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書店街實體書店凋零發省思

2021-01-09 華夏經緯網
華夏經緯網   2013-01-24 14:56:13   

    重慶南路一段的書店街,是臺北市重要的文化地標,也是許多人人生旅途中的精神驛站。近年來,在經濟不景氣及網絡書店的夾擊下,這條書店街逐漸「萎凋」。全盛時期,這裡曾經有100多家書店,如今剩下的也就20來家。

    從100多家,到20來家

    重慶南路書店街歷史悠久,清朝光緒初年有名的新高堂書店,是書店街的濫觴。臺灣光復後,世界書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這些大陸老字號的書店紛紛在重慶南路落腳,逐漸聚集成「書店一條街」。上個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是重慶南路書店街的全盛時期,書店、出版社、文具行加起來有100多家。學生開學要買參考書會到書店街,情侶約會也會來逛書店,連臺灣中南部人北上出差,回程前也會到重慶南路把書買齊後才返鄉。

    近年來,隨著臺北市消費人潮向東區轉移,網絡書店的流行,以及經濟不景氣,重慶南路書店街逐漸式微,許多書店歇業或者轉業。重慶南路書店街促進會理事長沈榮裕說,現在重慶南路的出版社都搬到樓上去了,真正在一樓的實體書店僅剩下10多家,甚至連文化圖書公司、大中國圖書公司、東方出版社、正中書局等都寧可把書店收起來,把店面租給咖啡廳、牛排館、日本料理店,因為當房東比賣書更賺錢。

    沈榮裕認為,房租是壓垮書店業者的主因,現存的業者因為抱著對書店經營的熱情,大家都是苦撐。像他自己經營的天龍書局,每個月房租要50萬元新臺幣(下同),他只好空出部分空間改賣咖啡,支撐書店繼續經營。另一老字號三民書局的陳店長表示,網絡的挑戰是實體書店必須面對的潮流,近幾年書店街確實出現經營問題。不過,三民書局店面是自有房舍,狀況還可以。近年來強調「客制化」,從消費者角度思考,提供其它書店沒有的服務和瀏覽體驗,也耕耘出一塊自有市場,未來也會持續專心做好出版圖書本業。

    書價折扣戰,實體書店生存大患

    重慶南路書店街的「萎凋」,讓不少島內民眾起了喟嘆,認為書街的凋零,意味著臺灣愛書人的消減。臺南的大學生鄭皓中說,不論你是否喜歡看書,不論你是否到過臺北市重慶南路書街,聽到書街上又要關閉幾家書店的消息後,心頭總會受到一股惆悵的情緒縈繞。新北市的初中老師林泉利也說,重慶南路書街爆倒店潮,連老店都將結束營業,不免感傷。

    與此同時,有出版業者認為,島內出版管理部門應該借鑑島外經驗,拿出解救辦法。臺灣遠流出版社董事長王榮文認為,臺灣書店要生存,不能只靠業者自立自強,當局可參考島外經驗,立法規定業者應按定價銷售紙本書及電子書,不能無故打折;企業學校等單位也應建立「以書為禮」的風氣,直接向書店採購。

    政大書城負責人李銘輝表示,臺灣書店經營不善,與社會讀書風氣不佳和整體民生經濟低迷有關,問題太盤根錯節,早已不期待當局有所作為。但他也指出,網絡書店可以低價賣出,就可低價買進,若出版業者不訂定統一的批發價,其實也難辭其咎。島內知名獨立書店「小小書房」負責人劉虹風表示,愈演愈烈的書籍折扣戰是實體書店不斷消亡的禍首。折扣戰表面看來是消費者獲益,其實不然。書商為了應付供書折扣,往往把書價墊高。這十年間就出現書價異常的現象,現在一般新書以300元起跳,已找不到200元的新書,書價飆漲就是拜折扣戰所賜。問題是,折扣有時效性,讀者在過了優惠時效後買書就得負擔300元以上的高價。

    引領讀者善變的口味,生存的不二法門

    對於書店街的倒店潮,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長劉維公說,隨著時代轉變,現在幾乎可以「處處是書店」,實體書店業的確面臨嚴峻考驗。不過,他認為「逛書店」仍然具有深厚的人文特質,像重慶南路這樣的書街,也是一個大城市重要的文化象徵,當局不該抱持讓業者「適者生存、自生自滅」的態度,應該協助業者找出一條創新的路。他表示,若業者有任何構想,需要當局協助的部分,他非常願意跟書店及出版業者一起討論。臺北市政府商業處長劉佳鈞表示,聽到重慶南路書街一些店家傳出熄燈號,覺得很可惜。臺灣閱讀環境轉變,短期內要輔導書店街起死回生,並不是那麼容易,但至少要穩住現有店家。劉佳鈞說,市政府產發局對於臺北市的中小企業,可提供租金、僱員等補貼,他們將儘快聯繫業者了解經營困境,並協助取得相關獎勵補助,之後也可協助辦活動,刺激消費意願。

    就在大家紛紛對書店街的沒落扼腕嘆息的時候,臺灣《聯合報》發表了社論,提出了另外一種思考,認為「其實不必為重慶南路書街凋零嘆息」。文章說,近年實體書店關店潮,有幾個主要因素:一是都會重心的東移及捷運帶來的生活圈分散,重慶南路作為書街的集散地位已不如以往。二是大型連鎖書店以至網絡書店的興起,瓜分了傳統實體書店的市場。三是高昂的店面租金,使薄利的書店難以與高消費產業競爭。四是這些書店多半維持傳統式經營,逐漸失去自身特色,也使重南書街失去了原有特殊性。文章說,重慶南路書街的關店潮,也許會讓人感傷,卻不必唏噓。畢竟,重要的是書店和出版商有沒有足夠的警覺和反省,能否持續引領讀者善變的口味。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楊馥戎

共1頁

 

相關文章

   

文化熱點

  更多

文化365

   

編輯推薦

 

文化博覽

 

新聞排行

 

相關焦點

  • 臺北誠品書店敦南店即將關閉,實體書店今年怎麼了?
    2019.11.14,臺北誠品敦南店宣布,由於租約到期,將於2020年5月31日關閉。 這一下,浪潮抵岸碎得面目全非。在文化氛圍濃厚的彼岸,連歷史悠久的誠品書店也無法在這場水逆中倖免。以上羅列的還只是聲勢比較大的幾波浪花,中途還有多少小書店如碎浪傾倒,破裂,無聲無息。在一般老百姓看來,網絡閱讀時代,實體書店關門很正常。
  • 漫步臺北書店街-中新網
    漫步臺北書店街   中新網2月18日電臺灣《旺報》今日刊載大陸遊客黃瓊喻撰寫的文章,介紹其行走臺北書店街的見聞。
  • 臺北重慶南路書店街 打造人文城市風景線
    隨著義務教育的發展,看書、買書的人多了,書街也逐漸吸引了出版社及販售各式書籍、文具產品的書店進駐,群聚效應締造出書店一條街的非凡面貌,全盛時期, 短短數百米林立著上百家書店,櫛比鱗次,連騎樓也有各式書報攤,讓重慶南路成為最著名的「書店街」,臺北的人文也依傍著這條街,開始發光發熱。
  • 臺灣不止誠品一家書店 重慶南路承載臺北百年閱讀記憶
    在它之前,臺北的書香氣更多地飄蕩在牯嶺街與重慶南路,有臺灣讀者說,那時的書店真的有百貨公司的架勢。然而不幸的是,牯嶺書街的繁華已經翻頁,而擁有108年歷史的重慶南路書店街,目前也到了生死存亡之際。「現在重慶南路的出版社都搬到樓上去了,真正在一樓的實體書店僅剩下十多家,甚至連文化圖書公司、大中國圖書公司、東方出版社、正中書局等都把店面租給咖啡廳、牛排館、日本料理店,因為當房東比賣書更賺錢。」重慶南路書店街促進會理事長沈榮裕告訴記者,他自己經營的天龍書局每月房租要50萬元新臺幣(約10萬人民幣),只好空出部分空間改賣咖啡支撐書店繼續經營。
  • 「咖啡+書店」經營模式或是實體書店突破口
    近兩年實體書店慘澹經營的消息不斷傳來,光合作用、季風書園、萬象書店、第三極書局……在全國各地,曾是城市文化地標的實體書店逐漸失去了城市中的位置。然而,一家名為「字裡行間」的連鎖書店,卻悄然開辦了第6家新店。  「字裡行間」為何能夠逆「市」而上?怎樣的經營方式才能讓實體書店重回城市中心?復興書店業又意味著什麼?
  • 臺北誠品敦南店即將關閉,實體書店今年怎麼了
    2019.11.14 ,臺北誠品敦南店宣布,由於租約到期,將於2020年5月31日關閉。這一下,浪潮抵岸碎得面目全非。在文化氛圍濃厚的彼岸,連歷史悠久的誠品書店也無法在這場水逆中倖免。以上羅列的還只是聲勢比較大的幾波浪花,中途還有多少小書店如碎浪傾倒,破裂,無聲無息。在一般老百姓看來,網絡閱讀時代,實體書店關門很正常。
  • 書店,臺北的文化鄉愁
    可在臺北,書店稱得上是一處風景點,而且不需要門票。徜佯臺北街頭,不經意就能與書店相遇,藏身於尋常巷陌的書店,稱得上是臺北的一道人文風景線。從小學到高中,作為被碩大書包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一代學生,我對書其實隱隱有著幾分畏懼,可沒想到,到臺北居然逛了好幾天的書店,樂而忘返。
  • 漂洋過海來看你——臺北獨立書店之旅
    學人君深知實體書店生存之不易,尤其是獨立書店,除了彰顯理想主義情懷外,更要有靈活求生和積極主動的智慧。在交流過程中,學人君儼然成為一名「訓誡人」,頻繁「拷問」友人做書店的意願和思路。「希望你冷靜下來好好想想,並鄭重告誡你:如果你『固執己見』,繼續進行書店開立活動,你將會遇到許多挑戰,你明白了嗎?」顯然這位友人已經做好了面對的準備,希望他一切順利!
  • 臺北人留戀的「精神地標」——漫步臺北重慶南路書店街
    臺北重慶南路的書店街,就是愛讀書的臺北人記憶裡的「精神地標」。不久前去臺北,第一件事就是專程前往重慶南路逛書店,感受這條書店街的文化氣息。 這裡承載著臺北人百年閱讀記憶。重慶南路是臺北市一條重要道路,它位於中正區、共有三段,臺灣總統府就坐落在重慶南路一段122號。重慶南路一段曾聚集臺北百家書店,素有「臺北書店街」的美稱,作為臺北的重要文化地標,這裡承載著臺北百年閱讀記憶。
  • 臺北小調|閱讀主義:串聯街區的獨立書店
    據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陳隆昊介紹,大約十幾年前,溫羅汀一帶就已取代重慶南路書街(今日的重慶南路已成旅館一條街了)成為臺北的新書街,加上2003年成立的溫羅汀書店聯盟,更讓此區廣為人知。大陸、日韓、港澳、東南亞華人讀者均慕名而來。臺北市文化局、大安區公所、臺灣電力公司與許多民間組織也戮力支援各項活動的舉辦。
  • 臺北的書店
    曾任遠流出版公司副總編輯,現任茉莉二手書店執行總監。臺北像個大臉盆,四面環山,淡水河貫穿而過。河左岸是新北市,發展慢些,勉強可類比為浦東;右岸的臺北城伴河而起,由西而東而北而南,不停向外擴展,直到山邊。臺北的書店發展,眾所周知的「書店街」重慶南路,雖說1930年代已算繁華的街廓所在,但除了知名的「新高堂」,書店或恐還不像戰後般密集。
  • 書店凋零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有人評論說,深圳千萬豪宅那麼多,理應容得下一座書店;也有人表示,書店只是書店,不能一味把情懷當作生意。您怎麼看? 優勝劣汰 大勢所趨 剛柔:實體書店的凋零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疫情對書店關閉有一定影響,那是肯定的,但「網絡書店」「網絡閱讀」的興起,才是主要原因。足不出戶,一鍵訂購,就可以買到天下圖書,既方便又省事,這是實體書店無法比擬的。
  • 誠品書店,它讓臺北發了光.
    而書店,則是佇立在這處繁忙機器裡的燈塔。它努力不被時間所侵染,讓人們可以有地方停下來,調整一下呼吸,召回遊離在身外的靈魂。也正因為這樣,才會有那麼多的人,羨慕滿是城品書店的臺北——只有它,可以在你走累的時候,進去歇歇腳,翻翻書,做一會兒真實的自己。
  • 傅月庵:臺北的書店
  • 實體書店和網絡書店 誰更會「賣書」
    北京「蒲蒲蘭繪本館」(Poplar Kids Republic) 圖片來源網絡「老書蟲書吧」(the Book Worm) 圖片來源網絡臺北市東區的老讀者惜別上海書城淮海店 三聯:不會離開淮海路    書城淮海店欲以新業態重返 觀影購書"同一屋簷下"  實體書店腹背受敵  近年來,實體書店受到網絡書店的衝擊太大。一方面,讀者的閱讀習慣在改變,很多讀者都在網上閱讀和購買。
  • 微光燎原|書店|臺北_鳳凰讀書
    自一九八九年成立以來,誠品一向以其精緻的中產階層品味吸引大眾,但對臺灣人來說,「誠品」二字卻不只是書店。無論是在臺中的綠園道誠品店,還是新興的臺北松煙誠品店,去過的人都知道,那是一整棟名叫「誠品」的百貨公司。除了價位偏中高、展店布置更有文創設計風格之外,它在實質上與臺灣的新光三越、SOGO百貨沒有特別大的區別。
  • 「無人」書店續寫臺北二手書店風華
    這家沒有店員的書店由臺北老字號舊書店「舊香居」老闆吳輝康和吳雅慧父女創辦。「我把這家書店看作一個有趣的實驗。」吳雅慧說,「這裡有理想化的部分,考驗我們與客人之間的相互信任。」書店去年6月開始營業,2020年年初書店一度在每周五、周六、周日24小時開放,後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才暫停了24小時營業的舉措。
  • ...省新華書店入駐全省縣級融媒體中心,實體書店入駐知名外賣平臺...
    4月23日,在「多彩貴州 書香高原」系列活動——「浸潤書香 同步小康」4·23世界讀書日主題閱讀推廣活動上,貴州省新華書店入駐全省縣級融媒體中心,實體書店入駐知名外賣平臺入駐儀式正式啟動。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實體書店客流銳減,大量實體書店在門店銷售急劇下滑的形勢下急需探索新的經營途徑。實體書店入駐全省縣級融媒體中心,入駐知名外賣平臺是新華書店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陣地,省新華書店網絡發行能力建設既是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必須之舉,更是守好陣地的必須之舉。
  • 特寫:「無人」書店續寫臺北二手書店風華
    新華社臺北5月15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位於臺北市辛亥路上的一家書店沒有名字,黃色招牌上僅有英文「BOOKS SELF-SERVICE」,意為「書籍自助服務」。大開間的店堂三面都是書架,看上去像收銀臺的小桌上擺著投幣箱,絕大部分時間看不到店員。
  • 去臺北,不能不去的18所書店和兩條書街
    這是一個系列計劃,希望可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全國主要城市的書店索引。嗯哼,今天的內容是臺北的獨立書店,由T貓T整理撰寫。T貓T在去臺北旅行的時候,把目標鎖定在了書店上,6天一共參觀了21家書店,兩條書街和一家圖書館。看完以下圖文,你一定會和我一樣驚嘆臺北書店數量之多,種類之多樣,並悄悄下定臺北書店一遊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