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帝即位,和珅權傾朝野的日子走到了盡頭。他先命和珅總理乾隆的喪事,再讓其為先皇守靈,斷絕了他與外界的聯繫。
乾隆去世的第8天和珅下獄,第10天宣布和珅20大罪狀,第15天賜和珅自盡。
和珅去世後,清理家財用了40天,嘉慶帝得到一筆不菲的收入,所謂"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在先帝的喪期就迅速地處理乾隆的寵臣,雖然得到大臣們的一致擁護,但是多少有些突兀,給人蓄謀已久,對先帝不敬的感覺。嘉慶也聽到些議論,他問直隸布政使吳熊光:"人言和珅有異志,有諸?"吳熊光想了想:
"凡懷不軌者,必收人心,和珅則滿、漢幾無歸附者,即使中懷不軌,誰肯從之?"《清史稿》
可見,朝中的大臣並不屑與和珅為伍。其中,阿桂為代表的八旗功勳勢力,一直在軍界排斥和珅,使其無法染指軍權。劉墉、王傑等漢族重臣雖然不敢輕易彈劾和珅(有人嘗試失敗),但都謹慎地與其保持著距離。可見,和珅雖然得乾隆歡心,但滿漢重臣卻不願與其為伍。
但和珅管著吏部,官員的任命都要經過其手,許多新晉的、跑官的人員自然要投入其麾下。吳省欽、吳省蘭就心甘情願地投靠了和珅陣營,為的是個人事業的飛黃騰達。
吳省欽兄弟是乾隆朝的舉人,後來哥哥在乾隆二十八年考中進士,入朝為官。弟弟吳省蘭則做過和珅的老師,因和珅聰明伶俐,很受老師的喜愛。
和珅參加科考也是不利,於是改走其他路線。機緣巧合的,其才華得到乾隆賞識,開始了他的青雲之路。此時的吳省蘭仍在科舉路上掙扎著,看到昔日學生已成長為朝中高官,和哥哥商量後,決定走走這個門路。
吳省欽、吳省蘭成為和府的常客,吳省蘭更進而成為和珅的門生。曾經的老師成為學生,曾經的學生變為老師。效果立竿見影,戊戌年會試,吳省蘭自覺沒有發揮好,但在和珅的運作下,他沒有落榜,得到"賜同進士",出任翰林院編修。
隨著和珅的飛黃騰達,吳氏兄弟也仕途順遂,水漲船高。哥哥吳省欽,被提拔為左都御史。
和珅的一處宅邸翻建,管家劉全超規格置備住宅、馬車,服裝。御史曹錫寶發現了這一情況,準備彈劾。由於和吳省欽是同鄉,也沒有對其隱瞞。
"逾制"在清朝是重罪,吳省欽立即密報了和珅,和珅隨即安排人手火速地銷毀證據。曹錫寶的彈劾成了誣告,反受懲處。
"馳以告和珅,令全毀其室,衣服、車馬有逾制,皆匿無跡。錫寶疏至,上詰和珅。和珅言平時戒約嚴,或扈從日久漸生事,乞嚴察重懲。乃命留京辦事王大臣召錫寶問狀,又令步軍統領遣官從錫寶至全家察視,無跡,錫寶自承冒昧。"
哥哥如此,弟弟也不遑多讓。
嘉慶元年,太上皇乾隆準備召朱珪回京,升任大學士。嘉慶帝寫詩向老師朱珪表示祝賀,被和珅打了小報告:"嗣皇帝欲市恩於師傅。"暗示:皇帝欲結恩大臣,削弱太上皇的權力。導致的後果就是:乾隆一生氣,貶謫了朱珪。
為了了解嘉慶皇帝的一舉一動,和珅舉薦吳省蘭到嘉慶身邊工作:
"又薦其師吳稷堂省蘭與上錄詩草,覘其動靜。上知其意,吟詠中毫不露圭角。"《嘯亭雜錄·今上待和珅》
吳省蘭在嘉慶身邊起到了一個秘書的作用。作為文人,其表現還算稱職,但作為和珅的暗探,卻是毫無作為,因為嘉慶已有防備:
"仁宗自在潛邸知其奸,及即位,以高宗春秋高,不欲遽發,仍優容之。"
和珅倒臺,兄弟倆的好日子也就不多了,先後被罷官革職。嘉慶皇帝念及二人有才,曾想過起復任用。但遭到朝臣們的反對,認為吳氏兄弟道德敗壞,不適合當官。
吳氏兄弟才華橫溢,都是當地較為知名的文人,為謀前程而攀附和珅,但除為其做通風報信之事外,並無大惡。
二人去職後,大哥置義冢、設善堂,舍棺施藥,多參與社會公益,弟弟則是藏書、輯刊,著書立說,沉浸於書史典籍。
似乎,在經歷了年少的躁動追求後,又都尋找回了各自的精神寄託。
吳氏兄弟皆壽逾古稀之年,得以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