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書法「神技」:篆隸真行草,統統融合於一書!

2021-01-18 騰訊網

總第一八九六期;歡迎關注。

在前文《傅山「天機」:如何覺悟書法之理?》中,我們對傅山在書寫過程中的自有「天機」進行了探討,其中關鍵部分是傅山如何獲得了悟,從而下筆自成一家。明晰這個道理,對於我們學習書法是很有幫助的。

今天我們繼續來探究,傅山如何將篆隸真行草融合一爐?

破解二:篆隸真行草,本無差別

正因傅山注重書法「形相」背後的「理」,所以在他看來,書法的書體雖有真、草、篆、隸、行這些名目上的不同,但是彼此之間的「理」卻是一致的:

不知篆籀從來,而講字學書法,皆寐也。

楷書不知篆隸之變,任寫到妙境,終是俗格。鍾、王之不可測處,全得自阿堵。老夫實實看破地,工夫不能純至耳,故不能得心應手。若其偶合,亦有不減古人之分釐處。及其篆、隸得意,真足籲駭,覺古籀、真、行、草、隸,本無差別。

按照我們一般的理解,每種書體各有其法,也不乏一些相通。但是傅山則更進一步,認為「本無差別」。

傅山《歷代名臣像讚·狄梁公》

傅山究竟是在何種意義上得出這種感覺呢?

一個人楷書寫得再好,下了無論多大的功夫,如果不知篆書、隸書之變,則終究是格調不高——俗格。什麼是俗格?篆隸之變的變,又是什麼?傅山說:

所謂篆、隸、八分,不但形相,全在運筆轉折處、活潑處論之。俗字全用人力擺列,而天機自然之妙,竟以安頓失之。按他古篆、隸落筆,渾不知如何布置,若大散亂,而終不能代為整理也。寫字不到變化處不見妙,然變化亦何可易到?

寫得佳妙的篆隸八分作品,妙在整體的大散亂——不齊而大齊,也妙在用筆的活潑自由,楷書一旦走向整飭——人力擺列,也就喪失了篆隸的活潑自由、天機自然。所以重在一個「變」字,重在書寫過程中心手的「無定」。鍾繇、王羲之的楷書,其妙不在於有法,而在於「無定法」——變動不居,難以測度。

傅山《天龍禪寺詩》

傅山的楷書(上圖1)、篆書(上圖2)、隸書與行草,無不蕩漾著一派的天機自然。

傅山《嗇廬妙翰》(局部)

他還嘗試過將五種書體並存於一幅作品(上圖傅山《嗇廬妙翰》)。

了解了他「古籀、真、行、草、隸,本無差別」的審美理念,便不難理解這類作品。(待續)

相關焦點

  • 傅山《草書五律詩軸》筆勢迭宕雄奇,獨創「四寧四毋」書法理論
    傅山的草書整體豪放而又不失章法,非常值得我們書法愛好者臨摹和鑑賞。他的代表作主要有:《草書立軸》、《草書孟浩然詩》、《右軍大醉詩軸》、《草書五律詩軸》等等,今天小編主要介紹傅山先生著名的《草書五律詩軸》的經典創作。
  • 當下書壇中的「醜書」,真的和傅山的「寧醜毋媚」是一個意思嗎?
    傅山是清朝初年一位功力深厚的書法藝術家。他篆、隸、楷、行、草諸體書法,無一不能,無所不精。尤其是他的狂草,豪邁不羈,瀟灑奇逸,盪氣迴腸,是中國書法史上可以與王羲之、顏真卿、張旭、懷素這些人物並駕齊驅的書法大師。同時他又是個書法理論家,他的「四寧四毋」說是其書法藝術的總結,也是自己一生對書法的感悟。
  • 真草篆隸一體論的價值趣尚
    究其內因,也本乎兩端:一是以程朱理學為代表的「理一分殊」哲學思想的興起,二是以蘇軾、黃庭堅為代表的北宋「詩文書畫一體」理論的產生。雖然,在兩宋時代篆、隸書法並未流行,但較之唐代,書家專擅一體的局面似乎暗中有所鬆動,書論家在他們的著作中開始明言篆、隸對後世書法的意義和諸體之間的聯繫。如,朱長文《續書斷》、姜夔《續書譜》等。而在書法創作實踐中,這種觀念首推米芾(1051—1108)。
  • 餘良峰|真山難老——傅山的藝術世界
    二 傅山的書法獨步於明清之際,諸體精通,「草楷篆隸俱造絕頂」,向來為書法研究者和愛好者奉為圭臬。與傅山同時代的書法大家黃道周對他的評價甚高:「晉唐後首推公佗,次李燧臣,次王覺斯。」《桐蔭論畫》也贊其:「胸中自有浩蕩之思,腕下乃發奇逸之趣。益浸淫於捲軸者深也。」
  • 清朝書法由行草向篆隸的返古避俗風尚
    在清代學術由樸學逐漸勢壓理學的轉型過程中,學術浸潤書學的景況突出表現在:理論上關注篆、隸的言論不斷增強,最終形成碑學思潮;創作中篆、隸二體取得的成就與影響逐漸超越行、草書,至乾隆、嘉慶年間形成了書法史上「帖學」與「碑學」在朝廷之外的影響力的轉換,成為清代書法史的一大關妞與特徵。
  • 書法中的「飛白」筆畫怎麼寫?米芾、傅山、王鐸告訴你三種技巧!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毛筆書法中的「飛白」筆,是一種特殊筆法,常常在一幅作品中成為「字眼」,特別出彩!這種筆法,相傳為漢末蔡邕見役人以掃帚寫字而創立的「飛白書」,後來在王獻之等人的傳承下成為一種經典筆法。唐太宗甚至全篇以飛白筆寫出了著名的《晉祠銘》。
  • 愛書法的男人,是最帥的父親
    衛覬書法曹魏能昭揚後世的書家,除鍾繇外,也只有衛覬能與之並駕齊驅了。羊欣在《採古來能書人名》一文中評其「善草及古文,略盡其妙。草體微瘦,而筆跡精熟。」 米友仁手札米友仁是米芾長子。和父親二人有大、小米之稱。
  • 「二王」及其書脈對黃庭堅書法審美觀的啟示——篆隸筆意
    宋朝倡導「尚意」書風,行草書盛行,相較之下,篆隸之書不為人們所重視,尤其是唐以後的真、行、草書中「篆隸筆意」日漸喪失,宋代有識之士開始關注到這一點,黃伯思《跋陳碧虛所書相鶴經後》中說:自秦易篆為佐隸,至漢世去古未遠,當時正隸體尚有篆籀意象。厥後魏鍾元常、士季及晉王世將、逸少、子敬作小楷,法皆出於遷就漢隸,運筆、結體既圓勁淡雅,字率扁而弗橢。
  • 草篆名家的書法思想,揭示晚明的思想異動
    綜合其論書主張分述頗多。趙本人精通《說文》,擅長篆書,又創草篆一體, 他自己說:「餘不能真草而能古篆,即方丈一筆,自顧得意,至若以飛白作篆體,即上古不可得,後代不可知,自秦斯而下,居然不肯讓人,試為拈按,知餘言之不安。」(卷上(學力》)可見他對篆體特別偏愛而又以精通篆法自負,故其論書也以篆為本。
  • 「顧氏破體書法」理論及其作品欣賞
    書體是古今書法作品最直觀的表現形式,篆隸真行草,所謂「各有定體」是也。傑出的書家總能以對相關定體及與這些定體直接聯繫的書家風格進行兼善變通,多是對不同書體形體及特質的化合創造,別構一體,正所謂「書無定體,書體雜糅。」「合而裁成、釀成一體」 的書寫形式稱為破體書法。
  • 龔鵬程|我以雲篆呼應空海
    中日書法交流的事還真不好說。國人託大,總以為都是日本在學我們,談不上「交流」。其實這七十年來,現代書法都在學日本。傳統書法方面,張瑞圖、傅山、王鐸、吳昌碩之盛名及流行,也因日本人提倡之故。就是學中國,也不那麼簡單。古代日本書法,大家豔稱遣唐使,喜歡說奈良平安朝之唐風。這都對,當時日本確實瘋狂學唐,但其中還有許多不可解之處。
  • 書法空間的實體——書法字體空間
    而漢字自古以來僅真、草(行)、隸、篆四體,而且,就一般而言,每一件書法作品皆以一體為主(偶有間雜),由此形成書法空間形態中的以字體為單元的獨特現象。一、篆書1.形態特徵篆之本質為「引」。「引」,張弓蓄勢也。作為字體與書體,似乎具有以下特徵:①線條不見頓挫,粗細相近,力含線內。
  • 從八大山人書法線條品端倪
    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的藝術形式,組成書法藝術的三要素是「人」「寫」「漢字」,漢字是基本的框架,通過書者(人)的書法寫,賦予了漢字以藝術形象。一般的漢字書寫比如硬筆,要求字體結構合理,筆畫平(不是水平)直,就算是好字了。但作為書法藝術,不僅僅是寫好字,書法藝術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不僅懂得漢字的結體,還要掌握各類筆法,還有精神內涵。
  • 外形漂亮的字就不算醜書了嗎?內容不漂亮同樣是醜書
    據說,又一金獎醜書作品面世了。有人把這幅作品,同雲岡杯首屆魏碑書法雙年展的假特等獎,放在一起做了個比較,發現兩幅作品如同雙生姐妹!對於上一幅醜書,有人說那是釣魚的,這一幅醜書,不知道是不是跟上一幅一樣是有人故意惡作劇。
  • 以美學原理和常識「啟蒙」書法美育
    譬如針對妍媚過甚,有人提出「審醜論」以救之,依據是傅山的「四寧四毋」(寧醜毋媚、寧拙毋巧、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姿媚過甚,則近於俗,故寧醜勿俗,這不妨可作為特定語境下拯救時弊的一種權宜主張,有其合理之處,然亦需把握其度,過猶不及。要知,傅山的「四寧四毋」是在晚明之際,針對帖學妍媚甜俗之風所倡導的一種主張,自有其美學價值,但不能就此而理解為傅山就是「審醜論」。
  • 既是為山平不得,我來添爾一峰青
    二 傅山的書法獨步於明清之際,諸體精通,「草楷篆隸俱造絕頂」,向來為書法研究者和愛好者奉為圭臬。 與傅山同時代的書法大家黃道周對他的評價甚高:「晉唐後首推公佗,次李燧臣,次王覺斯。」
  • 書法的字體空間
    而漢字自古以來僅真、草(行)、隸、篆四體,而且,就一般而言,每一件書法作品皆以一體為主(偶有間雜),由此形成書法空間形態中的以字體為單元的獨特現象。一、篆書1.形態特徵篆之本質為「引」。「引」,張弓蓄勢也。作為字體與書體,似乎具有以下特徵:①線條不見頓挫,粗細相近,力含線內。
  • 傅山們的羞恥心
    傅山和他同時代的許多讀書人終其一生,都不能從這樣的羞恥感中自拔。一六四五年六月,南明弘光朝的兵部右侍郎袁繼鹹被清軍俘虜,袁是傅山在三立書院時的老師。崇禎年間袁繼鹹曾經被人誣陷下獄,傅山變賣家產率領山西學子赴京請願,使得蒙冤入獄的袁繼鹹無罪獲釋,此事曾經轟動一時。
  • 龍鱗裝三十二篆金剛經介紹
    此書歷來以其裝幀之考究華麗,書法之綿麗細密,孤本傳世而稱稀世之珍,在宋《宣和書譜》、清《石渠寶笈.初編》等書中均有著錄。《刊謬補缺切韻》書成之後,頗經歲月顛簸、朝代更迭,在宮庭與民間輾轉流離,一九四七年復為故宮博物院購得並珍藏。與各書著錄比照,除宋徽宗泥金題籤已佚宣和七璽只存其四外仍然完整無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