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評價Disco」第一彈嗎?
一年過去了
第二彈要來咯
前情傳送
評價Disco | 來左邊跟我一起勤觀察,在你右邊畫任務單
要相信孩子
從兒童進學校的第一天起
就要善於看到並不斷鞏固和發展
他們身上所有好的東西
——蘇霍姆林斯基
2019年11月27日(中期匯報)
|
2020年12月3日(終期匯報)
一年時間雖然短暫
且遇到了疫情
但關於
幼兒社會性發展表現性評價的研究
我們從未停止
如今,兩年工作室之期已到
是時候向大家分享啦
兩年的時間裡
無論是工作室還是成員們
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變化
一段VCR
我們共同見證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終期匯報仍然在疫情背景下
因此我們採用了「線上」的形式
用騰訊會議和大家「面對面」
接下來,讓我們
細細解讀
第一趴:建立「認識」
你知道什麼是幼兒社會性發展表現性評價嗎?前期我們如何研究?有一些怎樣的機制?
工作室領銜人歐建萍園長和大家一起做了分享。
什麼是「表現性評價」?
我們分成三組,針對不同角度尋找「答案」
查找、搜集了非常多的相關文獻
把他們整理成冊
同時,翻閱了不少相關書籍
作為工具書,裝在資料袋中隨時翻閱
最終我們釐清了概念
有話要說
釐清概念是研究的基礎,工作室的成員們在領銜人歐園長的帶領下自主分組,針對「表現性評價」的三個角度進行文獻的搜集,為後續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趴:「動態」調整
「建立認識」之後,這兩年的時間,我們的工作室在「自行解讀—集體共研—個體內化--反思調整」的循環中不斷前行。
Part.1
任務單指標的「產生」
梳理指標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
任務單中評價內容必須依據表現性評價和教育目標來設定。所以,我們對《社會領域的Pck核心經驗》和《指南》中社會領域期望目標的研究,梳理、歸併。除此之外,我們將評價內容細化設計成三張「幼兒社會性發展表現性評價表」,給予教師「幼兒社會性發展」評價提供參考依據。
指標解讀
教師使用後,我們還針對指標中一些教師有困惑的地方進行指標的再解讀,促使教師不斷建立接納、尊重幼兒個性差異的評價觀,認識到我們每個幼兒都是獨特的個體,並且在開展評價的過程中逐漸樹立起:相信孩子是「有個性、有能力」的信念。
Part.2
專家指引 促使進步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閻水金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施燕
#靜安區安慶幼兒園園長 溫劍青
專家的建議我們也內化於心並對我們的研究之路進行了調整與完善。
那麼具體我們是怎樣實施的呢?
工作室成員們
都「有話說」
第三趴:聚焦「實踐」
工作室共九名教師,如何能讓大家既能相互學習,又能經驗碰撞?實踐過程中又有什麼樣的案例故事?
Part.1
「實踐」機制
輪流
上課制
共研
共讀
Part.2
案例故事
A組
尊重差異 在發現中評價
故事一:任務單使用與修訂
孩子有一百種語言,同一個活動下不同的幼兒會體現出千般不同的表現。怎樣了解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水平?怎樣關注每個幼兒的成長特點?了解他們的差異性和獨特性?
作為評價工具,一張完善的任務單在實踐中能夠給我們提供很大的幫助。
在實踐的過程中,根據使用情況、結合專家建議,工作室成員們也對任務單進行了調整。
調整
任務單
對評價任務單的調整,最終是為了轉變教師的評價觀。我們要更尊重、更相信、更了解孩子,評價不是最終的目標,而是解讀孩子。
B組
活用任務單 評價促發展
故事二:任務單在四大板塊中的使用
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有四大板塊:生活、學習、運動、遊戲。如何將一張任務單活用到所有板塊中呢?工作室成員們也進行了嘗試。
小班生活
中班運動
大班遊戲
通過在一日活動不同板塊中嘗試使用表現性評價任務單,工作室成員們也梳理了以下幾點在運用任務單時需要注意的內容:
要針對評價指南中幼兒表現行為的具體內容來設定任務單。
要通過四大板塊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幼兒行為及事件來進行觀察和解讀。
要便於所有教師可操作的形式進行使用。
C組
評價共同體 家園同參與
故事三:疫情期間家長使用任務單
隨著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一場疫情,工作室將研究推進了家庭中,將家長納入到評價主體中來。家長是幼兒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陪伴者,尤其是在疫情期間。最重要的是,幼兒在家裡的表現是最真實的、最自然的。
但是怎樣的記錄方式更適合家長,怎樣評價能幫助家長更客觀、多元地看待自己的寶貝,是需要我們設計與思考的。
任務單
家長版
首先,工作室成員先對任務單進行了調整,從原本的教師版調整成了家長版,讓家長們在填寫任務單時能夠有目的地去觀察,更加明確記錄的方法,比較客觀地進行評價。
其次,針對如何幫助家長使用任務單,工作室成員也做了詳細的規劃,還為家長做了培訓和指導。
在一次次地與家長交流,分析孩子的問題與現狀,指導他們去使用任務單進行評價後,家長欣喜地發現自己也能理解孩子,知道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在增進親子關係的同時,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也變得更為密切了。
第四趴:研究展望
我們在不斷的實踐和總結中,希望運用表現性評價的方式,能讓教師轉變觀念,提高觀察識別能力,為教師評價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水平給予指導和支持提供依據。
#我們的收穫:任務單3.0
#我們的收穫:動態研究方式
其實在終期匯報的現場,除了工作室的成員,我們還邀請了中期匯報同樣在現場的兩位專家:
華東師範大學 閻水金 教授
華東師範大學 施 燕 教授
研究雖然暫告一段落,但兩位專家也為我們提出了新的展望以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We are on our way……
讓我們,
放慢腳步,仔細傾聽,
蹲下身子,靜心觀察,
帶著愛與喜悅共同感受兒童成長。
觀察、發現、理解、尊重,
做評價的實踐者,
不斷用評價追隨兒童發展,
感受心靈的觸動。
SEE YOU
最後的最後,感謝所有工作室成員:朱嫣、賀年、阮蓓麗、何婷、姚黎、祁倩、曹穎秋、郭瓊豔、顧瑞芳以及成員所在園園長,同時也感謝與會領導、專家以及各位老師。
時刻關注我們
讓評價融入一日生活
更理解孩子
給予他們最合適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