構IBISWorld提供的數據,Cotton On上一財政年度的營業額超過20億澳元。
Retail Doctor Group的布萊恩沃克(Brian Walker)表示,Cotton On對快時尚需求的理解幫助它成功吸引了年輕顧客。
沃克說道:「它們成功瞄準了兒童、千禧一代和青少年市場。」
「它們了解這些群體的人口學特徵,即人們不會傾向於購買長效商品,而且他們擁有非常強大的社交媒體。」
「商店裡總有一些新東西,它們非常聰明。」
兒童文具公司Smiggle和套裝專業零售商MJ Bale均開設有線上網店和線下實體店,並且也都做的很好。
儘管Kmart的增速有所放緩,但是這家折扣店一直是消費者的最愛。同屬於西農集團(Wesfarmers)的Bunnings和Officeworks也正在蓬勃發展。
與此同時,H&M、優衣庫和Zara等國際品牌也是一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