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貝爾格裡爾斯。」
接下來你知道好戲上演了。
《荒野求生》是Discovery頻道的一檔真人秀節目,這是我唯一一部真正每一集每一分鐘都看完的真人秀節目,我想每個人看到這部紀錄片的第一反應都是強烈的視覺衝擊。
主演兼主持人是貝爾格裡爾斯,江湖人稱「貝爺」。
這個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曾讓無數飛禽走獸聞風喪膽。
「貝爺」是1974年生人,是個登山家、暢銷書作家、國際演講家、空手道黑帶、前英軍特種兵,在非洲一次跳傘中發生意外,背部三處受傷,不得不停止服役,並在病床上躺了12個月。可就是這樣,兩年後他還去爬了珠穆朗瑪峰,並且成為英國最年輕的成功登頂並活著下來的人。那年,他23歲。
他經常會邀請一些名人參與他的節目,比如姚明、歐巴馬、奧尼爾等等。
貝爾每集都會被空降到一處環境惡劣甚至危及生命的無人地,基本雨林、沙漠、沼澤、湖泊、丘陵、冰原,所有的地形他都有涉及過。
他給大家實戰演示如何在只有一把刀,一瓶水和燧石,進行幾天的生存,靠野生動物和昆蟲填飽肚子,靠砍來的樹枝搭建庇護所,靠乾柴烈火取暖,過著可憐的日子。。
每次看到貝爺生火都忍不住想試試,徒手生火真的好難,有了火就有了避護所和安全的飲用水,還能將食物烤熟。
而最為吸引人眼球的最屬他生吃蛆、昆蟲、吃蛇蛋、啃螞蟻、啃生魚......
其口味之重讓人大(yi)開(lian)眼(meng)界(bi)。
看了感覺整個大自然都在他的菜單上。
而很多人都想知道的是,這部真人秀節目是如何長久保持其新鮮度和高點擊率?
要知道,無論國內外沒有任何一檔求生真人秀節目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和生命力,這背後的道理是什麼?
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秀,只顧吃各種奇怪的東西吸引眼球。也有人揭發節目中有造假,有擺拍,有些小動物是預先抓來的。
但我覺得這些都不是問題。
真正的荒野求生,是不可能很理想地被攝製呈現的。很可能從遇難地點,走了平平無奇的兩小時山路就出來了,什麼事也沒發生;也可能一困就是幾個月,傷口感染化膿,要自行截肢,悲慘得難以言述。這是一部科教節目,儘管手法上很寫實,看上去一切就是這麼自然發生的,但擺拍什麼的真的不可避免。
《荒野求生》要做的是把該場景下的經典困難展示出來,更重要的是把求生的思路說清楚,而不是執著於純真實純客觀。叢林中沿著河走,沙漠中注意防暑,火山地帶要試探地面溫度再走等等,這些才是節目想說的。
比如,此時此刻貝爺深陷沼澤,他是該掙扎爬出沼澤,繼續前進;還是緩緩的嘗試逃脫,全身而退?
還是 「 由你來決定! 」。
但事實上,在荒野裡的選擇是有正確答案的,不管那些選項看上去是輕鬆獵奇還是搞笑刺激,而正確與否的體現也很直接露骨,選對,活下去,選錯,連命都會丟掉。。。
而深陷沼澤,如果這個時候選擇戰鬥,橫衝直撞的掙扎快速消耗體力,那結果只有一個 —— 死。。。
事實上,科教片中很多場景都是擺拍的。雖然你看到實景案例裡一個巴西的農民被蛇咬了口吐白沫,或者一位露營人士被蠍子蟄了七孔流血,但不會有人真的受傷。
各種吸引目光的手段也是科教片的無奈之舉,要是正兒八經地闡述,觀眾們都睡著了。打開記錄頻道,你能看到創作人員用畫面質量極高的攝影片段,展示萬分之一秒下放大幾千萬倍的真菌迸發孢子的慢動作,配上如詩如畫的背景音樂和富有哲理的旁白,就是為了不那麼悶。加入懸疑揭秘的手法和劇本編排已是屢見不鮮,電腦動畫成像也是必不可少。
貝爺的好胃口也是一樣。很多東西其實沒有必要吃,但是再看他咽下那麼多蟲子、青蛙、蝙蝠、鱷魚,你會興致勃勃的看下去並想下一次他會吃什麼。
所有的這些其實就是一句話:身陷絕境,要吃一些不太可口的東西,對「生吃」和「難吃」稍微破除一點心理障礙。
認為只是作秀的觀眾,其實完全可以繞開「秀」的成分,理解片子的本意。
至於貝爺教的東西太難,那就見仁見智了。例如貝爺一把小刀造木筏這招我是肯定不行了,但是對於我老爸,曾經徒手打造了家裡大部分家具的人來說,就不一定了。另外大多數人的體質都不能和特種兵貝爾比,可能在荒漠裡沒幾個小時就中暑了,或者抓魚時被浪捲走了,但這些都與片子要闡述的無關。
記得報紙上有說過: 美國一9歲男孩在與家人一起露營時迷路,10天後獲救奇蹟生還,男孩說他能活下來是因為他和父親每周都看荒野求生,他運用了學到的知識。 當然,我們不可能像B貝爾一樣無所不能,但至少當我們遇險時不至於手足無措!
總的來說,無論是當做寓教於樂的科教片還是純粹娛樂片,《荒野求生》都是OK的。事實上本片也不乏升華,每當貝爾找到人跡完成任務時,他都會由衷表達對自然的敬畏。
「無論在任何困境,只要具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人都會戰勝荒野,求的生存。」
貝爾傲立雪峰說的這番話,不就是本片精神內涵的最佳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