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唱片是如何衰落的?起因是一個包裝工人?

2020-12-15 千經不盡理復來

《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顯示,中國音樂市場總規模達到2716.56億元,而實體唱片市場的規模僅為6.5億元,數位音樂市場是440.7億元,是實體唱片的67倍。

20世紀90年代,西單音像大世界是當年北京最大的音像音頻銷售店鋪,店鋪面積達到1800平方米,聚集了各個時期當紅歌手的磁帶、CD,而今卻已關門停業。音樂人宋柯曾說,唱片將成為收藏品。實體唱片是如何衰落的?誰曾想到,一個唱片工廠的包裝工人竟改變了整個行業的命運?

一.唱片業暴雨前的平靜:包裝工人格羅夫

總部位於英國的寶麗金唱片公司,旗下有多個工廠遍布全球,他們生產的CD靠近中心圓圈的位置有一串代碼,代表著生產產地。一段傳奇的故事從代碼"03"這個普通的符號展開。

"03"的工廠位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西南部的一個小鎮。這裡每天生產幾十萬張唱片,藝人錄製完專輯後,將母帶送至工廠,然後工人將母帶上的內容進行復刻,拷貝到一個玻璃光碟上,再將這張玻璃光碟作為模板,批量生產CD。

拷貝完畢後,母帶迅速被鎖進一間嚴格保密的房間,直到藝人把它取走,生產完畢後,CD被裝入貨車發往全國各地的唱片店。

此時,這家工廠招聘了一批臨時工,其中一位叫戴爾格羅夫。他被安排到包裝崗位,負責把生產好的CD放進塑封機裡。格羅夫工作後發現了一個現象,廠內經常有尚未發行的CD被洩露出去,他也想偷CD回家刻錄。

CD文件過於龐大,不僅會佔用電腦70%的內存,而且刻錄速度非常慢,於是,他放棄了這個念頭。

格羅夫是第一批使用網際網路的人,90年代的網際網路唯一有趣的是聊天室,格羅夫驚喜的發現,聊天室不僅可以聊天,還可以相互傳文件。有一次,他被拉進一個叫mp3的聊天室,裡面的人相互分享音樂。

這些人還掌握了一項格羅夫從未了解的壓縮技術,這種壓縮技術可以將CD裡的文件壓縮至原本的十二分之一,格羅夫嘗試聽了一下這些小體積的音樂,竟然發現和CD的音質毫無差別。

mp3真正的發明者也並不知道這項幾乎被放棄的科研成果,正悄悄地成為盜版市場的星星之火。此刻唱片業的格局正在悄然發生變化,90年代的唱片業看似輝煌,也只是暴風雨前夕的平靜。

二.唱片業的致命一擊:卡利的出現

格羅夫在上班之餘,搞起了副業,賣盜版電影和遊戲,但他發現自己並沒有什麼優勢,他的朋友們手裡的資源比他多很多。後來他的一位朋友跟格羅夫說,想讓他在工廠偷CD,作為交換,他將告訴格羅夫自己的電影片源從哪兒來。

與此同時,網際網路上已經悄悄出現了一個龐大的盜版資源社區,這個社區叫做破軟社區。他們會搶在專輯正式發布前,提前把資源洩露出去。這個社區的領導叫卡利,卡利需要掌握整個音樂產業的內幕消息,進而再建立一個龐大的網絡系統,漸漸地滲透到每一家唱片的供應鏈。

格羅夫朋友們的資源正是來源於卡利組建的社區。格羅夫思慮很久,最終同意加入卡利。如何才能將CD安全地躲過工廠的安保系統,是格羅夫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因為CD上有一層薄薄的鋁,只要帶著它,門口的安保系統就會發生警報。

碰巧有一天,他穿了一雙有金屬鉚釘的靴子上班,警報響起後,保安只是淡淡看了一眼格羅夫的鞋子,就揮手示意他可以走了,鞋子甚至都沒有被要求脫下檢查,格羅夫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他將CD藏在腰間,帶一個有金屬配飾的腰帶罩住,如此便能成功逃脫安保。在格羅夫的幫助下,卡利順利成為盜版圈內當之無愧的第一。

三.唱片業的衰落:盜版肆虐

如果說僅僅是盜用了寶麗金這一家工廠的資源,還不足以使整個行業衰落,環球唱片的收購成為了整個事件的轉折點。90年代末,寶麗金被環球唱片收購,環球早先就已瞄準了正在崛起的說唱音樂,先後籤下了史努比狗狗、Jay-z等多位藝人。

重組後的環球,一舉成為了音樂產業的龍頭老大。格羅夫可盜取的資源相當於是整個行業的全部資源,而且都是最頂端的藝人。一邊是格羅夫在洩露音樂,一邊是環球在不斷吸納新人,最終導致整個音樂產業全部暴露在盜版的威脅下。

千禧年後,整個行業隨著網際網路的崛起,被無盡的蠶食著。實體唱片行業迅速萎縮,唱片公司紛紛折戟,行業混亂不堪,越來越多的盜版商通過各種渠道拿到唱片公司的音樂。至此,因為一個小小包裝工人的行為,改變了全球唱片市場的命運。

四.唱片業是生存還是消亡?

近些年,唱片業是否真的終結了,一直是人們探討的話題。上海新匯文化娛樂集團的副總裁臧彥斌曾表示,世界實體唱片業非但沒有終結的跡象,而且正在回升。世界唱片業曾經確實節節下滑,但近年西方主要音樂生產大國,均出現了觸底反彈。

究其原因,主要是完善的版權保護和對實體唱片業文化的尊重,成為了實體唱片業走出低谷的武器。比如,在歐美國家出現了對實體唱片扶植的舉措,在網上下載音樂需要收費,付費後平臺會送出對應的實體唱片。

線上音樂的版權所得對於唱片業也是一種回補,也許可以讓一切變好起來。曾是國內五大唱片公司的星外星,近期也推出了"黑膠復興計劃",力圖細分市場改變傳統唱片的局勢。唱片業回暖的路上雖然艱難,但唱片未死,期待其突出重圍的一天。

相關焦點

  • 數字時代,這些實體唱片店依舊是發燒友們的「精神聖地」
    唱片店曾是一個城市獨特的風景,如今,在這個數字聽歌的時代,還有哪些人對聽唱片情有獨鍾,唱片店又如何生存?8月29日,國際唱片店日。蝦米音樂推出了「一定要去的中國唱片店」專題,獨音唱片與酷樂唱片、福聲唱片這三家唱片店入選。記者對這三家京城樂迷心中的聖地進行了一番探訪。
  • 華晨宇實體專輯《新世界》五大唱片榜銷量第一且破紀錄?憑什麼?
    我們來一起看看什麼是實體唱片榜,被媒體人譽為含金量最高的五大唱片榜又是什麼樣實體排行榜?在這裡我們就要說一下什麼是五大唱片,這是由臺灣最大的兩家唱片銷售商玫瑰唱片和大眾唱片於2002年6月由和信集團併購之後建立的臺灣最大的唱片銷售股份有限公司,在G-MUSIC成立之初,擁有海量的音樂資源,月銷售量超過10億,並與廣播、電視等眾多媒體建立廣泛合作,並積極向整個華語地區擴展,並通過各種音樂活動,進一步擴大影響力,領導華語地區的音樂潮流。
  • 數位音樂時代唱片轉為收藏品,發燒友情懷「撐」起線下實體店
    唱片店曾是一個城市獨特的風景,如今,在這個數字聽歌的時代,還有哪些人對聽唱片情有獨鍾?唱片店如何生存?8月29日,國際唱片店日。蝦米音樂推出了「一定要去的中國唱片店」專題,獨音唱片、酷樂唱片、福聲唱片三家唱片店入選。記者對這三家京城樂迷心中的「聖地」進行了探訪。
  • 為什麼實體唱片越來越喜歡做U盤專輯?
    今日份筆點君答疑,遇到飯圈粉絲提問:「如何看待華晨宇第四張實體專輯採用USB的形式?」 眾多歌星,包括11年前日本歌星濱崎步的《Next Level》就是CD/DVD/U盤三種形式的實體專輯一併推出的。下面我就跟大夥聊聊光碟、U盤,以及製作實體唱片專輯,哪種形式更靠譜。
  • 太合音樂聯合日本最大實體唱片商 劉惜君專輯日本發售
    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文浩)近日,太合音樂集團聯合日本最大的實體唱片批發商與零售商TOWER RECORDS,日本著名音樂廠牌PANDA RECORD(熊貓唱片)共同啟動「CHINA Now」特別活動,計劃在日本市場特設專區,推介來自中國的當代音樂。
  • 滾石唱片牽手網易雲音樂,唱片公司在流媒體時代如何迭代演進?
    作為華語音樂史上最重要的唱片公司之一,滾石唱片在樂迷心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甚至有些神聖的,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滾石情歌"都不為過。而在流媒體時代的衝擊下,以滾石唱片為代表的唱片公司如何求新求變,以抓住當下年輕群體的需求,探求全新的發展路徑,對於音樂產業來說,無疑具備參考意義。
  • 唱片店死掉了一大批,疫情重壓下的他們還在堅持
    與此同時,商業地產的升級迭代也促使其急需內容,書店+咖啡、唱片+咖啡、Livehouse、音樂餐廳等複合業態模式也遍地開花,唱片店在全國出現了一些復甦的跡象。 但是疫情的到來,進一步衝擊了唱片店的生意。要不要退租?退租後搬到哪裡去?下一步如何打算?如何經營好線上?這些都是擺在唱片店主面前的實際問題。
  • 2010年美國唱片市場盤點 實體CD連續4年跌幅20%
    第四季度數位音樂的銷售形勢比預想的更為樂觀,由於比過去幾個季度的銷量都更為強勁,第四季度的數字頭一次幫助2010年度數位音樂的銷售額拉升到一個還算不錯的水平。  截止到1月2日,在過去的52周,專輯和單曲(十首歌相當於一張專輯)的銷售總額從2009年的4億8千9百8十萬張下跌到4億4千3百4十萬張,跌幅達9.5%,而2009年跟2008年相比,跌幅則為8.5%。
  • 你有多久沒逛實體唱片行了?唱片行聖地日本「澀谷」旅行攻略
    東京都澀谷的宇田川町、現今的澀谷中心街(渋谷センター街)一帶,曾被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為「全世界唱片行最多的街道」。從白手起家的中古唱片店,到海外大型連鎖旗艦店,如今的澀谷車站周邊,儘是五花八門的唱片行,成了樂迷們心目中的聖地。
  • 給唱片記憶專屬的家——巫CD收納包
    在今天,CD唱片的意義更多是來自精神層面的,而這種精神層面的意義立足於對物質實體的擁有。Carly Rae Jepsen在第五張錄音室專輯《Dedicated》發行滿一周年之後,於今年的5月21日釋出了《Dedicated SideB》。在高中時便沉迷於蹲妹的音樂的我想盡辦法搶到這張專輯,即使海外的運費甚至比唱片本身價格更高。
  • 中國內地還有多少「唱片店」?
    儘管黑膠唱片和唱機在中國從未普及過,但隨著國外市場的「黑膠復興」,「黑膠」也成為樂迷的新寵。 一種觀點認為,實體唱片正在「藏品化」,消費者購買實體唱片,更多是為了收藏,平時聽歌仍然主要用流媒體。相比CD,黑膠唱片更有收藏價值,較受有實體唱片情結的大齡聽眾青睞。加上近年來國內外藝人(尤其是一些國外當紅藝人)越來越重視黑膠產品,年輕一代的聽眾也開始對黑膠感興趣。
  • 從快速增長到持續衰落,看M國是如何將自己一步步廢掉的,可惜
    從中產階級的橄欖球模式到兩極分化的巨大貧富差距,我們看M國是如何一步步將自己作死的。·M國快速發展的100年M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如果當初不是當初一艘滿載著囚犯的船到達此處,僅憑印第安人在此繁衍生息,今天又會如何呢?
  • 《處處吻》背後,香港唱片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相關數據統計顯示,到2005年的時候,香港地區唱片業的本地銷售額進一步下滑至7億港幣(包含了卡拉OK等),還不到80年代末期、唱片業全盛時期的三分之一;這年香港地區發行的實體唱片,總銷量大概只有200萬張,而當年很多歌手一張專輯單是在香港地區的唱片銷量就能突破20萬張。
  • 唱片地圖(21)Wave和大門唱片店-金華站
    有的唱片店像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雖然渺小卻極具吸引人的美麗,有的唱片店則像一壇老酒,經過歲月的沉澱反而越發香濃,這期的唱片地圖我們來到了金華站,給大家介紹兩家為數不多的珍貴的唱片店。Wave唱片行Wave唱片行是Daily Vinyl主理人Endy 在老家開的一家唱片店,位於悠閒自在的婺江畔,古色古香的古子城中,緊鄰歷史悠久的古蹟侍王府。
  • 紀實丨《音樂是怎麼變成免費午餐的》:是什麼讓唱片工業節節敗退
    隨著MP3技術的發明,數字盜版音樂迅速發展,唱片業迅速衰落。音樂產業,乃至網際網路的歷史被改寫。#1724唱片#一、 MP3的發明與推廣:史蒂芬·維特(Stephen Witt)做了一個比喻,把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音樂盜版比作六十年代後期的毒品泛濫。兩者皆源自年輕群體對社會俗常和法律的挑戰,背後是置身亞文化的驕傲和反對資本主義唯利是圖的高尚感。
  • 黑膠唱片是數位音樂時代的「文藝復興」嗎?
    從12月11日到12月17日,共售出了144.5萬張黑膠唱片,這是自1991年Nielsen Music / MRC Data開始統計音樂銷售以來黑膠唱片的最高點。英國2020年的黑膠唱片銷售額達到1億英鎊,是1990年以來的最好成績。數位音樂盛行的當下,黑膠唱片是否真的迎來了「文藝復興」?同時,當黑膠作為一門生意,它又該如何在情懷與商業間找到未來發展的方向?
  • 發燒友情懷撐起線下唱片店
    唱片店曾是一個城市獨特的風景,如今,在這個數字聽歌的時代,還有哪些人對聽唱片情有獨鍾?唱片店如何生存?8月29日,國際唱片店日。蝦米音樂推出了「一定要去的中國唱片店」專題,獨音唱片、酷樂唱片、福聲唱片三家唱片店入選。記者對這三家京城樂迷心中的「聖地」進行了探訪。
  • 回看滾石唱片由盛轉衰的三個拐點
    犀牛娛樂原創文|胖部 編輯|樸芳這兩天的音樂行業熱鬧非凡,一個大名鼎鼎的廠牌被反覆提及:滾石唱片。但在滾石唱片40歲這年,要講的似乎是個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的故事。上述藝人紛紛出走,唱片業務一落千丈,如今的滾石,到底該如何衡量價值?在犀牛娛樂看來,或許可以用三個拐點,來復盤滾石唱片四十年裡由極盛到衰落的過程。
  • 【特別策劃】「黑膠大叔」的2020年度黑膠唱片推薦
    今年我推薦的第一張唱片是Albert Splading演奏的小品集,一般來說我每次都會買一些小品集作為犒勞自己或者贈送初入門的好朋友的最佳選擇。一張好聽的小品集可以直接影響甚至帶一個門外漢入門。此次推薦的第一張唱片屬於加拿大出品的弦樂大師系列之一。
  • 蝦米音樂賣「唱片麵包」?這些跨界零食的包裝設計,腦洞好大!
    蝦米音樂賣「唱片麵包」?這些跨界零食的包裝設計,腦洞好大! 如果有一家「好吃又好聽」的麵包店 就連包裝都變成了唱片造型 你會不會為此買單呢 蝦米音樂×盒馬麵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