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我@我是榕凡
《知否》原著裡康姨媽有兩個嫡出的親生女兒,一個是康允兒,一個是康元兒。
兩個女兒都是從小在康姨媽身邊長大的,但允兒心地善良、規規矩矩,元兒卻傲慢無禮,招搖跋扈。
而這也註定了,允兒和元兒未來的生活會有很大的不同。
她們的結果,在康姨媽入慎戒司時就已經一清二楚。
一、康允兒曾被打算嫁給長柏
在長柏高中之後,康姨媽曾想把允兒嫁給長柏。
一來是因為長柏小小年紀便中了進士,將來肯定前途不可限量。加上康家有走下坡路的趨勢,而如今的盛家風頭正盛,允兒嫁進盛家,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聯姻親機會。
二來,允兒若是嫁給長柏,那她的婆母就是自己的親姨,光有這一層身份,允兒將來的日子就會好過。沒有婆媳關係的困擾,允兒可謂是一生無憂。
三來,是康姨媽自己的小心思,這一點在元兒身上也體現過。允兒嫁進盛家,到時候王氏一撒手,允兒就可以把整個盛家攥在手裡。到時候,也就相當於康姨媽把整個盛家攥在手裡。
但康姨媽的這些小心思都被盛老太太看清了。允兒雖好,自己也還算喜歡,但她絕不是長柏的良配。嫁進盛家可以,但那個人絕對不會是長柏。因為康家對長柏未來的仕途毫無助力。
於是,盛老太太經過深思熟慮之下,把允兒嫁給了盛家大房的盛長梧。
這樁婚事,大家都是滿意的。允兒雖然是康姨媽的女兒,但她為人低調,做事不張揚,絲毫沒有大小姐的架子,盛家上下對她都很滿意。
長梧和允兒婚後甜蜜,在一次盛家家宴中,康姨媽看著允兒臉色紅潤,新婚後更增幾分嬌豔,心裡便道這樁婚事還是不錯的。出於感激,康姨媽連連敬了盛老太太好幾杯酒,老太太也都痛痛快快喝下了。
二、康元兒嫁給王家表哥
王氏原本打算把如蘭嫁回娘家的,和王老太太也算通了氣。
但沒成想平寧郡主也透露出要如蘭做兒媳的意思,王氏也很滿意,不顧和王家早已說好的親事。雖然齊、盛兩家沒有明說,但彼此也算是心照不宣了。
後來出了墨蘭的事,平寧郡主說變卦就變卦,再不肯和盛家結親了。
雖然齊府婚事黃了,但王氏想著好歹還有自己的娘家,王府肯定不會介意墨蘭的事。
誰知,就在事情僵持不下的時候,王舅母告訴王氏,王家已經和康家結了親,康家把元兒許過去了。
原來,王家看王氏這般反反覆覆,一會兒和王家結親,一會兒和齊府結親,這把王家的嫡孫當什麼了?反正娶誰都是王老太太的外孫女,王氏又這般反覆無常,加上康姨媽的不懈努力,元兒就順利進了王家。
三、康姨媽出事後允兒元兒不同結果
元兒雖然嫁進了王家,但結果卻並不好。
元兒這種媳婦,白貼我金山銀山我也不要,可恨母親偏心,我只能受著。本想她年紀還小,好好調教也就罷了,誰知……哼哼,她進門後沒大沒小、不恭不敬,我不過訓斥她幾句,她就要回娘家告狀。
元兒嫁進王家之後,三天兩頭氣王舅母,在康姨媽的唆使下,元兒甚至想要害王舅母,從而把整個王家攥在手裡。幸好王舅母及時發現,才沒有讓她得逞。
元兒和康姨媽心腸歹毒,為了自己孩子能夠有個好姻緣,在康姨媽出事後,王舅母決定給兒子尋個平妻。出身低些不打緊,最主要的是品行端正,為人賢惠,千萬不能像康元兒那樣。
而允兒就不一樣了,雖然母親做了大逆不道的事,但盛家都是明理的人,加上允兒平常心善,也沒人把氣扯到允兒身上,都像往常一樣待她。
雖然允兒也想為母親求情,但奈何盛家人上下團結一心,堅決不鬆口,允兒盡力雖無結果,也只能這樣了。
最後
允兒元兒都是康姨媽的女兒,但一個下場悽涼,一個被捧在手心。除了婆家不同,更重要的,是因為她們為人的不同。
允兒生性善良,又溫柔可人,嫁為人婦後,勤勤懇懇,安分守己,絲毫不擺架子。
而康元兒仗著外祖的喜愛和康姨媽的撐腰,在王舅母面前沒大沒小,夫妻也不同心,於夫家沒有半點省心的地方。
兩人孰是孰非,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也怪不得康姨媽出事後允兒還能安穩過好後半生。
人這一生會經歷很多事,或坎坷或順境,但無論遇到什麼事,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不忘初心,堅守心中的正道。
康允兒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即使在母親的耳濡目染之下,依舊能夠保持一顆善良的心,不受環境左右,給自己博了個好前程。
允兒和元兒的結果也告訴我們,一個人能走多遠,走得好不好,不在於後臺,而在於自身的性格和內心的清明。
只有無愧於心,方能始終。
今日話題:
對於康元兒和康允兒的下場,你有什麼感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