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補花,原意是服裝上修補用的貼布,現在是指像是奧世其製作的毛線球,牛仔繡,刺繡布貼,蕾絲袖章,金線繡徽章等,是服飾裝飾配件的一種。
[1] 工藝又叫絲綾堆繡,起源於唐代,經過唐、宋、元、明、清歷代發展,直到上世紀90年代,逐漸形成了融會多種技法,色彩絢麗,做工精細,並具有淺浮雕效果的藝術特色。把各種布料精心粘貼成梅、蘭、竹、菊等各種作品需要藝人精湛的技藝。
布貼最早是對破損的衣物上的縫補,後經巧手制出花樣補在衣服上,即成布貼,逐步演變成布貼,一個古老的的民間美術品種。長期以來,布貼深藏於民間,直到1985年才被發現。一經問世,布貼即以她獨有的藝術魅力令世人刮目相看。1986年首次亮相 「 湖北民間美術展覽 」 布貼是做衣服的下腳料,按照人們的意圖拼貼的而成的手工藝品,不同的用途十分廣泛,至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被稱為是 「 神奇的東方特有的藝術品 」 。
布貼,是刺繡的一種形式。它利用做衣被剩下的邊角碎料,在底布上拼成各成圖案,先用漿糊貼牢,再用針線沿著圖案紋樣的邊鎖繡,將其固定,並進行細部的加工而成。
因其材料易得,且製作工藝比刺繡、挑花更為簡便。而深受群眾的喜愛。在各地的圩日集市上,還常有布貼製品的買賣,說明它已經發展得比較完善了,並已成為一種獨特的工藝美術形式。
布貼是一種實用的美術,是對日常衣物等紡織用品的裝飾和美化。常用於小孩背帶、獵裝、被面、小孩帽、花鞋等。有些地方的農村姑娘出嫁,大都隨身攜帶一個別致的「布角包」,內裝縫製嫁衣嫁妝時餘下的各種布頭。過門後,利用時間為未出世的小寶寶縫製布貼衣物、抱裙、涎兜、鞋帽等,不用花多少錢,而且做出的東西漂亮結實耐磨。
圖案,由於運用材料特點,形成它獨特的表現特點:一般以簡練的表現為主要原則,大膽的誇張、變形,大膽的省略,突出主要特徵。因此,它們的圖案性強,裝飾味濃,著重於寫意,著重於表現,著重於象徵。布貼獨特的刺繡製作方式,使它更注重整體的布局和變化,不拘泥繁瑣的細節
布貼圖案的古樸風格,直接反映了勞動人民,特別是製作的勞動婦女,對美的欣賞習慣,反映了他們的美學趣味。這種風格,也同樣能適應現代人民及其他國家人民的欣賞要求,它們的藝術價值是很高的,應該引起廣泛的重視。
取材陽新布貼圖案取材於民間故事、戲曲人物、民俗風情和鄉間景物,如觀音坐蓮、鳳戲牡丹、福壽八寶、金雞鯉魚、桃榴茶蘭等。不具譜本,無須用筆,心象造型,盡隨作者的巧手拼貼而成。
意義象徵造型是中國民間美術慣用的造型手法,陽新布貼也不例外,如用一鳳(鳳呈祥)、一魚(魚獻寶)、一梅(梅呈五福)等。那麼,利用漢語諧音寓意,則在陽新布貼中多有精到體現,一個卍字圖案(「卍」即「萬」)、一個菸袋(「袋」諧「代」)和一個銅錢裝飾成的茶壺(意在不愁吃喝)連在一起,即意在「萬代富貴」。在構成上,這些元素不一定都按序排列,如「福壽雙全」,壽字居中,福(幅鼠)和全 (雙錢)位於兩邊,這種當中一字,左右各一物的布局顯得十分均衡對稱,其組合構成上所顯示出的匠心真是協調之致,完美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