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評選歷史上最有想像力的HIFI品牌,日本的final(曾經的final audio design)一定榜上有名。雖然今天在很多人眼裡final是一個小眾而高端的耳機品牌,但倒退回1974年,它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Hi-End品牌。
1. final的幻想曲
鑽石唱頭
70年代年是否有了Hi-End這個概念?這個我沒有考證,但final推出的第一款產品即使放在今天也絕對符合Hi-End的概念。在那個黑膠的黃金年代,final的創始人高井金盛先生加入了SONY公司,並與 Yoshihisa Mori合作開發出一款特別的MC唱頭,為了追求最極致的聲音還原,這隻唱頭不但使用了獨特的8字形音圈,還採用了自然界硬度最強的物質——天然鑽石作為唱針。這隻特殊的黑膠唱頭就是final幻想曲的開篇。
雖然做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好的MC唱頭,但由於成本太高,即使以黑科技著稱的SONY也認為這種產品無法銷售,無奈之下高井先生向SONY建議改用final這一品牌將其推向市場,而售價則定為50萬日元。1974年的50萬日元是什麼概念,我換算了一下,其購買力大致相當於今天的8,400美元……1974年正是日本高速增長的末期,所以即使定價如此誇張,這款唱頭依舊賣出了200支以上……
此後,final逐漸轉向了系統定製路線,這也是高井先生當年所追求的方向——想獲得最佳的聲音,音響系統中的每一個環節(黑膠唱機/前後級功放/喇叭/避震等)要相互配合,並且最好能根據客人的聽音環境與欣賞品味量身定做。然而定製的成本再加上高井先生天馬行空的創造力,讓這樣一套系統的售價往往高達數千萬日元,然而即便如此,final獨特的聲音美學依舊為它帶來了大批忠實的用戶。
世界上最貴的音箱
如果你認為這只是經濟泡期的瘋狂那就錯了。final作為Hi-End品牌的高峰一直持續到2009年,在這一年裡,高井先生向世人展示了一款從各方面都堪稱極致的作品——Opus 204。
Opus 204是一款帶有final特點的大型號角音箱,搭配配套的電子管放大器,出於降低箱體諧振的目的,外殼採用不鏽鋼製成,內部則充滿高阻尼材料——沙子,因此雖然體積並不十分巨大,但每隻音箱的卻重達800KG,有用戶購買安裝後甚至發生了樓板下陷的窘況。
重量當然並非唯一的問題,連同配套功放在內,Opus 204的售價高達50,000,000日元(海外售價約50萬美元)。在HigherFi網站收錄的世界上最貴音箱名單中,Final Audio Opus 204排名第八。
final audio desgin
2007年,高井先生與SACD規格的創始人之一山口先生共同創建了S'NEXT公司,2009年推出Opus 204後,final轉型為S'NEXT旗下的獨立高端耳機品牌,並更名為final audio design,產品研發由高井金盛先生與時任S'NEXT總裁的細尾滿先生領導的工程師團隊負責。
final audio design的成立標誌著這個曾經的Hi-End品牌進入了一個陌生的領域,final幻想曲也翻開了新的樂章。
第一款耳塞
2009年底,final audio design一下推出了5款不同材質的入耳式動圈耳塞,採用鉻銅腔體的旗艦型號FI-DC1601SC售價高達200,000日元,大約折合當時2,200美元。這在2009年的耳機市場上是什麼概念呢?Jerry Harvey於同年稍早幾個月推出的頂級定製耳塞JH13PRO的售價正好是FI-DC1601SC售價的一半,森海塞爾同年一月發布的HD800已經憑藉1,400美元的售價震驚了全行業……
村正妖刀
雖然有了兩千美金的耳塞作為鋪墊,但是當fianl audio design 2012年發布名為「村正妖刀」的旗艦耳機Muramasa VIII的時候,耳機屆再一次拜倒在高井先生的腳下。這款耳機不但突破性的採用了8mm+40mm雙動圈單元,全不鏽鋼結構更讓重量達到了令人髮指的1.3kg,雖然後期經過改良降低到850g,但依然可以制霸當時的耳機行業。作為fad當年的旗艦產品,這柄「妖刀」的身價也破紀錄的達到了8,000美元,大約是世界上最貴的動圈耳機了。
2. 奢華的背後
今天,不少發燒友都認為final品牌的內涵在於「美」與「奢華」——這當然是看到final產品外觀和售價後最直接的感覺;然而在「美」與「奢華」的背後,final其實是一家由「科技」與「創意」驅動的公司。
材質的運用
從木頭到鑽石、從鉻銅到不鏽鋼、從鎂鋁合金到鈦合金、從樹脂到工程塑料,fianl對於音響設備的材質有著特別的興趣。不同材料有著不同的硬度、密度和共振頻率和導電特性,用於音響設備,尤其音響和耳機的外殼/腔體會有著各自不同的音色,因此我們經常可以在final的同一系列產品線上找到不同材質的組合。例如採用鉻銅腔體的Piano Forte X(金夜壺)擁有豐富的泛音和溫潤的染色,而相同結構不鏽鋼腔體的Piano Forte IX(銀夜壺)音色則更加平衡中正。
自產單元
Hi-End領域深厚的技術積累讓final有能力從振膜開始自行設計和製造動圈耳機單元,後期又通過收購獲得了動鐵單元的研發、製造能力,因此fianl可算是世界上少數能夠同時生產動圈、動鐵單元的耳機廠商。
為什麼要強調自產單元的意義?上文提到過,高井先生始終堅持的一點就是「想獲得最佳的聲音,音響系統中的每一個環節要相互配合」,對於耳機來說單元特性就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環節,而只有自行設計的單元才能最好的滿足設計者的需求。
除了個性化的需求,單元品質也是fianl所考慮的因素之一。以振膜的製造工藝來說,一張平整的薄膜原料,final的工廠只能壓製出一個完整的振膜,而其他工廠為了節約成本,會利用同一張原料製作多個振膜。final為什麼要這麼「浪費」?因為只要經過加壓程序,原來平整的薄膜原料商就會產生極其細微的褶皺,如果繼續使用,那麼這些褶皺就有可能出現在下一個振膜上,這種影響雖然輕微,但對於final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設計師的天堂
有了腔體材料與單元,如何將他們組合在一起才是最考驗功力的地方。final獨特的品牌文化吸引了不少日本著名音響企業的退休設計師,因為在這裡他們可以更加不受束縛的完成自己對聲音的追求。正因為有著這樣的靈魂團隊,我們才能看到看到源源不斷的腦洞式設計。
可換導管設計
final的初代產品FI-DC1601系列採用了獨特的可更換導管設計,細導管可以配合兩種形狀的矽膠套使用,粗導管則可以免耳套直接佩戴,使用矽膠套可以獲得更好的封閉性與更多的低頻,粗導管則可以避免耳套對音質造成的額外改變,讓聲音更加直接和自然。
BAM技術
BAM(Balancing Air Movement)是final最有代表性的一項專利技術,並且應用在了多款動圈、動鐵耳機上,包括我最喜愛的旗艦動鐵耳塞FI-BA-SS。這項技術能夠優化由於單元運動造成的腔體內外的氣壓變化,以幫助耳機獲得更加準確的低頻響應。
同軸結構
同軸單元在音響行業已經有幾十年的應用歷史,然而final卻將這一概念帶入了耳機領域。上文提到的「村正妖刀」Muramasa VIII為了獲得更好的頻率響應使用了8mm+40mm雙單元組合,到了一年後的Pandora Hope X則進一步發展為動鐵單元+50mm動圈單元的同軸結構。
3. final的回歸
2014年發生了一連串事件,S'NEXT的母公司Molex被美國Koch Industries收購,由於市場規模太小,S'NEXT即將面臨被出售的命運。這時高井先生的健康狀況也每況愈下,細尾滿先生就成為了final audio design的接班人。面臨這樣的局面,並懷著對S'NEXT無限的熱愛,細尾滿先生決定和友人一起出資買下S'NEXT。新的S'NEXT不再受到Molex控制,也將工作重心從ODM/OEM項目轉回自有品牌的開發和拓展。
2015年,走上新起點的S'NEXT將final audio design品牌變回曾經的final,以示初心不改……
在這一年的慕尼黑音響展上,final帶來了全新的SONOROUS系列頭戴式耳機。sonorous源自於拉丁文「sonorus」,形容洪亮的聲音。這個系列的外形與Pandora Hope系列極為接近,旗艦型號SONOROUS X同樣採用不鏽鋼+鋁合金材質,單元部分卻低調的選擇了50mm單動圈單元,而標誌性的同軸圈鐵結構則下放到了中端產品SONOROUS VI與IV上。
輕
2016年,final的年度漢字是「輕」。
年初發布的SONOROUS II/III雖然與X同屬一個系列,卻使用了高硬度工程塑料腔體,同等身材比旗艦SONOROUS X減重整整220g,成為了final歷史上最輕的頭戴式耳機。
5月,final發布了多款耳塞產品,除了驚豔的鈦合金3D列印動圈耳塞Lab II外, 極簡造型的F系列動鐵耳塞也吸引了全球發燒友的關注。
4. F系列
設計
從體積與重量上看,F系列的旗艦型號F7200與曾經的妖刀Muramasa VIII形成了極端的對立統一。兩款產品全部採用了不鏽鋼材質腔體,然而1.3kg的重量讓Muramasa VIII成為HiFi史上最重的耳機,F7200卻憑藉區區2g的身材(不包括導線)一躍成為HiFi史上最輕的耳機。7200以下的4100和3100兩款,則使用了鋁合金材料作為腔體,F3100包括導線在內的重量也僅為10g。
直徑5.5mm,重2g是什麼樣的概念?大約就是第一眼看過去,你很難想像出這是一條耳機。正確的佩戴之後,F系列的整個腔體部分可以像齊天大聖的定海神針一樣徹底埋入你的耳道裡。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我們知道,使用一般的動鐵耳塞聆聽音樂,我們聽到的聲音會受到單元之外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分頻器、腔體、導管、濾網、耳套等等,甚至佩戴的深度、外耳道的形狀也會造成聲音的不同。而F系列設計的初衷,就是儘可能降低其他因素的幹擾,讓發聲單元儘可能的接近耳膜,這樣使用者才能感受到來自單元本身的聲音。
這是一個看起來非常簡單的要求,但實現起來卻面臨著各種問題。首先,考慮到外耳道直徑和深度,這款耳塞必須設計的足夠修長。為了儘可能的深入外耳道,一般耳塞會使用較長的導管,但final卻更加極端的選擇了去導管設計,也就是將單元直接放置在耳道的最深處。
這樣的布局提出了兩個挑戰,因為腔體內部空間有限,複雜的多單元結構註定無法使用,同時也很難通過腔體反射來增強耳塞的低頻量感,這樣苛刻的條件給final帶來了相當大的挑戰。
F系列的三款耳機雖然採用了不同材質的腔體,但卻使用了相同的腔體結構和動鐵單元,這顆由final自行設計開發的全頻動鐵單元既保證了F系列耳塞擁有充足的低頻下潛,還賦予了它自然而豐富的音色。
為了讓單元儘可能的接近耳膜,final還為F系列設計了兩款特殊的耳套,包括5種大小的矽膠套和3種大小的海綿套。選擇不同型號的耳套,可以影響單元相對於耳膜的位置。耳套越小,單元離耳膜越近,耳套越大,單元離耳膜越遠。
安裝正確的矽膠耳套最前部應與腔體前濾網幾乎平行,安裝正確的海綿耳套應該完整覆蓋整個不鏽鋼/鋁合金腔體。
F系列的推出,標誌著final的耳塞產品開始採用可換線設計,F7200與F4100都配有瑞士生產的高級MMCX接頭,無論MMCX插頭還是3.5mm插頭都經過了50,000次連結測試,10倍於通常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F7200使用了一條日本潤公社(Junkosha)開發的鍍銀無氧銅耳機線,潤公社並非專業的HiFi廠商,而是一家世界知名的特種線材製造商,其產品多用於海底光纜、航天飛行器、醫療設備、電力系統等對於傳輸速度、傳輸損耗、可靠性有著極高要求的行業。
除final外,Junkosha線材的另一個用戶是曾經位列世界TOP500超級計算機首位的「京」(K Computer)。對於超級計算機系統而言,其內部使用的信號線長度可達數公裡,由於電子在導線內的傳輸速度小於在半導體內的傳輸速度,因此導線性能就成為了限制超級計算機性能的瓶頸之一。為此Junkosha投入了巨額的研究經費,終於開發出符合「京」需求的信號線,而相關技術也被應用在了F7200這條耳機線上。
附件
除了耳塞本身,final還特別設計了一些附件,無形中提升了F系列的使用體驗。例如這個簡單的塑料保護套,它並不是為了防止腔體被劃傷,而是為了防止佩戴F系列的時候外力過大,腔體傷及耳膜的情況發生。
即使線材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降低聽診效應的需求,final依然為用戶提供了兩個可拆卸的耳掛,只需要把頂端的導線嵌入耳掛凹槽,就能夠進行繞耳式佩戴。F系列的耳掛比市面上的同類產品略小,也更加柔軟,可以在降低存在感的基礎上提高佩戴的舒適性。
設計巧妙的便攜矽膠保護套讓每個用過F系列的朋友愛不釋手,類似多層化妝盒的設計可以滿足最苛刻的收納癖的要求,也能在儘量不佔據空間的情況下為耳塞提供充足保護。
佩戴
F系列的佩戴方法與常見的入耳式耳塞無異,只是由於人類的外耳道並非筆直,耳機插入耳道時可能需要左右調整來達到最佳的入耳深度。選擇不同的款式耳套可以帶來不同的佩戴感受,我個人偏愛海綿耳套的體驗。選擇不同型號的耳套則會影響耳塞的入耳深度和與耳道的密封性。final通過模擬人頭測試說明了不同耳套對於聲音的影響。
SS(最小)與LL(最大)兩款矽膠套分別放置在耳道深處與耳道入口處,在高頻部分有著顯著的改變。
密封性的好壞主要影響耳塞的低頻表現
聲音的差異*
F系列的聲音風格如同它的外觀一樣精緻而細膩,它擁有final品牌所傳承的一些特點,但與其他final產品相比卻並不激進,三款耳塞雖然使用相同的結構和單元,但調音方面卻有著一定的差異。
以旗艦F7200為例,它在我所體驗過的單單元動鐵耳塞中算得上是表現相當全面的一款。深入耳道的動鐵單元帶來了解析力方面天然的優勢,由於減少了濾網和腔體反射的影響,瞬態與通透性也非常出色。低頻部雖然談不上強悍,但也有質有量,不會覺得腳軟。中頻部分是final強項,F7200的縱然不及FI-BA-SS那樣嬌豔,卻也頗有幾分小家碧玉的溫婉。不鏽鋼材質的腔體為F7200的中高頻增加了一些明亮的色彩,泛音自然而豐富。
與F7200相比,F4100的聲音顯得更加外向、活躍。後者的中高頻部分更為突出,對女聲的演繹有著獨特的魅力。不少同時對比過三款耳塞的朋友都認為手機直推下F4100的調音風格最為討喜。然而一旦使用AK380,QP1R這樣的專業隨身器材,還是可以發現F4100在聲音密度、信息量和泛音的豐富性上稍遜F7200一籌。
F3100聲音風格更加接近F7200,素質方面同樣略有不及(真的只是略有,畢竟單元和結構是一樣的),考慮到兩者之間超過一倍的價格差距,F3100的性價比是顯而易見的。
當然F系列說到底只是單單元的動鐵耳塞,與其他品牌動輒12、14單元的旗艦產品相比,它在聲音的規模感、動態範圍、兩端延伸等方面依然有著自己的局限。
*試聽使用的參考器材包括:iPhone 6s Plus、Galaxy S7 Edge、Astell&Kern AK380、Questyle QP1R、NuPrime HPA-9、LHLabs Geek Out V2,目前final官方已經為Astell&Kern推出F7200用2.5mm平衡耳機線,相關聽感可以參考下列文章:
Final Audio Design F7200 平衡版解毒 作者:lomo胖紙
FINAL AUDIO F7200耳機平衡版 作者:帥鍋他舅舅
從一副特點鮮明的深度入耳耳塞說開來 作者:曾經是九段
5. 尾聲
從使用天然鑽石的SH-156唱頭到重達800公斤的Opus 204音箱,從可換導管結構的FI-DC1601到深度入耳設計的F7200,final始終在通過技術與想像力的結合去探索聲音的奧秘。有時候人們說它是一個音響行業的奢侈品牌,有時候人們說它是一個充滿黑科技的品牌,有時候人們說它是一個腦洞大開的品牌,有時候人們說它是一個充滿日本工匠精神的品牌……雖然寫了上面這麼多文字,我也沒法說清它是一個什麼樣的品牌,我只知道它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