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4日 08:46 來源:光明日報
參與互動近日,一篇名為《中國精神的墮落,始於教師隊伍的奴隸化》的文章在網上流傳,文章公開抨擊中國教育制度,不少網站將作者署名為資中筠。12月8日,著名學者、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資中筠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上發表聲明,對上述網傳文章予以闢謠,聲明這篇文章純屬冒名。
印象中,這應該不是資中筠第一次就「被發言」「被署名」進行闢謠了。而類似的名人名言被冒充,要麼被移花接木,要麼被斷章取義的現象,在網上比比皆是,眾多名人都有屢屢「躺槍」的經歷。
作家梁文道就曾講過一個故事,因為經常被上圖書腰封,他曾致電出版社,得到的答覆是:「全中國不止你一個人叫梁文道!」如果說這樣的冒充,始於營銷利益的推動,那麼,名人名言的流行,乃至「不辨真假照單全收」的公共話語生態,顯然非經濟利益所能夠全部解釋的,其背後所凸顯出的某種社會心態,更值得辨析。
不管是網上以訛傳訛如資中筠的「發言」,還是被包裝成如「哈佛大學校訓」的勵志語錄,其實都很難讓人明辨是非,更多是迎合了不少人心中的一種既有情緒。大多數人看了這些「大快人心」或是「滋潤人心」的「名言警句」後,只是在那一刻得到了情緒上的快感,轉發、點讚後就隨之拋諸腦後。
雖然很多被偽造的名人之言,其始作俑者已經很難考證。但很多時候,具體是怎樣的話反而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說的。只要是名人,就被視為是為自己代言,至於真假反倒成了第二位。一些人對此現象的一個辯解就是,「反正說的有道理」。然而問題在於,且不說冒名現象對名人名譽權的侵害,一旦撇開話語背後的具體情境,話語本身的合理性就已經大打折扣。甚至一些名人的形象和價值立場就是通過一些被強加的語錄來塑造的。
說到底,不辨真假,推崇「名言」,都與個體價值和獨立人格意識欠缺有著很大的關係。至少一個習慣獨立思考的人,不會輕易陷入那些可疑的名人名言中而不自知。這方面我們的一些教育觀念應該有所反思。有人就稱當下的中學生作文中,可能是虛假名人名言最大的誕生地。這看似只是一種道德上的瑕疵,但其實是思想淺薄和獨立思考欠缺的一種體現。而一離開名人名言,就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的社會整體思想狀況恐怕不容樂觀。
若習慣了仰仗他人的名言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展示自身的存在感,到了最後便也很難說這種被名言表達出的情感到底是否還屬於自己,它只能進一步弱化人的獨立意志和思考能力。不妨說,一個渴望獨立思考的人,一個推崇思考價值的社會,首先就得從辨析和抵制不明來歷的名人名言開始。作者: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