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已經知道
明修棧道的故事就發生在漢中的古褒斜道
這條古道也因此為人們所知
不過,這條古道之所以出名
還有一個因素
即「石門十三品」的出現
石門十三品?沒聽說過?
也不奇怪,筆者也剛了解不久
這個話題要從東漢永平六年說起……
永平六年即公元63年
這年,皇帝下令整修褒斜道
以方便人們出行
整修過程中
在褒斜道南口山體開鑿了一條隧道
隧道長16.3米,寬4.2米,高3.45-3.75米
兩輛馬車可並排而行
千萬別小看這條不長的隧道
它是中國交通史、甚至世界交通史的一大發明
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車隧道!
《史記·范椎蔡澤列傳》載:
「棧道千裡,通於蜀漢」
即指開通了這條隧道的褒斜道
毫不誇張地說
褒斜道在東漢時期就是一條著名的
「高速公路」
隧道開鑿成功後
其形狀像一道門
因此被稱為
「石門」
此後
歷代官方對褒斜道不斷進行維修
並且刻石記載
從而留下大批國寶級摩崖石刻珍貴文物
1961年
國務院公布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石門摩崖石刻榜上有名
石
●
門
1969年
國務院批准在褒斜道的南口修建水庫
以灌溉漢中盆地良田
為了有效保護這些珍貴文物
1970年
國家批准將重要的摩崖石刻
《石門》《鄐君開通褒斜道》《鄐君碑釋文》《李君表》《石門頌》《楊淮表記》《玉盆》《石虎》《袞雪》《石門銘》《李苞通閣道》《潘宗伯、韓仲元》《重修山河堰》
13件摩崖精品從山體上剝離取回
在漢中市博物館陳列展覽
《石門頌》拓片
筆者慕名走進漢中市博物館
一一欣賞這些石刻精品
先來看看《石門頌》
《石門頌》全稱為
《漢故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
這是東漢建和二年(公元148年)
由當時漢中太守王升撰文
書佐王戎書丹刻於石門內壁西側的
一方摩崖石刻
是著名的漢隸書法作品
《石門頌》歌頌了東漢漢順帝時的
司隸校尉、犍為(今屬四川樂山)人楊孟文
「數上奏請」修復褒斜道的事跡
整塊摩崖通高261釐米,寬205釐米,題額高54釐米
《石門頌》多用圓筆,逆鋒起筆回鋒收筆
線條沉著勁道,結字舒展放縱
體勢瘦勁,飄逸自然
素有隸書中的草書之稱
是漢隸中的精品佳作
1936年,我國第一版《辭海》問世
封面的書名「辭海」二字
就是從《石門頌》中選用的
石門十三品中
還有一件曹操真跡!
曹操所書只有兩個字:袞雪
這裡藏著一個有趣的歷史故事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定軍山大戰前4年),曹操出兵擊敗穩坐漢中政教合一政權寶座30年的張魯。
隨後,曹操留下夏侯淵守漢中(沒想到4年後夏侯淵被老黃忠刀劈定軍山下),自己率大軍北還。
當率軍走到褒斜道的南口——褒谷口時,看見石門外的褒河幽谷深潭中,石多浪激,驚濤駭浪飛流奔瀉,猶如白雪翻滾,曹操頓時豪情激蕩,在谷中大石上揮毫寫下「袞雪」二字,比喻這裡的山水之秀美和興奮的心情。
據說,當時隨從問曹操,「袞」字為什麼沒有三點水?
曹操笑著回答說:「潭中之水何其多,哪裡還需三點水?」
大家一聽都不約而同地笑了,稱讚曹丞相的「袞雪」二字不但揮灑飄逸,很有神韻,而且還有高深的學問和非同凡響的意境。
為此,後人賦詩讚曰:「滾滾飛濤雪作窩,勢如天上瀉銀河。浪花並作筆花舞,魏武精神萬頃波。」
如果評論僅僅停留於此,顯然膚淺
曹操題寫「袞雪」二字的「袞」字的真實用意究竟是什麼呢?
據春秋時期的《周禮·春官·司服》和《禮儀·蘭禮》的解釋
「袞」字是「袞衣」「袞冕」「袞龍袍」的意思
而「袞衣」「袞冕」「袞龍袍」是帝王的專用禮服
「雪」字則象徵高潔和純正
所以,「袞雪」實有深意!
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具備改朝換代的實力
所以他志滿意得
但是,在漢獻帝仍坐龍椅、孫權劉備等勢力虎視耽耽的情況下
這種意境和心態只能意會,不可言表
因此曹操才題寫「袞雪」二字
用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暗示自己就是帝王之尊
並不是把「滾」字忘了三點水而寫成「袞」字
這樣分析,是否更符合曹操的內心世界?
如今在石門棧道景區
就以曹操題寫「袞雪」二字為題
塑了一組雕像
曹操志得意滿的神情溢然石表
石門十三品在書法藝術上佔有重要地位
它們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
是漢代以來書和刻兩者完美結合的藝術結晶
其中漢魏時期作品早在唐宋時就負盛名,譽滿全國
更為歷代考古家、書法家所推崇
石門十三品是研究漢隸的重要實物
在中外書法界和金石學界享有極高的聲譽
中國市場監管報記者 喻山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