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南路一段的書店街,是臺北市重要的文化地標,也是許多人人生旅途中的精神驛站。近年來,在經濟不景氣及網絡書店的夾擊下,這條書店街逐漸「萎凋」。全盛時期,這裡曾經有100多家書店,如今剩下的也就20來家。
從100多家,到20來家
重慶南路書店街歷史悠久,清朝光緒初年有名的新高堂書店,是書店街的濫觴。臺灣光復後,世界書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這些大陸老字號的書店紛紛在重慶南路落腳,逐漸聚集成「書店一條街」。上個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是重慶南路書店街的全盛時期,書店、出版社、文具行加起來有100多家。學生開學要買參考書會到書店街,情侶約會也會來逛書店,連臺灣中南部人北上出差,回程前也會到重慶南路把書買齊後才返鄉。
近年來,隨著臺北市消費人潮向東區轉移,網絡書店的流行,以及經濟不景氣,重慶南路書店街逐漸式微,許多書店歇業或者轉業。重慶南路書店街促進會理事長沈榮裕說,現在重慶南路的出版社都搬到樓上去了,真正在一樓的實體書店僅剩下10多家,甚至連文化圖書公司、大中國圖書公司、東方出版社、正中書局等都寧可把書店收起來,把店面租給咖啡廳、牛排館、日本料理店,因為當房東比賣書更賺錢。
沈榮裕認為,房租是壓垮書店業者的主因,現存的業者因為抱著對書店經營的熱情,大家都是苦撐。像他自己經營的天龍書局,每個月房租要50萬元新臺幣(下同),他只好空出部分空間改賣咖啡,支撐書店繼續經營。另一老字號三民書局的陳店長表示,網絡的挑戰是實體書店必須面對的潮流,近幾年書店街確實出現經營問題。不過,三民書局店面是自有房舍,狀況還可以。近年來強調「客制化」,從消費者角度思考,提供其它書店沒有的服務和瀏覽體驗,也耕耘出一塊自有市場,未來也會持續專心做好出版圖書本業。
書價折扣戰,實體書店生存大患
重慶南路書店街的「萎凋」,讓不少島內民眾起了喟嘆,認為書街的凋零,意味著臺灣愛書人的消減。臺南的大學生鄭皓中說,不論你是否喜歡看書,不論你是否到過臺北市重慶南路書街,聽到書街上又要關閉幾家書店的消息後,心頭總會受到一股惆悵的情緒縈繞。新北市的初中老師林泉利也說,重慶南路書街爆倒店潮,連老店都將結束營業,不免感傷。
與此同時,有出版業者認為,島內出版管理部門應該借鑑島外經驗,拿出解救辦法。臺灣遠流出版社董事長王榮文認為,臺灣書店要生存,不能只靠業者自立自強,當局可參考島外經驗,立法規定業者應按定價銷售紙本書及電子書,不能無故打折;企業學校等單位也應建立「以書為禮」的風氣,直接向書店採購。
政大書城負責人李銘輝表示,臺灣書店經營不善,與社會讀書風氣不佳和整體民生經濟低迷有關,問題太盤根錯節,早已不期待當局有所作為。但他也指出,網絡書店可以低價賣出,就可低價買進,若出版業者不訂定統一的批發價,其實也難辭其咎。島內知名獨立書店「小小書房」負責人劉虹風表示,愈演愈烈的書籍折扣戰是實體書店不斷消亡的禍首。折扣戰表面看來是消費者獲益,其實不然。書商為了應付供書折扣,往往把書價墊高。這十年間就出現書價異常的現象,現在一般新書以300元起跳,已找不到200元的新書,書價飆漲就是拜折扣戰所賜。問題是,折扣有時效性,讀者在過了優惠時效後買書就得負擔300元以上的高價。
引領讀者善變的口味,生存的不二法門
對於書店街的倒店潮,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長劉維公說,隨著時代轉變,現在幾乎可以「處處是書店」,實體書店業的確面臨嚴峻考驗。不過,他認為「逛書店」仍然具有深厚的人文特質,像重慶南路這樣的書街,也是一個大城市重要的文化象徵,當局不該抱持讓業者「適者生存、自生自滅」的態度,應該協助業者找出一條創新的路。他表示,若業者有任何構想,需要當局協助的部分,他非常願意跟書店及出版業者一起討論。臺北市政府商業處長劉佳鈞表示,聽到重慶南路書街一些店家傳出熄燈號,覺得很可惜。臺灣閱讀環境轉變,短期內要輔導書店街起死回生,並不是那麼容易,但至少要穩住現有店家。劉佳鈞說,市政府產發局對於臺北市的中小企業,可提供租金、僱員等補貼,他們將儘快聯繫業者了解經營困境,並協助取得相關獎勵補助,之後也可協助辦活動,刺激消費意願。
就在大家紛紛對書店街的沒落扼腕嘆息的時候,臺灣《聯合報》發表了社論,提出了另外一種思考,認為「其實不必為重慶南路書街凋零嘆息」。文章說,近年實體書店關店潮,有幾個主要因素:一是都會重心的東移及捷運帶來的生活圈分散,重慶南路作為書街的集散地位已不如以往。二是大型連鎖書店以至網絡書店的興起,瓜分了傳統實體書店的市場。三是高昂的店面租金,使薄利的書店難以與高消費產業競爭。四是這些書店多半維持傳統式經營,逐漸失去自身特色,也使重南書街失去了原有特殊性。文章說,重慶南路書街的關店潮,也許會讓人感傷,卻不必唏噓。畢竟,重要的是書店和出版商有沒有足夠的警覺和反省,能否持續引領讀者善變的口味。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楊馥戎
共1頁
相關文章
文化熱點
更多文化365
編輯推薦
文化博覽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