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待探究的神秘——螞蝗
作者徐林平
作者徐林平在雲南南臘河
在西雙版納,我最害怕的是馬蜂、螞蟻、螞蝗。前兩種都能要了人的性命。
說說螞蝗吧,不至於要命,可也真是厲害的要命,它能在不知不覺中侵入人的肌膚,緊緊地吸附在人體的各個部位,有滋有味的吸吮著美味的鮮血,它吃飽了,喝足了,挺著自己滾圓的肚子,滿意地打了個嗝,就悄悄地和人們拜拜了,留下的傷口,依然流著鮮血。當人們發現傷口時,肇事者已逃逸得無影無蹤,人們恨啊,恨得咬著牙切齒,可是無發洩對象,心裡窩著莫名的不爽。
記得剛到連隊時,每個禮拜至少有一次要夜間拉練。
有一次拉練快結束時,天剛蒙蒙亮,全連走在老百姓的田埂小道上。突然,走在我們前面的女生班裡暴發出一陣「哎呀」、「媽呀」及哇喇哇喇各種恐怖的尖叫聲,隨即傳來了哭聲。從聲音、動作上判斷,是有人借著晨曦,發現小腿上吸附著許多小螞蝗。有些已經滾落,傷口淌著血,有些還繼續吸附在小腿上。連隊副指導員迅速從隊尾趕到前面,幫一些女生拍打螞蝗,同時指導大家如何驅趕螞蝗。
驅趕螞蝗的最佳辦法是拍打,對著螞蝗狠狠的拍打,螞蝗隨即就縮成一團滾落下來。如果你拉住螞蝗使勁扯,是很不容易扯下來的,而且也容易扯斷,一旦螞蝗被扯斷,它的吸盤(螞蟥的嘴)依然會吸附在體內,容易感染。
這時,全連馬上散開在旁邊幹的稻田裡,都在對著螞蝗拍打拉扯。
我們那時才十六、七歲,剛離開父母,初次遇上這種事,大驚小怪理所當然,恐怖地哭叫也可以原諒。連長和指導員把隊伍帶回連隊後也沒有任何訓斥,可能在他們看來這是最普通不過的小事。
這是我剛到連隊時的一次記憶,也算是知青生涯的一個小插曲。
作者徐林平(右一)和知青在雲南
後來我被調到勐滿公社後,曾經參加了農業學大寨工作隊,我對應的曼粉大隊離開公社機關有近一小時的路程,中間還必須涉過一條河。
有一次已近傍晚,我和公社的財政幹事包龍一起從上曼粉寨子返回公社機關。要過河時,看到河裡滿是傣族婦女在沐浴,而這是我們回機關的必經之路。
雖然,傣族人的男女共浴的習俗對我們是不忌諱的,但是我們兩個小青年要從有那麼多沐浴的傣族婦女中間穿過,多少還是有些難為情的。再說走了近一小時的路程,我們似乎也應該洗個澡再回機關吧。
我們站在河邊稍作商議後便決定,先洗澡再回機關,但不能在這河裡洗啊。從這裡轉彎向東幾十米外還有一條河,河裡碧波清清,河邊綠草蔭蔭,嘿,還真是洗澡的好地方。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下河吧。我們把短褲、挎包往草地上一扔,唯有毛巾是洗澡時要用的就拿在手上,下河了。清清涼涼的河水滋潤著渾身的毛孔,舒服啊,舒服。
作者徐林平與夫人
幾分鐘後,我拿毛巾往脊背上擦,咦,好像感覺不對勁。
「哎,包龍,幫我看看。」
話音未落,「哎,哎,別動,別動,喔喲,有條大螞蝗。」
「快,快。」我把脊背轉向包龍,他迅速趕過來。
由於水的阻力,他在側身時我看到了他的脊背,也斜搭著一條一尺多長的大螞蝗。
「喔喲,包龍,你背上也有一條。」
「不管了,先拔你背上的。」
結果我們兩人側著身子,幾乎是同時幫對方連拍帶打拔掉了背上的大螞蝗。乖乖,好大的螞蝗,呈墨綠色,足有七、八寸長。
「哎,剛才在背上,有一尺多吧。」
「有,有。」
「喔唷不好,你看。」
「喔唷快走,快走。」
你知道嗎,我和包龍幾乎同時看到清澈的河水裡大大小小的螞蝗如同接到了衝鋒號一般,正從四面八方綿綿不絕的向我們包圍過來。我倆急忙狼狽地爬上岸,身上的水滴也不擦(毛巾在河裡來不及拿了),套上短褲準備離開這毛骨悚然的地方。
作者徐林平
突然,兩人又忙不及的褪下了短褲,為啥?原來,短褲放在草地上,短褲裡爬滿了旱螞蝗,足有十幾條。
於是兩人弓著背,撅著屁股,忙不迭地捉起旱螞蝗來,邊捉邊不停地跳著雙腳,因為草地裡的旱螞蝗也開始向我們進攻了。我們需要儘快地捉乾淨短褲上的小螞蝗,同時還得防止草地上的小螞蝗爬上來,必須不停的雙腳跳動。
這副狼狽相啊,如果有電影導演要拍鏡頭,保準一遍通過。
至今我還納悶,兩條河相距很近,傣族老鄉沐浴的河裡竟然沒有螞蝗,我們去洗澡的河裡卻全是螞蝗,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不可思議啊。
事情雖然過去了,但那次洗澡遭遇螞蝗襲擊的記憶無論如何也抹不去。從此我再也不敢在不熟悉的河裡洗澡了。
還有一次,我和好友巖糯去深山老林裡砍樹。出發前,長袖長褲的袖口褲管紮緊,高幫解放鞋的鞋口也紮緊,這樣一來,一般的蟲、蟻、蛇,螞蝗應該不太容易侵襲我們。逐漸進入密林,陽光從縫隙中照射進來,一縷一縷的。外面的天氣應該溫度不低,可在密林裡,完全是兩個世界。透著陣陣涼爽,一路上的汗早已被收幹,我們沿著潺潺流水的山溝,一邊找樹一邊向密林深處進發。許久,走到一塊很大的石頭處,大石頭有半人高,這可是休息的好地方。行,休息休息,喝口水再走吧,我倆手一撐,腳一蹬,上了大石頭,兩人坐在上面休息。
作者徐林平在勐滿公社機關
原始密林中,沒有風,連樹葉都懶懶的不肯搖擺一下,萬籟俱寂,靜得我倆能聽得見自己的心跳。
不知從哪裡傳來輕微的似有似無的沙沙聲,我倆四處張望,沒有發現任何異常,可聲音卻依然存在,似乎還越來越響。
正在疑惑,突然有了驚人的發現,這發現啊,不亞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沙沙聲竟然來自於成千上萬條小小的旱螞蝗,這些小東西,憑著嗅覺,千軍萬馬朝著一個目標殺奔而來,我們坐著休息的大石頭看來是成了它們多久未遇的垂涎之地。
眾所周知,螞蝗前進,前半身往前一弓,後半身往前再一縮,就前進了半截身長的距離,但是不會發出聲響。我們休息的大石頭,就在水溝邊上,水溝裡,到處是枯枝敗葉和溼滑的青苔,我們在大石頭上居高臨下,倒要看看這個西洋鏡。喲,在我們目力所能達到近距離觀測螞蝗的範圍內,遍地都是小小的旱螞蝗,成千上萬的螞蝗。不,應該是更多,更多。它們有規律的重複著一個動作,一弓一縮,前進半截,再一弓一縮,再前進半截,沙沙聲就是這些螞蝗在枯葉上重複一弓一縮這個動作時,枯葉發出的極其極其微弱的聲音。再微弱的聲音,多了就有了前面我們感覺到並聽到了的聲音。很快,螞蝗集團大軍團團圍住了大石頭,前面的正在逐漸進行登高作業,遠距離的後續兵團還在源源不斷地前進,大石頭周圍的螞蝗密度超出了人們的想像力。
作者徐林平回第二故鄉看望當地老鄉(右一)
好囉,螞蝗兵團,我們不奉陪了。我和巖糯跳下大石頭,三步兩步跨上了旁邊的石頭。突然又有新發現了,這時所有的螞蝗也全都停止了前進,它們的上半身都指向天空,似乎在接收某種指令。須臾,所有的螞蝗上半身都轉向了我們轉移到的新的石頭方向,然後步調一致的大兵團行動又開始了。
最後,我們甩開大步,繼續向密林深處進發,把那些作了很多努力,最終還是失去目標的螞蝗大軍留在了原地,它們又該向哪個方向前進呢?
大自然真是神奇,這麼多的螞蝗是如何在短時間內集結到一起的?它們是如何生存的?我不得而知。
我們平時看到的旱螞蝗有個幾十條、幾百條已經不得了了,哪有一下子能看到數千數萬條的,這個原始的體驗我一定要寫出來,我想大概差不多可以申請吉尼斯記錄了。
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神奇、古怪、精靈、神秘,究竟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奧秘呢!!!
作者簡歷:徐林平,1969年下鄉到雲南勐臘水利二團十六連,1970年上調到水利二團團部,1975年抽調到勐臘縣勐滿公社任青年幹事,1979年回滬。現已退休。平時喜歡文學,文章時有發表,並得到知青們的廣泛好評。此篇文章曾選登在《南臘河歲月》一書中。
你看到的光鮮,背後都是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