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特色園區跟蹤調研|中期成果③上海攀登人工智慧高地路徑

2021-01-15 澎湃新聞
【編者按】

2020年,上海集中推出26個面積在3至5平方公裡的特色產業園區,定位「小而美」,瞄準科技前沿和產業高端,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製造等六大關鍵領域核心環節,全力打造產業發展新高地。上海作為中國重要的節點城市,是長三角地區的樞紐,同時還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在當前複雜國際形勢背景下,上海的製造業產業鏈梳理、再造和升級,非常關鍵。

澎湃新聞·智庫報告推出「科技城」系列第一季,追蹤調研上海26個特色園區,探尋上海產業創新升級的可能路徑。  

人工智慧是引領未來經濟社會變革的重要技術,也是主導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之一。自2015年開始,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逐年上升,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人工智慧單一市場,約佔全球市場規模的12%。上海一直非常重視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初步形成了人工智慧生態圈,在張江、徐匯濱江等地形成了若干人工智慧高地,未來需要針對具體問題推出強有力舉措,力爭引領全球人工智慧發展。

一、上海人工智慧發展的三個基本情況

目前,上海人工智慧行業已具備一定市場規模。與其他省市相比,上海人工智慧行業均衡分布的特徵更為明顯,在核心基礎圈、技術開發圈和場景應用圈均有重點企業。這與上海為人工智慧提供重要的場景及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密切相關。

(一)上海人工智慧行業已具有較大的產業規模

整體來說,上海的人工智慧行業已經達到了較大的規模,擁有一批真正具有人工智慧核心技術的龍頭企業和研究機構,並對各行各業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一,上海人工智慧核心企業有千餘家。

據上海市經信委不完全統計,目前上海人工智慧核心企業超過1000家,泛人工智慧企業超過3000家。上海不僅培育了依圖、深蘭、圖麟等一批人工智慧領先企業,而且還吸引國內外人工智慧龍頭企業在滬設立重要的研發基地。如BAT、華為、微軟、谷歌、科大訊飛、雲從等均在上海設立規模較大的研發機構。

第二,上海人工智慧產業產值達到千億級別。

根據2020上海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報告,截至2019年底,上海AI重點領域企業有1116家,其中183家規上企業2018年總產值達到1339.78億元。

第三,上海人工智慧人才達到10萬餘人。

在2019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閉幕式上,上海發布《關於建設人工智慧上海高地 構建一流創新生態行動方案》。該文件提到上海要建設符合人工智慧產業發展需求的人才隊伍,力爭三年使人才規模翻一番,達到20萬人。據領英發布的《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顯示,2017年上海人工智慧領域專業技術人才全國佔比33.7%,超過1/3。

第四,上海已經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平臺型研發機構。

上海期智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等揭牌落地,微軟亞洲研究院、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等穩步運作,強化上海人工智慧基礎科學研究。此外,商湯、儀電等龍頭企業也在上海建設了開放型的功能性研發平臺。

第五,上海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品牌。

上海於2018到2020年連續三年成功舉辦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近千位國內外人工智慧企業領袖、頂尖科學家齊聚演講,500餘家重量級企業、300餘項頂尖產品參展亮相,吸引了全球60多個國家數十萬專業觀眾參與,在業界和全社會形成了廣泛影響,初步打響了人工智慧發展的國際品牌。

(二)上海人工智慧在三個圈層呈現均衡分布態勢

人工智慧生態圈主要包括基礎核心圈、技術開發圈、場景應用圈三個圈層。與北京、杭州、深圳等地不同的是,上海人工智慧生態圈分布比較均衡,在三個圈層均有一定布局,均出現一批代表性龍頭企業。 

圖1  人工智慧創新生態三圈層結構示意圖

表1  上海在人工智慧三大圈層的布局情況

註:表中排名來自於2019年賽迪人工智慧企業百強排行榜;表中企業為總部在上海的人工智慧企業。

1、在人工智慧基礎核心圈,上海AI晶片技術與研發較為突出

基礎核心圈主要包括晶片、傳感器、計算平臺等人工智慧發展所需的基礎硬體設備。

首先,上海人工智慧晶片企業眾多、技術水平較高。

上海依託強大的晶片產業基礎,集聚了一批人工智慧晶片企業,包括西井、瀾起、熠知、富瀚、復旦微電子、新微、安路、晶晨半導體、矽典微電子、肇觀、深迪、酷芯等AI晶片公司。其中,西井、熠知(ThinkForce)等企業是上海培育的原生晶片企業,西井科技在「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展示了自主研發的全球首款嵌入式「片上學習」AI晶片EeepWell,其類腦晶片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此外,平頭哥、寒武紀、地平線等重量級AI晶片企業均在上海有重要的研發布局。

其次,上海在人工智慧數據及計算平臺方面也有若干龍頭企業。

華為和BAT是人工智慧數據的龍頭企業,掌握了大量人工智慧計算所依賴的數據,均在上海設立AI創新平臺或創新中心。不過,在人工智慧基礎核心圈的數據領域,上海並沒有特別突出的本土企業。雖然上海有上海大數據中心和上海數據交易中心,但並沒有依託城市數據集中優勢,培育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數據巨頭。在雲計算領域,上海Ucloud具有較強的行業影響力。Ucloud著重發展雲計算,以在技術及成本上的優勢,降低了AI領域企業的準入門檻。

2、在人工智慧技術開發圈,上海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與自然語言處理等較為突出

人工智慧技術圈是連接人工智慧與具體應用場景的橋梁,通過將基礎的人工智慧理論和技術進行升級和細化,以實現人機互動的目的,其技術主要包括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與自然語言處理、智適應學習技術等。

目前,大部分國內人工智慧技術應用企業集中在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與自然語言處理細分領域。據清華大學數據顯示,計算機視覺、語音技術以及自然語言處理的市場規模佔比分別為34.9%、24.8%和21%,是中國市場規模最大的應用方向。從企業布局角度,據騰訊研究院調查數據,中國46%和22%的人工智慧企業分布在語音識別和計算機視覺領域。同樣,上海人工智慧企業也主要集中在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與自然語言處理兩大細分領域。

第一,在計算機視覺領域,上海企業數量眾多。

上海培育了一批龍頭企業,擁有依圖科技、商湯科技、亮風臺、徑衛視覺、名片全能王、圖漾科技、銀晨科技、奇手科技、versa、好買衣等。據賽迪研究院

《2019賽迪人工智慧企業百強榜研究報告》

,依圖科技位列綜合實力榜第22名,其人臉識別技術兩次斬獲世界級比賽的識別率冠軍。同時,計算機視覺領域的龍頭企業均在上海有研發基地。如海康威視(2019綜合排名第7)、曠視科技(第19)等企業均在上海成立研發基地。據IDC統計,2017年,商湯科技、依圖科技、曠視科技、雲從科技四家企業佔國內市場份額的69.4%,其中商湯科技市場份額為20.6%,排名第一。然而,在計算機視覺的高端領域,美國人工智慧企業在上海的影響力較大,谷歌、IBM、微軟等IT巨頭在高端領域佔有比較大的份額。

第二,在語音識別與自然語言處理領域,上海本土培育龍頭企業較少,但吸引了大批國內龍頭企業設點布局。

科大訊飛(賽迪2019綜合排名第5)在上海有重要的研發基地,思必馳、漢王科技、雲知聲等龍頭企業也在滬設點布局。同時,上海也培育了竹間智能、達觀數據、樂言等有核心技術的語言處理類企業。

3、在人工智慧場景應用圈,上海初步構建了各行業的智能應用小生態圈

人工智慧場景應用主要是面向特定應用場景的需求而形成軟硬體產品或解決方案。目前,人工智慧場景應用主要包括智能醫療、智慧金融、智慧教育、智能安防、智慧交通、智能家居、智慧零售和智能製造等,形成了一個個小的場景應用生態圈。其中,智能安防、智能金融、智能教育和智能醫療是當前發展的主要方向。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2019年AI+安防佔人工智慧賦能實體經濟的50%以上,其次是AI+金融和AI+營銷。由於新冠疫情的爆發,遠程醫療、遠程協同辦公、智慧教育、智能支付等相關的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得以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

圖2  2019年中國AI在實體經濟應用中的產業份額佔比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上海在智能交通、智能醫療、智能金融和智能教育等方面均有一定布局,如智能交通領域的思嵐科技、智能醫療領域的森億智能和聯影、智能金融領域的氪信科技和智能教育領域的流利說等龍頭企業。同時,國內外人工智慧場景應用類龍頭企業,也紛紛在上海設立了研發中心。

(三)上海為人工智慧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上海在全國率先發布兩批人工智慧應用場景建設實施計劃,為上海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應用環境。上海第一批發布了10大人工智慧應用場景的19個具體點位需求和60個人工智慧創新產品,第二批發布了11個人工智慧試點應用場景的19個具體點位需求。同時,國家有關部委和上海市政府啟動建設上海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打造了一批示範項目。上海依託全國首個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致力於發展無人駕駛、AI+5G、智慧機器人,AI+教育、AI+醫療、AI+工業等應用場景。整體來看,上海累計開放場景30個,涉及醫療、教育、製造、交通、文旅、城市管理、司法、金融等累計10多個領域,吸引海外150多家企業、240個解決方案參與。 

表2  上海人工智慧試點應用場景

數據來源: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二、三個特色園區是上海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載體

人工智慧行業對知識、人才等要素的敏感性較強,對商務成本的敏感性較弱。因此,人工智慧企業一般會選擇靠近城市中心的區域。上海人工智慧產業呈「人」字形布局,主要集中於區位較好的區域。張江人工智慧島、西岸智慧谷和馬橋AI創新試驗區是上海人工智慧「人」字形布局的核心載體,不僅位於「人」字形的核心區域,而且在功能與產業組織方面起到核心帶動作用。

三大特色園區分別依託不同的發展優勢,形成了特定的發展路徑,提升了上海人工智慧產業的集中度與顯示度。具體來看,張江人工智慧島與西岸智慧谷均有實力強大的國企支撐,基本完成了硬體設施建設,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相對較快;馬橋AI創新試驗區的開發主體功能相對薄弱,還處於園區硬體基礎設施建設的起步階段,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相對較慢,但具有較大的產業轉化潛力。

圖3  上海人工智慧產業布局示意圖    資料來源:上海市產業地圖

(一)張江人工智慧島高標準推動人工智慧生態圈均衡發展

1、張江人工智慧島產業集聚形態初步形成

張江人工智慧島佔地面積6.6萬平方米,地上總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是上海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產業核心載體之一,也是國內首個「5G+AI」全場景商用示範園區。張江人工智慧島的目標是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人工智慧產業集聚區,成為中國人工智慧最新技術、最高水平的示範應用區。目前,張江人工智慧島已經集聚了90多家企業,有4000多名員工辦公。以張江人工智慧島為核心的張江中區集聚了近1000家人工智慧企業,成為上海人工智慧產業集中、技術領先、創新活躍的區域之一。

2、張江人工智慧島圍繞AI晶片布局生態圈

張江人工智慧島形成了覆蓋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的人工智慧產業集群,在三個圈層的布局較為均衡。島上90多家人工智慧企業或單位種類豐富,不僅有IBM研發總部、微軟人工智慧和物聯網實驗室、英飛凌大中華區總部等跨國企業巨頭,有ADA Health(中德)、齊感科技(中以)、遠景智能(中新)等國際合作項目,也有阿里巴巴上海平頭哥、雲從科技、小蟻科技、匯納科技、黑瞳科技等獨角獸企業,以及同濟大學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等科研院所和張江創業工坊@AIsland、紅杉數字智能產業孵化中心、IBM Wastson Build 人工智慧創新中心。

具體來說,張江人工智慧島主要集中於核心圈的晶片、技術圈的語音識別和計算機視覺、應用圈的智能醫療等細分領域。在核心圈層,島上有上海平頭哥、英飛凌等企業;在技術圈層,島上有雲從科技和小蟻科技等企業,語音識別、視覺識別技術世界領先;在應用圈層,島上有聯仁健康等人工智慧應用類企業。此外,張江人工智慧島上還有人工智慧企業孵化平臺,如微軟AI&IoT實驗室專門為人工智慧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目前選取了三期100多個項目。

在人工智慧應用小生態圈建設方面,張江的人工智慧島不僅推動「AI+行業」發展,而且推動「AI+區域」發展。在AI行業應用方面,張江集團全力打造了AI賦能中心,下設了學校、遊輪、醫藥、公安等AI場景應用賦能平臺。張江集團賦能中心2025年的目標是,形成20家左右以大型企業驅動的開放式創新平臺,打造至少15家以上的獨角獸企業,通過生態的向心力、吸引力,吸引全國、全世界超過50家以上的頭部企業來到張江。在AI區域應用方面,結合上海市首批人工智慧試點應用場景建設,張江集團將各類人工智慧技術與產品在園區進行試驗。如機器人在園區內執行安保執勤,無人機在園區上空飛行巡檢,河道中有無人船和水下機器人在監測水質,裝有智能傳感器的智慧消防、綠植灌溉、智慧路燈、智慧井蓋和智能水務都能各司其職,整個園區動態都能即時反饋至AI智慧中心的大屏幕上,讓管理者通過一塊屏幕即可管理整個園區。此外,張江人工智慧島上建成張江人工智慧體驗中心,構建了AI+家居、AI+校園、AI+醫療、AI+金融、AI+製造、AI+園區等體驗區可以充分享受未來生活,集成70餘家企業、110多個展品展項、近20項技術全國首發。

3、三高優勢是張江人工智慧島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

一是具有強有力的高端產業生態保障。

集成電路、軟體等是人工智慧產業關聯性很強的行業,能夠有力支撐人工智慧企業的發展。張江是全國集成電路產業鏈最完整、規模最大的集聚區,也是全國軟體企業高度集中的地區,能夠為張江人工智慧島企業提供各類業務支撐服務,也能提供各類融合性人才。

二是擁有實力強大的高端開發服務主體。

張江集團是張江人工智慧島的開發運營主體,具有近30年的科技園區開發運營經驗,圍繞開發、專業服務與投資三條主線解決高科技企業碰到的各類難題。針對人工智慧產業,張江集團推出了人工智慧賦能中心與行業分中心,為學校、郵輪、醫藥、公安等場景對接提供專業化的服務。此外,張江集團與龍頭企業共建孵化器、共設投資基金,搭建集創新轉型工坊、創新實驗室、項目實戰空間、應用演進與運營四維一體的人工智慧「能力開放工場」,讓大企業和小企業之間實現聯合創新發展。

三是上海科技創新發展的政策高地。

張江人工智慧島位於張江科學城的核心區域,是國家、上海和浦東政策的聚焦點。島內企業能夠享受到各層級政府關於研發、稅收、租金等方面的政策,島上人才也能充分享受落戶、住房補貼等政策。

(二)西岸智慧谷高度聚焦人工智慧創新生態體系建設

1、西岸智慧谷人工智慧樓宇經濟顯成效

西岸智慧谷位於徐匯西岸核心商務區,是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的舉辦地,佔地52公頃,建築面積120萬平方米。西岸智慧谷目標是形成集總部辦公、國際交流、示範應用、展示體驗、孵化轉化為一體的人工智慧發展平臺、研發與應用示範基地,打造未來上海人工智慧國際總部基地、上海人工智慧產業集聚區和國家人工智慧高地新地標。目前,西岸智慧谷硬體設施基本建成、產業導入成效初步顯現,具有非常高的行業顯示度和集中度。

園區以10億元稅收樓宇——AI Tower西岸塔為中心,集聚了微軟、騰訊、華為、商湯等龍頭企業和上海期智研究院、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等高能級平臺。據統計,AI Tower西岸塔大樓開業當年入駐率達到90%,超3000名員工入駐辦公,樓宇經濟產值可達10000元/㎡。2019年,以西岸智慧谷為核心的徐匯區人工智慧產業集群被列入全國首批4個人工智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之一,並於2020年受國務院表彰激勵。在西岸智慧谷的支撐下,徐匯區人工智慧產業保持快速增長態勢。作為上海唯一入選全國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項目,徐匯擁有人工智慧企業佔全市1/5;人工智慧相關產業總產出佔全市1/3,已連續兩年保持30%高速增長。

2、西岸智慧谷集中於基礎與技術應用領域突破

在人工智慧基礎圈、技術圈和應用圈領域,西岸智慧谷集聚了大批高端人才與企業。上海西岸國際人工智慧中心(AI Tower)就已聚集了6位院士,158位博士;樓內不僅聚集了微軟亞洲研究院(上海)、微軟-儀電人工智慧創新院、阿里巴巴、上海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等人工智慧頭部企業,更有以聯影智能、每步科技、非汐科技等為代表的垂直細分領域標杆企業,將產生卓越的經濟動能。

西岸智慧谷在人工智慧的三個圈層均有布局,相對來說在核心層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在核心圈層西岸智慧谷有阿里巴巴、騰訊、小米、網易等數據類型龍頭企業,也有明略科技等數據計算類企業。在技術圈層,西岸智慧谷有氪信信息等企業。氪信信息是一家利用自有知識圖譜與機器學習等人工智慧技術提供大數據風控解決方案的服務商,為金融機構提供企業級的風控系統和一站式信用服務。在應用圈層,西岸智慧谷有聯影智能醫療、依圖科技和東方網力等企業。聯影智能醫療是將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與安防、金融、交通、醫療等行業應用相結合的人工智慧龍頭企業。東方網力是全球視頻監控管理平臺的提供商,未來將智能小區、城市感知網、安防機器人等代表智能城市發展的產品布局上海。

西岸智慧谷內一批頂級的功能性平臺機構,是其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最大動力,如上海期智研究院、樹圖區塊鏈研究院、信通院華東分院、全球人工智慧高校學術聯盟、微軟亞洲研究院(上海)、微軟-儀電人工智慧學院、上海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等單位。在眾多功能性平臺支撐下,西岸智慧谷全球首棟人工智慧中心樓宇AI Tower形成了功能強大的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公共基礎服務平臺、技術轉化中心,創建國家人工智慧研發與應用示範基地。

3、優越的資源稟賦是西岸智慧谷最大的發展動力

與其他人工智慧集聚區相比,西岸智慧谷起點高、區位好、融合強,是人工智慧企業快速發展的優選之地。

一是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的主辦地。

在2018年首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西岸智慧谷的AI大廈被選定位大會的永久會址,成為上海西岸智慧谷的旗艦項目。至今,西岸智慧谷已承接三次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成為全球人工智慧各類主體、各類人才交流的樞紐,均吸引了大批高端人才在西岸智慧谷集聚。如2018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吸引40餘個國家4萬餘名嘉賓,17萬人次參會和觀展,包括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在內的335位學術界領軍人物、產業界領袖參會發表致辭、演講。

二是具有較好的區位條件。

西岸智慧谷位於徐匯區南部,在內環與中環之間,與中心城區聯繫較為方便,前往上海各個交通樞紐點非常方便,距離上海南站僅有3公裡,可通過中環快速到達虹橋與浦東機場。同時還位於黃浦江河畔,是黃浦江沿岸開發的重點區域之一。

三是具有獨特的文化金融等融合性要素。

園區毗鄰西岸傳媒港、西岸金融城、西岸美術館和西岸藝術中心等,周邊文化與金融要素非常豐富,能夠形成融合型發展態勢,推動人工智慧產業跨界融合發展。西岸傳媒港內有央視、芒果、鳳凰等主體,西岸金融城內也將會入駐龍頭金融機構。這些主體與人工智慧企業很可能形成融合共生發展的氛圍,共同提升西岸的文化科技品質。

(三)馬橋人工智慧創新試驗區瞄準上海人工智慧產業轉化環節

1、馬橋人工智慧創新試驗區處於高起點起步期

2019年,上海市政府發布了《推進上海馬橋人工智慧創新試驗區建設工作方案》,在市級層面打響了馬橋智能發展的發令槍。馬橋AI創新試驗區位於閔行西南靠近松江的區域,總面積15.7平方公裡,是上海26個特色園區中區域面積最大的園區。

馬橋人工智慧創新試驗區包括產業創新發展區和應用綜合實踐區。其中,產業創新發展區規劃面積10.8平方公裡,將通過高標準項目準入和存量資源轉型,孵化人工智慧創新技術,承載人工智慧科技成果,重點發展智能運載系統、智慧機器人、智能感知系統、智能新硬體系統等「四智」產業,孕育若干人工智慧領域獨角獸企業,與紫竹創新創業走廊、吳涇地區轉型實現東西聯動。應用綜合實踐區規劃面積4.9平方公裡,將利用閔行新城部分單元內商業、辦公、住宅、醫療、科研、教育等各類建設用地,圍繞城市管理、社會治理、民生服務等需求,提供豐富的人工智慧應用場景。由於馬橋AI創新試驗區起步較晚,截至目前只有達闥科技、聯東U谷等少數人工智慧龍頭企業落戶。

2、創新試驗區瞄準人工智慧產業轉化環節發力

基於人工智慧產業的高質量要素供給特徵和馬橋的基礎情況,馬橋AI創新試驗區主要利用成本與空間優勢,聚焦於人工智慧的產業轉化環節,與西岸智慧谷、張江人工智慧島形成錯位發展態勢。目前,馬橋AI創新試驗區的產業轉化主要集中在機器人製造環節,把服務型智慧機器人、輕型工業機器人和智能運載系統作為發展的重中之重。

達闥科技是馬橋AI創新試驗區的核心龍頭企業,代表著創新區的發展特點與重點方向。達闥科技已在創新區落戶兩年,擁有一座佔地243畝的智慧機器人產業基地,未來將會帶動機器人製造上下遊企業集聚,形成產業生態鏈。在疫情防控期間,達闥科技的各類機器人起到了重要作用。達闥科技的醫療護理、智能紅外熱成像測溫、巡檢測溫安防、消毒清潔、送藥/送餐、掌上超聲等智慧機器人,構建了全球首座「智能方艙醫院」,並讓人們看到了智慧機器人走入現實的應用場景,這也是2020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的八大「鎮館之寶」之一。

截至2020年12月,馬橋AI創新試驗區的中歐人工智慧創新園已籤約海外項目17個,意向入園企業達到100餘家。

3、空間與文體是創新試驗區發展的重要支撐

一是廣闊的空間成為創新試驗區發展的重要潛力。

上海的土地空間緊缺,產業用地空間決定了前沿產業是否能夠做大做強。馬橋AI創新試驗區有非常多的可用產業用地,完全能夠支撐上海AI產業快速提升規模。馬橋鎮擁有連片成熟的土地資源,試驗區選址範圍土地已全部徵為國有、基本完成動遷。原已批的控規具備了商業、辦公、住宅、醫療、科研、教育、工業等各類建設用地指標,足以滿足試驗區功能的豐富性和業態的多樣性,解決了上海其他區域難以解決的規劃和建設用地指標問題。

二是高能級文體設施為創新試驗區發展增添魅力。

馬橋是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公共體育基礎設施齊全,依託旗忠網球中心、旗忠高爾夫球場等場地,國際賽事層出不窮,受眾面不斷擴大。同時,馬橋擁有養雲安縵酒店、德威國際學校、德閎雙語學校等高端文化設施。這些高能級體育與文化設施對馬橋品質提升與品牌打造非常有益,也能夠與創新試驗區融合共生發展。

表3  三個特色園區在人工智慧各細分領域的布局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三、上海推動人工智慧生態圈升級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上海人工智慧已有較好的行業基礎,並且在張江、徐匯等地形成明顯的集聚態勢,但對照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要求,仍然存在龍頭企業支撐不足、產業轉化效應薄弱、應用場景還需完善、人才支持不夠等問題,需要推出相應的對策舉措,進而推動上海人工智慧產業快速發展。

(一)存在問題

1、行業核心龍頭企業還需進一步培育

第一,上海本土人工智慧企業綜合實力有待進一步提升。根據2019年賽迪人工智慧企業綜合實力百強榜,上海有12家企業上榜,前10強中上海只有螞蟻金服,排名第8位,10-20位中只有商湯科技位列第17;在成長能力百強榜和創新能力百強榜中,前15強中只有螞蟻金服,排名第2位。

圖4  2019年賽迪人工智慧綜合實力百強企業地域分布  資料來源:賽迪2019人工智慧企業百強榜

第二,上海在核心基礎圈的龍頭企業相對不足。

北京擁有百度、京東、小米等網際網路龍頭企業,深圳擁有騰訊、華為、大疆等人工智慧巨頭,杭州擁有阿里巴巴。騰訊、阿里巴巴、百度和華為是核心基礎圈最為重要的數據類及晶片設計企業,其在上海只有一些分支機構。上海成立了大數據中心,但並沒有充分利用大量的城市數據,進一步培育城市數據開發類的龍頭企業。 

第三,上海人工智慧晶片的市場佔有率有待進一步提高。

雖然上海培育了西井等一批AI晶片企業,但總部在上海的AI晶片企業的市場佔有率並不高。據賽迪統計,華為(深圳)、寒武紀(北京)、百度(北京)、地平線(北京)在AI晶片市場佔有率總和超過50%,引領著中國AI晶片市場的發展。

2、產業轉化效應有待進一步擴大

第一,人工智慧行業整體上還處於核心技術研發階段。

雖然部分上海人工智慧企業的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整體依然處於技術研發奠基期。因此,上海人工智慧各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營業收入相對還不是非常穩定,距技術成果的大規模產業轉化還有一定差距。

第二,面向市場消費者的終端製造龍頭企業相對較少。

與電子信息等產業相似的是,上海在關鍵環節的技術水平較高,但面向消費者的終端製造龍頭企業較為缺乏。即使有發那科和達闥科技等機器人製造企業,但企業規模仍然比較小,對於人工智慧產業鏈的帶動效應還不明顯。

3、場景應用的環境還需進一步完善

第一,人工智慧技術與特定行業融合發展的環境還有待進一步改善。

金融、醫療、教育等是人工智慧技術場景最先開始應用,也是市場前景最為廣闊的行業。然而,這些行業受制於部門制度約束,或由於行業內部各主體長期並行運轉,難以有統一的標準設定與數據採集。如在調研過程中某些企業反映,上海人工智慧技術在醫療行業應用的門檻高,各個醫院積極性不高,院與院之間數據打通比較難。又如某些企業創始人談到,上海人工智慧企業的產品及技術在上海醫療、金融等領域的滲透還不夠,與上海醫院、學校等主體的合作還有很大的空間。

第二,人工智慧技術在城市運轉中的應用環境還需進一步開放。

社區、園區、城市交通管理等也是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的重要領域。人工智慧技術在這些領域應用的制度與政策環境,對於人工智慧行業來說也非常重要。上海已經公布了兩批人工智慧應用場景(包括社區、園區、城市管理等),但實際上這些載體對於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還不夠廣泛,對產業帶動效應還不是特別明顯。如雖然張江人工智慧島上有一些智能場景的設置,也有智慧車、智慧路燈、機器人等產品,但島上企業的技術與產品在整個張江科學城的應用還不多,如車路協同試點還未在張江落地。

4、創新生態圈的人才支撐力度還有待加強

第一,上海人工智慧人才整體還有缺口。

對於人工智慧生態圈構建來說,人才是最為重要的要素支撐。整體上,北京依託清華大學形成人工智慧人才生態圈,上海依託上海交通大學形成人才生態圈,深圳依託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形成人才生態圈,但上海人工智慧人才數量相對較少。據統計,上海人工智慧人才規模佔比12.1%,不到北京的一半(28%)。根據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發布的《2020北京人工智慧發展報告》,目前北京人工智慧學者數量超4000人,全國近一半的人工智慧高層次學者在北京。根據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劉印春在2020中關村論壇平行論壇上的講話,北京市人工智慧相關人才近4萬人,佔全國的60%左右。

第二,上海人工智慧研發機構的人才集聚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上海已擁有期智研究院、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復旦腦科學協同創新中心、類腦晶片與片上智能系統平臺、腦與類腦智能國際創新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學認知機器與計算健康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但上海人工智慧研發機構的人才集聚作用還需進一步發揮。根據清華發布的《中國AI發展報告2018》,在全球人工智慧傑出人才最多的高校排行中,中國沒有高校進入前十,上海交通大學僅列第33位,與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華盛頓大學、聖保羅大學等具有一定差距。期智研究院等新興研發平臺剛剛起步,需要在新的運作框架下,吸引更多的國內外人才進駐。

5、上海整體AI品牌效應還需進一步放大

第一,上海還需進一步強化人工智慧集聚區的品牌效應。

只有擁有豐富的產業要素、具備更大的產業規模和更高的產業密度,人工智慧集聚區才能具有非常強的行業品牌效應。雖然上海AI產業已經比較集中,但仍然有不少AI龍頭企業布局在重點產業區之外。張江人工智慧島和西岸智慧谷已經集聚了不少行業要素,但整體規模還是相對有限,要素集聚的規模仍較為有限,產業密度仍需進一步提升。對照全球人工智慧高地目標,張江人工智慧島和西岸智慧谷的人才儲備、研發機構儲備、基礎研究力量儲備仍有一定缺口。同時,兩大特色園區還未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產業協同發展效應還不突出。

第二,國內外產業創新聯動還需進一步加強。

與國內外其他產業熱點區域形成密切聯繫,是提升行業品牌效應的重要基礎。上海AI產業發展迅速,AI企業成長也很快,但本土龍頭企業的全球影響力還相對有限。在上海著力打造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的背景下,上海AI主體還需要進一步增強聯動與影響力,以支撐上海戰略目標的實現。

(二)對策建議

1、加強核心龍頭企業的培育與引進

第一,培育數據領域的龍頭企業。

一方面,繼續引進騰訊、阿里巴巴、百度和華為四大數據類龍頭企業的分支機構,吸引更多功能性數據平臺在上海落戶。另一方面,依託上海市大數據中心,推動城市管理數據分類管理、充分共享和適度開放,培育若干本土數據龍頭企業。

第二,培育AI晶片龍頭企業。

充分藉助上海優越的集成電路行業發展優勢,集中各類政策資源,培育若干家專業的AI晶片龍頭企業。如推動張江人工智慧島服務主體全方位扶持AI晶片龍頭企業,助推企業通過內延式擴展和併購等方式,迅速做大做強。

2、全力推動人工智慧技術轉化規模做大

充分依託上海馬橋AI創新試驗區的空間資源優勢,培育若干面向消費者的終端智能產品製造企業,帶動上下遊企業在周邊集聚,在推動重點區域發展的同時,帶動上海人工智慧進一步發展。一方面,要針對技術轉化及規模化生產的難點,推動現有龍頭企業,如達闥科技等企業增產擴能,迅速提升市場佔有率。另一方面,進一步吸引行業整合能力和帶動性強的人工智慧產品製造企業落地。

3、打造有利於人工智慧企業生產的場景應用環境

第一,積極探索在醫療等領域的人工智慧技術應用。

一方面,鼓勵上海醫療、教育等主體推動數據標準化,為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奠定良好基礎,如鼓勵各家醫院內部及相互之間數據連結。另一方面,充分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張江科學城的數位化管理過程中,在推動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同時實現人工智慧產業的快速發展。

第二,強化上海人工智慧技術與產品在上海智慧城市中的應用。

一方面,鼓勵上海各級政府加大採購人工智慧產品的力度,尤其是同等條件下優先採購上海技術先進、稅收貢獻多企業的產品。另一方面,結合浦東金色中環建設,鼓勵浦東各開發建設主體帶量採購上海人工智慧產品與服務,大幅提升智慧中環的科技水平,尤其是提升「科學之門」等標誌性建築的智能科技含量。

4、加大對於國內外各類人工智慧人才的吸引力度

第一,瞄準人工智慧核心算法等細分環節,吸引國際高端人才團隊,並在落戶、居住、子女教育等給予大力支持。針對海內外人工智慧運營管理類高端人才,在積分落戶方面給予一定支持。

第二,圍繞西岸智慧谷的期智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學等機構,形成上海的高端人工智慧人才圈,並連結全國人工智慧人才圈。

5、強化上海人工智慧全球樞紐功能

第一,進一步強化AI產業集聚與品牌效應。

重點圍繞張江人工智慧島和西岸智慧谷兩大區域,進一步引導各類高端要素集聚,不斷優化集聚區的產業生態,持續擴大張江與西岸的AI品牌效應。

第二,引入海內外高校科研院所或工作室。

與中科院、清華大學等機構聯繫,吸引若干人工智慧科研團隊在上海成立研究中心。並參照深圳與合肥等地經驗,創立新型研發機構管理模式,推動期智研究院做大做強,力爭推動核心技術轉化為獨角獸企業,裂變出眾多擁有尖端技術的人工智慧企業。

第三,打造常態化專業性的人工智慧論壇。

結合世界人工智慧大會舉辦,力爭在西岸智慧谷以固定形式形成常態化專業性人工智慧產業論壇,為全球人工智慧企業展示前沿技術、資源對接等提供機會。

[本文執筆人:張雲偉。課題負責人:張俊、李顯波,課題統籌協調:田春玲,課題組成員:張雲偉、柴宗盛、王琳傑、姜乾之、崔園園、戴躍華、張靚。感謝上海市經信委、上海市開發區協會和禮森(中國)產業園區智庫對本次調研的幫助] 

海報設計:尹惠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26特色園區跟蹤調研|生命藍灣志在生物醫藥產業新策源
    【編者按】2020年,上海集中推出26個面積在3至5平方公裡的特色產業園區,定位「小而美」,瞄準科技前沿和產業高端,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製造等六大關鍵領域核心環節,全力打造產業發展新高地。
  • 26特色園區跟蹤調研|灣區藥港的第二條產業鏈
    【編者按】2020年,上海集中推出26個面積在3至5平方公裡的特色產業園區,定位「小而美」,瞄準科技前沿和產業高端,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製造等六大關鍵領域核心環節,全力打造產業發展新高地。
  • 26特色園區跟蹤調研|機器人產業園在「選種」與補鏈中蛻變
    【編者按】2020年,上海集中推出26個面積在3至5平方公裡的特色產業園區,定位「小而美」,瞄準科技前沿和產業高端,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製造等六大關鍵領域核心環節,全力打造產業發展新高地。
  •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寧波園區在北侖開工
    8月29日,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寧波園區項目開工儀式舉行,這是北侖搶佔創新發展制高點的又一重大成果。為進一步發揮北侖的先進位造業、創新生態、開放共享以及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科技創新資源、人才培養、交流合作等優勢,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侖區人民政府在寧波新材料創製中心原有規劃內容基礎上,擴展升級建設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寧波園區,重點建設「兩院兩基地」,即新材料研究院、生物醫藥研究院、研究生培養基地和新材料中試基地。
  • 科研與智庫成果選題與思考切入點
    1.2 關於智慧圖書館的研究新命題  2011年,在智慧城市研究的基礎上,筆者本著專業的好奇心,嘗試從智慧城市的路徑在全球的科技文獻中查詢了有關智慧圖書館的研究成果,發現在國內外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還處於起始階段,特別是在中國大陸,關於這一命題尚缺乏深入研究的成果。
  • 「人工智慧+教育」怎麼做?上海師大擼起袖子加油幹!
    「線上線下融合教育」「人工智慧+教育」讓學生動起來,讓教學活起來2019年成立「上海師範大學人工智慧教育研究院」2020年獲批「人工智慧」本科新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入選教育部「雙萬計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建設專業這些舉措為「人工智慧+教育」提供了創新的搖籃,上海師大正在加快以學科交叉融合為基礎的知識技術的集成和轉化培養複合創新型人才。
  •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寧波園區項目開工
    中國寧波網訊 昨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寧波園區項目開工。建成後,該園區將聚焦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高新技術成果,為寧波打造「246」萬千億級產業集群提供科技支撐。據了解,該園區是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寧波新材料創製中心原有規劃內容基礎上的擴展升級。園區將重點建設「兩院兩基地」,即新材料研究院、生物醫藥研究院、研究生培養基地和新材料中試基地,圍繞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品種、新技術研究與中試,開展成套製備技術與工藝的開發以及技術轉移、轉化和項目孵化。
  • 2020科技成果直通車(北京站)人工智慧領域項目路演成功舉辦
    10月20日,2020年科技成果直通車人工智慧領域(北京站)項目路演活動在中關村示範區會議中心成功舉辦。活動由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深圳證券交易所聯合主辦,由中國技術交易所承辦。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張木出席活動並致開幕辭。
  • 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調研組到中原智谷調研建設運營和創新創業工作
    2016年運營至今,一直以「服務」核心競爭力,解決園區入駐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和困難,助力創業者茁壯成長。調研組到中原智谷調研建設運營和創新創業工作截至目前,中原智谷累計註冊企業226家,涉及網際網路、物聯網、人工智慧、新材料、3D列印、光通信、節能環保、醫療器械、文化創意等領域。
  • 鄭州市委書記徐立毅出席芝麻街雙創園開園儀式和調研園區
    鄭州市委書記徐立毅出席芝麻街雙創園開園儀式和調研園區 9月17日,在習近平總書記蒞臨鄭州視察鄭煤機集團一周年之際,由鄭煤機老廠區改造提升建設的芝麻街雙創園正式開園。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徐立毅出席開園儀式,並就園區建設進行調研。
  • 上海馬橋AI試驗區舉行人工智慧招商會,首場面向日本企業
    「上海馬橋人工智慧創新試驗區,是上海市主推的26個特色產業園中,面積最大、可盤活土地最多、可打造應用場景最全的『三最』園區,日本的人工智慧尤其是機器人產業,在市場規模、行業應用等方面都是行業翹楚,熱忱歡迎日本企業來閔行投資發展!」
  • 找準定位鍛造長板做強優勢 李強赴金山區和上海化學工業區調研
    市委書記李強昨天圍繞貫徹十一屆市委十次全會精神、謀劃「十四五」發展赴金山區和上海化學工業區開展調研。李強指出,要深刻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和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十一屆市委十次全會部署,緊密結合區域和園區實際,找準定位、鍛造長板、做強優勢,全力謀劃好推進好轉型升級的大文章,在上海打造成為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連結的進程中不斷提升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 湖北大冶華中高端環保裝備產業園區產業發展規劃
    項目思路:中機院www.reportway.org項目組經過充分調研及綜合分析,認為,華中高端環保裝備產業園區以「生態和諧、科技創新、高端智能」為特色,通過優化提升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建生態產業鏈等途徑,不斷推動園區綠色經濟的發展,形成綠色
  • 方惠萍率隊赴上海八號橋集團雲間糧倉文創園調研考察
    12月11日上午,上海市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方惠萍率部分市政協委員和華夏文化經濟促進會會員,赴華夏促進會副會長單位、上海八號橋集團·雲間糧倉文創園調研考察,並座談交流。市政協副秘書長姚卓勻、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主任肖堃濤,市政協委員、上海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副會長、文化部中國文化傳媒集團藝術品評估委員會上海工作站主任陳海波,市政協委員、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舞美系教授李磊;華夏促進會名譽會長袁斌、會長韋源、副會長張純、秘書長張希穩等同志參加。陪同調研考察的還有松江區政協主席劉其龍,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勇。
  • 番禺區圓桌會議共話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發展
    今年8月,廣州市提出舉全市之力推動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打造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會上,區委副書記、區長陳德俊介紹番禺區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發展具有的良好基礎。他指出,番禺擁有華南地區科教和創新資源最為集中的廣州大學城,廣州大學城是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的核心片區,創新資源豐富,有望形成發展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核心引擎;依託大學城片區,番禺在人工智慧和數字經濟方面的布局發展將直接影響到廣州市乃至廣東省在相關領域的發展,番禺區委、區政府將全力建設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廣州大學城片區,努力搶佔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發展高地。
  •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新創意:從上海藍本看新經濟未來十年
    今年7月9日至11日,第三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WAIC)雲端峰會將採用線上活動為主的形式,以「智聯世界、共同家園」為主題,既體現了人工智慧技術、產業和應用全球化發展的趨勢,又表明了AI向善、造福世界的人類共同價值理念。  人工智慧是上海著力發展的三大先導產業之一。去年大會以來,上海人工智慧進一步突破發展,邁上新臺階。
  • 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在華東師大成立 以"引領學習變革 智創教育未來...
    這是一堂全學段打通的個性化浸入式智能學習數學課,每小學生有一臺小小的平板電腦,華東師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研發的人工智慧自適應學習系統正在運行……12月26日,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的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的成立大會上,該研究院以「引領學習變革,智創教育未來」為使命,以人工智慧為動力,促進教育形態和育人模式的變革。
  • 2018年全國金融系統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設優秀調研成果獲獎名單...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根據中宣部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2018年有關調研工作與課題研究的要求和中國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年度工作計劃,中國金融政研會在全國金融系統組織開展了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設調研活動。各金融機構高度重視,積極調動相關力量,廣泛開展了調查研究,經過逐級遴選,優中選優推報了本單位、本系統的優秀調研成果。
  • 國家工信安全中心發布《2020人工智慧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白皮書》
    國家工信安全中心 摘要: 11月21日,中國5G+工業網際網路成果發布會在武漢召開
  • 人工智慧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白皮書發布細分行業形成三大梯隊發展格局
    11月21日,2020中國5G+工業網際網路大會期間,中國5G+工業網際網路成果發布會在湖北武漢舉行,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發布《2020人工智慧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白皮書》指出,我國製造業各細分行業已形成領軍者、追趕者、探索者三大梯隊特色發展格局。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發布《2020人工智慧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白皮書》「當前,人工智慧與製造業融合應用已具備一定的基礎。」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黨委副書記呂堅在會上介紹《白皮書》相關成果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