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成本水漲船高,包的紅包也跟著漲價 記者 賈東流 攝
浙江在線11月23日訊 「同事結婚紅包漲了,過去他給我200,現在200太少了。多少合適呢?單數不行,400不好聽,600嗎?」最近,市民朱女士身邊好幾個同事接連結婚,頻頻而來的「喜劫」讓她有點煩惱。
確實,不少人有類似朱女士的煩惱。年底將近,婚禮扎堆。在熱熱鬧鬧的結婚大潮中,送紅包成了讓許多人頭痛的事情:送多少錢合適?物價上漲,紅包是不是也要跟著漲?
最近,記者對近50名市民做了個關於寧波婚禮人情費的調查。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寧波的婚禮人情有些啥特點。
婚宴回禮起檔標準漲
基本從加80元到加200元
「物價漲紅包也漲。這個11月一共收到4個婚禮請柬,雖然只參加了其中兩場,但紅包還是一個不落地送出去了,一共3800元!」去年剛剛參加工作的小施有些無奈地說。她告訴記者,自己剛剛入職一年多,每個月除去房租只有2000元左右的生活費。這個月底,還有一場婚禮要參加,算下來這個月光是隨禮的花銷早已經讓她入不敷出了。
近幾年,物價節節攀升,份子錢也得跟著「鼓起來」,但並沒有跟著一起漲的工資,讓不少赴宴的白領坦言「傷不起」。
市民陳女士2010年剛剛大學畢業就結婚了,她有時候會開自己的玩笑,「結婚早也不好啊,紅包收早了,等別人結婚時,要回的紅包也是漲了不少,最早時都是加80元,但是這兩年一般都要加200元了,不然過了這麼多年都不好意思送出手!」
記者調查了解到,不少剛入職或剛畢業的年輕人,面對周圍同學、同事接二連三的婚禮「紅包」叫苦不迭。大多數白領抱怨,一收到婚宴請帖就害怕,就要琢磨到底包多少錢算合適?送多了,自己承受不起;送少了,又怕新人不高興;另外,有些朋友只是見過一兩次面的,不去不合適,去又覺得無趣。
只出不進的「看菜下單」
年輕人中出現相互「打白條」
市民張先生已有50歲,對於他這個年齡的人來說,一般來說,紅包都是只出不進的了。因為朋友多,他收到的「紅色炸彈」也是特別多。
「我們兩夫妻還是挺喜歡見證新人的婚禮的。不過,包多了也傷不起啊,畢竟這是有去無回的。」張先生說。
張先生說,他去參加婚禮一般是看菜單下單的,意思就是看新人舉辦的婚宴水準,他考量著來包紅包。「爭取不讓新人虧本,比如他在五星級酒店辦的,我們兩夫妻去喝喜酒的話,一般包800-1000元,如果是普通的酒店,那就是包600元。菜的錢總要給新人包上。」
市民劉女士在市區一家三甲醫院上班,她也是20歲孩子的媽媽了,這些年醫院裡的護士結婚潮一陣一陣,她一般是隨同事包300元,湊個大紅包給新人,她說,「一般新人都在石浦之類的酒店請同事吃個便飯,兩三千元一桌,或者去五星級酒店請吃200多元的自助餐,我們隨300元的份子錢也是不能讓新人虧本。」
林小姐告訴記者,他們關係好的幾個高中同學,已經參加過的四個,都約定互免禮金,並不覺得很看重這個。
確實,這麼些年來,也有很多如林小姐之類的青年人,他們好友之間互相約定誰結婚都不包紅包。這就是所謂的「打白條」。
婚宴人情哪家壕?
象山人的紅包最鼓
姑娘最愛去慈谿做伴娘
說來,寧波各地區的紅包行情也是非常有特色。在記者的調查中,也是很明顯地感受到了。
「我象山閨蜜結婚,我送了2800元,台州和溫州閨蜜都是3000元,大概這個價,一般寧波同事都是1000元,象山的普通朋友也是1000元,因為我沒有在象山工作,所以沒有比較,就自己定了。不過,象山人之間紅包特別大遠近聞名。」在市區一機關工作的幹小姐是象山人,她對於象山人結婚鼓鼓的紅包特別有感觸。
「都形成風氣了,大家只能有樣學樣。人情費是一年比一年高,我們家也就一般職工家庭,父母年年在念叨人情太離譜。因為人情高,我父母輩在送,鄰居小孩結婚都是1800元,高也就算啦,送得廣啊,一般堂兄弟的孩子結婚都得去。」
幹小姐告訴記者,象山婚禮確實是比較「豪」,喝喜酒回禮一家一份伴手禮,裡面一般有一個紅包,100元到200元,小朋友會額外再給一個紅包,50元到100元。而且,象山家庭辦喜酒都男女分開的,每戶都有30到50桌。很多沒法在酒店辦是因為,坐不下……
市民徐先生也說,他曾參加一個象山同學的婚禮,新人給每個來賓回禮是500元,讓他非常驚訝。所以,他身邊的象山朋友紅包大部分在2000元起檔。
象山人的紅包最「鼓」,慈谿人的人情費之豪也堪比象山。市民何小姐就最愛去慈谿做伴娘,因為她兩次收到伴娘的伴手禮是金葉子。「慈谿的人婚禮豪,回禮也豪,攔門的錢伴娘平分,也有每人好幾百元。雖然說做伴娘累,但是收到如金葉子這麼貴重的禮物,還是很開心的。」
●專家解讀
送紅包應量力而行
不被「風俗」兩字限定住
對於婚禮人情費現象,寧波工程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對外中心副主任劉小凡認為,禮尚往來固然是傳承久遠的傳統,但步入歧途的人情消費,卻是褻瀆人們正常關係的大敵。紅包已然成為一種人情消費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人情消費,情字變淡。「千裡寄鵝毛,禮輕情意重」的美好、真摯情意,令人感懷。就實質而言,禮本是情的媒介,人們通過不同形式的禮,來傳情達意而已,但過猶不及的人情消費,讓禮喧賓奪主,成為人們不可承受之重,怎麼說都是本末倒置、捨本逐末。在人情消費上的攀比之風,更成為加重人們生活負擔、敗壞社會風氣的惡俗。越來越高漲的禮金,非但不能體現人們之間的真摯情誼,反而在無形中扭曲著人與人之間正常的關係。紅包成為社交工具,情字慢慢變淡後,「隨禮」逐漸成為當今社會社交的一個潛規則,各種各樣的「人情消費」就成了人們必不可少的一項額外支出。
「其實紅包數量只是民間的一種約定俗成,並沒有真的明文規定過,因此,年輕人給紅包也應該根據自己的實力而定。年輕人應抱著開放的心態,不必在紅包這道坎上被『風俗』這兩個字限定住。」劉小凡說。
婚禮紅包,讓人「傷不起」
中國有句老話,叫「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敵人多堵牆」,而對於現代人來說,朋友多了路有沒有多不知道,婚禮請柬肯定是多了。而按照正常的人際關係,除了朋友,還有七大姑八大姨,他們自己或者是他們的孩子結婚,婚禮紅包自然也是少不了的。於是壓力之下很多人不得不感嘆,原來朋友和親戚多了,也未必就是好事,至少婚禮紅包就讓人不堪重負,承受不起。
其實禮尚往來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你今天送出去的紅包,明天等自己結婚,也就收回來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大家不會腳跟腳的結婚,比如三年前你結婚,朋友送了一個200元的紅包給你,三年後你朋友結婚,你該送多少呢?如數返還200元,顯然少了,如果加100元,又是單數,可能不吉利,那麼加200元,送400元吧,但「4」同樣也不吉利,似乎只能送600元了,但又感覺太多了。
於是我們就在這種的計算與糾結中,早就忘記了婚禮的本來意義,也忘記了婚禮請柬的本來意義,只剩下左右為難了。由此可見,現代人確實有一種被婚禮紅包綁架的感覺,也讓本該滿是喜慶、祝福的婚禮婚宴,多了諸多的無奈和吐槽。解決的辦法不是沒有,那就是多以人之感情為重,多看到婚禮的本來價值,而不是把紅包大小多少當成衡量人際關係遠近,人與人感情厚薄的標尺。
比如你有一個朋友,現在正好經濟拮据,可能連一個體面的紅包也拿不出來,那麼為了他的面子,為了不讓你不高興,硬撐著借錢也要給你一個大紅包,這樣你忍心嗎?真正的朋友,不是應該替對方著想,不給對方帶來困擾與壓力嗎?所以,我們還是多關注點人的感情,少關注點紅包的大小。如果人人都這樣,那麼人人都能夠從「紅包困境」中解脫出來,也不會影響人際交往、關係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