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一詞大家都很熟知,在幾十年前的宜昌,很多人都認為這個行業並不正規,甚至認為是一個忽悠人的行業。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法律法規的逐步健全,保險業在宜昌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車輛保險、理財保險等品種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今天的宜昌,位於西陵一路的「金融街」上,開設有大大小小的保險公司,中國人壽保險、平安保險、太平洋保險等一應俱全,來這些保險公司辦理業務的時常是門庭若市,保險業在宜昌的發展可以說已經十分成熟了。既然如此成熟,那麼在解放前,我們宜昌的保險業是怎樣發展的呢?下面就為大家講講,保險行業在我們宜昌發展的歷史。#保險知識#
在19世紀末葉到20世紀初葉,外國的保險業已滲透到中國各開埠城市,作為重要的碼頭城市,宜昌也不例外。19世紀70年代宜昌開埠以來,來自外國的不少保險公司在宜昌紛紛設立代理行。
首先說的是一家名為「保家水火」的一家保險公司,這家保險公司來自上海,是英國開辦的保險公司,主要經營水、火兩大保險業務。1878年,在宜昌正式設立德洋行時,「保家水火」保險公司隨即在這裡設置代理處,可以說,「保家水火」使得舊時宜昌正式有保險公司的開始。
此後,英國在宜昌又開設了另一家保險公司——諫當保險公司。這家保險公司的經營範圍較之前一家擴大了許多,除了經營水、火保險以外,還新增了家庭財產、洪水、地震、行李等多種保險業務。1880年怡和洋行在宜昌正式設立機構時,就開辦了「諫當」保險業務;1898年,由英國開設的「永年人壽保險公司」辦事處,正式進駐宜昌的太古洋行。
誰知,30年後,也就是1928年,由加拿大開設的「永明人壽保險公司」,首次在宜昌經營人壽保險業務,將英國開辦的永年人壽保險公司予以兼併,永年人壽從此消失在保險業的舞臺。
英國人並沒有被此挫敗,進一步在宜昌開設保險公司,並且豐富其保險經營業務,就像康泰保險公司,業務範圍已經擴大至汽車、玻璃、戰禍及其他保險業務,在宜昌皮託謙等洋行實行代理。
1916年,宜昌英商皮託謙洋行內設保險部,專門辦理水上運輸保險業務,一段時間保險業務幾乎壟斷了當時的長江航運。1930年1月,國民政府明令撤銷外國領事裁判權,涉外案件由各級法院審理。那年夏天,一艘名為「大倫」號的輪船在長江上發生海損事故,其水險由英商皮託謙承保,在賠款上有爭議。9月,宜昌地方法院受理這起首例涉外案件,傳英國人皮託謙到庭,審理該賠償案。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籤訂後,日本的大阪商船會社也在宜昌開辦了保險業務,生意也很不錯。後來這個會社改組,更名為日清汽船株式會社,直到抗日戰爭爆發時才撤離宜昌。
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宜昌的保險業呈發展態勢,已經開辦和這個時期陸續開辦保險業務的外商有太古、怡和、寶隆、北美洲、保太,華商有中國、太平、安平、豐盛、天一、興華、寶豐、先施、華安合群等10餘家。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宜昌獨自掛牌營業者「華安合群保壽分公司」,是當時中國國內首家由中國人自主創辦的人壽保險公司。華安合群保壽公司創建於1912年,於1932年前在宜昌設辦事處,當時在報紙上大肆進行廣告宣傳「人壽保險之功用」,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應,三年後,也就是在1935年5月,這家公司正式設華安合群保壽公司宜昌分公司,分公司設於大公路53號,並設有3處接洽處,蔡熾五任宜昌的首任經理。
開埠後宜昌保險業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映射中國人民自力更生、民族自強不息的發展記錄史。
勿忘歷史,我們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