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用iPhone拍照,為什麼你拍的不好看?

2021-01-15 科技每日推送

相信每位iPhone用戶,都希望能用手中的機器,拍出好玩有趣又漂亮的照片。別看iPhone相機界面那麼簡潔,裡面的學問可大著了。


本文作者是Derrick,全文一共3萬多字,由淺到深地講解了iPhone相機的各種操作,絕對值得你一讀,建議收藏,有空慢慢看。

一般來說,一本書的前言都是廢話比較多一些,所以這本書也不例外。但是我還是想要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這本 iPhone 相機操作指南的故事,它可能並不能幫助你用 iPhone 拍好照片,但我希望可以讓你感受到我們自己本身對這件事的熱愛。

如你看到,這本書叫做《iPhone相機操作指南 3.0》,那麼就說明這本書還有《iPhone 相機操作指南 1.0》、《iPhone 相機操作指南 2.0》。沒錯,現在你可以在各大平臺看到這兩篇文章(和它們的各種抄襲盜版)。

其中第一篇《iPhone 相機操作指南》是我一天等我家「領導」下班的時候在咖啡廳寫的。一開始僅僅是因為發現身邊很多朋友在用 iPhone 拍照的時候對很多技巧都不夠了解,比如網格線是什麼都不知道。沒想到發布以後,在知乎就大受好評,於是就開始在社交網絡上發酵,目前在知乎點讚數仍然是 Top 100,而它也是這個榜單裡唯一一個「理性教程」而非情感內容(我為這一點感到很驕傲)。

第二篇《iPhone 相機操作指南 2.0》已經是兩年以後了。這個時候不僅僅是我自己對於手機攝影又有了新的了解,iPhone 手機的攝影功能也發生了很多進化,所以我知道是時候重新寫了。但是鑑於第一篇受到的歡迎程度,導致我自己心裡有很大的寫作壓力。因為在我看來,如果我的 2.0 不能對大家有更好的幫助就說明我做的不夠好,即便如此我還是決定試一試。於是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了《iPhone 相機操作指南 2.0》。

在上架以前,我忐忑地問了我領導,你說閱讀可以有 30 萬嗎?她說,應該可以有 50 萬吧。
目前,這篇文章不考慮其他發布平臺,單在微博的閱讀量就有 700 萬。至少我自己目前在微博上還沒有看到過比它閱讀量更高的文章。我那個時候,跟我身邊的人開玩笑說,我決定「封筆」,因為我不可能做得更好。所以我就在我的 iPad Pro 上敲下了《iPhone 相機操作指南 3.0》這篇文章。是的,我決定繼續寫下去,因為我希望等我們可以放心地走出家門時,給大家獻上一篇最好的拍攝指南,讓大家盡情拍攝。其實在《iPhone 相機操作指南 2.0》中,我已經基本上把 iPhone 相機的基本操作問題說得很系統。雖然我大可以換一波圖片,加上一些 iPhone 11 的新功能重新梳理一遍。但本質上,它僅僅是 2.0 的更新版,談不上 3.0。所以這一次,《iPhone 相機操作指南 3.0》將會一改以往的風格,更進一步,在這一篇 40000 字的教程中,你會看到我們對於手機攝影這件事的全部理解。我們將會把手機攝影分為幾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嘗試拿出我和 Jamie 關於手機攝影這件事的所有心得。說到 Jamie,我特別要在文首介紹。他是IPPA的年度攝影師,多年來一直使用手機進行攝影創作。他也是我最好的朋友,上次 iPhone 相機操作指南 2.0 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歡迎,他提供的攝影作品功不可沒。這一次也不例外,文中的案例展示由我和他共同完成。他的拍攝水平遠高於我,而且過去一年裡他已經造訪過數十座城市,有著非常豐富的拍攝經驗。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好了,我們書歸正傳,下面我們就正式開始這場手機攝影之旅。鑑於本文較長,共計 40000 字,閱讀時間為 3 小時左右。我們誠摯地建議你找到一塊時間完整地仔細閱讀,不要碎塊化學習。其實我們本是可以把這篇文章分為幾個部分多次分發,這樣可以獲得更多的粉絲。但是最後我們還是堅持一篇文章發出,因為我不僅希望獲得關注,更希望對關注的人有更多的幫助。當然,我們肯定也希望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可以轉發分享給更多的人。
下面是本篇文章的知識結構,幫助你在一開始了解整體內容:這也是本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在本文中,我將會林林總總地介紹 iPhone 相機的所有功能。讓你對 iPhone 相機有一個非常深入的了解,所謂工欲善其事。
因為今年的 iPhone 11 系列攝影功能變化很大,所以蘋果這一次給 iPhone 相機的界面也進行了一次全新的設計。但是我們先不著急直接進入相機的主界面,先從最簡單的相機設置開始。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在 iPhone 的菜單裡是有關於相機的設置界面,在這裡有一些設置可以幫你很好的做好拍攝的鋪墊工作。其實所謂的保留設置是針對於相機每次打開的方式。因為對於很多使用手機拍照的人來說,是有使用習慣一說的,比如很多人喜歡 1:1 方形構圖,但是有人喜歡 16:9 的構圖方式。如果每次打開相機都是回到初始界面,那麼每次打開相機你都需要對應的設置。
所以所謂的保留設置,本質上就是保留「拍攝習慣」,所以點開這一部分以後,你會看見三種不同部分的保留:

1.相機模式:這裡主要保留的是不同的拍攝模式,比如你更喜歡視頻、下次打開的時候就會直接保留並進入視頻拍攝界面。


2.智能控制:這裡主要指的是景深、影視燈效果等等。對了,我們前面說到的拍攝比例也包含其中。因為我自己是一個很喜歡使用在日常照片中使用方形構圖的人,所以我基本上都是直接都會打開,這樣每一次打開相機都是方形構圖。


3.實況照片:這是我一定會打開的設置。對於大部分拍攝創作實況照片會影響畫質,所以很多時候我希望它是關閉的, 但是 iPhone 的實況照片默認是打開的,所以每次都需要手動關閉。但是只要打開這裡,只要我關閉一次,就可以永久關閉。

這個不用說了,只要是看這篇文章的你,請都打開這個功能。如果你看過 iPhone 相機操作指南 1.0 和 2.0 ,但是還沒有打開的,你應該反思一下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想要拍好照片。這個功能很重要,因為對於攝影,尤其是手機攝影來說,構圖是非常重要的。而網格的參考線是構圖的基準和參考,請一定要打開。Shot on iPhone Xs Max  Jamie-Hua

坦率地說,這個功能關閉為好。因為國內的用戶,掃二維碼很少用原生相機。

這裡是一個視頻解析度和幀率的問題。在後面的視頻部分,我會詳細介紹,畢竟這一次 iPhone 11 系列一個比較大的升級就是視頻部分。
這項功能也建議打開,獲得更有空間感的聲音錄製效果。這裡是針對 iPhone 媒體的存儲方式,主要是視頻的編碼方式,這裡如果你選擇「高效」才能在視頻中獲得更高的幀率,但是「兼容性最佳」適合更多的人,因為目前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高效的 H.265 編碼還是有一定的門檻。所以,如果你不是明確知道自己是需要 4K 60FPS ,那麼就選擇兼容性最佳即可。
iPhone 系列的智能 HDR 系列一直都是領先整個手機市場。你現在拍攝視頻的時候,只要對比一下就知道對於高光和陰影的控制非常優秀。同理來說,照片上也是。所以放心打開,拍攝效果會比不打開好很多。Shot on iPhone XS Max  智能HDR  Jamie-Hua特別要說的是,女孩子肯定看中自己的膚質。智能 HDR 打開的膚質是遠遠好於不開的情況,膚質更加自然飽和。首先要說的是,這個功能是 iPhone 11 和 iPhone 11 Pro Max 系列專屬,因此如果你的手機並不是這兩款,就不會有這兩個功能,因為這個功能的基礎就是超廣角鏡頭這個硬體。
因為今年的 iPhone 系列有一個很大的升級,鏡頭數量從 2 升級到 3,重點在於 iPhone 的三顆鏡頭可以協同工作。而新增的第三顆鏡頭是一顆超廣角,所以就會有更加寬廣的視野。因此新 iPhone 在非超廣角鏡頭工作的時候,可以在取景之外用更廣的鏡頭提供畫面之外的視野,如下面的取景界面:在這個界面中,半透明的區域就是超取景區域,這就是超取景框的含義。這個區域最大的作用就是幫助我們更好地抓拍和取景構圖。它的意義是一種參考,讓我們有更多的信息了解到畫面之外的情況。其實如果你使用過傳統的旁軸相機,就能理解這種意圖,所以這也是 iPhone 的相機和其他手機不同之處,它很多時候模擬的並不是一種結果,而是相機的拍攝方式。其實超取景框在後期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應用,如果是超取景框拍攝的照片我們可以在後期剪裁的時候獲得更多的空間。這其實是有一點違背常識的,因為一般來說剪裁都是只能「減少」。但是如果使用超取景框,你會能獲得原本照片以外的畫面,很多時候可以獲得一些意外的驚喜。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超取景框  Jamie-Hua但大家有時會發現超取景框功能開啟了卻並沒有工作,原因:2.該功能與其他功能是相衝突的,比如:夜景模式啟用時超取景框是無法開啟的,即使關閉夜景模式也無法啟用該功能,也就是說環境太暗時超取景框照片無法工作。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超取景框  Jamie-Hua3.直接縮放圖片無效,可以在剪裁界面點擊右上角的」…」,然後選擇「使用取景框外的內容」,但可能效果不佳。因為超取景框拍攝的原理是畫面中心使用廣角素材,然後在周邊用超廣角素材補齊畫面,這是需要強大的運算力跟精細合成,才能讓照片「縫補」天衣無縫的。如果光線條件不夠好,超廣角素材跟廣角素材無法完美拼接。
4.超廣角需要一定距離才能工作,所以如果近處有物體阻擋超廣角鏡頭,就會看到取景框外是黑色,超取景框功能就不會工作。好了,我們接下來說相機界面。這一次 iPhone 相機的拍攝界面變化很大,甚至是第一次出現了二級菜單。很多人可能買了 iPhone 11 系列甚至是都不知道可以通過在拍攝取景框內上滑動打開二級菜單。我們首先看畫面中的「拍攝類型」部分,在這一部分,我將會按照使用場景的頻率依次講解。

首先是最為常用的「照片」。以前講到這個部分,我只需要告訴大家這是最常用用來隨手拍的功能。但是這一次 iPhone 給拍照功能增加了兩個重要的變化,而這兩個變化也是 iPhone 11 系列的升級重點,所以這裡我多花一點時間來慢慢說說,我們先來說夜景模式。

相信很多人這次之所以升級 iPhone 11系列,夜景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的確這一次的 iPhone 拿出了非常好的夜景體驗,最近蘋果甚至是為此舉行了一個夜景模式的攝影比賽。這種夜景模式本質上的原理並不複雜,這來源於數字攝影后期中的「堆棧」,通過多張照片的堆疊實現畫質的提高。

既然是多張照片的堆疊,就意味著需要拍攝更多照片和需要更多處理時間,所以這是為什麼在使用夜景模式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有一個拍攝進度條。雖然 iPhone 並不是第一個使用這種夜景模式的智能機,但是 iPhone 的夜景模式自有其特點,我自己的總結就是最為「簡單的」一個。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夜景模式  Jamie-Hua1.iPhone 的夜景模式不可以主動打開,手機會自行判斷是不是需要夜景模式,但可以強制關閉,只要點擊畫面的左上角夜景圖標就可以看到。2.夜景模式的拍攝時間基本上 iPhone 自行決定的,但你也可以進行小範圍調整,同樣點擊左上角圖標即可滑動改變。3.夜景模式的最長時間是 30S,這種情況前提是手機必須判定你的手機在三腳架上或者是足夠穩定的環境,這樣你就可以拍攝到星星,比如這一張: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夜景模式  Derrick Zhang4.夜景模式使用時,請儘量保持手機穩定,手越穩定畫質更好。但是如果拍攝中出現晃動,只要拍攝時間不是很長,絕大部分時候也都可以獲得一張相對清晰的照片。其實我非常在建議弱光環境使用夜景模式。而且有一點需要說明,所謂的夜景模式重點並不是提升畫面的亮度,並不是說把一個很黑的場景拍攝為亮就是好的夜景模式。夜色本身有自己的魅力,光影交錯才是最佳。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夜景模式  Derrick Zhang
對我而言,iPhone 夜景模式的核心在於顏色還原。其實我們很多時候覺得夜晚拍照不好看,亮度只是一方面,其實顏色還原才是關鍵,這也是 iPhone 的夜景模式和其它手機一個夜景模式比較核心的區別—色彩還原。下面這一張圖可以直觀地比較使用夜景模式和不使用夜景模式照片顏色還原的區別: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夜景模式開啟前後對比 所以我的建議是,夜景模式並不是時間越長越好,按照 iPhone 自己的夜景模式時間基本上就可以勝任絕大多數場景。如果在一些你覺得不需要夜景,但是實際上拍攝了夜景模式,也不要覺得費事,因為你會保證色彩。
另一個很重要的拍攝建議是,不管是手機還是相機。拍攝夜景不是天黑了再來拍。如果你是想要拍攝一份地方的風土人情夜晚時光,那麼最好的時間並不是天黑,這裡有一個黃金法則:這幾乎是所有攝影師秘而不宣的技巧。因為在太陽落山前後,不僅保證一定的光線,更關鍵的是這個時候天空要麼是飽和的金黃色、要麼是飽和的深藍色都會給畫面非常好的色彩體驗。對於 iPhone 的夜景模式來說也是如此。我們想要非常好看的夜景照片最好就是在這樣的時間點拍攝,比如下面這張照片: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夜景模式  Jamie-Hua在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天空都是非常好看的藍調,而近處的光線都是好看的暖色,這種冷暖對比往往都是夜景好看的要義。

很多人並不擅長閃光燈,但其實閃光燈如果使用得體,將會獲得非常好的畫面品質。當然,有一件事需要說明的是,閃光燈的使用不要設置為「自動」。因為一旦選擇自動閃光燈會自主判斷閃光,以我的使用經驗來看,一般都幫倒忙,所以一般情況下關閉,有需要的時候主動打開即可。


iPhone 的閃光燈使用體驗極好,這是我認為目前智能機上唯一值得使用的閃光燈。


iPhone 的閃光燈都已經支持了慢速同步,所以無論是前幾年的「閃光反差色」,還是今年的「頭鑽洗衣機」,都流行在 iPhone 上是有原因的,因為 iPhone 拍攝的閃光燈照片更加真實和自然。

Shot on iPhone X  閃光燈拍攝  Derrick Zhang

那麼既然說到閃光燈,還是有一點需要說明,這就是其實在日常拍攝時,我們不能忽略了「補光」的作用。目前我們的 iPhone 都已經具備了手電筒的功能,在拍攝一些主體相對較近的畫面時,我們可以使用另一部 iPhone 的手電筒打開進行光源的補充。我們不僅僅可以通過手部的位置移動改變光源的方向,我們也可以通過重按手電筒進行光源強度的調整。


這其實對於一些弱光人像或者是靜物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實況照片的本質含義是給每一個瞬間更好的容錯率。這個功能原理也是非常簡單,就是每一次按下快門瞬間前後各 1.5 秒都記錄下來。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直接拍攝了一個「動圖」。一般情況下,我都會選擇主動關閉這個功能,主要是因為使用實況照片會對畫質有一些影響,但是這並不是說實況照片沒有特別大的用處。其實恰恰相反,實況照片有著非常多的用處。在我們拍攝完一張實況照片以後,進入相冊,相冊中可以對實況照片進行非常多的操作。

1.進入編輯界面,可以重新選擇照片。因為實況照片本身拍攝了對應前 1.5 秒和 後1.5 秒的圖像,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更好的瞬間就可以重新尋找。這對一些合影留念的照片有著非常好的使用場景。拍攝一張人像,可能會出現表情包或者是閉眼的情況,此時就可以使用實況照片重新找到一張表情更好的。

容易忽略的是,很多人在拍照的瞬間會緊張會掩飾。就像是羅蘭巴特爾文集裡說的,「當我們知道被拍照的時候總是會演出我們想要的自己」,所以往往快門瞬間前後的畫面更有實際意義。尤其是給年紀大的人拍照,使用實況照片更容易捕捉到笑臉。


2.實況照片可以演化為不同的效果。這裡你可以直接理解為動圖製作。打開相冊以後,找到對應的實況照片,上滑就可以進入到效果界面。坦率地說,我認為蘋果在這裡的設計還是有點深,導致很多用戶並不知道這裡還有一個效果的功能。


我們這裡先說循環播放和來回播放。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實況照片  Jamie-Hua

循環播放適合變化相對單一的畫面,比如水流、車流。


來回播放適合有完整過程的畫面,比如一個完整的滑板動作等等。


現在很多社交平臺都早已經支持實況照片的直接上傳,比如微博。不過微信還沒有支持,不過現在也已經有很多軟體可以把實況照片轉化為動圖,比如 ImgPlay 這款軟體。


3.iPhone 也是有長曝光功能的。只不過這項功能是在實況照片中隱藏,我們先來看下面這一張照片:

Shot on iPhone X 長曝光模式  Derrick Zhang

在這張照片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物移動的拖影,這就是我使用實況照片拍攝,再使用長曝光效果以後的畫面。不僅僅是這種人物的拖影,包括像是夜景的車水馬空的光軌,或者是流水的絲滑效果都可以用長曝光功能來實現。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因為這裡的長曝光是一種多張合成,所以想要獲得清晰銳利的照片最好在按下快門前後各 1.5 秒保持手部的穩定。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長曝光模式  Jamie-Hua

如果能夠使用三腳架進行拍攝,那麼一定是最好的了。


其實實況照片的可玩性非常的高,如果很喜歡這種創意拍攝,那麼可以多在實況照片上嘗試,會發現很多的驚喜。

這次 iPhone 相機界面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在拍攝模式中去掉了 「正方形」,這讓已經習慣了使用以前的 iPhone 右滑直接拍攝的我非常不適應。


但其實「正方形」拍攝還在,只不過現在移動到了「拍攝比例」這一個新的拍攝選項。核心原因在於,在 iPhone 11 系列上終於出現了「16:9」的拍攝比例。這件事還是非常有意思的,因為 iPhone 一直以來都沒有這個拍攝比例,但是的確有一部分用戶對於 16:9 的呼聲很大。

先說一件事,無論是 1:1 還是 16:9,本質上都是在 4:3 的比例上裁切而來的。也就是說,只要是選擇了 1:1,或者是 16:9,就是意味著像素本身是有犧牲的。那麼在了解這一點的基礎上,我們來說說不同的畫面比例之間的區別。

1.正方形


之所以 iPhone 一開始會對正方形比例情有獨鍾,主要是因為當時很多知名的社交網絡的圖片都是正方形,比如大名鼎鼎的 Instagram。但蘋果並不是說跟隨,而是正方形在行動裝置上無論是在前期拍攝還是後期閱讀上都很友好。


拍攝上,正方形構圖意味著更少的畫面內容。不要小看這一點,都說攝影是減法的藝術。我之所以使用很高頻率的正方形就是可以快速讓我去掉畫面中不必要的部分,讓我的構圖更加精簡。由於目前大部分手機的主要鏡頭都是廣角鏡頭,而普通用戶有沒有構圖意識,所以正方形更容易獲得不錯的照片。

Shot on iPhone Xs Max 正方形  Derrick Zhang

閱讀上,目前的手機屏幕都是細長型,如果是 3:4 照片在縱向上閱讀就會更多的剩餘像素,簡單來說一張正方形的照片閱讀起來更加清晰有可讀性。


2.16:9


這種畫面比例更加接近我們經常看到的視頻畫面,所以這種比例也是很多照片電影感的來源。但是這種照片橫向空間很多,對於拍攝者控制畫面能力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我並不建議剛剛開始學習攝影就過多的使用 16:9,很多時候這會讓照片反而顯得非常的廉價。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16:9  Jamie-hua

因此如果你是入門學習,我建議多用正方形構圖,先學會表達主題。如果你是進階用戶,可以嘗試 16:9 這種特別的取景和觀看方式。


當然,這已經涉及到部分的構圖知識,我將會在後面攝影構圖的部分著重來說,我們先回到功能上。

這個功能相對簡單,就是你可以設置一個時間段,按下快門以後過了這個時間段以後才會拍攝。這項功能本身的設計目的就是讓拍攝者也能進入畫面進行拍攝,比如合影的時候。不過我還開發了這項功能的另一個用途,這就是快門線。


如果你已經把 iPhone 在三腳架上進行拍攝一些曝光時間長的照片,那麼需要注意的是,手指按動手機快門會對畫面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儘可能地不要觸碰手機。

Shot on iPhone Xs Max 延時拍攝  Derrick Zhang

有兩個辦法,一個是用我們的耳機線。是的,耳機線連接手機按下音量鍵就可以拍攝。另一個就是使用定時拍攝,比如可以選擇一個最短的時間,這樣按下快門以後三秒鐘再拍攝,這個時候手對畫面的抖動影響就非常小。

iPhone 的內置濾鏡是真的好用。


我身邊有一位非常時髦的大學老師,每次讓我們幫忙拍攝的時候,總是會叮囑我們一定要開濾鏡,老師非常喜歡鮮暖色這個濾鏡。哦,對了,這個老師已經 60歲+,剛剛退休。所以每一次她很認真地讓我們用濾鏡的時候,非常可愛。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鮮暖色  Jamie-Hua這個小插曲是告訴大家,iPhone 本身的濾鏡是可以直接前期使用的。我們可以在拍攝界面就直接選擇濾鏡,預覽畫面就可以直接看到濾鏡效果。而且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iPhone 的拍攝效果都是可逆的。比如你使用一個濾鏡以後,如果不喜歡了,只要在相冊裡直接復原即可,所以你可以大膽地在前期使用任何你想要的濾鏡,不需要有任何的顧慮。Shot on iPhone Xs Max 反差色  Derrick Zhang關於不同濾鏡的選擇絕對是因人而異了,不過這幾年反差色的確是火的一塌糊塗,但有一個經驗可以分享給大家:「不同光線的曝光對於濾鏡的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比如反差色之所以好看就是本身曝光要充足,所以這是為什麼流行的反差色後面一定要跟閃光燈是一個道理。所以,在不同的光線環境都可以測試一下不同的濾鏡效果,記住自己喜歡的「光線+濾鏡」套裝即可。Shot on iPhone Xs Max 黑白  Derrick Zhang如果你是一個很喜歡黑白攝影的人,苦苦地在尋找各種第三方好看的黑白後期軟體的話,我非常建議你使用 iPhone 的黑白濾鏡,原因有二:

1.iPhone 的黑白質感還原的是經典的黑白。整個影調很長,但也保證了適當的反差,反差對於黑白照片來說可以說是靈魂。


2.著名的攝影師 Alan Schaller 說過,黑白攝影不是把彩色照片變為黑白,而是用黑白的方式去觀察,而 iPhone 的取景器就是最好的觀察黑白世界的方式。你現在就可以打開你的 iPhone,嘗試使用黑白濾鏡直接預覽畫面,你會發現很多不一樣的精彩。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黑白  Jamie-Hua

對了,如果你已經升級了最新的 iOS 13 系統,目前 iPhone 的所有濾鏡終於可以在後期調節強度。我們只要拍攝結束以後,在相冊裡編輯照片就可以找到濾鏡強度的調整條。

我真的期待這個功能好久了,在 iPhone 相機操作指南 2.0 裡還抱怨過這個問題,終於在 3.0 的時候實現。因為濾鏡不是萬能的,很多圖片加上濾鏡會有一些重口味,但是只要稍微改變一下濾鏡強度就會舒服不少。這一點,相信很多有後期經驗的攝影師會非常贊同。當然除了拍攝界面,在相機模式下我們還可以操作曝光和對焦,但是我們會在後面的章節詳細說明。而關於相機變焦的三個按鈕,我也將會接下來攝影眼的部分詳細分解。在 iPhone 11 系列拍攝界面裡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設計變化。在 iPhone 11 之前,用戶想要拍攝高速連拍只需要按壓快門不撒手即可。但現在如果你在照片界面長按快門按鍵你會發現進入的是視頻快錄界面。這是因為視頻是 iPhone 11 系列的重點升級功能,所以「視頻快錄」功能給了最高優先級。

如果我們在拍照過程中,突然想要拍攝視頻,就可以用過長按快門進行視頻錄製,如果想要長時間拍攝,可以直接滑動到「鎖圖標」鎖定繼續拍攝。

很簡單,只需要「向下滑動快門」即可。也就是說,現在橫拍的拍攝界面快門鍵是「向下是高速連拍、向上是視頻快錄」,豎向拍攝時則變為向左和向右。

在這一部分中,我將會從「鏡頭」這顆眼睛出發,詳細剖析不同鏡頭在不同題材中的效果。尤其是在手機多攝鏡頭以後,如何利用不同的鏡頭焦段拍攝自己想要的題材。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長焦鏡頭  Jamie-Hua

如今,無論你怎麼抱怨現在的手機攝像頭多,背部的顏值多麼低,但是從功能的角度來說多顆攝像頭的確給目前的手機攝影很多活力。雖然我本人並不看好這種手機攝影的發展趨勢,但是既然目前行業已經做了選擇,用戶也只能「物盡其用」。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廣角鏡頭  Jamie-Hua

今年的 iPhone 11 系列上了三顆攝像頭,這三顆攝像頭也是目前主流的旗艦手機裡最為獨樹一幟的,因為這三顆攝像頭採用「等邊三角形」的排列。其實這樣排列並不是出於「美學」考量、而是「功能」考量。因為正是這樣的排列方式,為 iPhone 11 系列帶來了相對優異的變焦體驗。


所以接下來的內容就是如何揚長避短利用好不同的鏡頭視角。

在這之前,我還是想要和你普及一下相機的結構。但你別慌,這非常簡單,只要你上過初中物理就能了解。這市面上無論多貴的相機都可以用下面這張圖來解釋:

這張圖已經被我用過無數次,這是我分別在 iPhone 相機操作 1.0、2.0時自己繪製的。這次 3.0 終於有了設計大咖的幫助,有了一個美觀的版本,這裡感謝設計師郭栩鵬。


在這張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影像就是光線通過一個透光的小孔進入一個黑盒並被相機的傳感器(或者是膠片)記錄下來,這其中小孔就是我們所說的鏡頭。


鏡頭有很多參數來衡量,比如說焦距。


焦距是指鏡頭的光學中心點和傳感器的距離。啥,你可能聽不懂。沒關係,你並不需要知道,我身邊很多已經成為大師級別的攝影師也不懂。


因為不需要懂,你需要懂得是下面這組圖。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變焦拍攝  Jamie-Hua

這張圖中,展示了不同焦距下拍攝同一主體的視覺感受。在之前,我會上一個焦段圖表讓大家自己了解不同焦段的含義。但我意識到這依然信息量過大,所以這一次我在這針對性的闡述 iPhone 上的三顆攝像頭焦段的使用。

13mm 定焦鏡頭。


這裡的焦距是等效焦距,相機也通用,下同。


坦率地說,現在手機攝影的競爭已經開始溢出消費者正常攝影技巧駕馭範圍了,比如說 13mm 的超廣角鏡頭想要拍攝足夠好的照片非常難。這不是什麼自視甚高,即使是專業的攝影師想要駕馭 13mm 的超廣角也需要深厚的功底。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超廣角鏡頭  Jamie-Hua

很多人對於超廣角的第一印象肯定是「廣」,這個廣包含的是拍攝足夠多的畫面內容,其實對於超廣角來說攝影師看中的是:


「誇張的透視效果。」


越是廣的鏡頭,越會有非常強烈的空間感,因為在超廣角中透視強烈,會遵循「近大遠小」的規則,比如下面這張圖中,人物的鞋子就像是一個龐然大物,而人物的頭部則顯得非常小。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超廣角鏡頭  Jamie-Hua

這種誇張的對比和反差也是為什麼很多攝影師喜歡超廣角的原因,因為這樣強烈的近大遠小對於很多人來說充滿了「陌生感」,而這種「陌生感」恰恰很多時候是好作品的關鍵。


而這樣的獨特視覺效果,會對畫面中的物體形狀也有重要的影響。越是靠近畫面中央的物體越會被壓縮,越是靠近畫面的邊緣的越是被拉伸。聽到拉伸兩個字,姑娘們可能要高興了。


沒錯,如果我們利用好超廣角,就可以拍攝出非常好看的大長腿,比如下面這一張: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超廣角鏡頭  Derrick Zhang

拍攝的秘訣就是拍攝者位置降低,讓腿部靠近畫面的邊緣。但是需要說明的是,腿容易長,面部也是容易變形的,一定要注意模特的面部在一個合適的位置上。


那麼在了解到超廣角的這些特點以後下面是一些超廣角的建議:

如果你經常觀看很多攝影網站的風光作品,一定看過畫面近處是一塊石頭,中間是海邊,遠處是群山。比如這樣:

因為拍攝手法過於常見,所以專業攝影師會戲稱為「風光糖水」。雖然我抱著戲虐的口吻描述這種拍法,但是我依然認為這是對於剛剛使用超廣角鏡頭的你來說最好的練習手法了。這樣「濫俗」的拍攝手法,也就意味著是「經典」的拍攝手法。


其實本質上這中拍攝手法恰恰是合理利用了超廣角的空間感。把畫面分為了「前景」、「中景」、「遠景」三個不同的組成部分。我們要做的就是合理的把這些景物填充進去。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超廣角鏡頭  Jamie-Hua

其中尤其是想要強調「前景」的作用,很多人拍攝的照片之所以不夠出彩,是因為「太平」。這種平就是空間感不足,過於扁平。我們能夠在潛意識裡意識到主體和背景,但是往往很容易忽略前景。尤其是對於一個超廣角作品來說,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前景,就會缺少很多衝擊力,比如如果這幅作品中我們去掉畫面中的前景做一個比較。

如果你打算嘗試拍攝一張好看的超廣角風光照片,可以試著把畫面中遠、中、近三個不同的組成部分都逐一安排好,尤其是前景。

從我自己對於超廣角圖片的閱讀來說,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超廣角照片中低角度遠遠多於高角度。也就是說,使用超廣角仰視拍攝往往更容易出現好照片。比如下面這一張照片: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超廣角鏡頭  Jamie-Hua

在這張照片中人物主體和建築形成了一個非常奇妙的視覺感受,因為人物相對較近但是建築相對較遠,就會產生非常微妙的反差。想要拍攝這樣照片的秘訣就是:

如果你一直覺得自己的超廣角作品平平無奇,那麼就請嘗試一下彎下腰、蹲著腚、趴在地上拍攝試試。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超廣角鏡頭  Jamie-Hua

超廣角因為拉伸邊緣的特性,所以在畫面上會給人放大的效果。而這种放大的效果會顯得十分有趣,所以如果你想要在畫面中添加一點「滑稽因素」,那麼使用超廣角儘可能地靠近畫面主體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一開始剛剛拿到新 iPhone 的時候,我和 Jamie 就發現這一次的超廣角並不完美,還存在著一定的提升空間 。最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


「弱光畫質。」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超廣角鏡頭  Jamie-Hua

你會發現在夜晚使用超廣角拍攝照片畫質不盡如人意,因為超廣角的光圈過小,進光量不足,所以我們在使用超廣角鏡頭拍攝時儘量選擇光線條件好的場景。


關於超廣角鏡頭最後還有一個溫馨提示,因為超廣角鏡頭普通用戶最多使用的還是在合影,但要注意在合影中注意每個人物的臉部位置,靠近畫面邊緣的人臉很容易變形。

52mm 定焦鏡頭


在開始這一部分之前需要說明一點,雖然目前所有的手機廠商,包括蘋果在內都叫做這個鏡頭為長焦鏡頭,但按照攝影的約定俗成,這顆等效 52mm 的鏡頭按照常規分類應該屬於「標準鏡頭」,也就是介於長焦鏡頭和廣角鏡頭的中間點。這裡所說的長焦是相對於手機的 26mm 主鏡頭,所以我們在本文裡也就統一叫做長焦鏡頭。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長焦鏡頭  Derrick Zhang

我們先來說說長焦鏡頭的特點:


我們其實只要把廣角鏡頭的特點反過來理解即可。


長焦鏡頭看的視野範圍更窄,也就是某種意義上的看的更遠。所以很多用戶,想要拍攝遠處的物體時,一般都喜歡選擇使用長焦鏡頭。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長焦鏡頭  Jamie-Hua

長焦鏡頭的空間透視完全不同。一方面長焦鏡頭會「壓平空間」,景物之間的大小關係開始變得模糊,像是廣角鏡頭上的近大遠小的效果並不明顯。另一方面,長焦鏡頭的畸變也會控制的很好,不會容易出現線條的變形。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長焦鏡頭在人像拍攝中最常為使用。因為人物可以做到很好的還原,並不會因為鏡頭透視和畸變而變形,所以這也是為什麼 iPhone 在默認情況的人像模式會主動選擇長焦鏡頭的原因。

Shot on iPhone Xs Max 人像模式  Derrick Zhang

我一直很喜歡長焦鏡頭,但在前幾代 iPhone 中,使用起來還是比較謹慎。因為長焦鏡頭不僅需要更多的空間來容納鏡頭組,還要求更高的進光量,所以一直以來長焦鏡頭的畫質相對主鏡頭來說都是明顯的劣勢。


但是在新的 iPhone 11 系列,52mm 的長焦鏡頭進步非常明顯。最核心的元素是因為光圈變大了,所以長焦鏡頭畫質提升給我帶來的滿足感比超廣角還大。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長焦鏡頭  Jamie-Hua

我會在構圖章節部分深入地討論關於畫面布局的內容。但是在這裡我想告訴你,其實長焦鏡頭對於攝影構圖學習來說是好幫手。它可以讓你的畫面更狹窄,因此你能明確的找到真正想要拍攝的主體。很多人開始學習手機拍照的時候,拍攝的很多照片最大的問題就是閱讀者不知道你拍攝的到底是什麼。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長焦鏡頭  Jamie-Hua

我們稍後會講到人像模式,但就算不使用人像模式拍攝人物,我也很建議你在拍攝人物的肖像時使用 52mm 的長焦。因為這不僅可以規避「被女朋友暴打」的風險(特指那些在照片裡找不到自己女朋友的男孩子們),又高效(讓女朋友滿意的可能性更高,親測)完成任務。如果要是換一個「高級一點」的說法就是長焦更能聚焦在人物本身的形態上。這樣的作品,我們一般叫做「肖像」。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長焦鏡頭  Derrick Zhang

因為我自己經常遇到很多小的淘寶店主來諮詢。他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困惑就在於拍攝的產品很多時候不能夠做到橫平豎直,所以這個時候就儘量地使用長焦鏡頭。長焦鏡頭不會在視覺上放大或者是縮小產品比例,基本上可以符合人眼的直接感受。

26mm 定焦鏡頭


當然,大多數人也會叫做主鏡頭。


我們看到這顆鏡頭從紙面上參數上來看是最好的,的確如此。而且不僅僅是鏡頭參數是最好的,包括鏡頭後面的傳感器都是最好的。而這兩個最好,也突出了這顆鏡頭的要義:


「代表著 iPhone 的最好畫質。」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廣角鏡頭  Derrick Zhang

我其實很贊同蘋果對於這顆鏡頭的「叫法」。因為這也是在告訴消費者,雖然它是最好的那一顆鏡頭,但是它本質上「還是廣角」。


是的,雖然焦距已經是 26mm ,已經是 13mm 超廣角的一倍,但是它依然屬於「廣角鏡頭」的範圍內(這也從側面印證了 iPhone 的超廣角有多廣)。那麼既然如此我前面在超廣角部分提到的廣角特性依然可以適用,只不過是效果會更加的弱一些。

Shot on iPhone Xs Max 廣角鏡頭  Jamie-Hua

所以這裡也就有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原則,任何時候只要你認為並不需要超廣角或者是長焦鏡頭,那麼就使用廣角鏡頭即可,因為這可以保證最好的畫質。而也正是因為如此,一些比較重要的算法功能也都是在廣角鏡頭上使用,比如說夜景模式和 Deep Fusion。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Deep Fusion  Jamie-Hua

在這裡 Deep Fusion 作為選修課,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後面深入閱讀,不感興趣的同學你只要知道「這是一個在弱光下幫你提升照片畫質的高級功能」就可以。


在分別學完了不同鏡頭的特點以後,我們最後來用 iPhone 11 系列的變焦系統做一個認知。

變焦系統是這一次 iPhone 11 系列除了夜景模式以外的另一個重要的升級重點。可以說這一次獨特的三攝結構,就是為了這一套變焦系統服務。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超廣角  Jamie-Hua

我們在說這套變焦系統之前,我們先來說說在相機上非常重要的鏡頭群體「變焦鏡頭」。細心的你可能注意到,在我們前面的內容裡,提到每一個鏡頭時,都已經在末尾加上了「定焦鏡頭」幾個字。


而所謂的定焦鏡頭,就是鏡頭的焦距不能改變。而所謂的變焦鏡頭就是鏡頭的焦距可以改變,你如果看過相機,經常看到什麼「24-70」、「70-200」就是在說這個鏡頭焦距可以在 24mm 到 70mm 之間移動。這些焦距的改變都是光學上的,所以基本上可以保持畫質的一致性。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廣角鏡頭  Jamie-Hua

變焦鏡頭的好處就是可以讓用戶找到合適的視角,自如地進行放大和縮小。但是手機上因為空間等的綜合考量是沒有辦法使用光學變焦鏡頭的,所以目前手機所採用的常規解決方案是數字變焦。所謂的數字變焦雖然聽起來是比較高級的,但其實本質上就是一種裁切放大。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長焦鏡頭  Jamie-Hua

在 13mm 到 26mm 這個區間就是使用 13mm 鏡頭放大變焦。


在 26mm 到 52mm 這個區間就是使用 26mm 鏡頭放大變焦。


在 52mm 以上這個區間就是使用 52mm 放大變焦。


但是這裡也有一個例外,這就是因為 52mm 對於光線要求高,所以很多時候 52mm 以上使用 26mm 進行變焦反而會有更好的畫質,所以在弱光環境下基本上還是使用 26mm 進行變焦。


在以前的幾代 iPhone 裡,我是強烈建議大家不要使用數碼變焦的,本質上就是畫面裁切的變焦,實際上還不如後期自己裁切。但是在 iPhone 11 系列上我反而喜歡上了變焦。

這是我在所有智能機上,感受最好的變焦系統。你只要重按焦距就會出現變焦界面。這個變焦界面模擬了相機上非常常見的滾輪。尤其是配合著 iPhone 無出其右的震動,可以讓你真的有一種擰鏡頭的快感。


而且蘋果的調教非常精準,三顆攝像頭之間的曝光、白平衡都很接近,不會出現明顯的割裂感,銜接也相對自然。而也正是這幾點,可以讓你覺得真的是在變焦,而不是鏡頭的跳躍。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超廣角鏡頭  Derrick Zhang當然,在弱光或者是拍攝近距離物體時還會有變化,一方面受限於超廣角的畫質,一方面也是因為鏡頭的視差問題。

變焦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更多的選擇。你可以看到不同焦段拍攝的畫面是如何變化的,幫助你擁有更多的視角。所以當我不知道怎麼拍的時候,我就很喜歡轉動整個轉盤一圈,就會有一個大致的印象,然後找到對應的焦段最好的畫質進行拍攝。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長焦鏡頭  Jamie-Hua

如前面所說,雖然我們可以通過後期裁剪的方式進行放大縮小,但其實考慮到我們拍攝最多的還是記錄生活需要快速分享的照片,那麼直接使用變焦也就省略了後期剪裁的麻煩。所以只要你分享的照片並不在意畫質,那麼儘可能的使用變焦系統吧,非常便利。

Shot on iPhone 11  超廣角鏡頭  Jamie-Hua

不過,如果你依然是屬於追求極致畫質的類型,我還是建議你直接通過點按拍攝界面選擇焦距,這樣就可以獲得對應焦距的最好畫面。對了,我前面說過iPhone會在弱光情況下減少長焦鏡頭的使用。如果你依然想要強制使用,可以配合一些第三方軟體,比如說 Pro Cam。


最後在這一部分的小標題叫做攝影眼,所以我還想強行升華一下。其實我一直認為,攝影就是鏡頭代替人眼來觀察我們的世界。尤其是,因為人眼本身是一顆「定焦頭」,所以我們已經習慣了以某一個視角進行觀察。但是鏡頭不一樣,鏡頭提供了很多可能性,這也可以讓我們對於這個世界有新角度有新看法。


這就是我想說的攝影眼。

手機攝影和相機攝影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區別就在於手機攝影在軟體算法上更加自由和激進, iPhone 攝影的算法如今已經完成了一個閉環。


首先是智能 HDR ,這是前幾年 iPhone 就已經開始推出的功能。這項功能的本質目的是在一些光線明亮的環境中,用來平衡畫面中的明暗程度。很長一段時間裡,這項功能需要用戶自行打開,但是現在已經好用到幾乎在每一張照片中。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Deep Fusion  Jamie-Hua

緊接著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夜景模式。這是用來解決極弱光線環境下的模式,可以讓我們在夜晚甚至是肉眼不可見的環境中拍攝到不錯的照片。


而我們這裡要說的 Deep Fusion 就是介於智能 HDR 和夜景模式的明亮和暗光之間弱光的針對算法。Deep Fusion,是在弱光下(官方說10-600lux)會被自動開啟,無法在設置中打開或關閉。弱光下拍攝的物體很容易缺乏細節和質感,Deep fusion 就是來優化此時的拍攝效果的。當然這種效果本質上需要 A13 神經網絡引擎進行巨量的信息處理。


具體的機制是:


1x鏡頭:拍攝環境明亮時採用智能 HDR,環境光偏低時採用 Deep Fusion,環境偏暗時採用夜景模式。

2x鏡頭:大部分時間使用 Deep Fusion,非常明亮時用智能 HDR。

0.5x鏡頭:不支持 Deep Fusion,不支持夜景模式。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Deep Fusion  Jamie-Hua

不過要想 Deep Fusion 觸發,不能開啟人像模式,不能打開超取景框照片。


要注意的是,視頻的超取景框僅在快錄功能中出現(也就是在普通照片模式中長按快門或者向右滑鎖定快錄時候會有應用),人物/貓/狗如果不小心主體出框又開啟了這個功能(默認開啟),就會有把他們又框回到畫面中,需要注意的是快錄所拍攝的視頻比例為 4:3,解析度為1920*1440。


不過目前,iPhone 的 Deep Fusion 在計算上是需要一定的時間量,所以如果你拍攝之後立刻打開相冊可能會遇到照片模糊變清晰的過程,這就是 iPhone 還在進行 Deep Fusion 運算的原因。我自己本身非常喜歡這個功能,因為這個功能可以在一些紋理豐富的作品中,細緻的體現出質感。


攝影是用光的技術,也有很多人說是把錢用光的藝術(我對這一點深表贊同),所以我們這一部分就來說說非常重要的「光」。


我們在講到鏡頭階段時,已經用過一個相機原理圖。我們這裡還需要再用一次,我們再次回看一下這個模型,從這個模型中我們可以看到相機無非就是通過鏡頭捕捉光線到傳感器上。

那麼我們拍攝出的畫面的明暗就可以粗淺地理解為「光線捕捉的」的多少。這個透光的小孔,也就是我們的鏡頭每一次打開和關閉,都是一次「進光」,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一次「曝光」。


你看,就是這麼簡單,一點都不複雜。

那麼自然而然的,這個進光過程有多有少,我們有兩種方式可以控制:


1.通過小孔打開的時間長短。


小孔打開的時間越長,孔徑不變的情況下進光的時間越長,自然光線就會越多,畫面就會越亮,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快門速度。


基本上,快門速度是以秒的縮寫「s」為單位。


快門速度是一個跨度非常大的數值,在 iPhone 上這個跨度是「1/125000s」-「1s」。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ProCam App  Derrick Zhang

但這裡就有一個隱含問題,如果快門打開的時間較長,比如 1s。這段時間內,如果畫面中有一個高速移動的物體,那麼這個物體就會形成軌跡,這是很多光繪作品的拍攝原理。


這段時間內,如果相機本身產生晃動,那麼畫面就會產生整體的模糊,畫面不再銳利。一般來說,大部分人手持手機拍攝,快門的速度不能低於 1/25 s,不然畫面就會模糊。

2.通過小孔的孔徑大小。


小孔的孔徑越大,那麼單位時間內,自然光線就會越多,畫面就會越亮,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光圈。一般來說,光圈的數值為 f1.8、f2.8、f8、f16。並且數值越小,才意味著光圈越大,也就是孔徑越大,進光越多。

Shot on iPhone 11 Pro F1.8  Jamie-Hua

快門速度和光圈這兩個參數都是曝光控制的關鍵,但在手機上,基本上都是恆定光圈鏡頭。這也就是說,我們能夠調整的參數只有「快門速度」一個。


不過,別放鬆。


曝光還有一個參數,這就是「感光值」。

但這個參數和我們的鏡頭沒有關係,而是要回到我們相機基本結構中的「傳感器」部分。在數碼時代,我們的光線記錄都是一種光電轉換的傳感器來完成的,這個傳感器對於光線的敏感程度是可以調節的。


衡量它的參數是 ISO,一般來說你會看到 ISO100、ISO200……ISO 1600 等等。隨著數值的增大,對於光線感受的能力越好,畫面越亮。但這裡有一個重要前提,隨著感光值的提升,畫面質量會開始下降。因此想要很好的畫面效果,那麼就需要儘可能地降低感光值。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ISO 500  Jamie-Hua

好,閱讀到這裡,你就已經掌握了攝影中最為「複雜」的「數學」知識。雖然我一開始可以直接告訴你結果,但是死記硬背不利於快速調整。只有知其然,才能所以然。從原理上掌握曝光原理,對你以後的創作會非常有幫助。


也就是說,所謂的照片的曝光,就是相機通過調節「這三個參數」獲得一張光線適當的照片。


在說到如何調整之前,我們先來想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如何判斷一個畫面的明暗的?也就是說,即使是同一個畫面,我們有些人認為是需要暗一些,有一些人需要亮一些。那麼到底誰是正確的呢?

在這兩張照片中,左邊的風格更暗,而右邊的風格更為明亮。無論是暗也好,亮也罷絕對是各有各的美。


但是智能機的自動曝光是需要一個參考的,那麼這個參考就是一個所謂的「正確的曝光」。


最後大家約定俗成,按照畫面中混合為 18% 的中灰色為正確的曝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正確的數值。因此,所有的智能機(數位相機包括)都是以此為基準進行自動的測光和曝光。畢竟機器需要計算,計算就需要一個標準。但是,實際拍攝中,拍攝的場景是千變萬化的,於是在數位相機時代會有不同的測光模式。所謂的測光模式,不過是在計算畫面中的曝光時針對重點的曝光對象有更多的加權。


但是,相機自動測光雖然可以得出正確的曝光,但是正確並不意味著「優秀」。不然如果攝影的曝光,只靠機器計算就可以完成,是要多無聊。攝影師本身自己幹預曝光來實現畫面不同的照片氛圍才是關鍵,相機的曝光只是技術的正確,不是審美的正確。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欠曝光  Derrick Zhang

那麼,有了上面的鋪墊以後,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其實當拍攝一張照片的時候,按照 18 %灰的標準,任何一個場景都有一個正確的曝光值。我們假設這個曝光值用 1 來表示,那麼我分別用 X 代表光圈,Y 代表快門速度,Z 代表感光值,那麼對於任何一張照片來說:


X+Y+Z=1 


也就是說,正確的曝光值是光圈、快門速度、感光值這三個參數共同決定的(這裡的+不代表真正的數值相加,只是代表相關聯)。而因為手機的光圈又都是恆定的,所以實際上,對於手機的曝光來說是快門速度感光值二者決定的。


那麼這個數學公式,就是我們在調整不同參數之間的關係式。


我們在拍攝時,不要想我該怎麼調整數字,而是想清楚我們要什麼樣的畫面效果,比如我們想要拍攝一個光軌效果的照片如圖:

Shot on iPhone SE  ProCam  App  Derrick Zhang

那麼我需要更長的快門時間,我就需要儘可能的降低感光值。

但是這裡說的熱鬧,但你可能滿肚子疑惑地想問:


「我好像在 iPhone 裡並沒有看到這些參數調節?」


是的,因為 iPhone 一直主打的就是「快速簡單」的拍攝理念,所以在內置相機中,並沒有提供參數調整,而都是機器本身自動曝光。但是這並不意味著,iPhone 不可以主動調節參數,我們只需要下載一些可以調節參數的第三方軟體即可。

Shot on iPhone X ProCam  App   Derrick Zhang 

雖然你已經了解了這麼「深奧」的曝光知識,我接下來要告訴你一個壞消息:


「大部分情況下,我們使用 iPhone 的自動曝光方式即可,手動調節參數只適合一些明確知道自己表達效果的場景,比如車軌、星空、光繪。」


但我這裡所說到的 iPhone 自動曝光並不是單純地按下快門即可。


恰恰相反,我認為大多數情況,你想要獲得一張有品質的照片,都需要對 iPhone 的拍攝畫面進行幹預。因為 iPhone 為代表的智能機大多數時候的核心需求都是「拍得到」,再加上目前大眾對於照片的統一審美還在「拍得亮」。所以本質上,在自動曝光的時候,都會有過度曝光一點點的傾向。

Shot on iPhone Xs 降低曝光  Derrick Zhang

但正是這一點點,讓很好照片失去了本該有的質感和顏色。


所以我們在進行 iPhone 拍攝的時候,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進行曝光的幹預:

我們可以直接通過點按拍攝預覽畫面中不同亮度的物體來的不同控制明暗:

點擊畫面中相對較暗的地方,則畫面整體會變亮。

點擊畫面中相對較亮的地方,則畫面整體會變暗。

我們可以在點擊畫面以後,看到一個對焦框,在對焦框的旁邊有一個滑杆。拖動滑杆進行曝光調整,向上滑動提升畫面亮度,向下滑動降低畫面亮度。

我的拍攝習慣是,大部分照片都會略微地用滑杆降低一定的曝光,這樣照片會有品質很多,不信你現在可以用自己的 iPhone 隨便拍攝一些什麼實驗一下。告訴你一個秘密,官網上那些畫質極高的 iPhone 樣張,大部分都是使用這種幹預曝光拍攝的結果。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降低曝光  Jamie-Hua如果剛才是人為幹預曝光,那麼前面我們展示過的使用第三方軟體來自己調節參數的就是全手動曝光。這種曝光方式一般需要配合三腳架,前面的車軌已經充分展示。那麼在原理弄清楚以後,我還想和你說說關於影調。因為現在你已經學會了技術上的曝光,現在我想來說說「審美上的曝光」。Shot on iPhone 6  Jamie-Hua

這照片整體畫面非常昏暗,但是非常耐看,給人一種非常安靜的氛圍。

Shot on iPhone 11  Jamie-Hua

這張照片整體亮度適中,細節豐富,給人充足的信息量。

Shot on iPhone Xs Max  Jamie-Hua

這照片整體偏亮,視覺上很刺激,給人輕快明亮的感覺。


而以上這三張照片也代表了不同的曝光影調,分別為低調、中調和高調。其實調性分很多,感興趣的可以去搜索關於影調的知識。但是這裡只是單純地告訴大家,並沒有所謂正確的曝光,只有為自己的照片氛圍服務的曝光。

Shot on iPhone 6   Jamie-Hua

比如上面這張照片,從曝光的技術上來說是有問題的,畫面中黑色過多。但是照片本身卻很好看,在審美上是完全正確的,中調、高調的作品大家都常見。但是低調的作品卻很少有人拍攝,可其實低調照片最能有高級感。還是那句話,技術不難,難在審美,多看不同的好照片。

在曝光的環節,有一個知識點我沒有說完整,這就是關於光圈的作用。


我們前面說到光圈通過變大縮小可以改變畫面的亮度,但是在相機上,因為光圈都是可以改變的,光圈帶來的不僅僅是畫面的明暗,還有「虛化效果」。而且有意思的是,今天雖然手機上的光圈實際變化沒有實現,但是今天手機光圈帶來的虛實效果已經通過算法可以模擬實現,這也是為什麼 iPhone 一開始配備雙鏡頭的原因。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算法虛化  Derrick Zhang

那麼我們這一部分就來說說「畫面的虛實」。


如果你使用過相機拍照,應該知道相機每次按下快門之前都會有一個「對焦」的過程。不然很有可能拍攝的照片都是整體模糊,主體不夠清楚。


在這裡,你需要了解一個概念,這就是「景深」。

由於照片是二維的,但實際生活是三維的。假設我們的照片是二維坐標的XY,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張畫面中有清晰,有模糊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清晰和模糊是在XY中進行選擇。但其實,照片清晰和模糊的範圍是在Z軸上進行選擇,看圖:

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看到,景深是一個清晰的範圍。而相機所謂的對焦過程,就是把你想要拍攝的主題放置到這個清晰的範圍內。


這個清晰範圍越短,我們就叫淺景深,那麼背景的模糊(也就是虛化)越明顯。清晰範圍越長,我們叫深景深,那麼背景的模糊越不明顯。


那麼,影響景深範圍(即L的長短)有哪些因素呢?


1.光圈,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焦距,焦距越長,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這也為是為什麼85mm,70-200mm等焦距適合人像的原因,因為虛化好。

3.對焦距離,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對焦越近,景深越小。

4.相機傳感器面積的大小,傳感器越大,景深越小。

Shot on iPhone Xs Max 近距離對焦  Jamie-Hua

在知道以上的影響景深的因素以後,我們首先來解釋一件事:


為什麼相機拍攝都會有一個明顯的從虛化到銳利的對焦過程,而手機沒有。因為手機相對於相機:焦距較短、傳感器面積較小導致虛化並不明顯。


但這並不是說手機就不需要對焦。恰恰相反,手機攝影反而應該重視對焦。如果你經常瀏覽一些網絡上的 iPhone 攝影作品,可能總是會說,一樣的手機為什麼拍攝照片畫質不一樣,這其中對焦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癥結。

而手機拍攝的對焦也相對相機對焦簡單很多,只需要哪裡對焦點哪裡。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點按貓眼拍攝  Jamie-Hua

我們在拍攝的預覽畫面裡點擊會出現一個方框,這個方框就是所謂的對焦框。我幾乎所有的照片都會主動點擊對焦框拍攝,尤其是使用 50 毫米 2X 長焦鏡頭時,而且這幾年 iPhone 傳感器面積有變大的趨勢,這讓對焦這件事變得越來越重要。

Shot on iPhone Xs Max 長焦鏡頭  Jamie-Hua

拍攝近處的物體時,也非常值得注意。因為如前面所說,離拍攝物體越近,就意味著景深越淺,所以更應該主動點擊畫面中需要清晰的部分。

 

Shot on iPhone Xs Max 廣角鏡頭  Jamie-Hua

這裡也特別想要和大家分享這一個小技巧。我們很多時候拍攝照片不夠有趣,是因為沒有嘗過更近的拍攝,很多場景如果能夠更近一點會有著很不錯的效果。

尤其是你喜歡一些光斑效果的時候,就更近一點,比如下面這個落葉拍攝,只要我們把樹葉放到鏡頭前,然後儘可能地靠近以後點擊樹葉對焦拍攝即可。這樣的照片不僅僅是主體清晰,還會有著漂亮的光斑虛化效果。Shot on iPhone Xs Max 廣角鏡頭  Jamie-Hua

對了,對焦調節的方式不僅僅是在拍攝框裡進行點按。我們也可以使用一些第三方拍攝軟體來實現,就可以自如地調節清晰和模糊的範圍。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ProCam  Jamie-Hua

雖然手機在硬體上不能實現像相機一樣大光圈鏡頭的虛化效果,但是算法可以。接下來就是這一部分非常重要的「人像模式」。


iPhone 人像系統目前已經演化的內容非常豐富,而且好用。大多數情況下只要你掌握一定的技巧,能夠拍攝出以假亂真的「大光圈」相機的虛化效果並不難,比如下面這些照片都是使用人像模式拍攝的,雖然對於有攝影常識的人仔細觀看還是能夠區分和真正大光圈的區別。但是如果是發布社交網絡,絕對是綽綽有餘。

Shot on iPhone Xs Max 人像模式  Derrick Zhang

更關鍵的是,目前的 iPhone 人像模式也變的更加開放,從一開始的只能拍攝人像,到今天已經可以拍攝一些靜物。這對我們的一些日常拍攝也非常有幫助。


那麼我們就正式開始人像模式的學習吧。

目前 iPhone 11 系列的人像模式主要分為兩個核心系統。一個是光圈系統、一個是光效系統。

在打開 iPhone 的人像模式以後,我們需要點擊畫面右上角的一個 f 形的圖標。點擊圖標以後,我們的畫面正下方就會出現一個調節光圈的界面。我需要在這裡說明一下,這裡的光圈僅僅是模擬了虛化效果,而不是改變真正的進光量,所以文章前面提到的光圈改變曝光在這裡不適用。

數值從左到右分別是 f1.4-f16.也就是數值越小的時候虛化效果越強,數值越大的時候虛化效果越弱。但是從我的使用經驗來看,這個光圈數值最高虛化最高能夠使用到 f2.8 左右,再進一步就會出現失真或者是明顯穿幫現象。


對了,這裡插播一個知識點。這一次 iPhone 11 Pro 系列的人像模式不再是強制長焦鏡頭拍攝,而是可以通過點擊畫面做左下角的 1X、2X 變焦來進行更改,這也分別對應了兩種不同的人像風格: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廣角人像  Jamie-Hua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長焦人像  Jamie-Hua

如果是 2X 變焦拍攝:肖像人像,適合給人物一些大特寫。這樣的照片更容易表現人物的神態、身體狀態。


如果是 1X 變焦拍攝:環境人像,是給想要突出環境的人像。這樣的照片更能表現人物和環境的互動。


iPhone 自己也給出了一個光圈虛化參考值,而且有趣的是這個光圈參考值在 1X、2X 變焦的兩種不同情況是不一樣的。在 2X 變焦的時候是 4.5,在1X的時候是 2.8。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人像光圈 f1.4  Jamie-Hua

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一個問題,iPhone 的光圈系統是有著真的相機考量的,並不是單純的參數表現。而且如果你有一定的大光圈人像經驗,就知道 iPhone 的人像虛化光圈改變是最為自然的。可能你以為這種虛化只是簡單的模糊就可以了,但是實際上大光圈鏡頭在外的光斑在不同光圈下是會變化的。而 iPhone 的光圈系統真實的考慮到了這種變化,進行了模擬。


如果你很喜歡這種大光圈人像的照片,很喜歡虛化的效果,那麼我還推薦一個軟體,叫做 Focos。這款軟體可以給你的光斑虛化提供更多可能性。尤其是它提供了很多不同老相機的光斑效果,比如非常知名的「八羽怪」的鏡頭旋焦效果: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Focos App  Derrick Zhang

看我說的這麼熱鬧,肯定你也會發想問,為什麼我拍的這些照片看起來會很自然,但是你自己拍攝的人像就是各種問題。其實這裡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小技巧:


1.想要拍攝好看的虛化,拍攝的人物主體一定要和背景縱深上有距離。因為前面在景深部分說過,主體離背景越遠,就意味著更好的虛化效果。這是為什麼如果一個人貼著牆拍攝人像模式會顯得很假的原因,因為人和牆面距離過近。

Shot on iPhone Xs Max 人像模式  Derrick Zhang

2.儘量避免人物邊緣的複雜,目前的算法扣的還不夠非常精準,所以如果你的頭髮是群魔亂舞的就會有一點的難度。但是只要不是特別明顯,通過後期一些色彩變化就可以弱化。如果出現明顯的摳圖失敗,可以嘗試稍微更改角度,近一點遠一點。


3.人像模式也可以在物體上使用,但是前提是物體能夠在畫面中有著較好的突出。

Shot on iPhone Xs Max 人像模式  Derrick Zhang

4.人像虛化效果在夜晚畫質會有明顯的下降,噪點較多。所以最好是利用光源給模特面部補光,或者是後期做成膠片效果,讓噪點成為美學的一部分。

在傳統的人像攝影中,布光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廣告大片的拍攝花絮中,你經常看到各種形狀的閃光燈,哪怕是我們去拍一個證件照,師傅還會給你補一個正面光,把你的臉照亮。


但是很明顯,我們在使用 iPhone 拍攝的時候不能隨身帶著各種閃光燈,所以 iPhone 就通過算法這種方式,幫助你對人像照片重新塑造光線。


這些光效雖然有很多種,但是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類別。

攝影室燈光:


你可以完全理解為這個光效就是為你的面部進行補光,尤其是適合一些注意自己膚質的女孩子。基本上我給我們家領導拍攝人像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默認開啟這個光效的,差距非常明顯,所以一定要打開。

輪廓光:


如果說攝影室燈光是給女孩子的,那麼輪廓光就是給男孩子的。因為輪廓光會強化你面部的光線效果。讓你的面部陰影更黑,高光更亮。也正是因為如此,會給人非常硬朗的感覺。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說,這個光效更適合男孩子的原因。

Shot on iPhone Xs Max 輪廓光  Derrick Zhang

這裡舉例的男孩子還是女孩子只是一種參考,並沒有任何冒犯之意。男孩子也可以選擇攝影室燈光,女孩子也可以選擇輪廓光,來實現不同的表達效果。


舞檯燈類:


其實這個一共有三個效果可以選擇,分別是:舞檯燈光、單色舞檯燈、高調舞檯燈。

Shot on iPhone Xs Max 單色舞臺光  Derrick Zhang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高調單色光  Jamie-Hua

本質上,它是一種光源效果即「摳出人物主體,用純色背景填充」。這種效果一般會用在舞臺用來讓觀眾的視線聚焦在人物本身上。很遺憾的是,這種人像模式因為中國傳統的觀念原因,也叫做「遺像模式」。


而這樣的人像作品其實在人像大片拍攝中非常的常見。


最後關於人像模式的使用還有幾個技巧:


1.無論是光圈調整、還是光效調整,在 iPhone 的拍攝中都是可逆的。也就是說,你前期所做的任何調整都可以在相冊裡復原為最原始的狀態。或者是在已經修改的基礎上繼續修改,因此你不需要擔心沒有後悔藥可以吃。

Shot on iPhone Xs Max 人像模式  Derrick Zhang

2.從我的實際使用經驗來看,人像模式在半身人像以上有最好的表現。全身人像因為目前的算法局限會顯得視覺上不真實。


3.不要過分痴迷於光圈虛化,正常模式下的照片也可以拍攝很好的人像作品。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非人像模式  Derrick Zhang

4、如果要拍攝舞檯燈類光效,最好是在前期拍攝時選擇好對應模式,觀察畫面微動鏡頭至最佳效果,會比用其他模式拍完切換為舞檯燈類光效獲得更好的摳圖效果。

如何構圖,是所有想要學習手機攝影,甚至是攝影的用戶都會存在的問題。在所有的攝影學習中,構圖是一門必修課,也是一門速成課。現在網絡上關於攝影知識的講解,幾乎絕大部分都是和構圖有關,可見構圖對於攝影的重要性。而更重要的是,手機上最好的這顆攝像頭是廣角鏡頭。而因為廣角鏡頭會容納更多的景物,所以更是強調了構圖的重要性。

Shot on iPhone 11  Jamie-Hua

其實我在 iPhone 1.0 和 iPhone 2.0 中都提到了一些構圖方面的知識,不過都是淺嘗輒止。因為這的確屬於更加進階的知識,它需要你一定的空間想像能力。但因為這次是 iPhone 相機 3.0 了,所以我覺得不管對於現在閱讀到這裡的你,還是我寫內容的我自己,都有必要接受這個「構圖」挑戰。

Shot on iPhone Xs Max  Jamie-Hua

之所以對我自己來說是一個挑戰,是因為構圖知識是深奧的,是值得探索的。今天的我,也真的只是略知皮毛,希望這點皮毛能夠對你的手機攝影提供一些幫助。


那麼在學習構圖之前,我想先說一件事。如果你看過什麼三分法、黃金比例分割這樣的構圖法則,請先請你暫時忘掉這些。這些速成的法則就像是那些數學證明題的定律,雖然你會背了,但是不知其所以然,還是不會用,不會用來解題。


所以在這裡我們先從攝影構圖的本質開始。

Shot on iPhone 6  Jamie-Hua

也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構圖?


在對我影響最大的攝影教材《紐約攝影學院》這本書中(我強烈建議你,作為攝影進階學習著一本),有著對我攝影啟蒙三句非常重要的話。我先把這三句原文打到這裡:


●1.一幅好照片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有時也稱之為題材); 

●2.一幅好照片必須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攝主體;

●3.一幅好照片必須畫面簡潔。

Shot on iPhone 6  Jamie-Hua

這三句話經典的原因在於,它真的精準的從創作的角度解構了攝影作品。你現在去看任何一個你認為優秀的攝影作品,基本全部符合這三個定義所描述。我們仔細分析這三個定義的每一個內容。


條件一:一幅好照片需要一個主題。這是最為基本的,這也是我在前面的提到過的,當你拍攝一張照片的時候,我們至少要清楚自己想要表達什麼,這種表達可能哪怕是「這朵花真好看」。


條件二:一幅好照片一定要會引導注意力到主體上。在解釋這一點以前,我們先來看攝影史非常經典的一張攝影作品。

在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騎自行車的人從「樓梯上飛奔下來」。為什麼我會認為是從樓梯上飛奔下來,因為畫面中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引導線條,這條引導線引導著我們看到了騎車的人。也就是說,畫面中的樓梯扶手它就是把我們引向被攝主體的作品。而這樣的引導是攝影師把「這條隱形的線」擺放在畫面中,也就是構圖的結果。


那麼我們就可以說,一幅好照片的三個定義中,第二個定義就是取決於構圖。


條件三:簡潔。

在看完以上的對比照片,你會發現攝影師和普通人之間即使是同一場景也有不同的一個根本原因是,攝影師的畫面中沒有「多餘的事物」。畫面中的每一個元素都是為了畫面的表達,即使有多餘的也會通過事物的擺放或者是裁切等方式去掉。而這一切,也屬於構圖。


那麼,我們再次可以說,一幅好照片的三個定義中,第三個定義還是取決於構圖。

Shot on iPhone Xs Max  Jamie-Hua

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在一幅好照片的三個定義中,其中兩個都是取決於構圖,這也再次印證了構圖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清楚了構圖的意義:


當我們構圖的時候,就是通過對畫面中元素的選擇,布局從而能夠達到:


「讓照片讀者的視線引導向被攝體,以及簡化畫面中沒有必要的元素的效果」。

Shot on iPhone 7P  Jamie-Hua

無論是簡單還是高深,內涵還是高調的構圖方式都是如此。當然,很多構圖技法追求上的視覺美點,都不過是這兩種方式的高級進階。


那麼在知道了以上構圖的重要意義以後,對我們的構圖學習有什麼意義呢?


有,且意義重大。

在我身邊的很多攝影學習者,都會經常詢問我這樣一個問題:


「我這張照片的構圖怎麼樣,我選擇這種構圖方式對不對?」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Jamie-Hua

我相信開始學習攝影的你,經常會有這個疑問。可問題是,這個問題本身就很有「問題」。因為這個問題似乎已經得出一個「適合一張照片的構圖」只有一種的結論。可如果,把攝影構圖比喻為一道數學題。遺憾的是,這道題「答案不唯一」。但攝影能夠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答案不唯一」是最為基本的條件。


繞了這麼大一個圈子,想表達的是適合一張照片的構圖方式有很多種。所以,構圖方式的選擇沒有對不對一說,更多的只能是適合不適合。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可以自行檢驗自己的構圖方式。那麼檢驗方式是什麼呢?


檢驗的方式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構圖的意義是不是每一條都符合,怎麼樣,是不是很簡單。


好了,在謹記以上構圖的核心要義以後,我們再進去所謂的構圖法則的學習,便會得心應手。


先從最為基礎的三分法開始吧。

Shot on iPhone 6  Jamie-Hua

三分法,又稱井字構圖法。這是幾乎每一個攝影師都需要掌握的構圖方式。在這種構圖方法中,我們需要在拍攝畫面中抽象出兩橫兩縱的線。因為這樣其實特別像是一個井字,所以我們也叫井字構圖法(以下全部統稱為三分構圖法)。


在這種構圖方法中,其實是一種構圖方法演化而來。


這就是黃金螺線構圖法則,所以我們先來說說關於黃金螺線構圖法則。


說到黃金螺線構圖法則,我們要先不得不提到攝影的老師——「繪畫」。繪畫藝術作為人類最早的藝術形式,一直對很多其他的藝術形式有著深遠的影響。但是攝影,相比較於其他的藝術形式而言,如果從時間的跨度來說不過是還處在嬰兒時期。在前面,我們也提到過,攝影是不是一門藝術,還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爭論。所以,在一開始的攝影就會存在向繪畫模仿的結論,而所謂的黃金螺線分割就是來自於繪畫藝術。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Jamie-Hua

目前來看,非常多的影視作品中經常會使用黃金螺線法則這種方式進行構圖。但是需要說明的是,一般來說只有在 16:9 的畫面中,我們才會使用這種黃金比例分割。如果不是,效果反而適得其反。而如果不是 16:9 的比例我們就會對這種內容進行演化,演化的結果自然是三分法。


在畫面中的兩橫兩豎中,無論是畫面中的線,還是畫面中的點,都是人的視覺焦點。如果我們把畫面中的主體內容能夠和上述提到的點和線相結合,就可以突出畫面中的重點。下面,就是分別利用點和線的三分法。不過,相信你一定會提出這樣一個疑問,這樣的兩條線我怎麼能夠在拍攝的時候快速找到。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強烈要求一定要打開網格線的原因。

Shot on iPhone 6  Jamie-Hua

我只要打開一個人的手機取景器,我就知道這個人是不是真的認真對待手機攝影,因為網格線對構圖來說太重要了。

三分法太過著名了,幾乎目前只要是說自己是在學習攝影的都知道三分法。相信所有的書籍、文章都會說,正是因為居中構圖太過於死板所以三分法顯得更加靈活。這句話本身在某種語境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問題在於,我們不能輕視居中構圖本身的意義。雖然說居中構圖本身是有缺點的。但也就意味著,它本身還是具有優點的。居中構圖是一種最正經的布局方式,很多時候也就意味著「威嚴」。所以,一些嚴肅人物的肖像照片幾乎都是使用居中構圖的方式。尤其是,當你的拍攝主題在畫面中的元素比較大的時候,選擇居中構圖沒有什麼不妥的。

Shot on iPhone 6  Jamie-Hua

「當所有的人都使用三分法的時候,三分法才是死板的那個,居中構圖反而就靈活了」


雖然,這聽起來有點哲學意味,但是本質上就是想說,三分法好雖好,但是居中構圖也有它的適用範圍。

對稱構圖是一件比較「形式化」的構圖,這裡的「形式化」並不是貶義的。而是說,形式化本身追求的是一種視覺的美感。對於畫面內容的貢獻本身的意義僅僅是重複一次的強化。一般來說,對稱構圖有兩種基本形式:


鏡面對稱


我們可以找到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反射面。這些反射面是最為簡單的產生對稱的方式,比如水面的倒影就是一個最為簡單的對稱構圖方式。如果是很大的湖(海)面,我們在拍攝鏡面對稱的時候,只要稍微放低角度就可以輕鬆完成拍攝。例如下面這張:

Shot on iPhone Xs Max  Jamie-Hua

但是如果你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水窪,想要拍攝鏡面對稱,那我們可能就需要更低的角度。但是當你實際操作的時候,就會發現有的時候即使手機已經貼緊地面了,但是角度仍然不夠低。這個時候,我們僅僅需要把我們的手機倒轉一下,這個時候鏡頭幾乎已經完全貼近地面的時候,就可以輕輕鬆鬆的完成拍攝。不要小看這種拍攝方式,這很多時候可以讓你的照片增添很多光彩。

Shot on iPhone 6  Jamie-Hua

例如,我在日本旅拍的時候下面這張照片,就是一個最為典型的例子。在拍攝這張寺廟的是時候,東京塔和寺廟過於接近。

Shot on iPhone X  Derrick Zhang

當我們想要把二者拍攝在一起的時候,就會出現前景地面的大量空白。要是白天還好,但是現在是晚上,基本上就是一片死黑。這個時候,我便想起我的背包裡還是有一些礦泉水的。立刻毫不猶豫的灑在地面上,做出了一個小鏡面。這樣東京塔的光影就可以倒影下來。為前景增添一抹非常好看的靚麗顏色。


元素對稱


說到元素對稱,我們就不得不提在這一方面已經有著爐火純青的電影導演韋斯·安德森。這是一個在視覺上有著極高造詣的藝術家。他的色彩,也是我們要重點學習的對象。但在這裡我們先來學習他的構圖。像知名的《布達佩斯大飯店》不用多說,已經是獲得奧斯卡的佳作。

如果你沒有看過可以仔細觀影,如果已經看過,相信看了我說下面關於對稱構圖的內容,一定會有新感覺。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Jamie-Hua

什麼是元素上的對稱構圖呢?最為簡單的就是我們在畫面中繪製一條線。在畫面中線的兩側有著互相的呼應,這就是對稱構圖。這一點,在他給 HM 拍攝的廣告中,可以說是爐火純青的演繹。

對角線構圖


對角線構圖的本質是一種均衡感,其實從視覺服務上跟對稱還是有些神似,但是其實還是有著本質不同的。因為在對角線構圖中,我們的元素不需要「呼應」關係,需要的是「對立」關係,例如下面這張圖:

Shot on iPhone Xs Max  Jamie-Hua

可以看到,我們可以用畫面中的對角線為分割點。


在對角線的兩側可以是對立的點,也可以是線,更可以是面。一般來說,使用對角線構圖是兩個畫面主體存在的情況下經常使用的構圖方式,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會在影視劇中看到對角線構圖的原因。

引導線構圖需要我們細緻的聊一聊。因為在所有的構圖方式中,如果能夠用好引導線構圖絕對會讓你的作品脫穎而出。

Shot on iPhone Xs Max  Jamie-Hua

我們先來聊一聊引導線構圖本身延伸出來的一些簡單的知識點,例如什麼是「滅點」。


如果你走在路上,你會發現腳下在向前延伸的同時會逐漸交匯並消失在一點上,那麼這個點就是叫做滅點。

Shot on iPhone Xs Max  Jamie-Hua

我們來分析一下當我們看到這樣一幅面的時候,最為直接的視覺過程。首先,我們會最先注意到這些地面的印跡,因為一根線條很容易在一個面中脫穎而出。那麼在視線聚集到這個線條上的時候,我們的視線就會繼續跟隨著線條的延伸方向直到滅點。


也就是說,引導線是一種非常直接的引導我們視線的方式。通過引導線可以讓我們的視線在畫面中流動,從而展現畫面中的不同主體。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去看,非常多的風光攝影佳作,幾乎隨手可以看到風光攝影作品中使用引導線構圖的原因。


當然,引導線構圖,絕不僅僅是只有線條的這樣一個方式。其實,只要是畫面中,任何具有指引含義的物體,都可以算作是引導線構圖。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Jamie-Hua

例如,有的時候我們可以使用畫面中的視線延伸。在一張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種類的構圖形式,例如我們在這一章節開始的舉例,就是這樣一照片。


我們先來綜合剖析這一張作品。


在這張作品中,我們最先要確定的構圖方式是三分法。

我們先在畫面中畫上三橫三縱的線。這個時候我們就會驚訝的發現畫面中的人物正好在,四條線交點上。那麼更為直接的就是畫面中樓梯的延伸線,可以讓我們的視線直接蜿蜒到騎車人身上。


當然,整個畫面最有興趣點的就是由於延長線的延伸關係,會讓觀眾有一種騎車人是從樓梯上走下來的感覺,所以這就是引導線構圖的魅力所在。


這是,布列松非常經典的一張作品,這張作品除了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更為經典的就是這種高超的構圖手法。很多人就覺得攝影構圖是一種過度解讀,但其實不然,這更像是一種規律。而這種視覺規律可以進一步成為一種經驗,正是這些經驗可以讓我們拍攝出精彩的照片。

Shot on iPhone 6  Jamie-Hua

在基礎構圖階段,我自己有一個經驗。很多人在學習了不同的構圖技巧以後,會存在只知其表,不知其裡。這又和我們數學中的定力和法則相似,如果我們僅僅是知道結果不利於使用。構圖法則也是一樣的,如果你僅僅是記住了這些構圖法則的形式。不去了解每個構圖的本質內涵,當然不能夠靈活的使用。


因此,這裡特別建議大家想要真正的掌握一個構圖技巧,不如試試強制地不斷重複。例如,我會在某一段時間裡,只使用三分法,在某一段時間裡只使用引導線構圖等等。只有自己不斷地使用,才能夠逐漸了解每一種構圖的精髓所在。


甚至是,其實構圖方法, 並不一定知道的越多越好。而是使用的越精越好。就像是韋斯安德森一樣,只用一種對稱構圖就可以做到極高的視覺審美。

上述所有提到的構圖方式,都是最為基本的構圖方式。這些構圖方式,是你一定要掌握的方法,而下面我們將要介紹的都是一些更進階的構圖方式。之所以會說進階是因為這些構圖方式會更加抽象。已經不僅僅是二維的點線面,很多甚至是需要著一定空間想像力。而之所以強調這一點,並不是讓你感到這件事很難,而是讓你了解到如果這裡的內容你一開始可能會有一些不好懂。沒關係,我在一開始學習這些內容的時候也是雲裡霧裡。看了很多書的時候,也是痛罵作者寫的太晦澀。


所以這部分,需要你在罵完我以後,通過實踐和一定的空間想像能力來完成。

是不是能夠利用好前景,目前已經是一個合格的風光攝影師的必備技能。其實前景是一件非常好辦到的事,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之所以不能有效的利用前景,本質上是因為缺乏前景意識。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Jamie-Hua

我們先來說說,為什麼我們需要前景。一般來說,我們的照片都是二維的。但是本質上並非如此。我們在前面的對焦部分了解過這裡的知識。大部分的拍攝都是主體和背景兩個部分來完成。基本上,畫面的空間感只能來自於主體和背景之間的距離。

Shot on iPhone XS Max  Jamie-Hua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加入前景,那麼這個時候這張照片就變成了:


前景、主體和背景。


也就是說,我們的空間開始加入了第三個層次。那這第三個層次就會極大地豐富整個畫面的空間感,這也是前景最為基本的作用,或者說是最重要的作用。


例如,下面這張照片: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Jamie-Hua

但在實際應用中我們會發現,前景的好處遠不止提高空間感中這樣一件事。如果你是大面積使用前景時,還起到了簡化畫面的作用。例如,很多時候我們會使用一些植物花朵進行遮擋,讓整個畫面更加乾淨。所以,如果下次你的畫面比較雜亂,不妨就可以使用這種方式來簡化畫面。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Jamie-Hua

最後,如果有一天,你的前景使用到了一種爐火純青的地步時,你甚至可以讓前景的使用更加進一步。比如,我們甚至可以讓前景和畫面中的主體產生互動,例如下面這張作品:

Shot on iPhone XS Max  Jamie-Hua

當然,其實生活中的前景無處不在,我們可以使用任何可以出現在畫面中的內容,進行前景的遮擋。但在這裡需要給大家說明一點,前景的出現一定要自然,不要刻意。


前景仍然需要低調。很多人使用的前景過於明顯,這種明顯可能是來自於顏色,明暗等等。所以大多情況下需要記住前景是為了主體服務的,不能夠喧賓奪主。

Shot on iPhone XS Max  Derrick Zhang

再次強調,就像是我們開頭所說的一樣,很多時候,之所以很多人不能使用前景構圖,是沒有使用前景的意識。所以下一次,當你到達一個拍攝現場的時候,不如好好地找找周圍哪些物體可以作為一種前景存在。

在了解到上面說的前景構圖以後,那麼其實我們接下來需要了解的框式構圖也非常好理解。


框式構圖,就是儘可能地使用生活中一切可能的「框」把我們的主體,框在其中的方式。本質上,其實框式構圖的好處和前景非常相似。首先是依然會營造一種獨特的空間感。這種空間感和前景不同的是通過營造畫框外和畫框裡兩個世界來進行。也就是說,框外一個世界,框內一個世界。讓我們照片有更加豐富的層次。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Jamie-Hua

另一方面,畫框的確也是一種簡化畫面的作用,就像前景一樣,可以讓我們的畫面乾淨整潔。


生活中的畫框有很多種。甚至是,很多時候我們可以自己創造一些框架。最為直接的就是生活中的門,各類窗子。最為經典莫過於火車的窗子,是很多人文攝影中出鏡率最高的場景。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Jamie-Hua

即使沒有畫框,我們也可以使用各種技巧去創造畫框。最簡單的,你一定會有的,手機本身也可以是一種畫框。

其實這在深層次上涉及的是一些影調方面的知識,因為這一部分我已經在前面的曝光裡有提到。但其實明暗元素也可以是作為一種構圖的方式。

Shot on iPhone XS Max  Jamie-Hua

說到質感,是一件值得仔細探討的內容。當然,這種質感有很多的元素一起組成。而我們這裡討論的質感是最為直觀的一種。攝影是一種視覺為主的藝術,這裡面是所以使用了「為主」這個詞是因為,其實攝影可以不僅僅是視覺。我們所有的構圖技法都是服務於視覺上的刺激。但人對這世界上的事物很多時候時候是一個綜合感官的產物,例如我們可以聞到氣味,吃到味道以及摸到的手感等等。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Jamie-Hua

而有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通過讓觀眾感受到事物的質感。當觀眾一看到事物的時候, 手指上就能夠想起觸摸的感覺。


這就是我們所說使用質感構圖。在使用質感構圖的時候,我們需要強調畫面中能夠讓人感受到「觸摸」的質感

我們都知道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本質上是因為在語言上,重複就意味著一種強調,其視覺上也是如此。這也就是重複這種構圖形式的基本意義。其實想要拍攝到重複的構圖需要取決於景物本身,因為只有景物本身具有重複特性,才能進行拍攝。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Jamie-Hua

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最多的重複場景莫過於是重複的,鱗次節比的高樓大廈了。當然,其實只要我們多多觀察,生活中的重複場景還是十分豐富的。


後期是我第一次加入到 iPhone 相機操作指南的內容。前兩篇文中,我都沒有涉及到任何的後期知識,因為我認為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系。但是有兩件事讓我覺得在 3.0 中加入關於手機攝影后期的部分尤為重要。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Jamie-Hua

首先是,大多數人對於後期的認知偏差。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對於後期的理解都過於極端。


要麼認為攝影作品不能夠後期,因為似乎只要是任何作品只要一進行後期就變的不純粹。要麼認為攝影作品都是靠後期,後期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前期隨便一拍就可以。很明顯,這兩者都是錯誤的。


著名的風光攝影師安塞爾亞當斯,也是我最喜歡的風光攝影師,它其實已經對攝影后期有了一個非常精準的表達:


「攝影的拍照就像是譜曲,而後期就像是演奏。」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Jamie-Hua

時至今日,如果有人說iPhone不是最好的拍照手機,我已經不會反駁。不會反駁不是因為我已經認為 iPhone 不是最好的拍照手機,而是今天的智能機發展已經到了各取所需的程度。


不同手機已經演化出不同的拍攝風格,只不過我自己本身最鍾愛 iPhone 拍照僅此而已。而且需要承認的是,這幾年安卓手機在鏡頭硬體上更為大膽,動不動就是大底、長焦、高像素的確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


但在我用過絕大多數的安卓旗艦裡,拍照性能都能讓我滿足,拍照界面審美我也能適應,但唯一不能讓我適應的是:


「系統本地相冊編輯」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Jamie-Hua

沒有任何一個手機品牌重視自己的相冊,但 iPhone 一直都很重視。而 iPhone 相冊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組成功能:


編輯和篩選


很多人經常會看到我的照片以後問我什麼軟體後期的,而我的答案也非常簡單:


「相冊自帶的編輯」。


是的,包括本文中 70% 的作品都是用系統自帶相冊內置修圖後期完成。


任何一張照片,我們都可以直接在 iPhone 的自帶相冊裡進入編輯界面。點開編輯界面以後,我們會看到它會有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


參數調整、濾鏡、剪裁矯正

其實這幾個部分已經基本上涵蓋了目前主流攝影后期軟體的絕大多數功能。當然,肯定沒有一些專業的後期軟體功能齊全,但是 iPhone 的相機調整有兩個重要的核心優勢,也是我為什麼推薦的原因。


1.相冊中的所有調整都是可逆的。這是說不管你在相冊裡如何進行畫面的調整,無論是調整過程中還是調整之後,都可以重通過「復原」按鍵回復到畫面最原始的位置上。


2.快捷方便。如果你要是使用一些後期軟體來後期,那麼也就意味著你需要至少三個過程,分別是導入照片、調整照片、輸出照片。但是對於iPhone 自帶的相冊編輯,則完全沒有這個問題,直接省去了導入照片和輸出照片的部分。

所以,如果你沒有使用 iPhone 自帶相冊編輯的經驗,尤其是 iOS 13 更新以後一定要嘗試一下。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Jamie-Hua

其實在不同的攝影后期軟體裡,基礎後期的工具基本上都是老幾樣,所以 iPhone 自帶相冊的基礎調節工具和一些後期軟體調節工具基本沒有差別。


首先,自動功能值得一說。現在什麼都是講究所謂的人工智慧的,那麼修圖也是,雖然這件事在我看來,就是攝影藝術的「玷汙」。但是對於普通用戶分享社交網絡來說,所謂的一鍵修圖是絕對的夢想,所以現在很多修圖軟體都主打這一功能。但是經過我的嘗試,我最後發現竟然都不如 iPhone 相冊裡的「一鍵自動」。

再怎麼智能的修圖,基本上都是要有審美參考線。那麼 iPhone 自動調整的審美參考線自然是大眾化的「顏色足、對比大」,但好在整體上在可控範圍內。所以如果僅僅是發社交網絡的圖,我都會點擊一個自動試一下,往往都可以獲得滿意的效果。


調整一張照片的基礎後期一共有兩個重要部分:一個是光線、一個是色彩。所以你首先要知道的是,不同的調節工具不過是為了調整這兩個部分即可。

這一參數基本上大部分人都知道,直接控制畫面的明暗,用來控制一張照片的整體影調。

這個調節功能,絕對值得一吹。不僅僅是我自己,身邊的很多攝影師都對這個調節選項讚不絕口。更重要的是,這個鮮明度僅此一家。我沒有在任何後期軟體上看到過這個調整功能,就算有也是指顏色。而在這裡,你可以理解為:


「智能 HDR 的後期調整。」

比如說,如果你拍攝了一張耶穌光的照片,但是發現效果並不明顯。那麼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嘗試使用鮮明度,你會發現耶穌光立刻會變得明顯起來。


這就是我所說的後期 HDR。畫面中的高光和陰影都可以有機的調整,最重要的是整體的過渡都會自然很多。而且這種效果你想要單純的自己壓低高光或者是提高陰影基本上很難得到。所以如果你的照片想要突出畫面中的光線氛圍,都可以嘗試使用鮮明度。無論是增加還是減少,都會有很不錯的效果。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Jamie-Hua

高光是指調整畫面中亮度較高的部分。如果畫面中有過亮的地方可以通過高光進行調節。很多人會喜歡用這個工具壓曝光。但是其實數碼攝影的特點就是一旦過曝就會損失很多細節。所以其實大多數情況如果畫面中出現過曝的情況,想要拉回很多細節是很難得。


不過,還是會有效果。而且實際使用中,因為這一代的 iPhone 智能 HDR已經非常好,照片高光過曝基本上只會在超廣角鏡頭中出現。我更喜歡使用這個工具增加高光,因為這樣很多時候可以給畫面中帶來光線感。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Jamie-Hua

陰影是指調節畫面較暗的部分。一般如果你拍攝的畫面中較暗的部分較多,想要更多細節,可以通過提升陰影獲得。而且數位相機的特點是,陰影中往往會包含很多細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沒有節制的提升陰影,會使畫面出現很多噪點,所以一定要控制好量。

對比度可以讓畫面中暗的地方更暗,亮的地方更亮。這種調節方式可以讓畫面直接變的更加立體。也會更加具有層次感,如果因為天氣等原因你拍攝的照片有些偏灰,那麼對比度調節可以讓畫面更加通透。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Jamie-Hua

亮度調節主要是調節照片的中間調。如果你想保護好陰影或者是曝光不要受過多的改變,那麼調節亮度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不過我基本上很少使用,因為我認為中間調對於照片的整體色彩和層次還是影響比較大的。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Jamie-Hua

簡單來說就是可以讓畫面的陰影從某一個亮度開始全部變黑。正常後期很少修飾,如果拍到了很灰的照片那麼這個功能可以讓照片更有對比。

調整照片的整體顏色濃度。如果是在一些風光作品、或者是靜物作品中,我建議使用飽和度進行顏色的調整。一般來說大家都會喜歡讓照片的飽和度更高一些,這樣更加吸引眼球。但是高飽和度往往不耐看,相反,一些低飽和度的照片反而能夠經久耐看,所以這也是什麼很多經典的攝影作品都是低飽和度的原因。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Jamie-Hua

我自己其實很少調節飽和度,如果是想要照片的飽和度更高一些我會使用自然飽和度。自然飽和度一般來說都會提升畫面中相對中性的顏色。更加關鍵的是,自然飽和度會適當的保證膚色不受影響,這對一些人像照片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很多人增加飽和度都會發現膚色變的很奇怪。

白平衡的知識在本文中一直沒有被提及,主要原因是我認為這個知識知道結果完全沒有任何問題。而且後期也有很大的調整空間,比如色溫調節。你只要知道這個參數可以讓你的畫面偏藍還是偏黃,從而整體影響畫面的冷暖調即可。

 

Shot on iPhone XS Max  Jamie-Hua

你只要知道這個參數可以讓你的畫面偏綠或者是偏洋紅即可,也是整體上影響畫面的冷暖調。

其實這兩個參數從原理上來說,區別並不大,只不過是一個作用範圍的問題。銳度更像是強化畫面中邊緣線條之間的過渡,而清晰度則是畫面整體的對比度。這兩者都可以讓你的畫面看起來更加清晰,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調節就好。

Shot on iPhone XS Max  Jamie-Hua

噪點消除一般都是用在弱光照片中,用來提升畫面的純淨度,但是有一點要說明的是:


「噪點消除的使用一定要有度,如果過度的使用會讓畫面的清晰度直線下降。」


所以一般來說,如果我使用了噪點消除我還會給畫面增加一點清晰度。

這是一個在人文紀實作品中經常使用的後期手法,即通過四周的曝光減淡,從而突出畫面中央的主體。簡單來說,就像是一個聚焦的過程。不過還是那句話,一定要適可而止。


哦對了,在參數調整界面還有一個隱藏參數。這就是在上方的「去紅眼」功能,所謂的去紅眼功能是用在閃光燈拍攝照片,可能會導致眼睛出現紅色效果,這是因為閃光燈把眼睛裡的血絲拍攝出來的原因。那如果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不要驚慌,只需要進入相冊裡一鍵去掉就可以。


第三部分基本上的調整主要是視覺透視剪裁的調整,最常用的自然是剪裁功能。只要點擊就會進入剪裁界面,也可以任意裁切你想要的照片大小。當然你可以點擊右上角的比例選擇,在這裡提供了非常多的比例選擇。不同照片比例選擇對於照片的整體影響,其實我們在教程的一開始就已經說夠了,所以在這裡就不再贅述。

在比例選擇的左面分別是鏡面對稱和照片旋轉。這兩個功能的作用名字就看得出。不過這裡可以分享一個小技巧。如果你覺得在後期的時候,你的畫面平平無奇,可以嘗試旋轉照片看看是不是會有一個新感受,尤其是完全倒轉照片。其實在大畫幅攝影時代,相機的取景去很多時候都是倒立的。這種倒著觀察世界的方式,反而給很多攝影師不同的角度。


最下面的三個功能分別是:


校正:調整畫面中的橫平豎直。基本上我很少用到這個功能。很簡單,如果你在之前做到了打開了拍攝界面的「網格」參考線,能夠在前期就可以輕鬆做到橫平豎直,所以基本上我拍攝的照片都不需要進行這項調整。

水平和垂直:校正空間的透視,由於視角差異的「見大遠小」,所以我們的畫面中的直線可能並不垂直地面或者是水平地面。我們就可以通過這兩個工具進行調整。基本上,使用最多的就是在一些建築攝影中,基本可以取代 SKRWT 這個軟體。


大家可能也注意到頂部的「自動」功能,這個功能其實是很強大的,我們在打開「視覺透視剪裁的調整」,通常它會直接進行自動調整。在前期拍攝了一些有一定視角歪斜的照片,絕大部分時候可以非常完美的一鍵式的完成校正、水平和垂直,當然你也可以關閉「自動」,然後手動進行調整。


以上基本上就是 iPhone 自帶相冊的功能,我相信其實很多人以前都沒有了解到 iPhone 自帶的修圖相冊就可以這麼強大,但還不僅僅如此。

還有兩個很重要卻容易被忽略的獨門秘技值得分享,首先是:


1.所有我們上述提到的參數調整,不僅僅適用於照片,也同樣適用於視頻。是的,這些參數調整很多後期軟體在照片上都很常見。但是這麼豐富的視頻調整工具,很少有軟體具備。所以如果你想要給自己的視頻進行調整那麼 iPhone 相冊目前看來竟然是最佳選擇。

2.可以在相冊內直接調用第三方調整工具。我就拿我自己非常喜歡的 Retouch 這個軟體舉例,這款軟體可以是快速地消除畫面中不必要的部分。但是大多數人,肯定是先要倒入照片進入到軟體,然手再操作後使用軟體導出。其實我們只要在相冊編輯中,點擊右上方的更多按鈕,然後直接選擇 Retouch 就可以直接調用手機裡的修圖工具。

最後,歸根到底以上提到的都是後期調整的工具。你永遠要清楚的是,並不是你清楚的了解了這些工具的用途就可以馬上修理出好照片。就像我,清楚的知道每個工具的用途,但依然沒有成為攝影大師。在攝影后期中,不是工具驅動著你去調整,而是:


「自己先想好需要怎樣的畫面,再使用工具進行實現。」


而這裡需要實現怎樣的畫面,就完全取決於你的審美和眼界。所以無論任何時候,多去經歷、多去看才是提高 iPhone 攝影后期技術的核心。

手機影像已經在一個變革中,這種變革是一種影像媒介的轉變。我第一次寫 iPhone 相機操作指南是 iPhone X 剛剛上市,彼時各個智能機還在照片上進行「殊死搏鬥」。而此時 iPhone 就在視頻參數上發力,參數上實現了「4K 60FPS」、「1080P  240FPS」的強大參數。也正是從此一代 iPhone 開始,iPhone 開始在視頻上的優勢越發凸顯,直到這一次的 iPhone 11 系列直接通過變焦三攝進一步鞏固。


那麼這一個部分,我們將會學習視頻拍攝的一些基礎知識,我也會分享一些不同人群的拍攝技巧。

其實視頻的原理並不複雜,我們小時候都看過動畫片。只要把一些連續的畫面快速播放,就可以出現動態畫面。這是因為人眼有一種叫做「視覺暫留效應」的存在,而且基本上只要每秒播放 24 幀以上的畫面,我們就會認為這是一個動態的畫面。


而這個每秒播放多少幀就是「FPS」的縮寫,所以所謂的 60FPS 就是每秒鐘可以播放 60 幀畫面。那麼既然是播放的畫面,那麼這個畫面自然和照片一樣有解析度,所以 1080P 一般就是指畫面的長寬邊為「1920*1080」,而所謂的 4K 就是「3980*2160」。很明顯,4K 畫面更加清晰很多。


「由於微信限制,所以視頻都是 Gif 展示,畫質會有極大壓縮。」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Derrick Zhang

在了解到這個知識以後,我們回到 iPhone 相機的視頻界面,在右上角有一些參數。

今年新 iPhone 11 系列一個改變就是我們直接可以通過點擊畫面右上角的參數調節不同的解析度和幀率。其實這個直接修改參數的功能一直都是很多攝影師想要的功能,因為這可以讓我們在正式拍攝非正式拍攝之間切換。


畢竟只是發一個朋友圈的視頻,是根本用不上 4K 60FPS,還會佔用非常多的空間。


對了,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有一個疑惑,那麼既然人眼在 24FPS 的時候就已經感到是動態,我們為什麼還要繼續拍攝更高幀率的視頻,比如 240FPS。這裡面有兩個原因:


1.雖然人眼在 24 FPS 的時候就會認為是動態影片,但是並不說明更高的幀率人眼無法分辨。一般來說越高的幀率就意味著畫面會更加的細膩流暢。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李安最近開始使用 120FPS 來進行電影拍攝的原因,你會有更加身臨其境的感覺。


2.更高的幀率可以通過後期慢放為低幀率。我們管這種方式叫做「升格」,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慢鏡頭,比如說你拍攝了一個 1 秒鐘的畫面是 240 FPS,那麼我們可以後期每秒鐘播放 24 幀,這樣就意味著我們把 1 秒鐘發生的事拉伸到了 10 秒,這就是慢動作的基本原理。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Derrick Zhang

目前的 iPhone 可以直接拍攝 5 倍和 10 倍慢動作,但是很多人對於這項拍攝功能並不熟悉。需要說明的是,拍攝拍攝慢動作的精髓在於一定要是本身畫面中有高速運動的物體才會比較震撼。更加重要的是,拍攝的時候時間不要過長。因為 10 倍慢動作的話,一秒鐘就是播放 10 秒鐘,如果你拍攝 10 秒就是 100 秒。


高幀率拍攝的普遍特點是對於光線環境要求比較高,所以如果你是在弱光下拍攝,那麼就會發現畫質下降得非常迅速。所以如果你要是想要拍攝高幀率,最好是在光線環境較好的情況下拍攝。如果是小物體,最好是可以補充一定的光線進行拍攝。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慢動作  Derrick Zhang

如果時間的拉伸就是慢動作,那麼如果時間的壓縮又是什麼樣的畫面呢?


這就是我們即將要提到的另一個視頻拍攝功能,也就是「延時視頻」。

所謂的延時視頻就可以理解為「抽掉正常拍攝之間的一些幀,在組合到一起進行播放就會實現一種快進的效果」。


「它可以讓本來幾小時甚至是幾天發生的畫面,僅僅在幾秒鐘就可以展現。」


可想而知,延時視頻非常適合一些「風雲變幻」或者是「時過境遷」的視頻。但是相對慢動作來說,延時攝影師會有著更高的拍攝要求。

Shot on iPhone XS Max 延時攝影  Jamie-Hua

1.延時攝影需要們拍攝一段很長的時間。一般來說時間越長,畫面效果也會包含更多震撼的內容。比如想要拍攝雲彩飄動的效果,你就要等到雲彩完成移動。


2.延時攝影保證畫面的穩定非常重要。因為畫面一旦產生非常輕微的晃動都會導致素材不可用。因此一般來說,如果是定機位的延時攝影都需要一個三腳架配合。

說到這裡,我特別想要強調一下關於手機三腳架。其實一個手機三腳架對於手機攝影來說很有幫助。無論是照片還是影片看,都是如此。照片來說,你可以拍攝更長曝光時間的照片,無論是 iPhone 本身自帶的夜景模式,還是說第三方軟體的長曝光都是需要三腳架才會有更好的效果。視頻來說,穩定性非常重要,定機位一般都是需要三腳架來實現。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延時攝影  Jamie-Hua


目前市場手機三腳架的選擇已經非常多。我自己是使用 Joby 的八爪魚,Jamie 使用的是馬小路。價格基本上都是幾百元不等。所以你可以酌情選擇即可。


在了解到一些基本的的視頻參數以後,我們現在就可以正式進入拍攝環境。但在具體拍攝之前,有一些關於影片的基本概念你需要了解。

第一個重要的就是景別。


和照片最大的不同就是視頻是動態的,所以我們不僅僅需要考慮的是某一幀畫面,還需要考慮不同畫面之間的銜接問題。而且為了能夠讓觀眾不會產生視覺疲勞,還需要配合更加豐富的畫面,而想要做好這一切的基礎就是我們要了解視頻的景別。


下面一張圖,展示了一些常見的景別畫面:


當然你並不需要完全掌握這些鏡頭。我們可以基本的簡單分為三類:

遠景基本上都是用在一些空鏡中,用來交代場景。比如如果你的主題是「秋日之旅」,那你就可以拍攝一些秋葉紛紛落下的大場景。你可以放在影片的開始做鋪墊,也可以放在影片的中間做轉折。


這一類鏡頭最為常見,尤其是中特寫幾乎是所有的 VLog 都會使用的鏡頭(大部分的手持自拍就屬於這個類別)。這類鏡頭的好處就是可以交代主角的動作,完成敘事任務。

基本上特寫都是用來交代人物的表情,可以展現人物的心理狀態。你的開心快樂都可以使用特寫來表達。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4K  Derrick Zhang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學會豐富鏡頭,單一的鏡頭會很容易產生疲勞感。


如果你覺得記錄這些概念太難了,其實在 iPhone 11 系列的三顆鏡頭就是對這三種景別的對應。


超廣角鏡頭對應遠景,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可以使用超廣角拍攝更多的空鏡頭和環境或者是大場景,用來作為影片開始的鋪墊,或者是在影片中間作為轉折。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超廣角鏡頭  Derrick Zhang

廣角鏡頭對應中景,我們可以使用廣角鏡頭拍攝人物的上半身或者是一些主要的敘事鏡頭,比如我們在這幾年蘋果的賀歲影片中,見到最多的就是使用廣角鏡頭的中景鏡頭。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廣角鏡頭  Derrick Zhang

長焦鏡頭對應特寫,我們可以使用長焦鏡頭展現人物的面部表情,更能直接表達影片的情緒。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長焦鏡頭  Derrick Zhang

所以也就是說,iPhone 11 Pro 系列之所以能夠適合視頻創作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提供了豐富的鏡頭景別。更關鍵的是,這些鏡頭之間的色彩和曝光是儘可能的匹配。越是專業的視頻後期人員越是知道這一點的重要性。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4K  Derrick Zhang

這一次 iPhone 11 系列另一個最值得一說的功能點是同時錄製(需藉助第三方 App)。以前的 iPhone 只可以一次錄製一個畫面,雖然目前智能機基本上都已經配備了多顆攝像頭,但是每次只能運行一個。但是這一次 iPhone 11 系列允許多鏡頭同時錄製。這也就是意味著我們可以拍攝一個鏡頭時,同時獲得不同的景別,提高了一定的拍攝效率。


在了解鏡頭的景別以後,我們還需要了解鏡頭的移動。

一般來說我們看到的影視劇中,大多數情況你都是定場鏡頭,也就是畫面並不運動。但是我們也會看到非常多的移動鏡頭,甚至是一鏡到底的鏡頭。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慢動作  Derrick Zhang

對於剛剛入門拍攝的用戶來說,我們只需要知道6個字即可:


「推、拉、搖、移、俯、仰」


推:直接靠近畫面主體,讓場景逐漸聚焦在某一個部分。

拉:逐漸遠離主題,逐漸展現主體所在的環境。

搖、移:畫面從一個方向移動到另一個方向。

俯鏡頭:從上向下拍攝,一般用來體現主體的卑微。

仰鏡頭:從下向上拍攝,一般用來體現主體的高地位。

儘量在畫面中不斷多的使用這些運動鏡頭,保證穩定的情況下,會有著更加豐富的畫面。

以下是一些視頻拍攝的實戰技巧:


1.學會利用 iPhone 優勢拍攝一些狹窄視角


我一直認為使用 iPhone 拍攝短片不應該用傳統相機的拍攝思路所限制。因為傳統相機拍攝時都是體型巨大,但是 iPhone 非常的小巧。這也就意味著一些傳統相機很難實現的鏡頭在手機上就可以實現。在今年 iPhone 11 系列的賀歲影片《女兒》中導演就是利用了 iPhone 小巧的特點,把 iPhone 放置在後視鏡、或者是手套箱裡。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4K  Jamie-Hua

這些視角都是非常新奇,很少見,這可以讓我們產生一種陌生感。


2.手持長鏡頭增強一種臨場感


長鏡頭這幾年也開始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尤其是最近爆火的電影《1917》就是在試圖用看似一個長鏡頭來展現戰爭的殘酷性,這種殘酷性本身是因為長鏡頭會給觀眾一種非常強烈的身臨其境之感,而這也是我認為 iPhone 拍攝視頻的另一個優勢。最近俄羅斯的一位女藝術家正是使用一部 iPhone 拍攝了一段長達 5 個小時之久的博物館之旅的項目。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4K  Jamie-Hua

相比較於傳統的攝影機,iPhone 因為小巧所以只要手持就可以實現傳統攝影機需要團隊配合的鏡頭拍攝,也算是某種程度上的一個優勢。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很重要的 iPhone 11 系列的新特性,這就是「防抖」。


防抖這件事是一個你不拍視頻體會不到,一拍視頻天天煩惱的問題。因為視頻的畫面一旦是出現了抖動就會讓觀眾發覺,從而產生不適。在學習視頻初期,能夠在影片中獲得穩定的畫面,尤其是運動鏡頭的穩定畫面都能讓自己的視頻高級不少。

Shot on iPhone 11 Pro Max 4K  Jamie-Hua

好在目前 iPhone 11 系列的防抖進步明顯,再配合下面我說到的幾個建議,就可以獲得很棒的畫面:


1.正確的握持姿勢,雙手握持手機拍攝。

2.拍攝 4K 60FPS 後期回放為 4K 30FPS。因為慢鏡頭可以緩解鏡頭的抖動狀況,所以一般來說我喜歡拍攝 4K 60 FPS 的原因就是可以慢放讓畫面更加順滑,不過前提是對應的畫面是沒有對白。

其實,關於視頻,因為篇幅的原因,我們僅僅是可以寫很小一部分。對於視頻很重要的聲音和剪輯部分無論是哪一個部分展開都是一篇長文,所以這一篇文章僅僅也只能在拍攝階段給一些建議。但你需要知道的是,想要做好視頻,聲音和剪輯是非常重要的,這需要你花大量的時間進行學習。目前已經有一些很好的視頻自媒體出現,比如說我很喜歡的影視颶風,都是很好的學習渠道。Shot on iPhone XS Max 延時攝影  Jamie-Hua

以上,就是 iPhone 相機操作指南 3.0 的全部內容。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以後還有機會,或者是不是還能夠有勇氣寫下 iPhone 相機操作指南 4.0。我唯一清楚的是前兩次我對於書寫的內容都有收斂。換句話說,我還有一些東西有所保留的沒有掏出來。但是這一次,完全不同,我幾乎把我所有關於攝影可以表達的部分,全部都在這張紙上寫下來。


也就是說,除非我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對於攝影的理解能夠有一個進階,或者是 iPhone 相機的功能有一個本質性的改變,否則我都不會再動筆寫。


俗話說,事不過三。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看到這裡,畢竟這麼大一個長篇大論連我自己是不是有心思一口氣可以看完都不敢保證。很多人在一開始都會勸我,說你現在寫這麼長的文章沒有人看。最有流量的是製作各種技巧的小視頻。我為此還去各大短視頻平臺仔細尋找了一些手機拍照的教程。但坦率地說,這些零碎的技巧對於提高你的拍照水平沒有本質上的提高,因為我一直奉行一點:


任何知識,只有系統學習才能融會貫通。信息可以碎片化,但是知識不可以。


所以,這是為什麼我依然固執地選擇這樣一篇長文章來作為分享的載體。我很清楚,也許這篇文章的數據依然會很好。我是說,可能會有很多人會把這篇文章分享到社交網絡上。但我從一些平臺能夠了解到真正完成全文閱讀的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都是分享以後,再也沒有打開過。


可看到這裡的你,沒有。相信我,你會獲得獎賞,你會發現隨著時間的遞進,你會拍出越來越多的好照片,你也會發現,你那些生命中美好的瞬間也都會用最美的方式保留下來。

Shot on iPhone 6   Jamie-Hua

從 2015 年我就開始拍攝離家不遠的一片海灘。2017年某一天我如往常一樣來拍攝這走過無數遍、仔細觀察過每一個大石塊、甚至熟悉每個時間段區別的沙灘。不一樣的是我開始使用一部 iPhone 6,我以為我對沙灘的拍攝熱情早已不在,我以為按動快門的神經早已很難觸動。


直到拍下這張照片,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仿佛看到了第一次走進這片沙灘的我,那份熱情又一次強烈地湧上心頭……


——Jamie-Hua

Shot on iPhone 5   Derrick Zhang

2012年,我走在大學的校園裡,那天的落日很美,我拿出了手裡的 iPhone 5 拍攝了這張照片。後來我換了很多新 iPhone,但是這張照片一直都有保留。這張照片在今天的我看來,無論是在前期拍攝還是後期上都有著非常多的硬傷。但正是這張照片讓我感受到了手機攝影的快樂,才會有今天這三篇 iPhone 相機操作指南。當然,這不是為了烘託氣氛,而是想說:


一開始我也拍的很爛,所以你也可以的。


——Derrick Zhang

感謝我的朋友 Jamie,在手機攝影這條路上,我和他學到了很多。


感謝每一個期待這份 iPhone 相機操作指南的讀者,是你們的期待可以讓我一直寫下來。


感謝我們家的兩隻貓,分別是很愛動的桃花,和神出鬼沒的大眼妹,是她們幫我度過了這漫長的寫作周期。


最後,當然要感謝對我非常重要的人,是她讓我充滿了愛和熱愛。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攝影師們都喜歡用iPhone拍照了?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為什麼許多攝影師喜歡用iPhone拍攝而不是其他品牌手機?有個高贊回答這樣說:自己朋友圈裡很多手機廠商的樣片攝影師,雖然是品牌合作攝影師,但更多是用iPhone拍照。包括自己在內,雖然有安卓機,但還是會用iPhone拍攝多一點。為什麼呢?
  • 蘋果手機反差色怎麼弄 抖音上很火的iphone拍照方法分享
    蘋果手機反差色怎麼弄 抖音上很火的iphone拍照方法分享時間:2018-05-25 01:5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蘋果手機反差色怎麼弄 抖音上很火的iphone拍照方法分享 蘋果手機反差色怎麼弄?蘋果手機拍照怎麼虛化?蘋果手機怎麼拍出大片感覺?
  • 你被騙了多久?那些好看的照片,原來都是用手機拍出來的!
    這些年,每個人都有手機,也都喜歡拿手機拍照發朋友圈,但是99%的人即使看到美景美食,也拍不出它們的美來,有的甚至還拍得更醜了,只能自己樂呵樂呵,發朋友圈都沒有幾個人點讚。而還有一些人,不僅能用一樣的設備拍出美美的照片,在朋友圈裡贏得一片掌聲,甚至靠這些美照,賣東西都賣的比別人好!
  • 為什麼我需要學習如何用手機拍照?手機拍照好看又有什麼用?
    其實很多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也不是攝影科班出身的,而且我是學理科的,大學的時候學的還是編程。所以我的思維是比較偏向具象化的,是典型的理工男。我是在大二的時候開始接觸攝影的。那時候什麼都不懂,從開始的單純的記錄生活,到之後越來越熱愛攝影。後來慢慢的也有拍過淘寶產品、拍過婚禮、拍過微電影。現在我是在一家新媒體公司做著攝影攝像的工作。在工作中接觸了很多的藝人,有男的也有女的。
  • 為什麼iphone手機像素一般,拍出的照片卻很清晰?有這4大原因!
    為什麼iphone手機像素一般,拍出的照片卻很清晰?有這4大原因!很多人都非常好奇一個問題,那就是蘋果的像素都是非常低,但是他的拍出來效果都是還可以,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實啊,手機的像素和成像的效果中間還是有很多的影像的,就要綜合起來鏡頭以及傳感器,還有後期的一個優化,當然算法一系列的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些程序走好,才會得到效果好的成品,而我們要說的蘋果手機雖說像素都低,但是它們優化做得好啊,而且只能算法也是頂尖的技術,很多人會疑問,為什麼iphone
  • 拍照不上鏡?試試這些拍照姿勢,隨手拍就很好看
    很多女孩子和小編說,小編,我老是拍照不好看怎麼辦?這個問題,其實很多女孩子都有,明明長得蠻好看的,但是就是拍不出上鏡的感覺。其實這個拍照問題並不難,只要大家學好下面這些拍照姿勢,試試看,你也能隨手拍出好看的照片。
  • 網上驚現「用iPhone拍照被嘲諷」!真相卻是……
    其實,無論你用的是什麼手機。蘋果也好,安卓也罷。在看到別人拍攝出來一張好看的照片時,不要總是在乎他到底用什麼品牌的手機?他手機是多少像素的鏡頭等等。在這種意識形態下,手機照片同質化的程度越來越高。看到的手機夜景照片都很相似,只要找同樣的機位,會按快門,最後大家出來的照片大概都這樣子。
  • 拒絕拍照不好看,11個拍照姿勢,讓你隨時拍照都很美
    拍照如果拍得不好看,那就失去了大家拍照的初衷了,因為拍照肯定是要拍得美美的啦,所以,今天我們來討論一個話題,就是應該怎麼拒絕拍照不好看,今天小編帶來11個拍照姿勢,讓大家什麼時候拍照都能美美的。6、側身閉眼側身照很多姿勢拍起照片來都很好看,除了直接拍側顏,還可以拍側顏閉眼的拍照姿勢,手的姿勢可以配合表情,舉起來放在頭上,或者整理下亂了的發梢,就好像很陶醉的樣子就很好看了。
  • 你明明長得挺好看為什麼拍照總是不上鏡? 拍照小技巧讓你稱霸朋友圈!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你明明長得挺好看為什麼拍照總是不上鏡? 拍照小技巧讓你稱霸朋友圈! 自拍,可以說是一項快樂指數堪比奶茶當代女孩續命招數,昨天還和小姐妹提到,假期出去玩雖然拍了蠻多照片,但是一到要發盆友圈時就感覺各種不滿意,怎麼鏡頭拍不出老娘的美!
  • 拍照怎麼拍才好看,10個拍照姿勢,教你拍好看的照片
    拍照怎麼拍才好看,關於怎麼拍照,經常聽到女孩子在苦惱,我拍出來的照片,要麼不好看,要麼不自然,想要拍好看的照片,在姿勢方面,是有講究的,下面小編就給大家,精心準備了10個拍照姿勢,教你拍好看的照片,只要記下來,就可以拍出讓人稱讚的照片啦。
  • 手機拍照技巧:12個簡單的拍照姿勢,幫你用手機拍出好看照片
    最近有一些小夥伴會問小編,怎麼樣才能用手機把自己拍得很好看,有什麼拍照姿勢和技巧有沒有,今天小編就針對大家這一個問題,給大家整理一篇手機拍照乾貨,介紹12個手機拍照的簡單拍照姿勢,讓大家手機也能拍出人人羨慕的好看照片。
  • iphone 12 Pro拍照有多好看附小技巧
    iphone 12 Pro拍照有多好看附小技巧 作為攝影師最大的願望,就是出門不用背相機這個月23號拿到第一批iphone 12 pro海藍色
  • iPhone拍出的最新電影,感動你了嗎?
    蘋果花那麼多精力和成本,找知名演員,找大牌導演合作拍電影,一定要有拉近與中國消費者距離,弘揚品牌文化和人文關懷的用心。 但是我覺得吧,蘋果勢必連續三年這麼幹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 那就是「秀肌肉」。 請演員牛逼不是嗎?導演牛逼不?拍的片子牛逼不?重點是,這可都是用iPhone拍出來的!
  • 旅行拍照達人都會用的拍照技巧,旅行照這樣拍,自然又好看
    大家在旅行拍照時,是不是拿起相機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照片各種慘不忍睹呢?其實旅行拍照也是需要一些拍照技巧的,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分享幾個旅行拍照達人都會用的拍照技巧,大家學起來,下次出門旅行這樣拍,照片自然又好看。
  • 旅行照片怎麼拍,這些拍照姿勢簡單好用,拍照好看起來
    旅行是很多女孩子喜歡的事情,所以肯定要拍各種美美的旅行照片啦,不然怎麼對得起好看的風景和好看的自己呢,那麼,旅行照片到底應該怎麼拍呢?快來看看今天的這些旅行拍照姿勢吧,簡單好用,拍照好看起來。2、利用縱深感外出旅行的時候,如果遇到有一些牆壁或者圍欄的話,可以讓自己靠在上面,然後利用這些欄杆或者牆壁的延伸感來拍照,這樣能拍出縱深感,而且在這條消失線上的你也會更加的漂亮哦。
  • 怎麼拍照好看,12個好用拍照姿勢,讓你拍照既很自然又好看
    經常有小夥伴問小編:怎麼拍照才好看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問題,很多女生不是長得不夠漂亮,但是很多時候,拍起照片來都不夠上鏡,其實是你的拍照姿勢問題,今天就給大家帶來12個日常拍照好看的拍照姿勢,讓大家拍照既很自然又好看。
  • 22 個 iPhone 隱藏拍照功能,隨手一拍就大片
    我:emmmm……雖然我的人品很有保證,但手機借我用,你真不擔心我翻你相冊,翻出啥小秘密麼?同事:呵,你往左掃屏幕打開的相機,只能看到這次拍的照片,我相冊裡以前拍的照片是看不到的。我:!!!用這兩種方式打開的拍照界面,都只能預覽這次拍攝的照片,無法查看相冊裡以前拍的照片。2.調出網格線輔助構圖戳「設置-相機-網格」,拍照時屏幕裡就會出現網格線。
  • 用蘋果手機拍照,不開啟這5個功能,難怪你拍的照片不好看
    用過蘋果手機的朋友都知道,拍出的照片成像效果比較真實,所以很多人覺得不如安卓手機拍出來的好看。如果你用的是蘋果手機,不開啟下面這5個功能,難怪你拍的照片不好看。比如下面這兩張圖片,用的是同一部手機、同一個角度拍出來的,左邊的這張是正常拍照,右邊的這張是開啟HDR拍出的,是不是兩種效果不一樣?二、人像模式打開相機選擇【人像】,可以切換自然光、攝影室內光、輪廓光、舞臺光和單色舞臺光效果,使用人像模式拍照,可以將雜亂的背景虛化,突出人物主體。
  • 人像寫真怎麼拍,9個拍照姿勢,簡單好用,拍寫真很好看
    人像是拍照中很常用的一種拍照方式,不管男女老少都會拍一些人像寫真,但是很多時候很多人都拍不出好看的人像,其實這是因為大家不會一些拍照姿勢技巧的原因,很多時候一些簡單的姿勢,就能拍出好看的寫真,所以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9個拍照姿勢,都很簡單好用,大家學起來,拍寫真很好看。
  • Iphone 拍照技巧 4000+的手機就應該拍出單反的逼格!
    若要問用4000+的手機拍照是一種怎樣的感受,想必看看朋友圈就知道了——有些人用最原始的iPhone4 就拍出了大片的趕腳,而有些人即使升級到了iPhone6 照片依舊是渣渣的調調。今天Feekr為你帶來iPhone拍照全攻略,清明前神補幾招,亮瞎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