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裡滯銷的衣服,可能都賣到農村去了

2020-10-21 網易新聞

















▣公號:新周刊(ID:new-weekly)
扔完一批又到了季末薅羊毛的打折時刻,省錢又無需顧忌體面,滿載而歸的感覺仿佛衣服都不要錢。 製衣速度快、款式多樣、價格親民,快時尚的種種優點刺激著消費者的興趣。2016年,Zara的創始人Amancio Ortega就超過比爾·蓋茨,應運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但在光鮮櫥窗的另一面,幾乎從來沒有人關心過,那些沒被選走的衣服最終的去處。 過季的積壓服裝裹挾著被丟棄的舊衣服,生長成一個巨大的利維坦。更快、更多、更便宜,快時尚的發展依舊想要洶湧,但拖不動的庫存卻可能讓它偏離正軌。 2018年,英國品牌Newlook退出中國市場,TOPSHOP關閉天貓旗艦店。2019年,Forever 21關閉中國官網,線下門店甩貨清倉。2020年第一季度,耐克庫存積壓致單季虧損超50億,Zara也考慮關閉上千家門店。 原本應該為新產品奔忙的品牌們,正在被庫存追著打。 跳樓大甩賣是降低庫存的必經之路。/圖蟲創意 從高街櫥窗到低線城市,從奧特萊斯到微商網店,其實商機正在顯現。如果合理馴養,這頭庫存巨獸也可能會長成一片新的藍海。 一件時裝的生命究竟要經歷那些歷程?那些沒賣出去的衣服,到底都去哪兒了呢?


1
快時尚的崩潰


 快時尚的興盛,讓人們越來越難發現自己的貧窮。 消費品的價格在下降,但是相應地,中產階級也在消失。人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房子、教育、醫療服務變得越來越貴。而唯一讓你寬慰的是,你可以每個周末都買一件新衣服,直到每天都買。 消費主義就是有本事讓你相信,解決你生命中所有問題的方法就是:買它。 
集美們,買它!/@ 李佳琦Austin
 Printer’s Ink是美國廣告業的知名雜誌,歐內斯特在其中提出過一種消費者理論。他說世界上有兩種產品,一種是你能用的,像洗衣機、汽車,一種是你能用完的,例如巧克力或者洗髮水。他的理論講的就是,要把人們原本能用的變成能用完的。 在很大程度上,歐內斯特的理論已經成了現實。 Joseph A. Bank是一個西服品牌,它某支廣告的宣傳文案就是,「從這裡買到的西裝和手紙一樣便宜,我就不會為把它扔掉而感到可惜了」。 把西裝扔掉而不心疼的快樂/《真正的成本》

物理上的擁有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快樂」。
 為了更廣闊的市場和更多購買者,在快時尚的世界觀裡,越來越多的款式、一年四季的新品在所難免。可是如果一款白色S碼的上衣會產生100件庫存,那麼1000種款式就會有10萬件庫存堆積。 李寧就曾為覆蓋不同的消費群體,推行過多品牌戰略,包括低端運動品牌「新動」,和與法國知名戶外品牌合作的高端品牌「艾高」。但這樣的策略卻讓李寧失去了焦點,虧損一度超過30億元。 
多品牌戰略可能會得不償失。/圖蟲創意

 潮流就是因為轉瞬即逝,才為人們樂此不疲。販賣流行的快消巨頭Zara,一直以「少量快產」的柔性產業鏈模式,被認為是快速洞察市場、應付庫存問題的最優解。 Zara一年推出的時裝種類達到12萬種之多,每一款都是小批量生產。它把每季度的銷售周期設為12周,換季之初只準備預定銷售款式25%的庫存,大約供3周銷售。之後,根據消費者用腳投票的結果,將人氣商品和又一輪的新品再各自補三周的貨。 只是因為疫情的影響,這套廣受讚譽的模式也在逐漸失靈。Zara母公司Inditex在財報中提到,今年2-4月Zara首次淨虧損超32億元,導致Inditex關閉了1000多家Zara門店。 Zara的供應鏈一直是業界傳奇。/圖蟲創意 高庫存一直以來都是服裝行業的「阿克琉斯之踵」,業內甚至一度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服裝行業最不值錢的就是庫存。 有的品牌從創立到倒閉,終其一生都在清倉。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5月我國服裝和紡織業的存貨總額達到913.8億元和1656.9億元,都處於高位。 當然,一件衣服不可能因為剛面世的時候沒有被青睞就結束它流轉的一生。畢竟,對於更多顧客來說,不買不是不愛,而是要等到打折換季的好時機,再相見。 
生命中所有問題,都能通過買買買「解決」。/《真正的成本》

 2
賣不出去的衣服,都去哪兒了
吃貨節、618、雙11、雙12、感恩節、黑五、年中大促、年末狂歡…… 好像一年到頭,我們都在薅「資本主義」羊毛。殊不知時裝就像水果一樣,要趁新鮮賣,過期可能就變味了。所謂「打折力度大到不買不是人」,只是在幫「資本主義」清倉罷了。 長時間積壓舊貨,錢就一直無法收回,沒有現金流無法生產新款,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所以銷售庫存,商家們都是無比盡力的。 
清不完的庫存。/圖蟲創意
 一件衣服從被掛進商場開始,銷售周期可能有三年之久。 出現在一線城市的高街櫥窗時,它光鮮亮麗,接受來往顧客的注目禮。如果到過季還沒有被帶走,它就會在同一店面被貼上打折標籤。 「2019年的過季款賣得還可以,但2018年的滯銷庫存,就基本賣不動了。」 一件年事漸高的滯銷時裝,或許就要被發往三四線城市了。消費分層越多,銷售周期就會拉得越長。不同時段、地域帶來的價格差,能讓庫存服裝得到一絲喘息。 甚至當過季服裝流轉到低線城市後,它的價格可以賣得更高。網友@Inter_貳帥 抱怨說,「同樣的品牌在深圳買肯定比在老家小城市買便宜很多,而且老家款式還沒有深圳的多和新。」 
集市上的服裝可能就是往季商品。/圖蟲創意
 不少品牌為了保護自身品牌價值,選擇自建工廠店、折扣店等尾貨銷售渠道。例如,國產內衣都市麗人的公告就稱,其開設過100間工廠折扣店用於清理庫存。 奧萊領秀的數據顯示,全國以奧特萊斯命名的折扣店達400家以上。2019年統計的34家奧特萊斯銷售額高達700億元。這樣的繁榮一定程度上證明著尾貨市場的生命力。 還有剪掉品牌標籤、洗滌說明後低價售賣的方式,也是常見的手段,來維護品牌最後的體面。 
奧特萊斯甚至成了城市觀光的打卡聖地。/圖蟲創意
 與此同時,在網購如此發達的今天,過季過時的時裝還在不同折扣電商間流通。 拼多多、唯品會、愛庫存,為什麼可以一年四季打折?為什麼可以有全網最低價?相信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疑問。實際上,不少電商都是庫存服裝最後的機會。 之前流向賣場地攤和鄉村集市的服飾,在2016年後大量湧向了各類電商平臺。在電商渠道,「量大為賺」,即使降低價格來處理庫存,對品牌而言也大大促進了現金流動。 此外,小紅書、朋友圈等各個角落裡的微商,都像為大魚清理食物殘餘的清潔魚那樣,分解著各個渠道流通而來的尾貨。 電商在線曾採訪了一位在微信上賣尾貨的姑娘,「原價599元的Gap棉夾克,只要80元;699元的太平鳥連衣裙,剪掉標籤後售價僅69.9元。」 她的工作就是在微信群中扔下商品連結和圖片,等待有人下單就可以順手掙到相應提成。 
微商已經是網絡經濟的重要產業。/新聞截圖
 經過這麼多環節後,一件衣服大約走到了3年的生命力盡頭,如果仍然沒有找到出路,也並非無解。 上述都市麗人的公告中還提到,目前它仍在清理2017年前的存貨,並計劃以稱重的方式和0.5折的力度向東南亞地區出售。 快時尚的行業基因,先天地決定了新品必須永遠在路上,而銷售跟不上更迭的速度,也必然導致庫存層層積壓。「供過於求「的常態究竟是不是無解? 
庫存壓力,怎麼解?/圖蟲創意
 3
庫存電商是不是一片「新藍海」
在這個特殊的春夏,商場緊閉、物流停擺,電商平臺連帶著庫存電商,卻迎來了紅利。 曾經被視作燙手山芋又棄之可惜的庫存,成了一片潛在的新藍海。品牌方願意給出更多的折扣,電商平臺也都在主動地進入庫存市場。 品牌的庫存是不是會長期大量存在?肥沃的庫存電商領域是否能成長出一個新巨頭?市場格局的發展對於庫存玩家來說意味著什麼?
越來越多的庫存好像第一次不是帶來越來越多的焦慮,而是形成了新的競爭。
庫存從燙手山芋變成了新的資源。/圖蟲創意 一種能幫助品牌商去庫存、幫渠道商賺到錢、替消費者找到低價高品質商品的商業模式呼之欲出。庫存電商就這樣應運而生。 拼多多的爆紅是挖到了「小鎮青年」這座尚未被完全開發的金礦,搶佔了3億的龐大市場份額。庫存電商則瞄準的是品牌去庫存的剛性需求。 據艾瑞諮詢2018年的報告,庫存電商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30.3億元,預計到2022年將達到1500億元。唯品會的CFO早在2013年就曾說,「中國一年有4000億服裝庫存亟待清理,庫存電商的天花板還早。「
讓品牌庫存和消費者找到彼此。
 當經濟增長放緩,快時尚「唯快不破「的神話已經不再管用。市場研究公司Mintel的數據顯示,2018年約有33%的消費者每月購買一次服裝,這個數字已低於2016年的37%。 在目前的語境下,庫存電商或許確實是富有想像力的補償之策。但是歸根結底,它並不是主動拯救快時尚整體系統性偏誤的不二良藥。 通過物理佔有收穫的快樂在漸漸消退。人們開始意識到,即便每天都在丟東西,可還是過得很窮。 法國哲學家居伊·德波在《景觀社會》早就直言,「強加給現代消費的偽需求,不能與任何真正的需求或欲望進行對抗,因為這種需求本身都是社會和歷史製造出來的」,「而真實的社會生活已日漸降格,退居於商品景觀之後」。 「在商品充斥的社會,表象儘是謊言。」/《景觀社會》 線下奧特萊斯、線上庫存電商的模式,或許能讓一件衣服多少被使用幾次。但是,「衣服註定會被扔進垃圾桶」這種認知,自始至終是從內部開始侵蝕整個行業的巨獸。 為了更快更便宜,還是會有勞工領著2美元的日薪在危樓中製作皮革和布料;還是會有兜售毒蛋白棉花的商業寡頭「孟山都們」走進農戶的家中,告訴他們因為你負債買我的種子和農藥現在你的地歸我了;還會有妻子聽見鄰居說你的丈夫喝了農藥,躺倒在了棉花地裡。 快時尚服飾的故事還在繼續,它是我們為自己選擇的皮膚。我們依然愛它的詩意,因此更希望,這能不再是一個關於貪婪和膽怯的故事。
參考文獻:[1]《庫存電商領域會誕生下一個「阿里巴巴」嗎?》36氪2019-07-01
[2]《在中國滯銷的服裝去往何處:囤滿3年後,0.5折運到東南亞》電商在線2020-07-03[3]《耐克巨虧,Zara大面積關店,賣不掉的衣服去哪了?》五環經濟觀察2020-07-20[4]《關於快消品牌的隕落與重生 》搜狐時尚2019-05-29[5]《真正的成本》2015-05-29[6]《孟山都眼中的世界》2008-02-17[7]《景觀社會》居伊·德波 2017-05




作者 | 荷西帕。本文轉自公眾號新周刊(new-weekly),中國期刊市場最具代表性荷影響力的雜誌之一。




《網易新聞》招聘新媒體坐班實習生線上約稿作者
單篇稿費300-800元點擊即可查看


相關焦點

  • 城裡滯銷的衣服 可能都賣到農村去了
    /圖蟲創意從高街櫥窗到低線城市,從奧特萊斯到微商網店,其實商機正在顯現。如果合理馴養,這頭庫存巨獸也可能會長成一片新的藍海。一件時裝的生命究竟要經歷那些歷程?那些沒賣出去的衣服,到底都去哪兒了呢?賣不出去的衣服,都去哪兒了吃貨節、618、雙11、雙12、感恩節、黑五、年中大促、年末狂歡……好像一年到頭,我們都在薅「資本主義」羊毛。
  • 賣不動的蜜桔,滯銷的紅富士,臨近年底又有水果滯銷
    導讀:賣不動的蜜桔,滯銷的紅富士,臨近年底又有水果滯銷文/一種記錄(原創助農專題,抄襲必究)過去的2020年,可以說是很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裡,各行各業都受到了影響。但在筆者看來,最不容易的還是農民。
  • 砂糖橘成為「殺人橘」,城裡一斤五六塊,果園爛一地也難賣!
    歡迎閱讀一介村夫,作者生於農村長於農村,關注農村的大事小情。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每天都將為你帶來最新三農資訊。今天為你帶來的是:砂糖橘成為「殺人橘」,城裡一斤五六塊,果園爛一地也難賣!因此,每年春節前後,廣西各地的砂糖橘果園,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前來收購,不管產量多少,果農一般都不愁銷路。不過到了今年,情況卻跟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廣西不少砂糖橘果園,果樹早已「碩果纍纍」,枝頭都被壓彎了,上面的砂糖橘早已成熟,但果農卻遲遲等不來商販前來收購。當然,最主要的原因大家都清楚,是受疫情的影響,各地都進行了交通管制,限制外來車輛、人員進入。
  • 賣不出去的衣服,都去哪兒了?
    /圖蟲創意 一件衣服的生命歷程並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從高街到低線城市,從奧特萊斯到微商網店,有人認為巨大的庫存量可能是一片新藍海,而我們只希望,快時尚的系統性問題可以早日緩解。/圖蟲創意 從高街櫥窗到低線城市,從奧特萊斯到微商網店,其實商機正在顯現。如果合理馴養,這頭庫存巨獸也可能會長成一片新的藍海。 一件時裝的生命究竟要經歷哪些歷程?那些沒賣出去的衣服,到底都去哪兒了呢?
  • 到農村收舊衣服賣怎麼樣?應該怎麼操作呢?看看過來人咋說的
    首先,我們先來討論一下舊衣服回收模式可不可能,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家的舊衣服都哪去了?是賣錢了還是丟掉了?相信大多數家庭的舊衣服都是給農村親戚或者直接丟掉了。如果有人來回收還給你一定的報酬或者換點生活常用的小物品,你是不是會願意呢?所以說回收舊衣服模式是可行的,與其擺在家裡佔地方,何不換點小錢呢。
  • 農村1種「胭脂草」,鄉下小孩遇到就繞道,城裡賣39元一斤
    農村1種「胭脂草」,鄉下小孩見到就繞道,城裡賣39元一斤。在鄉下不管是田間地頭,山林,溝坡或河灘,最常見到的東西無疑是各種野花野草。在農村人眼裡每種植物都有其內在價值,有些既可以當蔬菜吃還是治病的偏方。
  • 滯銷衣服去哪?快時尚也跑五環外,1件賣3年,小城比一線還貴
    文 | 華商韜略 桃子滯銷的商品,和拼多多一起去了五環外。製衣速度快、款式多樣、價格親民,快時尚的種種優點刺激著消費者的興趣,同時也造成了衣服壽命的縮減。但是,那些沒有被顧客選中的、以及過季積壓的服裝,成為了品牌發展的一根「肉刺」,「更快、更多、更便宜」激勵著快時尚的洶湧發展,但拖不動的庫存卻讓它們偏離正軌。
  • 農村到處可見的野果子,在城裡卻被當成寶賣十幾元一斤!
    小時候在農村長大的朋友,對這種野果應該都很熟悉。在農村田地裡到處都是,然而現在,在城裡水果店卻當做精品水果銷售,價格還在十幾元一斤。這種野果不同地方的叫法也不一樣,在我們蘇北農村很多人叫它酸炮,因為吃起來酸酸的。
  • 江西又一農產品滯銷,積壓幾十萬斤賣不掉,村民的話讓人心酸!
    但是今年光景不同,受到疫情的影響,在江西出現了農產品滯銷的現象,據了解:他們那裡整個村莊乃至整個鎮,都是以種植臍橙為主,往年收成好的時候,也能夠賺點錢,一家人高高興興地過年。但是今年卻不同了,臍橙出現了滯銷的現象,也許是實體經濟萎靡的原因吧!
  • 都說農村的房子表裡不一,曬曬我家的農村小宅,比城裡還乾淨!
    之前看到很多吐槽農村房子的,看不起農村人說農村髒亂差,其實並不是所有的農村都是這樣的。農村雖然說沒有城裡裡那麼優良的配套和發達的經濟,但是生活節奏慢,空氣清新,民風淳樸也是城市裡難以享受到的。現在我們農村很多都是兩三層的小洋樓了,家裡可以說也是乾乾淨淨。
  • 農村用來餵豬當飼料,城裡用來做野菜,老一輩用來洗頭髮當洗髮水
    比起幾十年前,農村的生活真的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很多以前窮得叮噹響的農村人,也已經在城裡買房了,很多農村人從農村搬走了。但即使如此,農村的鄉村公路依然修得很好,出門就可以坐車,找人也不再靠喊了,可以電話聯繫。
  • 賣不出去的衣服,都跑去哪裡了?
    賣不出去的衣服,都跑去哪裡了?不論是精品服飾或成衣都會滯銷,那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沒賣掉的衣服都到哪裡去了?奢侈品企業也擔心,客戶看到自己的花幾十萬買的精品包包,最後以半價、甚至更便宜的價錢流落到折扣店。奢侈品牌甚至僱傭團隊,確保沒賣出的商品,或是瑕疵品不會流入未經授權的零售商。通常,品牌會先嘗試賣給員工或是親朋好友。這樣還消不掉的商品,就可能被焚化。
  • 如今城裡果實當水果,莖葉當野菜賣
    如今城裡果實當水果,莖葉當野菜賣俗語說得好「路邊的野花不要採」,其實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為它很可能有毒。比如,萬一採摘到了「斷腸草」的花呢?除了「路邊的野花不要採」,以前在農村的時候,老人還告誡我們:「路邊的野果也不能隨便採」,因為,它可能也有毒。
  • 有人去農村收購舊衣服,那些舊衣服都做什麼用了
    聽了他們的話,我陷入沉思 ,可能還有一部分農民,住在偏遠的山區 ,生活扔就很貧困 ,如如果收舊衣服的人,能把舊衣服送給那些需要的人,這是一件大好事。很多鄉親們,聽那個收舊衣服的人這樣說,紛紛把家裡的舊衣服拿出來 ,很快,那個人就裝了滿滿的一車 。
  • 含鐵量是菠菜7倍,農村很多人摘,城裡遇到別錯過
    大家小時候看電視的時候,對於電視裡面的古代錢幣應該是有大概印象的,有圓圓的金元寶,有一粒一粒的碎銀子,有圓形方孔的銅幣,到了近代的時候,還有一些硬幣,各種錢幣雖然形狀各異,但是大體上來看很多都是圓圓的形狀,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植物,就和錢幣有關,它就是榆錢,因為圓圓的樣子長得很像錢幣而得名。
  • 農民為什麼不想去城裡?
    農民不想去城裡,其實這不用大驚小怪。就好比城裡人不想到鄉下去去一樣,哪怕就住上一天,心裡都不舒服!這可不是我說的,是我當年住在南京,那個小區樓房對門的老太太這樣說的。這不要責怪他們,他們這些人從小到大,都是在城裡生活的。
  • 你感覺在農村幸福還是城裡幸福?
    你感覺在農村幸福還是城裡幸福?在我的感覺當中,生活在農村更幸福。 我有一些親戚在農村住著,他們家有自建好的房子,養老保險和醫保按時交納,屬於貧困戶的還可以享受精準扶貧政策。依靠家裡的山,依靠家裡的田,搞搞種植和養殖,照樣能買得起車,小孩子可以送到縣城裡面去讀書,我鄉裡鄉親們經常聯繫,有一幫能夠幫得上忙的朋友。閒來無事的時候,大家可以聚在一起喝酒,有時候可以開著車四處逛逛,這當然都是幸福的。
  • 城裡人出10000都不賣!曬曬!
    我父親是個老木工,當然了因為現在身體不好,所以家裡人幾乎都不讓他做木工活了,不過他總還是會偷偷的做。父親年輕的時候做過家具,也做過裝修的木工。一直幹到60歲才退休,其實現在我們家裡生活條件不差了,我在城裡創業開了一家物流公司,娶妻生子在城裡也才買了套新房。
  • 「水果滯銷,幫幫我們」竟然是賣慘營銷……
    所以,這張照片的拍攝根本不是為了滯銷的水果,只是一個正常在田裡勞作的大爺被偶然拍攝到而已。但是卻被很多電商團隊利用,營造出一場場悲情賣貨。這些團隊為什麼會選擇這張照片?第一,收到的水果是好的,皆大歡喜,給了好評還可能轉發到家族群裡再宣傳一波。第二,收到的水果都壞了,店鋪不聞不問,不給後續解決方法,買家心裡膈應,自己好心幫你們,你們還以次充好,再也不相信這種助農產品了,還得跟親戚朋友們都說一說,這都是騙人的。
  • 直播帶貨套路多,部分「農產品滯銷」竟是賣慘營銷?
    你有沒有在短視頻平臺遇到過這樣的場景:某貧困山區老農,面孔上滿刻著飽經風霜的皺紋,受天災或疫情影響,家鄉水果滯銷,只能指望賣出去才能存活;好產品不如慘故事,賣慘營銷的本質就是,利用人們對弱者的同情心來獲得利益,怎麼能引起惻隱之心怎麼來。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來認識一下這位大爺:「滯銷產品千千萬,大爺還是那個大爺」!不知道的還以為大爺有良田萬畝,運氣太背畝畝滯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