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患有尿毒症,曾經命在旦夕,身邊卻沒有一個我的血親。」近日,上海67歲的林德民(化名)老人立下遺囑,將自己的房產和所有存款,共計價值數百萬元都留給好友,卻未計劃留給子女,他稱和唯一的女兒已經8年未聯繫。(12月20日中國新聞網)<br/><br/> 按照傳統思想觀念,老人一般都會將遺產留給子女等至親。上海這名67歲老人立下遺囑,將自己的房產和存款共計價值數百萬元都贈給好友,讓一些人難以理解。近年來,類似將財產部分或者完全不留給子女等至親的現象呈上升趨勢,這從一個側面折射老人思想觀念的進步。同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對「數百萬遺產贈好友」現象也不必過分解讀,要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br/><br/> 據報導,這名上海老人患有尿毒症多年,他唯一的女兒已經8年未聯繫,其身邊沒有一個與自己有血緣的親人來陪伴和照顧,一直以來都是這位好友在照顧他。老人將數百萬遺產留給好友,通過立下遺囑方式具有法律效力,避免其去世後引發遺產糾紛和爭端,讓好友能夠依法順利拿到遺產。老人這樣做,無疑是對好友多年來照顧的感恩,讓好友最終好人好報得到豐厚的回報。類似將遺產贈與外人的現象,近年來有不少報導。如上海一名老人在妻兒陸續過世後,成為獨居老人,他在85歲時就立好遺囑,將遺產留給多年照顧他的隔壁水果攤販老闆,其中包括一棟價值300萬元房產。<br/><br/> 一個無親無故的人,一下子獲得價值數百萬元遺產,仿佛撿了一個天大的「便宜」。然而,凡是頭腦清醒的老人也不是傻子,不會無緣無故就將巨額遺產贈與外人。而這種「便宜」,也不是那麼好撿的,需要多年對老人精心照顧的付出。其實,在這種情況下,老人與其已經建立了一種「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親密關係,老人慷慨贈與遺產,相當於也是留給了最親的人。而立遺囑贈與遺產,也是對好友等外人愛心的回報和褒獎。老人這種思想觀念進步,顯然也有助於弘揚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br/><br/> 對「數百萬遺產贈好友」現象,有好事者進一步解讀,認為肯定是子女等至親不孝,才導致老人狠心地將巨額遺產留給外人。對此,不必過分解讀,往往「清官難斷家務事」,孝與不孝沒有一個判斷的標準,如上海這名老人的唯一女兒留學在外,已經8年未聯繫,沒有盡到贍養老人的義務,但背後可能有著不為人知的苦衷和原因,並非其女兒不孝,或許因種種原因和限制條件,她無法或不願意與老人取得聯繫,或許早已在外遭遇了不測。因此,就事說事,不要去「八卦」過分解讀。但不管怎麼說,對老人將遺產留給多年照顧自己的好友,社會和公眾還是應當理解和支持。<br/><br/> 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很多子女在外忙於生計,無法陪伴和照料老人的現象或是一種常態,獨居和孤寡老人也會越來越多,老人有獨自處置自己財產的權利,他們用有條件贈與遺產等方式,以換取身邊外人的照顧和贍養,不失為一種互惠互利的養老模式,可以在立法方面進行探索和規範,從而充分保障雙方的合法權益,以避免因遺產處置問題而引發不必要的矛盾和糾紛。(作者系天府評論新聞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