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先生的詩集《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中寫道:
所謂知己,不就是一把傘麼?
晴天收起,雨天才為你豁然開放。
林東林說:頻繁走動的朋友並不多,但也有那麼幾個,散落在各地,每隔一段,我都會去看看他們。也可以說,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把我送過去,給他們看看。
好朋友之間的聊天通常是沒有主題的,沒有刻意的開頭與結尾,雖然亂七八糟,但卻輕鬆自在。
不用刻意發起話題,不用勸慰,不用接任何話題,不用期許。
消除一切目的,能欣賞彼此的沉默。
有共同喜歡的東西,不需要很多,足以懂梗即可;
可以分享生活趣事瑣事,隨心所欲,不必小心翼翼,自己是否打擾對方;
保持一定的舒適距離,可以好久不聊天,也可以一時聊的火熱,永遠不存在尷尬的氛圍。
朋友之間,不用刻意去聯繫,但是如果哪天剛好想到了一個話題或者有趣美好的事物分享給對方,,突然開始聊天都不覺得尷尬。
哪怕很久很久杳無音訊,但是見了面還能如常嬉皮笑臉打哈哈。
或者久不聯繫,但哪天突然很想念,可以一條信息、一個電話:「朋友好久不見出來吃茶喝酒可好。」
即使相對無言,也能相處一整天。
有需求或者提議可以輕輕鬆鬆說,不必因擔心對方,只是不好意思拒絕而勉強答應自己,從而有心理負擔。
同樣有什麼為難的地方也不必勉強,可以直言:「我不喜歡、不方便、不願意。」
如果被拒絕了,也不會因此背後埋怨或者懷疑這段友情,會知道對方確實有自己的思量。
發了信息對方沒回,不僅不會猜疑對方是不是不想理自己,還能繼續自己一個人唰唰唰十幾條信息霸屏,然後等回復或者不需要等回復。
不需要秒回,因為知道對方一定會回。
不需要費心猜測與拐彎抹角,不需要言辭謹慎,不需要擔心失了聯繫。
日久情愈深,沉默無尷尬。
平素無往來,相處亦默契。
你懂我的笑而不語,我懂你的口是心非。
大概就是彼此之間有心照不宣的留白與空間,也有無需多言的尊重與理解。
或許不能隨叫隨到,但各自忙碌,互相牽掛!
能夠懂得對方的那個點,開心或者不開心的那個點。
可能平常不會很頻繁的聊天,因為彼此都有自己的事情,但是願意和對方分享開心,吐槽煩惱,這就是最舒服的狀態。
從前覺得好朋友就要一直在一起,在對方身邊才可以。後來才發現,不管距離多遠,真正的朋友永遠都不會生疏,不會因為距離而影響友誼!
兩人註定因緣分而相遇,因靈魂而深交,又因為同頻而默契欣喜,即使發現對方都有缺點,卻能彼此保持獨立共生,這一種關係,叫靈魂知交。
所以,最舒服的狀態就是保持著距離,卻又不會太過疏遠,一切都把握得剛剛好。
舒服而自然,就像是另一個自己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