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器插花 |
提起『花觚』,你會想到什麼?首先可能是,這個字怎麼讀?它的讀音念『孤』,而不是『弧』。接下來的問題應該是,這是個什麼東西?和『花』有關的,是插花的花瓶嗎?
是的,『花觚』是一種花瓶的器型。為什麼叫『觚』呢?『觚』其實是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既是飲酒的容器,又可以作為禮器。圈足,敞口,長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現為喇叭狀。宋代、明代的文人,慕古、摹古之風盛行,『觚』器型優雅挺拔,宋明文人又熱愛插花雅事,因此直接用青銅觚來插花。古拙與鮮豔的強烈對比,使插花作品的藝術性大大提高。這也是當時文人『古器新用』潮流的一個表現,在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陳洪綬的筆下可見一斑。
瓶比花嬌 |
瓷花觚出現於宋元時期,是模仿青銅觚燒制而成的。青銅花觚畢竟是昂貴的古董,存世量又少,所以大量流行的,還是瓷的花觚。由宋至清,從單色釉,到青花,到粉彩,到琺瑯彩,花觚色彩越來越豐富,造型也越來越多樣,甚至瓶上所繪的花,比瓶中的鮮花還要嬌豔。瓷器水平發展到巔峰的『清三代』,就出現了不為插花之用,純粹用作擺設的花器。
酒瓶作花瓶 |
其實和『花觚』一樣,宋代的很多花器,一開始都是酒器。比如玉壺春瓶,本來就是盛酒的酒瓶;再如梅瓶,考古出土以及傳世的各類宋元的梅瓶中,常發現有帶蓋的,或器身有銘文如『醉鄉酒海』、『清沽美酒』等,可以證明梅瓶當時就是作為盛酒容器使用的。南宋詩云:「公餘終日坐閒亭,看得梅開梅葉青。可是近來疏酒盞,酒瓶今已作花瓶。」
除了酒瓶,還有盛水器和食器。比如設於廳堂的大花瓶,造型大多數來自於糧罌食瓶。最能代表士人好尚的花器是插花的小瓶,而花瓶的造型也反映著士人的審美情趣。比如仿古一類的貫耳瓶,琮式瓶,尊式瓶,蓍(注音:shī)草瓶等等。
花瓶作擺設 |
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花道從清朝康雍乾三代開始逐漸衰落。與這個衰落的過程同時,出現了不為插花之用、純粹用作擺設的花瓶。這樣的花瓶在宋代、明代是不存在的,那時的每個花瓶裡都一定有鮮花。而這種不為插花的花器的出現,也正是瓷器本身發展到鼎盛階段的一個結果。
文章中圖片來自網絡,僅作探討使用,不作為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