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各位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又見面了,我是和大家一起聊熱劇的小賢,陪你解讀最火影視劇的另一面。喜歡的朋友的歡迎點擊關注一起討論哦!
《十面埋伏》豆瓣評分6.2,這是一部藝術形式承載思想內容,思想內容彰顯文化意蘊,作為符號的形式和體現思想的內容,它們兩者的完美統一,表現出藝術和諧發展的最高境界。創造力和創造性永遠是推動包括電影藝術在內的一切事物傳承、發展和提高的根本動力,而藝術的審美功能則是藝術的生存依據和藝術散發無窮魅力的根本所在。
張藝謀的《十面埋伏》就是用最生動、最鮮活、最能體現電影藝術語言的聲、光、電、畫面情節的諸多特質,來反映一個包含人文精神和真情實感、充滿激情、浪漫並震撼人心的誘人故事。牡丹坊那場舞蹈的聲、色、舞的美侖美勉,線索推進中懸念設置的出人意料和峰迴路轉,竹林武打的逼真效應和打鬥場面的別出心裁,最重要的是情節與內容、情感與人性、畫面與音樂、詩性語言與演員演技相輔相成、相映成趣,特別是結尾的悲壯給人留下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
具有東方文化神韻和強烈民族性的《十面埋伏》,不但為大家奉獻一份精美的文化大餐,豐富了中國影壇,而且還推出了中國電影史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這種大氣派、大手筆、大製作的背後,彰顯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深切的藝術感悟和特立獨行而又縝密執著的探索創造。它不僅使我們感受並領略到當前中國乃至世界電影藝術的魅力,而且拓展我們的想像和思索空間,提高我們觀賞藝術的文化品位。
當然,這種被稱之為商業大片的大製作的本身,無論在運作模式、藝術元素、放映體制或是電影語言的總體效應上都顯現出非同一般的氣象,與國際大片相比沒有絲毫遜色,可以說,它是中國電影走進國際大家庭並與國際影壇接軌的又一部問鼎之作,很具藝術創造性和商業競爭力。
除此之外還有《天下無賊》豆瓣評分7.9, 馮小剛的片子平民化意識較強,題材反映的大多是小人物生存的深層次問題,善於通過平民的生存狀態去挖掘和揭示人性中最本質的東西,如《手機》中的婚外戀,折射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現實生活的快節奏、重負載、多元化帶給人們思想觀念的異化,表現反叛心態下求奇和尋找感官刺激的浮燥生活。又如《甲方乙方》最後那場戲升華出對人的終極關愛,表現人的厚重、善良和博愛。
《天下無賊》描述的是社會上一特殊群體賊,矛盾的展開也是開門見山,特別是傻根這一人物的塑造具有反諷意味和深刻的隱喻性,或者說是具有象徵意義。另外,西藏雪域高原宗教背景所蘊涵的善,還有王薄對於冥錢的對話,這些作為對現實世俗生活的反襯,無不彰顯出人性善與惡之爭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永恆動力他的小人物情結,以小見大、知微見著,平淡中揭示深刻的人性,既符合了大眾的審美心理需求,而且又不失文化水準,因而擁有很多的電影觀眾。
馮小剛的片子雖然拍攝手法不算前衛,創新的東西也不見得很多,鏡頭的運用情節的推進、敘事的風格很少脫離傳統,是現實主義手法。但主題的挖掘、背景的設置、表現的內容上的碎片化以及電影敘事結構則更多地打上時代的烙印,顯示出豐富生活和濃厚的時代氣息。《天下無賊》大量使用廣角鏡頭,還有聲響畫面的衝擊力,比較他過去片子中京腔、京味和室內劇的調侃的格調都有了很大的轉變,無論視角還是把握事物的深刻度以及畫面的調度等方面變得大氣和深厚起來。
就電影語言本身來說,他很善於利用這種寬泛的現實話語氛圍,從歷史的文化積澱中汲取營養(如京味京調、傳統習俗、中國東方文化的資源),從同時的文化心理需求中尋找切入點,電影話語始終游離於主流與邊緣之間,把電影語言的綜合藝術推向一個新高,形成了屬於他的極具鮮明個性的賀歲片風格。
人ー出生,便有了欲望,這種欲望的顯現,使自我與他人紛爭並意圖改造自然。與他人紛爭中形成了脫離歸屬和喪失認同的感覺,有了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愛的煩惱;改造自然,有了孤弱渺小、不堪重負而最終無法抗拒死亡的必然。正像唯意志論哲學的創始人叔本華認為的那樣:人生就是一種痛苦,一個人所感受的痛苦與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強,人就越痛苦,要擺脫痛苦的途徑只有一條,就是拋棄欲求,否定生存意志。而人恰恰就是在這一點上看不透,不能做到相安無事、心平氣和,難以接受「看透、放下、自在"的規勸。
這種註定的人世間的煩惱和矛盾恰好是生產藝術的最好原料和素材。電影《銀蝕》就是形象藝術地反映了人的自身欲望與命運抗爭這麼一個男歡女愛的悲情故事,電影的主線十分明晰,情節也並不複雜,但深刻度足以直抵人性最隱秘的部位。它以銀蝕貫通故事的發展,一頭連接愛的歡愉和偷情的苦惱,揭露世道人心,彰顯出譏諷禮教、嘲弄世俗的反叛精神,另一頭連接死的悲哀和命運的捉弄,表現人性與規則的衝突,透出難於抹殺的社會階層的差異和宿命的無奈。於是,愛和恨、性與欲、情與理、生與死的爭鬥不僅構築成了《銀蝕》這一具體的悲歡故事,而且也在普遍意義上釋了藝術的永恆主題,加之電影聲、光、電、畫面的渲染和鋪陳,人物形象變得更加鮮活、生動,故事情節越發顯得悽美和悲哀,人物命運發展也更加令人關注並過目難忘,思想內容也更具有批判意義並耐人尋味,增強了思想性、藝術性、可視性及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