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籍重度失能老年人每人每月補貼600元 2019年10月1日起施行

2021-01-11 閩南網

  針對經濟困難老年人、失能老年人、高齡老年人,北京新出臺三類養老服務補貼津貼

  本月起,北京將針對經濟困難老年人、失能老年人、高齡老年人提供三類養老服務補貼津貼。據測算,預計年發放養老服務補貼津貼約20億元,75萬多名老年人將直接受益。《辦法》自2019年10月1日起施行,首次補貼資金在11月底前發放到位。

  記者從北京市民政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本月起,北京將針對經濟困難老年人、失能老年人、高齡老年人新提供三類養老服務補貼津貼。此項養老服務補貼新政自10月1日起施行,首次補貼資金在11月底前發放到位。據測算,預計年發放養老服務補貼津貼約20億元,75萬多名老年人將直接受益。

  新出臺的《北京市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津貼管理實施辦法》對以前的補貼津貼進行了有效整合,其中,北京戶口且經綜合評估為重度失能的老年人,最高補貼標準為每人每月600元。今後,申請的老年人只需從自身困難、身體失能、年歲高齡三個角度入手,不必考慮其他,一個老年人符合三項條件的可以同時享受三類補貼津貼制度。

  解讀1

  補貼津貼可重複享受嗎?

  可同時申領,但同類型補貼不可重複享受

  市民政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李紅兵介紹,符合條件的具有北京戶口的老年人,目前無論是在居家養老、社區養老,還是已經入住機構養老,均可按照政策規定提出申請,其中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是面向全市60周歲以上的所有老年人,高齡老年人津貼面向全市80周歲以上的所有老年人,首次實現政策全覆蓋。

  李紅兵介紹,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可以同時申領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高齡老年人津貼,就是三項都可以享受。但同類型補貼不可重複享受,由符合條件的老年人自主選擇申請其中一種。

  同類型補貼不重複享受,主要涉及《北京市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實施辦法》規定的生活補貼、護理補貼,因公致殘、離休等福利性生活補貼(津貼)、護理補貼(津貼)條件,見義勇為致殘人員護理補貼、因公致殘返城知青護理費等,申請人可以自主擇高申領。

  另外,對此前享受《北京市困境家庭服務對象入住社會福利機構補貼實施辦法》的老年人,不能重複享受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對其中享受殘疾人兩項補貼的殘疾老年人,本著利益最大化原則,可以一邊享受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一邊享受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

  解讀2

  哪些老年人不用重新申請?

  三種情形老年人,系統直接生成並發放

  需要提醒的是,並不是所有符合此次補貼條件的老年人都需要重新提出申請。

  李紅兵介紹,為方便申請人,申請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的,凡享受北京低保、低收入待遇和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的老年人,除已入住社會福利機構以外的,直接默認其提出了申請,發放補貼至其持有的民政一卡通、計劃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卡中。申請高齡津貼的,對應原80周歲以上及各區已經發過的歷史記錄,進行默認發放至其持有的養老助殘卡中。申請護理補貼的,對持有殘聯發放的殘疾證的老年人,直接默認其提出了申請,發放補貼至其殘疾人一卡通中。

  遇有持兩種卡以上的老年人,按特殊優先原則處理,例如,老年人同時持有「養老助殘卡」「民政一卡通」,系統優先選擇「民政一卡通」。

  以上三種情形老年人不用重新提出申請,由社會福利綜合管理平臺通過老年人預留手機號碼推送養老服務補貼津貼發放通知進行告知,系統直接生成並發放補貼至老年人持有的銀行帳戶。如老年人放棄補貼津貼、更改發放帳戶及其他疑問,可向戶籍所在鄉鎮街道的社會救助或「一門受理」窗口反映,經核實後進行調整。

  綜合來說,需要新提出補貼申請的主要包括:通過老年人綜合能力評估被確定為重度失能的老人,此前未申請過老年人高齡津貼的80周歲以上老年人,以及經濟困難但未申請過低保低收入待遇的老年人。

  解讀3

  新申請老年人如何操作?

  可全程網上辦理,也可就近在街道申請

  據李紅兵介紹,符合條件且需要重新申請的老年人可通過三種方法申請相應的補貼津貼。老年人或委託代理人、監護人可通過智慧型手機、計算機等登錄北京市政務服務網(http://banshi.beijing.gov.cn/)、北京社會建設與民政首頁(http:/mzjgfpt.caservice.cn/mzjwz/)、市民政局微信公眾號(北京社會建設與民政),輸入姓名和身份證號碼後填報申請。

  也可就近在本市任一街道(鄉鎮)民政社保辦事窗口,出示居民身份證,讓其協助登錄申請網絡平臺填寫姓名和身份證號提出申請。此外,還可以在社區或街道(鄉鎮)領取並填寫《北京市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津貼申請表》後,到戶口所在地街道(鄉鎮)社會救助或「一門受理」窗口出示居民身份證或戶口簿原件後提交。

  其中,被評為重度失能的老年人,由社會福利綜合管理平臺自動生成並推送發放護理補貼至老年人在申請評估時填報的指定銀行帳戶。

  需要提醒的是,申請失能護理補貼的老年人需要先進行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評估費用由申請人自付。

  解讀4

  補貼津貼如何發放?

  按月發放,每月月底前發放下月補貼津貼

  李紅兵介紹,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津貼按月發放,每月月底前發放下月補貼津貼。補貼津貼通過統發平臺對接金融機構轉帳,存入申請人在申請時確認的銀行卡金融借記帳戶。

  申請人在提出申請時,可以用已持有的「北京通-養老助殘卡」、「北京通-民政一卡通」、「北京通-殘疾人服務一卡通」、特殊家庭老年人扶助卡、「北京通-第三代社會保障卡」、軍人保障卡中的一個作為養老服務補貼津貼發放的帳戶。需要注意的是,用持有的「北京通-養老助殘卡」作為發放帳戶的老年人,其80-89周歲年齡段的高齡津貼按原居家養老服務補貼發放方式和渠道執行、護理補貼不得提現。

  目前看,補貼發放卡涉及北京農商銀行(「北京通-養老助殘卡」、「北京通-民政一卡通」、特殊家庭老年人扶助卡)、北京銀行(「北京通-殘疾人服務一卡通」、「北京通-第三代社會保障卡」)、中國工商銀行(「北京通-第三代社會保障卡」、軍人保障卡)、中國建設銀行(「北京通-第三代社會保障卡」、軍人保障卡)等四家銀行,為更利於實現金融消費功能特別是有提現需求的老年人,需要按照銀行規定激活金融功能。

  據介紹,首次補貼資金將在11月底前發放到位。李紅兵解釋,鑑於政策執行是上發,即月底前發放下一個月的補貼津貼,因此「11月底前發放到位」具體說來,就是11月底前通過一次或者兩次發放,實現政策實施月的10月份的補發,11月份的當月計發,以及12月的上發,確保年內政策、年內到位、第四季度的補貼津貼一次性全部發完。

  發放渠道

  殘疾、計生家庭、退役軍人、低保低收入發至對應卡

  自主決定用持有的養老助殘卡、民政一卡通、殘疾人一卡通、特殊家庭老人扶助卡、第三代社保卡、軍人保障卡之一作為發放帳戶

  特殊群體外老年人未指定發放卡的,發至養老助殘卡

  提示:為給老年人更廣泛的了解政策和更充足的補貼津貼申請時間,《實施辦法》從正式實施的10月1日起,對延誤申請時間在6個月以內的,實施申請人提交申請後從符合條件的當月起予以計發。也就是說,6個月以內的可以從符合條件的月份起補發,最長可以補發6個月。因申請人自身原因,延誤申請超過半年以上的,從符合條件且提交申請的當月起計發,即嚴格執行政策規定從提交申請的當月開始計算發放(含補發)。(新京報記者 吳嬌穎)

原標題:京籍重度失能老年人每人每月補貼600元

責任編輯:方迪

相關焦點

  • 辦一個養老院,國家有什麼支持政策和補貼?
    2009年1月1日起,北京市養老機構補貼政策從單一補貼改為差異化補貼,失能老人和重度殘疾人運營補貼每月增加100元到200元不等,養老機構星級越高補貼越多,一家養老機構每床位每月最高可獲得1050元補貼。為推進京津冀地區養老服務協同發展,天津市、河北省行政區全域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烏蘭察布市養老機構收住北京市戶籍老年人的,參照本辦法執行。
  • 年滿60周歲的老人「高齡補貼」標準上漲
    2018年11月13日,山東省民政廳、山東省財政廳印發了《關於完善經濟困難老年人補貼制度的通知》(魯民〔2018〕99號),本通知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3年12月31日。根據通知可知,山東省2020年經濟困難老年人補貼對象和標準為: 補貼對象:60-99周歲低保老年人;再搭配韭菜、青紅椒或洋蔥等蔬菜和幾種調味料汁。蒜苗。清洗乾淨。
  • 明年1月1日起施行!
    另外,醫保支付政策、改革承辦招標方式等也有變化,新調整將從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具體內容看這裡↓↓↓記者獲悉,此次調整涉及大病保險合規費用範圍、醫保支付政策、改革承辦招標方式等,新調整將從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南寧市公租房貨幣補貼新政:博士研究生新就業每人每月補貼600元!
    通知指出,為配合招才引才政策實施,對來邕留邕發展的人才給予公共租賃住房貨幣補貼, 碩士研究生(含在職研究生學歷)新就業畢業生每人每月補貼300元,博士研究生新就業畢業生每人每月補貼600元。為讓更多的公共租賃住房輪候家庭和個人享受貨幣補貼的惠民政策,南寧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將延長貨幣補貼申請受理時間, 申請受理截止時間由11月30日延長至12月20日。
  • 年滿60周歲的老人「高齡補貼」標準上漲
    對於提高老年人,國家是有補貼的,那麼,2020年經濟管理困難老年人生活補貼對象是誰?補貼政策標準是多少? 1.2020年山東省經濟困難老年人補助對象及標準 2018年11月13日,山東省民政廳、山東省財政廳下發《關於完善經濟困難老年人補助制度的通知》(2018年第99號),自2019年1月1日起生效,有效期至2023年12月31日。
  • 高齡補貼怎麼領?「發言人」這麼說
    同時,從2019年開始,我們還開展了「福彩圓夢·孤兒助學」行動,對年滿18周歲後在普通全日制本科(專科)院校、高等職業學校等高等院校及中等職業學校就讀的孤兒,按照每人每學年1萬元的標準進行資助,近年來,共資助720名孤兒。問題6:「明天計劃」的資助範圍有哪些?
  • 護理重度失能親人也能領「工資」
    2019年12月,正定縣試點推行長護險這一社會保險制度,讓像王先生父親一樣的重度失能人員享受到了社會保險帶來的溫暖,這樣一來王先生的家庭負擔減少了不少。「照顧父親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現在我還能領到『工資』,真的很感謝有這項好政策。」  王先生除了能領到護理補貼,減輕一家的經濟負擔,他還特別提到長護險對自己照護技能的提升。王先生第一批參加了正定縣長護險技能培訓。
  • 補貼來了!
    大同從2020年1月1日起,大同市城鄉低保標準提高,全市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每人每月平均提高22.1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每人每月平均提高23.8元,補發的低保金將於2020年5月31日前到位。長治長治市公布2020年全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城鄉特困人員供養標準,新標準自2020年1月1日起執行:一、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一)城市低保標準(每人每月)潞州區658元、上黨區624元、潞城區624元、屯留區624元、長子縣580元、壺關縣541元、
  • 事關失能老人養老照料!
    《通知》明確,從2月18日起,分批錯峰啟動長期護理保險失能評定申請;自6月1日起,符合規定的護理相關費用將納入長期護理保險基金支付。此外,《通知》明確了長期護理保險失能評定的申請範圍、申請流程等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通知自印發之日起施行。
  • 廈門市提高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標準 明年1月1日起施行
    為深化「愛心濟困」行動,市民政局、市財政局經市政府批准,印發《廈門市民政局廈門市財政局關於調整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標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昨日,廈門市民政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對《通知》進行詳細解讀。
  • 以工代訓補貼來了 每人每月500元
    我市發放以工代訓補貼來了,每人每月500元。近日,市人社局發布關於組織實施以工代訓補貼工作的通知,實施中小微企業新吸納勞動者以工代訓補貼及困難企業穩崗以工代訓補貼,讓廈門企業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更好地穩定崗位、吸納就業。
  • 困難老年人補貼怎麼領?尊老金怎麼發?看這裡→
    第一、困難老人保障1、對經濟困難高齡、失能老年人補貼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60周歲及以上的失能老年人,按不低於100元/月·人的標準給予護理、服務補貼;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分散供養的特困對象中8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和低收入家庭中60周歲及以上的失獨老年人,按不低於60元/月·人的標準給予護理、服務補貼。
  • 農村70歲老人,每月一般有多少補助?很多惠農補貼,答案來了
    農村老年人在現有社會保障體系下尚不能得到充分的生活保障和養老保險。很多農村老人養兒防老的觀念還是很嚴重,畢竟農村老人在年老的時候,尤其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無論從經濟上還是生活上還是要靠兒女。目前,養老金待遇領取條件為年滿70周歲的農村有戶籍老年人,確定的基礎養老金標準為每月每人150元,各地區之間補助標準不同。
  • 每人每月500元!我市企業以工代訓補貼申領開始,誰能領?怎麼領?戳...
    每人每月500元!我市企業以工代訓補貼申領開始,誰能領?怎麼領?如果認定日期早於2020年5月9日,企業書面承諾自2020年5月9日起仍處於認定時狀態或比認定時狀態更差的,自2020年5月9日至提交書面承諾日期期間享受以工代訓補貼政策;如果認定日期晚於2020年5月9日,自2020年5月9日至認定日期期間享受以工代訓補貼政策。
  • 每人每月500元!金華啟動「以工代訓」補貼,如何申領看這裡→
    每人每月500元!對吸納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離校兩年內高校畢業生、登記失業人員(以就業部門登記為準)就業,並開展以工代訓的中小微企業,可根據吸納人數給予企業職業培訓補貼。補貼標準:每人每月500元,期限最長不超過6個月。市區範圍企業原則上按照一個月期限發放補貼。補貼人數為2020年1月23日至補貼申報日年度實際新吸納人數(以繳納失業保險為準)計算。
  • 石嘴山市為建檔立卡貧困失能老年人購買家庭醫生籤約中醫藥健康...
    按照每人200元的標準,提供個性化的中醫康復、理療等服務建檔立卡貧困失能老年人是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高風險人群。為此,我市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工作要求,全面做好建檔立卡貧困老年人照護服務,降低其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風險,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