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甄嬛傳》裡,果郡王出場的時候已經二十五六歲了。古代男人到了這個年紀還不娶妻本就不合常理,更何況果郡王生性浪漫多情,若是這豐富感情沒有寄託,恐怕是要把自己憋壞了吧?然而果郡王一點不著急,還堅定地保持著單身,鍾情於他孟靜嫻、葉瀾依都是不錯的女子,他卻一點都不為所動。
其實,果郡王並非沒有感情寄託,他的心裡一直都有個夢中情人,他對這個女人思慕成狂,不找到和她相似的人,絕不動心。這個女人並不是很多人所猜測的純元皇后,而是唐玄宗曾經的寵妃梅妃。
梅妃生活在唐代,和果郡王並不是同一時期的人,然而果郡王卻通過詩書的記載,對她產生了思慕之情。
梅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她才貌雙全,品性高潔,不僅琴棋詩畫、歌舞樂器樣樣精通,還經常勸唐玄宗要勤於政事,愛護百姓,做一個好皇帝。
除此之外,梅妃還酷愛梅花,她的住所周圍都種滿了梅花,還收集過所有有關於梅花的詩詞,唐玄宗戲稱她為「梅精」。
寫到這裡,可能大家都想到了,果郡王在倚梅園拿到甄嬛的小像時,並未見過甄嬛本人,可他卻鬼使神差地把這張小像當成心愛之物,珍藏起來,或許就是因為梅妃。在浪漫的果郡王看來,這張掛在梅花枝頭的小像,就是梅妃的化身。
果郡王對梅妃的思慕到了什麼樣的地步呢?
別人看美女都是看臉、看身材,段位高一點的看氣質、看思想。然而果郡王卻是看腳。
果郡王第一次見到甄嬛的時候,甄嬛正在赤足戲水,差點掉進湖裡,果郡王出手相救,之後便盯著甄嬛的雙足,以「縹色玉纖纖」的詩句,來誇讚她的雙足之美。
這不免讓我們想起,梅妃也有一個跟腳有關的故事。
有一次唐玄宗宴請自己的兄弟,梅妃在席間幫著助興。薛王醉酒以後,被梅妃的儀態迷住,一時間神魂顛倒,竟然伸出腳來,在桌子底下勾住梅妃的纖纖玉足不放,驚得梅妃用力掙脫,之後就躲進梅閣再也不肯回宴席了。
看來,果郡王獨特的審美也是受了梅妃影響。
緊接著,果郡王又在宴會上看到了甄嬛跳驚鴻舞,他便毫不猶豫的吹笛助興。
要知道這驚鴻舞可是梅妃所創作,而吹笛也是梅妃所擅長的。在被薛王冒犯之前,梅妃在宴席上就是先吹白玉笛,又跳驚鴻舞。所以這裡果郡王吹笛的本意,可能並不是為了幫助甄嬛,而是見到此情此景,想起了梅妃,情不自禁就吹奏起來。
甄嬛跳完驚鴻舞,果郡王還說了一段話:
莞貴人所舞盡得梅妃真傳,當年梅妃作驚鴻舞,被玄宗稱為「梅精」。驚鴻舞本就源起於梅妃,今日小王也算是得觀古意了。
「得觀古意」,這句話看似簡單,實則大有深意,正如敦親王所質問的那樣:你又沒見過梅妃起舞,哪兒來的這些言之鑿鑿啊?
連敦親王都能聽出果郡王這話說得不實誠,其他人還能聽不出來嗎?然而,果郡王從來就不是一個虛偽的人,也不屑於說虛偽的話,他這麼說,只能說明他不僅知道梅妃的故事,更是在腦海中模擬過梅妃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可見他已將梅妃刻入骨髓。
另外,梅妃有一支心愛的白玉笛,而果郡王則終日一管長笛不離身,真是細思極恐。
宴會的最後,華妃為了復寵,念起了梅妃所作的《樓東賦》。有誰注意到果郡王的表情沒?他本來在與身邊的人閒聊,一聽華妃提起《樓東賦》,便立刻轉過頭來聽華妃說話,可想而知,他對與梅妃有關於的一切都十分在意。
由於唐玄宗後來的寵妃楊貴妃是個醋罈子,梅妃被打入冷宮上陽宮,她雖寫下《樓東賦》來表達自己內心的不平,卻從來沒有使過什麼手段去爭寵。如今梅妃的詩詞卻被華妃這樣一個不通詩書、滿身戾氣的人拿來耍手段爭寵,不知道果郡王的心中會作何感想。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巧合,果郡王將甄嬛和自己心中的梅妃的合二為一,所以才對甄嬛念念不忘;在後來的接觸中,又發現甄嬛和梅妃一樣才高八鬥,品性高潔,所以才對甄嬛愛得痴狂。
對了,果郡王的清涼臺有一個侍女叫採蘋,就是後來的瑛貴人,而梅妃的名字就叫江採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