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顯示,中國音樂市場總規模達到2716.56億元,而實體唱片市場的規模僅為6.5億元,數位音樂市場是440.7億元,是實體唱片的67倍。
20世紀90年代,西單音像大世界是當年北京最大的音像音頻銷售店鋪,店鋪面積達到1800平方米,聚集了各個時期當紅歌手的磁帶、CD,而今卻已關門停業。音樂人宋柯曾說,唱片將成為收藏品。實體唱片是如何衰落的?誰曾想到,一個唱片工廠的包裝工人竟改變了整個行業的命運?
一.唱片業暴雨前的平靜:包裝工人格羅夫
總部位於英國的寶麗金唱片公司,旗下有多個工廠遍布全球,他們生產的CD靠近中心圓圈的位置有一串代碼,代表著生產產地。一段傳奇的故事從代碼"03"這個普通的符號展開。
"03"的工廠位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西南部的一個小鎮。這裡每天生產幾十萬張唱片,藝人錄製完專輯後,將母帶送至工廠,然後工人將母帶上的內容進行復刻,拷貝到一個玻璃光碟上,再將這張玻璃光碟作為模板,批量生產CD。
拷貝完畢後,母帶迅速被鎖進一間嚴格保密的房間,直到藝人把它取走,生產完畢後,CD被裝入貨車發往全國各地的唱片店。
此時,這家工廠招聘了一批臨時工,其中一位叫戴爾格羅夫。他被安排到包裝崗位,負責把生產好的CD放進塑封機裡。格羅夫工作後發現了一個現象,廠內經常有尚未發行的CD被洩露出去,他也想偷CD回家刻錄。
但CD文件過於龐大,不僅會佔用電腦70%的內存,而且刻錄速度非常慢,於是,他放棄了這個念頭。
格羅夫是第一批使用網際網路的人,90年代的網際網路唯一有趣的是聊天室,格羅夫驚喜的發現,聊天室不僅可以聊天,還可以相互傳文件。有一次,他被拉進一個叫mp3的聊天室,裡面的人相互分享音樂。
這些人還掌握了一項格羅夫從未了解的壓縮技術,這種壓縮技術可以將CD裡的文件壓縮至原本的十二分之一,格羅夫嘗試聽了一下這些小體積的音樂,竟然發現和CD的音質毫無差別。
mp3真正的發明者也並不知道這項幾乎被放棄的科研成果,正悄悄地成為盜版市場的星星之火。此刻唱片業的格局正在悄然發生變化,90年代的唱片業看似輝煌,也只是暴風雨前夕的平靜。
二.唱片業的致命一擊:卡利的出現
格羅夫在上班之餘,搞起了副業,賣盜版電影和遊戲,但他發現自己並沒有什麼優勢,他的朋友們手裡的資源比他多很多。後來他的一位朋友跟格羅夫說,想讓他在工廠偷CD,作為交換,他將告訴格羅夫自己的電影片源從哪兒來。
與此同時,網際網路上已經悄悄出現了一個龐大的盜版資源社區,這個社區叫做破軟社區。他們會搶在專輯正式發布前,提前把資源洩露出去。這個社區的領導叫卡利,卡利需要掌握整個音樂產業的內幕消息,進而再建立一個龐大的網絡系統,漸漸地滲透到每一家唱片的供應鏈。
格羅夫朋友們的資源正是來源於卡利組建的社區。格羅夫思慮很久,最終同意加入卡利。如何才能將CD安全地躲過工廠的安保系統,是格羅夫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因為CD上有一層薄薄的鋁,只要帶著它,門口的安保系統就會發生警報。
碰巧有一天,他穿了一雙有金屬鉚釘的靴子上班,警報響起後,保安只是淡淡看了一眼格羅夫的鞋子,就揮手示意他可以走了,鞋子甚至都沒有被要求脫下檢查,格羅夫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他將CD藏在腰間,帶一個有金屬配飾的腰帶罩住,如此便能成功逃脫安保。在格羅夫的幫助下,卡利順利成為盜版圈內當之無愧的第一。
三.唱片業的衰落:盜版肆虐
如果說僅僅是盜用了寶麗金這一家工廠的資源,還不足以使整個行業衰落,環球唱片的收購成為了整個事件的轉折點。90年代末,寶麗金被環球唱片收購,環球早先就已瞄準了正在崛起的說唱音樂,先後籤下了史努比狗狗、Jay-z等多位藝人。
重組後的環球,一舉成為了音樂產業的龍頭老大。格羅夫可盜取的資源相當於是整個行業的全部資源,而且都是最頂端的藝人。一邊是格羅夫在洩露音樂,一邊是環球在不斷吸納新人,最終導致整個音樂產業全部暴露在盜版的威脅下。
千禧年後,整個行業隨著網際網路的崛起,被無盡的蠶食著。實體唱片行業迅速萎縮,唱片公司紛紛折戟,行業混亂不堪,越來越多的盜版商通過各種渠道拿到唱片公司的音樂。至此,因為一個小小包裝工人的行為,改變了全球唱片市場的命運。
四.唱片業是生存還是消亡?
近些年,唱片業是否真的終結了,一直是人們探討的話題。上海新匯文化娛樂集團的副總裁臧彥斌曾表示,世界實體唱片業非但沒有終結的跡象,而且正在回升。世界唱片業曾經確實節節下滑,但近年西方主要音樂生產大國,均出現了觸底反彈。
究其原因,主要是完善的版權保護和對實體唱片業文化的尊重,成為了實體唱片業走出低谷的武器。比如,在歐美國家出現了對實體唱片扶植的舉措,在網上下載音樂需要收費,付費後平臺會送出對應的實體唱片。
線上音樂的版權所得對於唱片業也是一種回補,也許可以讓一切變好起來。曾是國內五大唱片公司的星外星,近期也推出了"黑膠復興計劃",力圖細分市場改變傳統唱片的局勢。唱片業回暖的路上雖然艱難,但唱片未死,期待其突出重圍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