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連續七個交易日觸及「跌停」
「看空」中國經濟折射投機心理
截至今日,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連續7個交易日觸及「跌停」,為3年來首見。這也引發市場對中國經濟「硬著陸」的擔憂。
聯繫到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概念股」在美國股市被「獵殺」,中國股市持續低迷下探,以及房地產市場調整、經濟增速放緩、物價下跌等情況,「看空」中國經濟未來走勢似乎漸成氣候。
不過,如果理性分析中國經濟基本面的變化,就會發現很多「空頭」釋放的信息,就同他們曾經釋放的「多頭」信號一樣,都是基於一種投機心理。
匯率「漲漲跌跌」說明更有彈性
按照市場規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每日只能在中間價的上下0.5%範圍內波動,進入12月以來,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間價保持上升「強勢」,而市場走勢似乎是在與央行「叫板」。
美元是各國貨幣的標杆,一直疲弱不堪的美元近期連續上升,構成了人民幣匯率下跌的大背景。事實上,上一次人民幣匯率連續「跌停」,也發生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元走出了一輪強勁上揚行情的時候。
有分析人士指出,隨著歐債危機的持續發酵,投資者對未來世界經濟預期趨於悲觀,紛紛拋售非美資產和貨幣,美元反而扮演著「避險貨幣」的角色,這導致其他貨幣對美元紛紛走軟。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貨幣貶值趨勢非常明顯,南非蘭特貶值超過30%,印度盧比貶值達17%,巴西的雷亞爾自5月以來貶值超過14%,俄羅斯盧布也自從七八月起開始對美元貶值。
相比而言,從去年6月中國央行重啟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已經升值約7%,一直呈「單邊升值」趨勢。
多數市場分析人士從資本流動層面對近期人民幣跌勢作出了分析。其一,由於在香港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匯率一直低於境內市場,使得套利機構有足夠的理由進行跨境套利,以掙取「賤買貴賣」的差價;其二,「熱錢」有可能出現外逃,10月央行外匯佔款餘額比9月減少了893.4億元,是8年來央行外匯佔款首次負增長,這被理解為同人民幣貶值預期和國際資本流出有關。
不過,如果僅憑几個交易日的下跌就得出人民幣貶值的結論,未免過於唐突。事實上,正如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崇泉答記者問時所言,人民幣圍繞中間價「跌停」,恰恰說明人民幣匯率「不是受政府控制的」,而是按照市場的變化和市場需求浮動的,市場人士應該學會適應人民幣「有可能再上升,也可能再貶值」的波浪式變動。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張茉楠稱,「不必對人民幣匯率跌停過度解讀」。她認為,此次人民幣急速下跌的原因十分複雜,僅僅把匯率跌停歸結於外資出逃或是「做空」中國等原因,也許會陷入「自我恐嚇」的誤區。相反,匯率的「漲漲跌跌」充分說明人民幣正在變得更有彈性,正在向反映本國經濟的客觀現實的方向發展。
事實上所謂人民幣匯率的「貶值預期」,不過是今年下半年以來漸趨濃厚的「看空」中國經濟輿論氛圍的表現之一。
今年夏天,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連續遭到做空機構的突襲,大批中國公司股價暴跌,直到最近,分眾傳媒有限公司與做空機構、美國「渾水」公司的「口水戰」還沒結束。
隨後,國際金融機構公開「唱衰」中國經濟,尤其高調唱空中國的房地產和銀行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1月首次發布報告,預警中國金融系統風險,高盛等投資銀行大幅減持中國工商銀行H股、中國建設銀行H股。中國內地股市與港股似乎都陷入低迷下跌局面。
同時,隨著中國經濟增速在宏觀調控政策下出現回落,國際市場再度出現了「硬著陸」的聲音。一些著名跨國投資人和機構,已經把「中國經濟會否崩潰」當做了爭議話題,更加營造了市場的緊張氣氛。
有專家認為,海外投資者「看空」,甚至一定程度上「做空」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是「別有用意」,這很可能是為了給中國政府解決「保增長」與「調結構」這個兩難問題增加難度。
一位不具名的證券分析人士對記者稱,製造混亂、以圖投機,是本輪「看空」中國經濟的「話語泡沫」的本質。「擾亂視聽,製造恐慌,用『看不見的心』,配合『看不見的手』,唱衰做多、唱多做空,反覆操作,拉大波幅,進而在國際和國內金融市場的動蕩中獲取最大化利益」。他說,這一直是國際金融市場慣用的投機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