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綜藝節目《婆婆與媽媽》,麥迪娜被不少網友實名羨慕了。
比如,結婚前婆婆就以麥迪娜的名義買房,結婚後支持她做的一切,連做美甲都叮囑她少做家務,防止指甲劈開,這樣的好婆婆去哪裡找?
婆婆是個好婆婆,對兒子和媳婦的生活沒少出力幫襯,帶孫子自然不在話下。
麥迪娜的婆婆有個特別明顯的「缺點」,那就是被麥迪娜吐槽的「潔癖精」,連兒子姜潮進入她的房間,都不讓坐在她床上,如果一定要坐,也要拿一條毛巾鋪上。
正是因為這個潔癖問題,麥迪娜婆婆對孫子的照顧,可以說是小心謹慎到出現強迫症。
節目中有一幕是,麥迪娜婆婆想帶孫子「學習」,結果小傢伙不感興趣爬走了,這僅僅11個月大的寶寶在地上爬,他爬向媽媽的拖鞋,然後抓起來展示給大人看。
麥迪娜的婆婆看到緊張得不行,趕緊跑過去想打掉孩子手裡的拖鞋,第一次沒有成功,二話不說再來一次,終於把寶寶手裡的拖鞋打掉了。奶奶這樣粗暴,連麥迪娜在一邊都被嚇到了。
寶寶其實很「受傷」,但是又不會用語言表達,只好用一根手指指著,想向大人說明自己的需求。
作為媽媽的麥迪娜,感受到了寶寶的心碎。她心疼孩子,就對婆婆說:「你不能一下過來嚇唬他,這樣對他的從小的性格上會有影響。」
確實如此,即便是拒絕阻止孩子,也不能直接粗暴打掉,應該溫柔解釋引導,給孩子情緒緩衝的空間。
婆婆意識到了自己反應過激了,扭頭弱弱回應:「太髒了,你知道嗎?」
一件小事,呈現了很多人都忽略的兩個養育誤區,看似不經意的行為習慣,都對孩子的成長有很重大的影響。
有錢人對待孩子教育問題更重視,而且相信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做,比自己不懂瞎摸索更省時省力。
麥迪娜的孩子只有11個月,她已經給孩子請了專門的老師,具體學什麼沒說,但是她提到一句,那就是她請的老師會給孩子「心理上的一些輔導」。
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這是當下父母都應該引起重視的養育重點。
父母只管孩子吃飽穿暖和學習成績,導致很多青少年心理出現隱疾。我們在社會新聞上,看到各種因為心理問題引發的青少年惡性事件,無一例外都跟心理健康問題有密切聯繫。
麥迪娜婆婆的兩個養育誤區,我希望現代的父母們不要再固執己見了。
01不懂孩子敏感期,導致孩子身心發展受挫
養育孩子,家長們避不開的一個名詞,那就是「兒童敏感期」。
兒童敏感期是孩子心理發展的「鑰匙」,是孩子發揮創造性本能的黃金期,是孩子學會自我調節、掌握某種本領的特殊階段。
很多家長以為孩子出生就是一張白紙,或者一堆黏土,至於未來孩子能成為什麼,全在於家長如何引導教育。
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反對這種說法,她認為每個孩子體內都有一個精神胚胎,這個精神胚胎中藏有心靈成長的密碼。並且,孩子只有通過自己的行動、感受和思考,才能解開這個密碼。
很多幼兒教育學家支持蒙臺梭利的這一說法,他們通過觀察發現,孩子六歲前有許多心靈發育的敏感期,譬如追求完美、熱愛音樂或數學等。
處於特定敏感期的孩子會對某些特定的事情有著匪夷所思的執著,他們會不厭其煩地、自發地重複去做這些事。
如果這些事在敏感期內得到了充分操作和訓練,這個孩子的特定能力就會得到充分發展。如果錯過了這個敏感期,這一特定能力就會遭到難以逆轉的損害,以後要花極大的力氣才能部分彌補。
根據蒙臺梭利的力量,0-2歲的孩子會經歷以下敏感期:視聽覺敏感期、動手敏感期、行走敏感期、語言敏感期、內部秩序敏感期、模仿敏感期等。
每個孩子的敏感期到來是不一樣的,有早有晚,家長要注意觀察,照顧到孩子發展的個體差異性。
從節目中的鏡頭看,麥迪娜11歲的寶寶喜歡滿地爬,看到感興趣的東西用手抓起來,很可能就是動手敏感期。
兒童心理的發展是與手的活動相結合的,因為手是受大腦控制的。手和大腦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手的活動是大腦活動的最佳表徵,動手就是在動腦。
蒙臺梭利說,假如沒有手的幫助,兒童的智力也能夠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可是有了手的幫助,兒童的智力就能夠發展到更高的水平,他們的性格也會更堅強。
假如兒童無法使用手,他們的人格形成就會處在很低的水平上,出現不聽話、沒有激情、懶惰和情緒低落等表現。
當11個月大的來寶被奶奶粗暴打掉手裡的拖鞋,他內心的疑惑、憤怒和沮喪可想而知,可是他沒有反抗能力,只能伸著一根手指,繼續表達自己想要而沒被滿足的願望。
如果在生活裡,大人們常常以「危險」「有細菌」「不能碰」這些理由,阻止孩子自由探索,就算成人對孩子的打擾是無意的,但也已經對孩子精心營造、構建的東西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壞。
蒙臺梭利說:「如果一個孩子的運動器官在發育成熟之後被限制運動,那他的心理發展也會受到阻礙。」
孩子會在成人不注意的情況下,重新營造自己的世界,可成人仍然會粗暴地毀掉一切。就這樣,雙方的衝突會一直持續,直到孩子妥協為止,那時孩子將不再擁有自己的主見,不再想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情。
所謂「失之毫釐,謬以千裡」,忽視兒童敏感期的特別需求,阻斷孩子自由探索,破壞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最初的毫釐之差可能會導致兒童成年後的千裡之「謬」。
儘管一個人在不適合的環境中也可以長大成人,但是請想一想,孩子本該具有的潛能可能就永遠被埋藏壓抑起來了呀。
成人只需要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發展、活動,不要進行幹擾,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幫助。孩子開始肢體運動是由其內在的能力激發,是孩子自主、自願的行為。
我們應該引導孩子,為孩子創造機會開發潛能,而不應阻礙他們的活動。對此,蒙臺梭利提出以下幾個家庭教育原則:
第一:尊重孩子所有正在進行的合理活動,並努力了解他們的活動目的。
第二:我們必須全力支持孩子活動的願望,培養孩子形成獨立的個性,不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
第三:我們必須時刻注意與孩子的相處方法。因為孩子的情感,尤其是對來自外界的影響,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細膩敏感。
02無意中把學習與玩耍割裂,破壞學習興趣,會導致孩子厭學
我們中國傳統教育觀念裡,把「玩耍」看得價值很低,常見的說法比如「玩物喪志」「業精於勤荒於嬉」等。但是在孩子成長過程裡,玩耍非常重要,跟學習一樣應該受到重視。
本來姜潮跟媽媽陪寶寶玩得很開心,麥迪娜想加入繼續玩一局。但是婆婆說不完了,寶寶要學習。奶奶關心孫子成長,認為學習更重要,無可厚非。但是奶奶不懂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不懂孩子大腦發育的科學規律,不但沒有幫助孫子成長,反而是拖了後腿。
首先,家長們應該認識到孩子的學習不僅發生在「你教他學」的過程中,也不僅僅是在課堂上的教育當中,孩子的學習發生在每時每刻。
家長不能用自己對學習的理解來判斷孩子是否在學習,如果你認為需要成人教的內容才叫學習,自己探索嘗試的內容不叫學習,那麼家長就容易犯一個很常見的錯誤——終止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開始你認為的學習。
《園丁與木匠》一書的問世,在育兒領域引起了一陣轟動。加州大學30年實證研究揭示:孩子都是天生學習家。但是為什麼後來有些孩子漸漸厭學?因為被父母或者老師給教壞了,徹底毀掉了孩子學習的興趣。
11個月的來寶為何對媽媽拿出來的卡片沒有興趣,直接爬向媽媽的拖鞋?
因為這就是孩子的學習方式啊,忠於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行動,在孩子眼裡,未知世界的一切都我要學習的資源。
可是,奶奶因為潔癖打掉了他想要搞清楚的拖鞋,並試圖把他拉回到大人認可的學習活動裡。如果孩子因為一個事件或因素突然轉移注意力,去關注另一件事,打亂了家長原有的安排,教育學就派上用場了。
教育不正是體現在孩子不配合大人的時候嗎?孩子不是機器人,家長發出一個指令,他們就會乖乖執行。孩子是一個有自己生命意志的人,我們應該使用教育學和心理學原理,作為我們了解孩子行為動機的參照,了解孩子,幫助孩子。
家長要做的是學會「借力打力」、「隨機應變」,把孩子帶回到原來的教育目標上來。強制措施或者發號施令,都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沒有生命喜歡被管制束縛。
假如孩子在玩一個玩具,我們可以有目標地引導孩子,發展他的手眼協調能力、感知運動整合能力、言語能力、數的概念和想像力、創造力,以及促進親子良好關係、幫孩子樹立好的做事習慣等等。
凱叔講故事創始人說,讓孩子沒有感覺教育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這可能就是大家常說的「行不言之教」吧?這樣的教育潤物細無聲,讓人愉悅,如沐春風,收到的效果肯定是最好的。
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可是愛是什麼呢?人本主義大師羅傑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如果我們養育孩子,但卻不懂孩子,那麼就難免會以愛之名傷害孩子。
因為不懂孩子,所以常常心懷憂慮和恐懼,總是擔心孩子出事,把孩子保護得太好,阻斷孩子與世界的正常連結。
因為不懂孩子,不接納孩子的行為,無法幫助孩子,提供給他們需要的學習資源,好心辦壞事,拖累了孩子,或者只顧得了孩子的眼前,卻忽略了孩子的長遠發展,都是得不償失。
行為心理學解密:婆媳是冤家,林志穎媽媽為何不喜歡媳婦陳若儀?
《長江七號》說出最現實的尷尬:教育就是拼爹,周星馳也難逃定律
窮人父母有哪些典型問題?周星馳《長江七號》堪稱底層反面教材!
周星馳用《長江七號》揭示一條扎心真相:窮人孩子莫入貴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