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德方能少妒,和衷才能少爭」,亙古迄今,這是人生的一種大智慧。
人生在世,應該怎麼輕鬆怎麼活,怎麼快樂怎麼過。應該多些謙和,少些爭鬥;多些豁達,少些慾念;多些忍讓,少些計較;多些自省,少些狂傲。
謙和,是一種人格之美,永遠散發著馥鬱之香。為人謙和,平易近人,人必親之;大擺架子,盛氣凌人,人必遠之。
謙和的人,是聰明的人,他能以睿智的目光洞察世界;謙和的人,是謙虛的人,他始終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謙和的人,是寬宏大量的人,他始終能夠諒解別人的小是小非。
謙和少爭,不是明哲保身的逃避現實,而是「讓三分風平浪靜」的睿智;不是苟且偷生的迂腐,而是「真金不怕火煉」的堅貞;不是那種與世無爭的軟弱,而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豁達;不是稀裡糊塗的人生迷糊,而是一種「難得糊塗」的清醒。
因為謙和,才有了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因為少爭,才有了交口傳頌的「六尺巷」;因為「謙和少爭」,才有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和尊重!
忍,是忍以待發,是以小忍成大節。蘇東坡在他的《留侯諞》中說到:「古之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有人所不容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力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敵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蘇東坡在這裡將「豪傑」與「匹夫」在「見辱」之時兩種不同的態度和表現做了鮮明的對比,指出真正的大勇是見辱能忍,不驚不怒。
巴爾扎克說:「謙讓是身體的良心。」野口英世認為: 「謙讓別人就是處世之道。」為人處世的經歷和體驗告訴我們: 「謙和的態度,常會使別人難以拒絕你的要求。這也是一個人無往不利的要訣。」
與人相處,必須放平心態,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再煩,臉上也別忘記微笑;再急,說話也要注意語氣 ;心情不爽,話要少說;心存嗔怒,極力克制。低調做人,你會一次比一次穩健 ;高調做事,你會一次比一次出息。
古人云:「寧得罪君子,也不可得罪小人」。小人多記仇,並且會在關鍵時刻對人落井下石。但是,對於身邊那些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的小人也不用客氣,而應該給予還擊,因為任何人的忍讓都不是無限度的!
有句俗語說:「佛爭一炷香,人爭一口氣。」只因如此,誰都不想讓別人看不起自己,不想讓別人欺負和詆毀自己。
有利益,就有競爭,有競爭,就有人要犧牲。如果競爭中,有人能力不及,又不想放棄就會出現心機。此時就沒有了謙和,只剩下爭鬥和索取。最後兩敗俱傷,害人又傷己!
人生在世,請您謹記:
若要彼此相處好,
自省自律最為高。
人生有種大智慧,
謙和少爭是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