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和少爭,是一種大智慧

2021-02-14 溫暖

 「謙德方能少妒,和衷才能少爭」,亙古迄今,這是人生的一種大智慧。

 

人生在世,應該怎麼輕鬆怎麼活,怎麼快樂怎麼過。應該多些謙和,少些爭鬥;多些豁達,少些慾念;多些忍讓,少些計較;多些自省,少些狂傲。

 

謙和,是一種人格之美,永遠散發著馥鬱之香。為人謙和,平易近人,人必親之;大擺架子,盛氣凌人,人必遠之。

 

謙和的人,是聰明的人,他能以睿智的目光洞察世界;謙和的人,是謙虛的人,他始終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謙和的人,是寬宏大量的人,他始終能夠諒解別人的小是小非。

 

謙和少爭,不是明哲保身的逃避現實,而是「讓三分風平浪靜」的睿智;不是苟且偷生的迂腐,而是「真金不怕火煉」的堅貞;不是那種與世無爭的軟弱,而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豁達;不是稀裡糊塗的人生迷糊,而是一種「難得糊塗」的清醒。

 

因為謙和,才有了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因為少爭,才有了交口傳頌的「六尺巷」;因為「謙和少爭」,才有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和尊重!

 

忍,是忍以待發,是以小忍成大節。蘇東坡在他的《留侯諞》中說到:「古之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有人所不容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力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敵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蘇東坡在這裡將「豪傑」與「匹夫」在「見辱」之時兩種不同的態度和表現做了鮮明的對比,指出真正的大勇是見辱能忍,不驚不怒。

 

巴爾扎克說:「謙讓是身體的良心。」野口英世認為: 「謙讓別人就是處世之道。」為人處世的經歷和體驗告訴我們: 「謙和的態度,常會使別人難以拒絕你的要求。這也是一個人無往不利的要訣。」

 

與人相處,必須放平心態,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再煩,臉上也別忘記微笑;再急,說話也要注意語氣 ;心情不爽,話要少說;心存嗔怒,極力克制。低調做人,你會一次比一次穩健 ;高調做事,你會一次比一次出息。

古人云:「寧得罪君子,也不可得罪小人」。小人多記仇,並且會在關鍵時刻對人落井下石。但是,對於身邊那些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的小人也不用客氣,而應該給予還擊,因為任何人的忍讓都不是無限度的!

 

有句俗語說:「佛爭一炷香,人爭一口氣。」只因如此,誰都不想讓別人看不起自己,不想讓別人欺負和詆毀自己。

 

有利益,就有競爭,有競爭,就有人要犧牲。如果競爭中,有人能力不及,又不想放棄就會出現心機。此時就沒有了謙和,只剩下爭鬥和索取。最後兩敗俱傷,害人又傷己!

 

人生在世,請您謹記:

若要彼此相處好,

自省自律最為高。

人生有種大智慧,

謙和少爭是妙招!

相關焦點

  • 真正的謙和
    我們常將謙和當作是一種態度。我們看一個人怎樣謙和?他很溫順,他講話很小聲,他講話彬彬有禮。我們是以他的posture(姿態、態度)這樣看。有些人的態度很溫柔很溫順,但他的私慾很強,他一定要得到,絕對放不下。但主耶穌所講的謙和是什麼?祂謙謙和和地騎著驢,祂裡面是聽從父的,舍己以至於死,而進入耶路撒冷。「主耶穌騎著驢進入」—「主啊,給我一個謙卑的心事奉禰。」
  • 謙和的人,最有福氣
    謙和是一種姿態,謙和是一種智慧,謙和是一種高貴,謙和是一種胸懷,謙和的人
  • 從來不「爭論」這幾件事情,是一種大智慧
    自己過好自己的生活,能夠不受外界幹擾能夠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一種「大智慧」02不爭「面子」一味的好「面子」,看似好像很有道理,面子上無論多麼「漂亮」,但其實,一個人越「在乎」什麼,就越缺什麼。有時候,沒有能力幹一件事情,硬著頭皮做,也做不好。
  • 一個世上最謙和的人
    「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 12:3)。希奇!這是怎麼一回事?看見不平的事立時動手打人,而且將人打死。看見這一件事就可以曉得摩西的性情是怎樣剛直,怎樣暴烈。如今聖經上竟記載他「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這又怎麼講呢?「極其謙和」的人斷不能動手打人而且將人打死。動手打死人的決不是「極其謙和」的。
  • 謙和清心素食菜品系列欣賞(點心篇)
    親愛的家人們,健康實惠、全家聚餐,我們就來謙和清心素食餐廳!
  • 靜心佛語:寬容是一種境界,人生的大智慧就是修養出一份寬容
    生活,很多時候,就是一種體諒,一種理解。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一樣,如此準確般的發現自己的缺點,那麼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學佛第一個觀念,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你看眾生的過錯,你永遠汙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你每天若看見眾生的過失和是非,你就要趕快去懺悔,這就是修行。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
  • 學會選擇,懂得放棄,是一種大智慧!練瑜伽也一樣!
    學會選擇懂得放棄,是一種大智慧!練瑜伽也一樣!收到兩條留言,一條說:我在做半犁式的時候,感覺呼吸困難,連續幾天都這樣,我想著是不是在背部加一個毛毯要好一點。借這兩條留言,今天和大家來聊一聊:在瑜伽練習中,堅持固然很重要,但是學會選擇,懂得放棄,也是一種智慧。我們總說瑜伽練習貴在堅持,這裡說的堅持更多的是指練習的持續性,是一種大的方向,是指練瑜伽這件事情。但在小的細節在解鎖體式上,過于堅持就成一種執念了。
  • 個性內斂,能力卻勝人一籌的三星座,謙和有禮,大器晚成
    非常踏實的感覺,而且不管是友情還是自己的愛情,金牛座都給人一種細水長流般的感覺,讓人很舒服,感覺金牛座是一個非常值得可靠的人。就是因為金牛座一直喜歡自己這種一成不變的生活,所以金牛座的前期都在積累很多,不管是自己的情感也好,還是說自己的物質基礎也好,金牛座前期就一直在默默地堅持著,默默的努力著,雖然說金牛座的個性比較內斂比較沉穩,但是在能力上面金牛座一向是比別人要高得,金牛座向來謙和有禮,大器晚成。
  • 端莊氣質、溫婉謙和——侯佩岑
    侯主播憑藉著端莊氣質、甜美微笑和知禮才深為自己聚斂了大量人氣,成為臺灣民眾心中溫婉謙和的完美女子。
  • 示弱定律——強者的大智慧
    示弱不是無原則妥協以退為進是一種策略示弱可以讓孩子更獨立心理學原理——示弱定律是在人際交往中,放低自己位置,降低姿態,在他人面前謙虛謹慎的一種態度。通過展示自己弱勢的一面,從而使對方放鬆繃緊的神經,創造一種輕鬆地交流氛圍。示弱作為一種獨特的行為方式,是一種人生智慧和安全之道。東子解析——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教育都是遇事要堅強,要做生活的強者。我們也看到無數成功者,為人們展現的一種強者姿態。
  • 禪宗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開悟,為了得到大智慧
    「禪」的智慧體現在兩個層次,兩個方面,即思維方法、教學方法的小智慧和哲學思想的大智慧。「禪」在思維方法、教學方法、表現方式等方面的智慧俯拾即是,不勝枚舉。禪門有公案1700多條,祖師語錄無數,這些公案和語錄,從最淺顯的層次看,無不充滿了「腦筋急轉彎」的機智和智慧。例如,問:什麼是忠言?答:你娘醜陋。
  • 生性謙和,不喜歡與人鬧矛盾,極為溫和的四大生肖
    生性謙和的人是非常的好相處的,他們的性格非常溫和,非常不喜歡跟人鬧矛盾,就像是下面這幾個生肖,脾氣超好,人緣也是超好。生肖狗屬狗的人是特別善良淳樸的,心有大愛,為人仗義,生性謙和有禮,待人真誠,友好,從不喜歡與人鬧矛盾,是個極為溫和的人,屬狗人非常重情義,把朋友之情看得特別重要,對於屬狗人來說,沒有朋友的生活是無法想像的,所以屬狗人熱衷於結交朋友,對朋友也特別體貼照顧,因此屬狗人有著很好的人緣,走到哪裡都會得到大家的喜愛,也因此會遇到很多貴人,在屬狗人遭遇困境的時候給予很多幫助,屬狗人是非常有福氣的
  • 中華五千年的《易經》,不僅僅是算命風水,更是人生的大智慧
    易經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學寶藏,裡面藏著的不僅僅是風水算命,還深藏著人生的大智慧。易經一共有三部分,易經最早分為:夏代的易學是《連山》,商代的易學是《歸藏》,周代的易學當然就是《周易》。目前《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失傳,我們現在看到的易經也只有《周易》一種了,更是被稱為「群經之首」。
  • 童年陰影《大塊頭有大智慧》,原來一直被我們誤解了!
    童年陰影《大塊頭有大智慧》,原來一直被我們誤解了!相信大家小時候看過不少香港電視劇或者電影吧,像成龍警匪系列的電視劇,劉德華出演的神鵰俠侶等等,都是些膾炙人口的劇,但也有一些讓人匪夷所思的劇,比如《大塊頭有大智慧》就被成為童年陰影。
  • 晏殊和曾國藩的大智慧:藏巧於拙,用晦於明
    與許多名人相比晏殊的仕途可謂是順風順水,這很大程度歸功於他個人的大智慧。據說,皇帝聽說大臣們都熱衷於遊樂宴飲,唯獨晏殊在家閉門讀書,於是破格提拔了他。當皇上問他為什麼不與眾人一同遊樂宴飲時,晏殊誠懇地對皇帝說:「臣並非不愛宴遊集會,只因為沒錢揮霍罷了。」
  • 別把自己當作珍珠,放低姿態是大智慧,有意思的敗犬效應
    這確確實實也是人類心理的真實狀況,心理學上稱之為"敗犬效應",表現的是一種想對處於不利狀況中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的心理狀態。讀過松下幸之助這樣一句話:謙和的態度,常會使別人難以拒絕你的要求,這也是一個人無往不勝的要訣。放低姿態做人是一種大智慧。低姿態往往可以保全自己不受惡人的嫉妒和傷害。
  • 「不言喜、不語悲」——是人性中一種高級的美德,也是大智慧
    把歡喜藏在心中,不過多言語,是人性中一種高級的美德,也是大智慧。正如《菜根譚》中所說:「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身居顯赫時,保持低調,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保護。當你訴苦、抱怨得多了,就難免會陷入一種自憐自哀的境地,最終麻痺了自身,更毀了人生。和我一個同年畢業的朋友,就讀於知名高校,畢業找工作去了三線城市的基層單位,由於自身的不適應環境,整天抱怨,一副天妒英才的模樣,讓人唏噓,這樣持續了好多年,同期的人都立足崗位提升自己,他終因無法適應被部隊淘汰出局。
  • 《道德經》:以柔克剛,才是大智慧
    以柔克剛,是事物的一種規律,也是一種大智慧。不難發現,在《道德經》中老子用水來比喻以柔克剛的道理,因為水是柔軟的,同時也是有力量的,它能適應各種場地,它具有包容萬物的特性,所以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懂得以柔克剛的智慧,往往能化幹戈為玉帛,化解一次次的衝突與爭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