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觀眾在大寧音樂廣場觀看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首場露天電影《我不是藥神》,50多個座位前後左右分別相隔1米。 本報記者 蔣迪雯 攝
拿著藍色的入場券,經實名認證、測量體溫、出示隨申碼「三部曲」後,市民李凌與17歲的女兒成為昨晚大寧音樂廣場「露天影院」最早的觀眾。19時45分,影片《我不是藥神》在臨時大棚中播映。當晚,黃浦區新天地商圈迎來《地球最後的夜晚》,松江開元地中海商業廣場展映《乘風破浪》《倫敦一家人》兩部影片。
為彌補影院每場售票率不超過30%帶來的遺憾,14天裡,電影節將在全市7個商圈、36個社區進行約50部中外電影放映,場次接近150場。「露天放映是本屆電影節的創新之舉,在這個特殊的夏天,希望用最傳統的方式,讓電影與影迷重逢。」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副主任王曄說。
「看露天電影是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情。」李凌說,這種形式讓她有種回到小時候的感覺。「兒時每到夏天,就會有露天電影放映,孩子們早早搬著小板凳去佔座,有時候還會躺到銀幕後面,看電影放映機到底是如何運作的。」但對她女兒來說,露天電影的記憶不太多。
漸漸聚在銀幕前的,有拄著拐杖的老奶奶,也有四五歲的孩童。有觀眾用上海話互相提醒,「勿要隔得老近」。一旁的工作檯,工作人員準備了免洗洗手液、一次性口罩和花露水,不厭其煩地提醒入場觀眾先洗手。
離《我不是藥神》放映還有半小時,主演徐崢特地趕到了現場。「上海國際電影節是我作為一個上海人,感到非常自豪的文化品牌。」他說,《我不是藥神》第一次和觀眾見面就是在上影節的舞臺上,「作為一個電影人,能有一個作品得到這麼多的認可,你會有種幸福感。」
大棚內,屬於商圈的喧鬧聲遠去。就連空氣中微微的燥熱感,也與兒時露天觀影的記憶相契合。偶有一陣微風吹來,為這夏日影院帶來一股清涼。影院之外,電影正以一種更親民的方式,與影迷觀眾重逢。(記者 張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