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有一本書,叫《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我讀的時候很入迷。
其中有一篇,採訪的是一個「閉關者」。
他會請兩個禮拜假,然後拉掉電閘,關在家中什麼也不幹。不吃不看電視不看手機不讀書,就是站立走動或躺著,然後,感受。
等到他要回到現實世界的時候,他會由一個蘋果開始。寂寞已久的味蕾在接觸到蘋果汁的那一剎那,所有的細胞都如同爆炸,那種歡愉,飽食終日者無法體會。在這個瘋子的世界裡,在極度枯槁的時候感受一個蘋果的滋味,成了一件非常有誘惑力的事情。
蘋果,此時如同聖物。
還有一本書,一行禪師的,叫《蘋果禪》。
何謂蘋果禪呢?
你有沒有鄭重地吃過一個蘋果?觀察它的顏色,撫摸它的顆粒,想像它的來歷與滋味。然後,一口咬下去,慢慢咀嚼,感覺它的汁液綻放,緩緩潤澤口腔,再往下流去。
好好地吃一個蘋果,就是蘋果禪。
吃蘋果時想著蘋果,喝白水時感受白水。活在當下,這就是蘋果禪。
一日三餐,是康復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重要,而且講究。
將這一日三餐的科學貫徹到日後的飲食中,可以說是舉辦者最大的期許。
和往期不同,五期康復營營員的一日三餐都安排在三樓齋堂。
在此之前,我從未涉足過三樓齋堂。在這裡就餐和在二樓素食閣就餐有什麼不同?齋堂是不是師父們用餐的場所?這樣的問題有時會在腦際一閃而過。
偌大的齋堂,在這兩周內,似乎只為了康復營的營員而運轉。
按照工作人員的話來說,每一位營員都是要重點看護的寶貝。
分餐的幾位師兄,面孔都很熟悉。因為往屆學員的夥食,也都是她們照顧。
兩位姑娘都秀氣小巧,動作麻利。唯一的男孩子長得憨厚,不愛說話,你和他說什麼,他就笑,那笑容有點像春行湖面的微風,十分乾淨。
很多義工參與了分餐。因為每一道菜都要分四十多次,每一盤有六七種菜,還要加兩顆魚油。要想讓營員們吃到熱飯熱菜,七手八腳必不可少。
小姑娘們總是會對義工說:謝謝,感恩,幸虧有你們。
熊奶奶80歲了,也來做義工。
我從來沒有見過做菜的阿姨。聽說她們每天五點多就要開始準備營員們的早餐。
魚腥草要切得非常之碎,糕點的粉末也要做得很細膩才行,因為比較多的學員患有腸癌,稍大塊的餐食都不利於消化。為了營養齊全,米飯和粥裡要加上亞麻籽、奇亞籽、火麻仁……攪拌均勻,糕點裡有時會加上綠茶的茶粉,因為裡面含有抗癌的物質,這些都是要專門去採購。
蔬果汁裡要有六樣東西,擔心寒涼,有時放入姜。
每天五次,要有專人統計共有多少學員吃飯,多少學員喝果汁,哪些人要少飯,哪些人要喝粥,哪些人要多青菜,哪些人要加餐,哪些人會晚來。
這裡決不允許浪費。所以希望能通過努力,讓每個人都吃到剛剛好。
所以這一盤菜實在是內容豐富,不僅有20多種食材,還有愛心、耐心、細心、關心,有一份俠骨柔情,希望這樣的食物進入孱弱的軀體,可以懲惡揚善。
細細咀嚼,你可能品嘗出這複雜而甜蜜的滋味?
康復營一周營養菜單。每一餐都有兩顆高純度的魚油。
很多學員心懷感激,不知道該做些什麼才能有所回報。
其實,你只要好好地吃這每一餐飯。
不要浪費,也無須強撐。讓每一種食材都能發揮它的效力。
你只要快樂地吃完這一餐飯,和左邊的人聊聊,對右邊的人笑笑,感覺這一天充實而有趣。
這就是所有付出者的期待。
我記得梁漱溟老先生有一本書,叫《這個世界會好嗎》。封面提著這樣一段話,我很喜歡:
吃飯好好吃,睡覺好好睡,走路好好走,說話好好說,如此之謂「敬」。
敬則不苟偷,不放肆。敬則心在腔子裡。
敬則不逐物,亦不遺物。由敬而慎,以入於獨。
好好吃飯。
從康復營的每一餐開始。
好好喝水。
從康復營的一杯果汁開始。
好好品嘗。
從一個蘋果開始。
好好說話。
從你身邊最親的人開始。
好好去愛。
不與歲月論短長。
祝你笑口常開,歡喜常在。
回到最初的「蘋果禪」的話題。
在那篇採訪瘋子的文章裡,受訪者這樣描述絕食之後初嘗一個蘋果的滋味:
當我決定結束的時候,就拿出預先準備好的蘋果,把蘋果洗乾淨,看著果皮上的細小顆粒覺得很陌生,愣了一會兒,試探性的咬下去……
我猜大多數人不知道蘋果的真正味道!我告訴你吧:用牙齒割開果皮的時候,那股原本淡淡的清新味道衝破一個臨界點開始逐步在嘴裡擴散開,味道逐漸變得濃鬱。隨著慢慢的嚼碎,果汁放肆的在舌尖上濺開,絕對野蠻又狂暴的掠過乾枯的味蕾……果肉中的每一個細小顆粒都在爭先恐後的開裂,釋放出更多更多的蘋果的味道。果皮果肉被切成很小的碎片在牙齒間遊移,把味道就跟衝擊一樣傳向嘴裡中每一個角落……蘋果的清香伴隨著果汁滑向喉嚨深處……
天吶……剛剛被衝刷過的味蕾幾乎是虔誠的向大腦傳遞這種信息……所有的感官,經過那些天的被遺忘後,由精神、感覺統馭著,伴隨著一個蘋果,捲土重來!嘖嘖,現在想起來我都會忍不住流口水。
有時,這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