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董小亂,是一名普通的特教教師,今天我要為大家分享的是特教招考複習資料華師大《特殊教育概論》,希望我的分享,能對您有所幫助。
第一章 特殊教育概論
第二章 全納教育
《特殊教育概論》
【第一章 特殊教育概述】
1、【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使用一般的或經過特別設計的課程、教材、教法和教學組織形式以及教學設備,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進行旨在達到一般或特殊培養目標的教育。
特殊教育的對象是特殊兒童,特殊教育也是一個複雜的概念,涉及教育學、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個範疇。
2、【特殊兒童】:廣義的理解,是指與正常兒童在各方面有顯著差異的兒童,這些差異表現在智力、感官能力、情緒和行為發展、身體或言語等方面,它既包括發展上低於正常的兒童,也包括高於正常發展的兒童以及有輕微違法犯罪的兒童。狹義的理解,專指殘疾兒童,即身心發展上有各種缺陷的兒童。
3、【特殊教育需要兒童】:指因個體差異而有各種不同的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這裡涉及心理發展、身體發展、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長期或一定時間高於或低於正常兒童的要求。它不僅包括對某一發展中缺陷提出的要求,也包括對學習有影響的能力、社會因素等提出的要求。
4、1981年英國取消了其傳統的對殘疾兒童的分類,而以「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取而代之。
5、1978年在英國《沃納克報告》中首次提出「特殊教育需要兒童」。
二、特殊兒童的分類
(1)美國殘疾人教育法(IDEA)的分類
學習障礙、言語或語言障礙、智力障礙、情緒障礙、多重障礙(不包括盲-聾障礙)、聽覺障礙、肢體障礙、其他健康障礙、視覺障礙、自閉症障礙、盲-聾障礙、發展遲緩障礙、外傷性腦損傷障礙
(2)【國內的分類】
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標準將殘疾人分為七類:視力殘疾、聽力殘疾、智力殘疾、言語殘疾、肢體殘疾、精神殘疾、多重殘疾
國家教育部所規定的特殊教育對象主要包括三類殘疾兒童:智力殘疾、視力殘疾、聽力殘疾。
我國臺灣地區在《特殊教育法》中規定,特殊教育對象包括身心障礙和資賦優異兩類人群。
三、特殊教育發展歷史及趨勢
特殊教育從隔離走向全納,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時期。全納教育是在教育民主化的潮流中逐漸湧現的。
第二章 全納教育
全納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潮興起於【20世紀90年代】。
1978年英國沃納克委員會發表了《關於殘疾兒童及青少年的教育報告》即《沃納克報告》,
報告中提出了一體化教育的三種形式:場所的一體化、社會的一體化、功能的一體化。
【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西班牙(薩拉曼卡)召開「世界特殊教育需要大會:入學和質量」,大會通過了《薩拉曼卡宣言》,《薩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全納教育」。】
全納教育的可信是忠實地把教育看作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因素,
全納教育的支持模式有:巡迴指導、資源中心、資源教室方案、合作學習模式。
【國外特殊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世界特殊教育的產生
1)【卡爾丹諾】(Cardano Girolamo,1501-1576,義大利),世界聾教育的奠基人。
2)【龐塞】[德樂翁](Pedro Ponce de Leon,1520-1584,西班牙)是貝尼迪克汀修道院的修道士,【他是第一個成功的特殊教育者】。1578年的法律文件中敘述了在他的教育下孩子所取得的進展,從而開始了人類真正意義上的殘疾人教育。
3)同時,【波內特】、【荷德】、【瓦利斯】、【阿曼】等人在嘗試教聾啞兒童方面也有過貢獻。
4)最早進行特殊教育嘗試的不是文藝復興發源地的義大利,而是【西班牙】。為首次特殊教育嘗試提供直接動力的不是哲學,而是處於經濟利益方面的考慮。
5)【聾校】:
1760年,法國神父【萊佩】在巴黎建立了第一所公立聾童學校。
1745年,西班牙猶太人嘉士伯.羅德裡格.伯瑞爾在法國建立了第一所聾校。
1767年,英國教師【布萊德沃】在愛丁堡創立了英國第一所聾校。
1788年,德國教師【海尼克】在萊比錫建立了德國第一所公立聾校。
1817年,加勞德特和克拉克建立了美國第一所聾校。
6)【盲校】:
1784年法國人【霍維】(Valentin Hauy,1745-1822)在巴黎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盲人學校。
1829年,美國醫生【豪威】建立了美國第一所盲校。
1829年法國人【布萊爾】發明了6個點的點字符號系統,使世界盲教育向前邁出了一大步,為普及盲教育提供了先決的條件。
1893年,【弗蘭克】創設了盲文印刷系統。
1913年,【波士頓】開辦了第一個為有殘餘視力的學生提供特殊教育的特殊班。
7)【智障學校】
1837年法國人【塞甘】又譯:謝根(Edouard Sequin,1812-1880)在巴黎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弱智者訓練教育學校。
智障學校起源於1799年,法國精神病醫生(伊塔德)採用個別化的方法對野孩子維克多進行訓練,是第一個採用個別教育的方法,被譽為「特殊教育之父」。
1893年法國精神病醫生(塞甘)創立了第一所智力障礙教育學校,
1846年出版了《智力障礙以及其他障礙兒童的精神治療、衛生保健和教育》,這是有關智力障礙兒童教育訓練最早的論著。塞甘是伊塔德的學生。
8)【肢體殘疾學校】: 1832年德國的(庫爾茨)在慕尼黑建立了者的專門學校。
9)【行為不良者的學校】: 1817年在法國出現。
*【國內特殊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在以往,一般認為殘疾人的特殊教育起源於18世紀,美國和法國革命後為盲和聾童設計的教育,至今只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陸德陽和(日)福森信昭根據充實的史料論證,發現先秦時代的商朝,中國已經出現帶有公有性質的殘疾人教育,將我國特殊教育的產生時間提前了幾千年。
【盲校】:1874年蘇格蘭長老會人士【穆威廉】(William Murray)在北京東城甘雨胡同建立了中國近代第一所盲校——「瞽叟通文館」 ,後改名:啟明瞽目院,即現在的北京盲人學校。
【聾校】:1887年美國傳教士【梅爾斯·查理夫婦】(C.R & A.T. Mills)在山東省登州(今蓬萊)建立了我國第一所聾校「啟瘖學館」,即現在的煙臺市聾啞中心學校的前身。
【智障學校】:
1921年江蘇省立第三師範附小為弱智兒童開設的「特殊學級」為我國第一所智障兒童學校。
1915年,(劉先驥)在長沙創辦湖南導盲學校,是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特殊學校。
1916年,實業家【張謇】在江蘇南通創辦了南通盲啞學校,是中國人首辦的最早的特殊教育學校之一。 1912 南通盲啞師範傳習所,以培養師資。
1927年,中國第一所公立聾教育機構「南京市盲啞學校」創辦。
【世界特殊教育的發展特點與趨勢 】
1)、特殊教育觀念的變化:
2)、特殊教育範圍的擴大:
3)、政府的直接幹預和特殊教育立法:
4)、特殊教育的一體化:
①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的一體化(反標籤化運動、殘疾人權運動、回歸主流運動)
②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一體化;③醫療養護、教育訓練、勞動就業的一體化
5)、科學技術的發展給殘疾人提供了幫助:
6)、國際合作日益加強:
【我國特殊教育的發展趨勢】
重視生態學模式
重視早期教育
重視個別化教育與轉銜服務
為了更好的滿足特殊兒童的需要,提升特殊教育的服務質量,各種個別化的教育與服務計劃應運而生,常見的有個別化家庭服務計劃(IFSP)、個別化教育計劃(IEP)、個別化轉銜計劃(ITP)、個別化書面康復計劃(IWRP),各類計劃針對的服務對象年齡段不同。轉銜服務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IFSP向IEP的轉銜
IEP向ITP的轉銜
ITP想IWRP的轉銜
特殊兒童教育安置以融合教育為主
多學科團隊合作
加強政府管理職能
立法和政策保障,即通過完善特殊教育立法,保障特殊兒童受教育權利
管理體系的建立和運作。
人們對特殊兒童的態度已由拒絕、歧視到同情憐憫,再進而成為積極的 (接納與協助) 。
1、特殊教育康復指導中心的職責是:
(1)指導本地區隨班就讀工作的開展;
(2)特殊兒童的鑑定;
(3)提出特殊教育資源合理利用和調配的建議;
(4)為基層學校提供巡迴指導以及提供部分師資培訓、情報信息、家長學校指導等服務。
2、貫徹「正常化」原則中的「正常化」的涵義是(教育環境正常化)
3、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認為造成兒童特殊性的原因主要是 :生理條件
4、首次提出全納性教育的文件是《特殊需要教育行動綱領》
「全納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是1994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西班牙薩拉曼卡召開的「世界特殊教育大會」上正式提出的。在此次大會籤署的《特殊需要教育行動綱領》
5、教育應當滿足所有兒童的需要,這就是全納性教育.
全納性學校:是指學校必須接納服務區內的所有兒童入學,並為這些兒童都能受到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提供條件。
6、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特殊教育作為工作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時間是(1966)
7、簡述我國具有特色的特殊教育機構。
答:我國在特殊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已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特殊教育機構,這就是教育系統、民政系統、衛生系統和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系統的公立教育機構以及集體和個人開辦的民辦特殊教育機構。教育部主管全國的特殊教育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特殊教育工作。縣級以上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協調教育、民政、衛生和殘聯等部門有關特殊教育方面的工作。
8、何理解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力和教育的可能性? 《世界人權宣言》(1984年)
9、謂生態學觀點?
答:社會生態學的觀點在殘疾或特殊性的歸因上強調不能單從兒童本身的身心特徵去認識,還應從兒童生長和學習的環境中去找原因,如:不良的教學方式、經驗剝奪、經濟條件差等。
【隨班就讀】
*我國現階段的全納教育是隨班就讀。
【隨班就讀】顧名思義就是把特殊兒童安置在普通學校的普通班級裡,讓他們和正常兒童一起接受教育。
【回歸主流】就是儘量將殘疾兒童放到普通學校、普通班級接受教育,使他們更好地適應正常生活。
1、上海市教委有關文件強調做好隨班就讀工作必須堅持普特滲透和相互合作的原則。
上海市教委有關文件規定隨班就讀對象為(八類)
2、隨班就讀教學模式是建立在 「一體化教育」 教學原則基礎上的。
3、具體指導隨班就讀工作開展的機構是特殊教育康復指導中心。
4、隨班就讀:指在普通教育機構中隊特殊學生實施教育的一種形式。
5、隨班就讀學生的入學需要應作哪些考慮?
答:1、父母或兒童監護人同意。2、年齡與普通兒童相同,特殊情況可以適當放寬。3、殘餘能力。4、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5、交往能力。6、社會成熟性。7、其他,如家庭經濟情況等。
6、我國目前實施特殊兒童少年特殊教育的安置形式主要有特殊教育學校、特殊教育班和隨班就讀等。
7、國家教委《關於開展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工作的試行辦法》發布的時間是D、1994年
8、1970年美國人迪諾提出了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務體系(又稱倒三角形體系)的特點:
(1)相匹配問題(2)彈性問題。具體為:學校分層次,從學習環境受限制最多的隔離式教養機構到受限制程度最少的普通學校的全日制普通班,與兒童的殘疾程度從重到輕相匹配。
9、隨班就讀的安置原則:
(1) 就近入學。(2) 區(縣)教育部門負責規劃。(3) 學校接收服務區的兒童入學。
(4) 撤除隨班就讀的資格。(5) 改選合適的安置。
10、一般在普通班,每班可以有隨班就讀學生1-2人,最多不超過3人
11、隨班就讀教學模式是建立在非分類原則基礎上的一種 跨類教學 模式。
註:內容來源與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特殊教育概論》,手動整理筆記,如涉嫌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希望我的分享對您有所幫助,手動整理,喜歡的話點讚支持一下,如有需要可以轉發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