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寵物中,貓和狗幾乎各佔了半壁江山。
不過,歷來借著「最忠實夥伴」這塊招牌,狗一直壓貓一頭。但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貓逐漸取得了優勢。雖然現在的螢屏銀幕上,狗的故事靠著主打轟轟烈烈感人肺腑站穩了腳跟,但在社交網絡、視頻網站上,貓是絕對的主角。
現在,這股風也吹到了二次元。有了這部以交叉視點展現人貓互動的《同居人是貓》,肥宅們終於可以在動畫裡吸貓了(大霧)!
這只是一個自閉青年撿到流浪小貓,生活由此改變的故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不是同有著「半壁江山」的狗做主角,而是貓呢?
有這麼句俗話:「跟人相處得越久,越念著畜牲的好,因為畜牲永遠是畜牲,而人有時不是人。」
其實,這句話道出的,是人際交往中不能事事如意的無奈。所謂「畜牲永遠是畜牲」,是指它永遠是「屬於和依賴主人的」;「人有時不是人」,是說人有時率性而為,往往無視自己的言行可能帶來的傷害。
而在這部《同居人是貓》中,主人公朏素晴登場的第一句話就是:
在我們看來,它們的表達方式很簡單,但物種的距離點燃了我們的想像力——它們的一舉一動往往能撥動我們內心最敏感的那根弦,一眨眼、一聲叫或許就能讓人淪陷。
就像朏對貓咪(後取名為「陽」)說的第一句話:
但為什麼,只有貓會如此地特別呢?
因為與狗相比,甚或與其他各類寵物相比,貓顯得沒那麼需要我們。大多數情況下,它們和我們保持著若即若離的狀態——在家中,它們自己舔毛、埋貓砂;即便流落風塵,也能打理好自己,它們的內心似乎有股倔強,舉止莊重自持,從不輕易表示認同。
動畫中的陽確是為食物跟朏回了家,但它一開始的打算是「回了禮」之後就離開,並無意長留。
因為陽可不是離開這個男人就活不下去了,它知道怎麼填飽肚子,只是會辛苦一些而已。
如果貓會說話,那麼它一定會這麼說:「就算你是個好人,但想讓我留下,還得看老娘樂意不樂意!」
由此,貓與我們的關係就變得微妙了起來。
貓不會像狗那樣愚忠愚孝,被人招來呼去。貓的「若即若離」也不像某些人類,嘴上說著討厭,心裡卻打算盤釣著你。若跟你不合意,它會決絕地離開,這就是它的「傲」。
不過,貓也有「嬌」的一面。
村上春樹曾將人格分為貓型和狗型,他這樣定義貓型:當人命令它向左走時,它一定向右走,但同時又對它「向右走」的這個行為有點小小的抱歉。
朏想讓陽進籠子好帶它出去時,陽從不會乖乖買帳。但每次折騰完,它也不會走遠,看著筋疲力盡的朏,它邁著勝利的步伐,似乎在期待下一次「遊戲」。
如果再讓它開口,它想必會說:「吶,人家心裡嘛當然是想聽你的話的,可是因為你命令我,所以…暫時不行~」
對於狗,我們自認為得到了它們的偏愛,於是有恃無恐,甚至戲之為「舔狗」;
對於貓,我們猜不透它們眼神中的含義,於是永遠騷動,甘願自降為「貓奴」。
因為貓的「傲」,讓我們欽佩於它們不同於狗的個性。
也因貓的「嬌」,讓我們甘願為之付出更多。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
貓固然有其獨特的魅力,但要知道,「魅力」是對人而言的,歸根結底,是人將自己的欲望投射到貓的身上,才令其具備了那些迷人的特質。
因此,貓越來越受到追捧,吸貓的人越來越多,實質上是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需要貓,甚至,越來越離不開貓。
但這又是為什麼呢?
讓我們回顧一下貓的特質:生活上自矜自重、原則上高貴冷傲、性格上嬌俏頑皮。
我想,這樣的同居伴侶,恐怕沒有人會拒絕吧?
不由得想起梁文道曾在《圓桌派》中談到的:「現代人最理想的人際關係,幾乎就像是人與貓之間的關係。」
「貓與我們作伴,但又不幹擾我們,我們也需要尊重它的空間和獨立性,不要過分騷擾它,大家親密相處但界限分明,互相關愛又不顯得壓迫。」
動畫中,為了引誘陽回家,朏只用了幾塊三文魚;
但要是換成人,這種伎倆還能奏效嗎?
多麗絲·萊辛有句讚頌貓的魔力的名言:「實際上我們說不清是我們擁有了貓,還是貓恩準我們進入了它的生活。但說到底,要進入貓的生活雖然不像狗那麼容易,可比起進入一個人的生活來說,成本那是低廉得太多了。」
朏最開始的自閉根源是這樣的的:
他希望獨佔藉由想像從書本中獲得的樂趣,但他生活中又沒有其他話題可聊,那就會導致一種尷尬的情況:如果你不小心說了多餘的話,很快就會引起他的反感。這一點連他的父母都未能免。
因此,即便是你想要和他有靈魂的交互、有共同話題,必然得聊書,但你一提書,往往就會觸碰到他的雷區,更甚至引起他的反感。所以,最後只能任由他自閉。
父母意外離世後,朏徹底失去了與人交流的欲望,或者說,徹底壓抑了交流的需求。
但他的心裡又何嘗不寂寞,何嘗不渴望陪伴?
當朏叫出「陽」的名字,陽興高採烈地回應了他(雖然這是個誤會),朏的臉上霎時現出了久違的紅暈。
但恐怕他自己都沒意識到,嘴角已不知不覺地揚起,為陽買貓糧的腳步越來越輕盈。
因為有了這樣一位完美的伴侶,能讓我們自己在面對生活時更加積極和努力。
關於貓日漸增長的勢力,日本有一個直觀的統計:2017年,日本的寵物貓的數量超過了寵物狗,且相差近60萬,這是自1994年開始統計以來的首次超越。有趣的是,寵物貓日漸壯大的這二十多年,也恰好是日本所謂「失去的二十年」。這之間會有什麼聯繫嗎?
你別說,這還真有。
研究御宅族的日本社會學家東浩紀的《動物化的後現代》,指出對於當代人來說,意義與價值的交流不再重要;經濟學家森岡孝二的《過勞時代》,對加班、過勞成疾對日本社會的傷害痛心疾首;經濟學家橘木俊詔的《格差社會》,詳細分析了日本社會不平等的擴大與固化。更著名的是大前研一,他的《低欲望社會》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日本的情況給我們昭明了這樣一個時代圖景:經濟不景氣導致格差,格差逼著人們過勞,過勞剝奪了生活,毫無起色的生活壓抑了欲望,低欲望使人們滿足於自我封閉,自我封閉最終導向排斥交流的動物化,再加上早已積重難返的老齡化,構成了一個令人絕望的惡性循環。
仔細看這部《同居人是貓》,朏是一位作家,父母雙亡,孤獨生活,這個職業是沒有固定勞動時間的,只要醒著就得勞動,如若不然,他就將失去體面的生活。
朏為了工作,睡眠不足、三餐紊亂,即便昏迷了處於無意識狀態,身體還記著交稿的deadline。
他對自己的生活十分草率,冰箱裡什麼都沒有,也未曾有過改善的欲望,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天地裡。
雖然無礙其謀生,但久而久之,社交匱乏、情商低下,真的就可能將他變成只知道沉溺於書本和寫作的「動物」。
幸好,生活給朏安排了一個小小的奇蹟,將陽送到了他身邊。
陽給朏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改變,這些改變正好是他內心所渴望的。改變足夠明顯,朏從一開始「生人勿近」到可以正常地自己出門旅行,原本冷清的家裡有了歡聲笑語;
但改變也是有限度的,《同居人是貓》並沒有將貓的作用理想化,朏的生活還是那麼糙,還是那麼節能、低欲,階層沒有躍升或跌落,過勞的情況也依舊,更沒有像《一條狗的使命》中的貝利那樣幫助主人擺脫單身,甚至根本不能說朏是陽的主人。
如果再讓陽開口,它也許會說:「先說清楚,我們只是同居而已哦!你雖然是個人類,但也太不省心了,如果沒有我,你大概就爛在屋子裡了吧!只要你按時給我吃的,別對我動手動腳,我就勉為其難陪你一下!有我這麼為你操心,你就感謝上蒼吧!」
對朏來說,他真該感謝上蒼:來自另一個物種的生靈願意與他作伴、為他操心,又不勉強他,還讓他免於作繭自縛。
而那些吸著貓的人們,可能就和朏一樣。就是在這與貓咪互動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中地被貓治癒了心靈,對生活重新燃起了動力。從無盡的壓力中看到對未來的希望,活得越來越像一個人。
「你時而在我膝上,時而在我頭頂,但我早已將你的名字,刻進我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