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後幾個朋友小聚,一開始聊得很開心;
當一位姐姐聊到她的孩子時,瞬間皺起眉頭,說快被孩子氣到不行了,眼淚差點掉下來。
當說起原因,她說孩子一直想去整容。
整個寒假裡,她們與孩子要麼處於鬥爭狀態;要麼陷入冷戰之中:
孩子覺得自己長得醜,想去割雙眼皮、隆鼻、瘦臉,等等一系列的調整;
而她們夫妻覺得孩子被帶入一種誤區,青春期的偏執導致不可理喻,想讓她自己好好反思反思。
她的孩子我之前也見過,大眼睛和櫻桃般的厚嘴唇相得益彰,可屬於孩子那般的精神與靈氣被厚厚的裝束掩飾全無。
孩子認為自己長得醜,是一種病嗎?
曾經,有一項調查顯示:
年齡在18~35歲之間的女孩,每天照鏡子的時間平均為45分鐘;在大學生中,不同程度的整容率大概是40%。
還有,其中對自己外貌非常滿意的人數僅有1%,而不滿意的人數高達55%,非常不滿意的比例大概是14%。
這意味著什麼呢?
在我們的周圍,對於長相焦慮的人,比比皆是。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來自不同年齡段的幾萬網友們聚集在豆瓣評價長相小組,大膽po出自己的生活照、醜照,甚至還有對象的照片,希望得到大家的客觀評分和中肯的評價。
導致他們在網上願意暴露自己真實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認同感的需要,包括自我認同和來自他人的認同;一方面是對於長相的關注和引發的焦慮。
「我的皮膚不夠白皙」、「我的眼睛不夠大」、「我的眉毛不濃密」、「我的鼻子不夠挺拔」、「我的嘴唇沒有輪廓」、「我的個子不高/太高」……
「我為什麼如此難看?」
當你或者你的孩子照鏡子的時候,是否也有可能發出如此感嘆?
事實上,對長相、外在的過分關注,不僅會成為一種心理負擔,使人陷入焦慮、痛苦的情緒當中無法自拔;
甚至,還有可能發展成為一種心理障礙。
人皆有愛美之心,這很正常;
但是,當一個人對自己的長相過分期待和關注,覺得自己長得太醜而失去自信,如果這種焦慮逐漸泛化到日常生活當中,比如不想上學、不敢跟他人打交道、無法參與工作等。最終喪失生活的積極和熱情,甚至產生厭世的想法,那麼,他很有可能患有「軀體變形障礙」(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簡稱BDD)。
正如《外表不能承受之重:療愈軀體變形障礙》一書中提到:
有些人外貌出眾,卻時刻擔心自己長相醜陋;
有些人發質秀美,卻總是苦惱自己發如枯柴;
還有些人體型健壯,卻無比憂慮自己身單力弱……
他們的敵人不是他人、不是環境,正是自己無法直視的內心。
在《我與軀體變形障礙抗爭的這五年》一文中,作為BDD患者的作者強調一點:
如果的確是自己長相有問題,那就不是心理問題;如果是心理有問題,那就不是長得有問題;
這兩個結論一直盤桓在他們的內心讓他們焦灼而無所適從,本就是花季最愛美的年紀,家人、朋友的不理解,往往會把他們推到一個牛角尖,讓他們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很多孩子因為難以承擔壓力走向各種不歸路——整容、化妝其實是自我毀滅。
愛美之心是人皆有之,可此類心理障礙並非是人們願意看到的。
軀體變形障礙的表現
「我每天照鏡子的時間越來越長,從一個部位擴大到幾個部位甚至到全身,從幾分鐘到幾十分鐘再到半天,用手機拍下照片,不滿意再用單反拍,再從室內到室外……
總之,越照越認識到自己的難看,還會因為一點點的變化而感覺到自己奇醜無比。」
「在網上查遍所有整容方法,想要換一張臉的想法越來越迫切。我不敢把想法告訴父母,告訴要好的朋友,她們完全不理解我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偏激的想法,還有一個朋友叫我不要那麼矯情,我很難過,周圍沒有人能懂我。」
「那年我正在備戰高考,我太難受了,鼓起勇氣跟父母要錢去整容,他們答應等考完再說,可我一天都等不了。
跟他們吵架,大吵小吵,他們嫌我不爭氣,我嫌他們不關心我,對我的痛苦不聞不問。」
軀體變形障礙的表現形式很多樣,在這裡,大概歸納幾點:
1.行為表現。
強迫行為,比如不停照鏡子、挑剔;
躲避社交,與別人交往時小心翼翼;
有些人因此而選擇退學或者失去工作機會;
暴力行為、物質濫用;
產生自殺的想法和行為。
2.情緒表現。
四類情緒:焦慮、羞恥、抑鬱和厭惡;
長時間封閉自己而感到毫無價值、沒人關愛。
3.軀體表現。
有可能伴隨睡眠障礙,飲食及體重障礙,食慾下降,體重減輕;無精打採,疲乏無力,懶惰。
當孩子覺得自己丑,父母如何正確引導
很多軀體變形障礙者經歷著自己容貌的焦慮和痛苦而美容治療,但有數據研究顯示,僅有3.6%的人感覺自己的病情有所改善,絕大部分人對藥物會診或手術並不滿意,其中,有40%的整容師曾受到病人的威脅。所以,整容並不能解決問題。
相當一部分軀體變形障礙的患者是源自童年時期的陰影,或者是來自關於身體或者自我形象的負面評價;
比如,被父母、老師指責和嫌棄、被同伴辱罵或刁難,等等。
據國外一項數據統計,每個月有一萬多人在谷歌上問:我長得醜嗎?
13歲的Faye住在丹佛,與其他的青少年同伴一樣,她希望得到大家的喜愛並且和人融洽相處;
這一個周日晚上,她即將開學,內心特別害怕,因為在學校的每一天,總有人說她長得醜;
於是,她像豆瓣上的聚集者一樣,錄了一段視頻發到Youtube,請網友來評判自己究竟好看還是難看。
她收到了超過13000多條評論,其中不乏攻擊言論。有著與Faye相似經歷的女孩並不乏少數。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陶虹的女兒身上。
她說有一天女兒回到家就哭,因為她們班有人罵她長得醜;
她問女兒:「那你覺得你長得醜嗎?」
女兒回答說:「我不醜。」
她接著問女兒:「你覺得你長得漂亮嗎?」
女兒眨巴著可愛的小眼睛,說:「漂亮。」
陶虹理性地告訴女兒,她長得不醜,但也不漂亮;但有一件特別棒的事情,就是她長得獨一無二,誰都沒有辦法複製。
女兒聽完高興地扭了扭頭,說:「好像是耶!」
陶虹做到了很重要的幾點:
1.允許和接納孩子負面情緒的發生,對待別人的不尊重,有低落的情緒是正常的;
2.充分關注並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和想法,讓孩子知道:別人的看法並不能左右自己,自我評價才更有利於建立自信;
3.擴大孩子的視野,引導他們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上去;比如,引領孩子設計並享受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當陶虹被問到:希望女兒成為什麼樣的人?
她的回答是: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都會很高興。
父母無條件的愛,才能從根本上緩解孩子內心的焦慮,讓孩子關注有所得而不是所失,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認可和禮物!
References:
1.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
2.Phillips,K.A.(2004).Body dysmorphicdisorder:recognizing and treating imagined ugliness.World Psychiatry,3(1):12-17.
3.《身體畸形障礙:概念化、評估和治療策略的回顧》;
4.《心理健康身體畸形障礙》;
5.《你千萬別認為自己長得醜》。
-END-
作者:M T
編輯:雪 梨
設計:多 納
(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網絡,侵權可聯繫刪除)
昭德心理app震撼上線,歡迎大家搶先下載~
往期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