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豎鋸評測
智能掃地機器人是現在很「尋常」的一件智能家居硬體,從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我們的家務負擔,像現在有些每周996工作的年輕人,對於他(她)們而言,哪有時間去拿個拖把、掃帚去清掃地面呢?好不容易有個假期,當然是選擇睡懶覺或休閒放鬆啦,所以有個掃地機器人,就夠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但是,目前國產掃地機器人的品牌也不在少數,但是在價格、質量、體驗等方面參差不齊,這對「不懂行」的小夥伴們而言,選擇一款合適的掃地機器人就成了難題。而這篇文章給大家帶來的評測內容,正是一臺來自於360所推出的「360掃地機器人S7」,那麼360這臺掃地機器人有什麼過人之處?在體驗方面又如何?值不值得體驗?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註:以下文章內容中部分會簡稱為「360 S7」。)
1.外觀設計:
360掃地機器人S7的外包裝就不給大家多展示了,文中第一張圖片就是,所以直接來看看包裝裡面的東西吧。除了360 S7主機一臺外,包裝內剩下的還有:水箱一個,拖布一條,電源適配器一個,充電底座一個,說明文件一份,還有一個清理灰塵毛髮的清理工具(放置在了機身內部)。
S7的充電底座設計沒什麼好說的,整體以白色簡約風格為主,正面上半部分黑色位置為充電感應區域,下半部分也就是充電觸條。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充電底座的背面左右兩側均有「出線槽」設計,方便使用者自由選擇電源線的出線位置,很貼心的一個設計。
360 S7是一臺支持掃地、拖地二合一的掃地機器人,出廠時標配了一個150ML水箱,並且以及一條拖布。另外,在實際體驗中,我個人感覺S7在出水量這方面控制的比較均勻,可以做到即拖即幹,不會出現髒水回流的情況。同時,如果裝上水箱的話,S7就會自動進入先清掃後拖地的模式,不安裝的話,則就是單獨清掃模式。
而在外觀設計方面,360掃地機器人S7整機採用了「百搭」的白色簡約風格,頂部邊緣位置還用了一圈香檳金色進行點綴,怎麼說呢,對於S7的這個外觀設計,我個人是比較喜歡的,因為白色百搭,能夠更好的跟家居環境融合。不過,白色也意味著不耐髒,這個問題無法避免。
360掃地機器人S7整機只有兩個按鍵,全部位於機器的頂部。同時,這兩個按鍵通過不同的按壓時間,可以起到不同的功能,例如:電源鍵除了開關機外,還能起到清掃操作。
兩個按鍵上還均設有指示燈,不同運行狀態下,顏色也不同。
360掃地機器人S7頂部突起的位置則是「LDS雷射測距傳感器」,而這個傳感器的主要作用就是用來繪製房屋地圖的,至於工作原理這邊就不多闡述了,總體上來說,就是在繪製房屋地圖的體驗上,S7會體現出快速且精準。而測距傳感器下方黑色橢圓區域為「回充傳感器」,其主要作用就是讓S7能夠精確找到充電底座的位置。
另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回充傳感器的下方,S7還設有一條防撞橡膠條,可以給S7帶了一定的防碰撞保護。
360掃地機器人S7的側面則設有TOF沿牆傳感器,這個傳感器的作用就是讓S7能夠在清掃牆壁或者家具等邊緣區域時保持距離,避免發生摩擦、碰撞等問題。
而S7的尾部則設有充電條以及兩個通風氣孔。
打開360掃地機器人S7的上蓋以後,可以看到裡面設有塵盒以及清理工具。同時,在塵盒右上角處,我們還可以看到兩個「小孔」,其實這是WiFi指示燈,以及重置指示燈。
塵盒的取出方式很簡單,這裡也就不多演示了。
塵盒的外觀採用了透明設計,方便使用者查看塵盒內的垃圾裝載量,而塵盒的容量為550ml,這在同價位的國產掃地機器人當中,算是一個比較大的容量設計了。
在底部設計方面,我們可以看到360掃地機器人S7採用的是單側邊刷設計,除了單邊刷外,底部其他設計就是萬向輪,浮動式主刷,以及四個防跌落傳感器,同時主刷的位置也就是吸塵口。而S7的清掃工作原理,則就是先通過單側邊刷將灰塵或垃圾等掃到底部,然後再由主刷掃(吸)進塵盒。
另外,大家可能對於「浮動式主刷」的浮動式這個設計不太了解,浮動式也就是指主刷位置不是固定式,而是可以上下浮動,這使得360掃地機器人在清掃凹凸不平的地面時可隨地勢的高低不同而變化,從而能夠達到更好的清掃效果。
360掃地機器人S7的單側邊刷近距離實拍。
萬向輪部位近距離實拍。
360掃地機器人S7的越障能力為2CM,除了可以保證不被雜物攔截清掃外,也能輕鬆跨越房間門檻。
360掃地機器人S7的外觀設計就說到這裡,總體來說,S7的外觀設計,還有做工都挺不錯的,不過外觀設計只屬外觀,一臺合格的掃地機器人最主要的還是看體驗方面怎麼樣,下面我們再來看看S7的使用體驗吧。
2.使用體驗:
360掃地機器人S7的清掃操作方式有三種:第一種就是通過頂部的按鍵;第二種則是通過專用的手機APP;而第三種則就是通過天貓精靈用語音來操作。
目前我個人家裡使用的天貓精靈為「方糖R」。
通過簡單的操作設置,就可以通過天貓精靈來語音來操控S7清掃了,例如:掃地機開始清掃、掃地機暫停清掃這樣。值得一提的是,360掃地機器人S7在運行過程中會有語音提醒。
吸力設計方面,360掃地機器人S7採用了NIDEC無刷電機,吸力檔位分為三檔,最高檔也就是MAX檔可達2000Pa,而剩下的則就是標準檔1300Pa,以及靜音檔800Pa。
為了測試360掃地機器人S7的吸力,我將一塊掰碎的餅乾、一些糖豆以及貓糧比較密集的放到了地面上,在標準模式下,S7能夠很輕鬆的將其清掃吸入塵盒中,在吸力方面我認為S7表現的可以了,而且這還是在密集雜物情況下測試的。
另外,在清掃過程中,搭配智能學習功能,掃地機還會根據以往的使用數據,自動判斷清掃禁區,並且提醒用戶設置禁區。另外S7搭載的電池容量為3200mAh,這在同價位的機型中,也是挺大的容量。
動圖演示360掃地機器人S7的吸力效果。另外,上面這張動圖大家可能會認為S7「沒有清掃乾淨」,但其實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因為S7採用的是「弓型」清掃路線,沒有清掃乾淨的地方,過一會S7折返回來時就會清掃乾淨。
之前養過一隻小貓,因為不堪「掉毛」的困擾,就將小貓暫時放到我父母家去養了,但是身為一隻「貓奴」,沒有貓的日子自然不好過,所以沒過多久,我又將小貓接了回來,同時「掉毛」的困擾也會伴隨而來。其實小貓「掉毛」對我而言主要的困擾就是清掃難,而且我養的是一隻白貓,所落的貓毛不易發覺,雖然有時候我會拿掃帚到處掃一掃,但是想清理乾淨地面所有的貓毛,還真是個難題。
而最近又剛好在評測360掃地機器人S7,所以清理貓毛的任務我就交給了S7。果不其然,通過S7清理了不少貓毛出來,所以對於有養貓、狗的小夥伴們而言,我建議可以入手臺S7體驗下,來看看你家到底「藏了」多少貓、狗掉落的毛髮。
而至於拖地體驗,在之前的文章內容中我也說過了,想要讓S7進入拖地模式,則需要安裝水箱,安裝完成以後,當S7進入工作狀態時,水箱就會自動均勻出水,整體拖地效果還可以。
最後,我們來說下S7的手機APP體驗吧,APP的主要作用就是查看S7的清掃過程,以及設置清掃禁區、拖地禁區、以及設置劃區清掃等,而連接APP的過程則很簡單,這裡我就不多說了。
不過,有一點則需要說下,那就是這個手機APP只能添加掃地機器人,可以說是專為掃地機器人設計的,而360旗下還有其他智能硬體,所以我個人覺得應該全部設計成一個APP控制,不然每個智能硬體用一個APP控制,這樣會顯得稍微有些繁瑣。
通過手機APP你可以查看S7的剩餘電量,控制Ta進行回充、清掃以及調整清掃檔位;還可以進行智能分區、地圖選擇、重置地圖等操作。另外,S7還支持多地圖存儲,可以繪製保存多戶型地圖,隨時調用,不用再次重新建圖,這對於居住複式型房屋的小夥伴們而言,是一個不錯的實用功能。
通過手機APP還可以查看S7的耗材剩餘使用時間,方便使用者在第一時間進行維護。
手機APP還具有遙控器功能,也就是通過手機APP來自主控制掃S7的清掃方向。另外,之前我提到S7在運行時有語音提示,在手機APP中你還可以設置不同的語音包。
在使用過程中,我覺得360掃地機器人S7支持掃地以及拖地雙禁區設置這個功能很貼心,之前體驗過一款掃地機器人,雖然也支持禁區設置,但也僅僅支持掃地禁區,拖地禁區就不支持了。
上圖體驗的則是劃區清掃。另外,當360掃地機器人S7完成一整次的清掃後,手機APP會自動分區房間,不用手動進行分區操作。方便後續我們進行分區域清掃。注意是「自動分區」,不是手動分區。
從上圖的清掃路線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360掃地機器人S7是「弓型清掃路線」。另外,當S7的剩餘電量低於20%的時候,S7會自動回去充電,所以在上圖右側區域,我們可以看到清掃區域沒有完成,有一道斜線直接指向充電底座,這就是因為在清掃時低電量讓S7自動回充了。
還有一點,有時候我們不能常常盯著手機APP來「監督」S7清掃工作,所以當在熄屏情況時,S7發生了一些運行狀態時,例如:自動回充,這時候APP會推送通知給手機,從而提醒使用者。
總體來說,我感覺360掃地機器人S7使用體驗還是挺不錯的,各方面設計都到位了,並沒有太明顯的缺點可言,當然這不代表S7就沒缺點了,對於一款支持拖地的掃地機器人而言,我認為應該標配隔水墊,雖然說S7在停止使用時不會出水,但是經過長時間的拖地,拖布會處於一個溼潤狀態,如果不及時拆下來的話,那麼地板就會與溼潤的拖布長時間接觸,所以如果能標配一個隔水墊就好了。
3.總結:
好了,360掃地機器人S7的評測體驗就說到這裡,對於我這種996工作者以及養貓的人來說,S7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幫我不少忙,至少我不用操心家中地面的衛生環境了,全都交給S7來完成。整體而言,從外觀設計、功能體驗、以及清掃吸力這幾方面,再綜合目前的定價出發來說,我覺得360掃地機器人S7可以說是當下一臺比較值得體驗的掃地機器人。
不過,S7的拖布、塵盒濾網只標配了一個,倘若隨包裝多標配一個就更好了,這樣當拖布或者濾網進行清洗曬乾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拿備用的來回替換上用,不然只能等著曬乾換上使用了,這一點可以說是個不足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