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之問
還原古人觀察視角和中醫經驗理法的演進。
欄主
憶忘先生,從事臨床工作,研習傳統文化和中醫經典,索求源流,力圖還原古人的觀察視角和經驗及理法的演進。
文字/憶忘 圖片/來自網絡
募穴今注為「是五臟六腑之氣聚集輸注於胸腹部的特定穴」。募集、聚集,為動詞。
【說文】:廣求之也。依光武紀注增之字。從力。
【廣韻】召也。【增韻】招也。【集韻】以財使也。
作動詞通常作廣求、召集之義。如:『招募』、『募捐』、『募款』。荀子˙議兵:『若夫招近募選,隆執詐,尚功利之兵,則勝不勝無常。』
募作名詞:
1.農夫。韓非子˙說林下:『此募,公之故人,公奚不休舍?』
2.職官名。秦置為鄉官,掌聽訟收稅等事情,漢有虎圈募等。
3.簡樸節用的人。明˙張居正˙壽襄王殿下序:『我募也,吾告子以嗇而已。』
《瘧論》:「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原。」
《新校正》註:「全元起本募作膜」。
《歲露論》:「內摶於五臟,橫連募原。」
《百病始生》:「虛邪之中人也……或著於腸胃之募原……」
張志聰註:「膏者藏腑之膏膜,肓者腸胃之膜原」
以上募通膜,為名詞。
《史記·扁鵲傳》:「上古之時,醫有俞跗……訣脈結筋,搦腦髓,揲荒爪幕,湔浣腸胃……」
《說苑》:「俞跗之為醫也,搦腦髓,束肓膜……」
《說文》:「膜,肉間胲膜也。釋名。膜、幕也。幕絡一體也。」
揲荒爪幕、束肓膜,荒幕即肓膜,可見「幕」即「膜」。
《素問·舉痛論》:「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
《四時氣》:「邪在大腸,刺肓之原……邪在小腸者……上衝腸胃,燻肝,散於肓,結於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
《腹中論》:「伏梁,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
《痺論》:「肓者,凡腔腹肉理之間,上下空隙之處,皆謂之肓」「陷下肓膜」,王註:「肓膜謂五藏之間,鬲中之膜也」王冰也是知道的。可見大腸亦以肓為原。
丹波元簡曰:按舉痛論、及全本、太素、巢源,作「膜原」。蓋膜本取義於帷幕之幕。膜間薄皮遮隔濁氣者,猶幕之在上,故謂之幕,因從肉故作膜。其作募者,幕之訛爾。太陰陽明論「脾與胃以膜相連耳」,太素膜作募,知此募幕互誤。
李時珍【奇經八脈考】:募,與膜同。
可見膜通幕、募膜即膜原,包括肓之原(肓膜)和膏之原(膏膜)。現代解剖學的橫膈膜、大網膜,各種繫膜包膜,起著支撐、營養的作用,可以佐證古人這種認識。
而「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取之肓原以散之」意味著膜原是針刺的對象。因此所謂募原,本是幕原的別字,膜原的通假。「膏肓」這個詞,一個叫「膏膜」或「膏之原」,另一稱「肓膜」即「肓之原」,因此原也就是膜。
難經曰:「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藏六府,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所以這就是在說,其實三焦就是膜原,因為原就是膜。而《難經》謂「募穴」,也就意味著「膜穴」,腹募也就意味著「腹膜」。
而《靈樞》「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藏六腑之有疾也。」與《難經》「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也就是一脈相承的在說同一件事。
由此可知五藏六府之募穴,所謂的腹募,其實是腹膜、「膜原」,而《靈樞》曰五藏之膜原結於膏(鬲),六府膜原結於肓(脖胦、肚臍)。素問靈樞對膜的認識,分別稱之為「膏(鬲)之原」和「肓之原」。以鳩尾和脖胦這兩處作為重要的提示。脖胦一穴,已經化為三或五穴,即臍下與臍旁之募穴。
可見古人對於穴位,有著解剖學的依據。
靈素之問:
靈素之問|癉
靈素之問|靈樞官針篇的古針刺手法
靈素之問|繆刺與巨刺的誤會以及真假針灸的荒謬
靈素之問|陰陽容:第三類模型
靈素之問|素問篇目演變
靈素之問|從半夏看漢晉經方藥升量
靈素之問|危險的針刺學標準化
靈素之問|生命力的文化
靈素之問|從惡聞人聲到惡聞木音的製作流程
靈素之問|吃瓜神仙與學者
靈素之問|漫談結構決定功能
靈素之問|胃氣與經脈
靈素之問|三焦名實正義(二)
靈素之問|三焦名實正義(一)
靈素之問|真氣
靈素之問|五行理論概述
靈素之問|長夏的來歷
靈素之問|九卷指代針經的命名
靈素之問|醫經與經方
靈素之問|等價原理與中醫(一)
靈素之問|等價原理與中醫(二)
靈素之問|等價原理與中醫(三)
靈素之問|等價原理與中醫(四)
靈素之問|等價原理與中醫(五)
靈素之問|等價原理與中醫(六)
靈素之問|等價原理與中醫(七)
靈素之問|等價原理與中醫(八)
靈素之問|等價原理與中醫(九)
靈素之問|等價原理與中醫(十)
靈素之問|西漢侍醫李柱國傳(上)
靈素之問|西漢侍醫李柱國傳(中)
靈素之問|西漢侍醫李柱國傳(下)
靈素之問|黃帝 、扁鵲 、白氏醫經三家
靈素之問|略談【內經】的斷代問題
靈素之問|從【靈樞】看針刺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