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錦歷史悠久,工藝精湛,色彩絢麗,是我國四大名錦之一。忻城是廣西壯錦的發源地之一,壯錦織錦記錄最早可追溯至宋代。
忻城壯錦不似他處用黑色棉線做經線,而是以本色棉線做經線,彩色絲線做緯線,採用通經斷緯,緯線起花或經緯線交織起花的方法織成,主要用作被面、床單、頭巾、衣領、腰帶、綁腿、挎包、香袋等日常生活用品的裝飾。
與其他少數民族織錦創作背景類似,忻城壯錦的圖案紋樣大都來源於生活和大自然,也來源於本民族的圖騰崇拜,以及對歷史、祖先、故土、戰爭、遷徙、信仰等的回憶與緬懷。壯錦中的圖形將自然界中的一些形象進行了高度的抽象概括,誇張變形,強調神似重於形似,寫意重於寫形。
常見的壯錦紋樣有方格紋、水波紋、雲紋、回字紋、雙喜紋、編織紋、同心圓紋、壽字紋以及各種花草和動物圖像,如蝶戀花、鳳穿牡丹、雙龍戲珠、獅子滾球、鯉魚躍龍門等。鳳的圖案在壯錦中獨佔鰲頭,「十件壯錦九頭鳳,活似鳳從錦中出」。這是由於壯族喜愛鳳凰,是視之為吉祥的象徵。
不過由於歷史原因,像「鳳穿牡丹」「獅子滾繡球」「雙龍戲珠」「雙鳳朝陽」等複雜的經典圖案編織技藝有些已經失傳了,現有的織錦藝人多數隻掌握了大小卍字、菊花飾等基本圖案的編制工藝,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
莫土司衙署的卍字花窗,其靈感就來源於忻城壯錦中的卍字紋和花紋圖案。卍字紋是四個「凸」字連接簡化變形後的紋樣,代表的是福祉延綿不絕,另有說法認為這是一種生殖崇拜的圖騰。
而壯錦中的「花紋」來自壯族花圖騰的崇拜,不管是菊花、桂花、美化、桃花,還是具有豐富內涵的八角花、十字花、花樹、花籃,都是表示對花圖騰的崇拜。它們來源於壯族始祖「米洛甲」的創世造人傳說,壯族人謂之「花婆神」,認為是孩子的守護神。
土司古城·浪漫忻城,在忻城莫氏世襲20任土司的統治時期,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改變忻城面貌,提高生活水平,以維持莫氏家族「本支百世」的長期統治,莫氏土司推行了一些鼓勵壯錦生產的開明舉措。
比如,明弘治年間土官莫魯在他寫的《官箴》中要求家人「錦可學制」;天啟年間第11任土官莫恩達的夫人覃氏就把「紡織之勞身親為之」;第13任土官莫宗詔的夫人織錦售賣,使得「一署大小侍婢終歲不費一錢」。
到了清代嘉慶年間,僅縣城就有織錦機130多架,織錦之聲不絕於耳。當地舉人莫震在《忻城竹枝詞二首七月》中寫有「七月山城燈火明,家家織錦到三更」的詩句,描述了當時忻城民間織錦的繁忙景象。
在政策鼓勵和經濟回報的雙重作用下,忻城壯錦的織造技藝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工藝精湛,織錦華麗,在明萬曆時期,忻城的龍鳳紋壯錦就已成為朝廷貢品。
清朝末年,有朝廷欽差大臣到忻城花費100銀幣訂製了一幅「雙龍戲珠」壯錦,進獻給皇室。壯錦帶回宮後,皇帝和隆裕太后十分喜歡,當得知此幅壯錦只付了100銀幣後,就又派欽差到忻城,再付細絲紋銀錠錁共100兩,還賜了一幅四品官階榮譽的黃緞軟匾,以示重視和喜愛。
壯錦的圖案紋樣中,不僅有展現壯族文化的獨特符號,也有展示一些漢族傳統文化中的符號,並且壯錦把兩者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例如,廣西民族博物館館藏的盤龍紋壯錦、雙獅滾繡球紋壯錦等,以及在廣西忻城莫土司衙署中收藏的鳳穿牡丹紋壯錦、暗八寶紋壯錦等。
如果不做功課,你知道壯錦的紋樣都代表什麼含義嗎?之後的文章,忻城文旅將會繼續帶你深入了解忻城壯錦哦~
本文由忻城文旅原創,轉載需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