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國上世紀80年代在莞城開廠,專門接香港人定製西服的單。「以前日子好過,市場搶奪沒那麼強烈。」他回憶,柏文度個人定製西服的單價起碼都要2000多元,一套西服要4000多元。但在柏文度目前的生產比重中,(集體)制服定做的比例已佔30%左右。陳建國說,如果不搶佔制服市場蛋糕,依靠綜合成本高企的個人定製西服支撐,壓力會很大。而制服定做就給了自動化用武之地。
另一家老牌西服廠商觀奇洋服於上世紀90年代進軍內地,從香港、上海等地召集裁縫師傅,布局中高檔洋服市場。
觀奇洋服一位市場高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觀奇洋服目前集中在國內一線城市發展,按照面料、裡料、紐扣的不同檔次,一套西裝的售價,從兩三千到七八千,甚至是幾萬、十幾萬的都有。他並沒有透露個人定製西服所佔的比重,但坦言定製西服生產正在受到人力成本上升的影響。
手工與自動化的衝突
柏文度、觀奇洋服等規模西服廠商的尷尬在於,既想保留手工工序以確保西服的品質和附加值,又必須面對生產要素成本抬高和市場競爭激烈的壓力。
目前還沒有詳細公開的信息披露傳統西服廠商的處境。一位熟悉西服市場的東城溫塘服裝生產商認為,西裝生產企業面對的成本壓力差不多,但觀奇洋服、柏文度等老牌企業的價格居高,遭受的市場衝擊自然較大。他透露,受到國內大環境的影響,西服廠商的訂單在減少,「東莞一家知名西服廠商去年的銷售就收縮了」。陳建國也表示,「去年市場比較一般,預計今年行業內的批量制服訂單量還會下滑」。
看好服裝產業自動化的姚偉麟認為,在原料、人工成本高企及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定位中高端的西服廠商只有走自動化路線,才能增強自己的比較優勢。「堅持手工工藝的傳統,在成本壓力下,很可能導致市場規模的壓縮。解決的辦法是調整定製西服、批量制服業務的比重,應對市場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