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去年女兒十七歲生日時,給她寫的一封信。時隔半年多再看,十七歲,既是孩子學業和考試壓力最大的時候,也是對生命和未來有最多憧憬的時候。這時的憧憬,是一生中獨一無二的玫瑰色,如同最藍的天空,最翠的山色,最自由高遠的風。做父母的,一方面希望人生如他們所願,一方面忍不住從旁悄悄提醒,因此有了這封信。稍作調整和刪節後,徵得女兒同意發出。信裡所有的不周全和不當之處,都是我個人的理解,僅為拋磚引玉之用。
親愛的女兒:
媽媽終不能免俗,還是寫了一封信給你,以紀念和祝福你的十七歲。
大約在你八歲之前,每年你生日,媽媽都會寫一封信給你。現在你十七歲了,還有一年,你就將離家去上大學,從此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世界的綺麗畫卷將在你面前徐徐展開,而你這支從父母生命中射出的箭,也將飛越彎弓的視野,掠向遠方。
此時,媽媽這支弓遙想著箭的去向,卻不可避免地回憶起了你過去十七年的人生,有太多銘刻在心的細節,如果要寫,一封信可寫不下,那麼只選取兩件吧。
出現在我腦海裡的第一個畫面是你十一歲轉學去世青,開學第一天的情景。那時妹妹將滿一歲,還不會走路,我每天困在家裡照顧妹妹,忙得蓬頭垢面、暈頭轉向,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遑論其他。那天早上七點鐘,你穿好世青的新校服,收拾好所有物品,背好書包,到臥室來跟媽媽和妹妹說再見。我記得妹妹坐在臥室門口地上,仰頭看著你,你低頭對著她微笑,平靜地說:「平寶,姐姐去上學了,下午回來見。」這幅畫面之所以定格在我的腦海,是因為你上幼兒園和小學的第一天,都是媽媽送你到學校門口,用自豪、殷切又不舍的目光緊緊追隨著你的小背影,直到看不見才轉頭離開。而這次則不同,媽媽不光沒有送你去學校,甚至都沒有送你出家門,是你到臥室來跟我道別。從那天起,你愈來愈獨立,生活中不需要爸爸媽媽參與的事情越來越多,你從一個依戀媽媽的孩童走向一個自主的少年,在我看來,那天就是第一步。
第二個畫面是你十三歲時,自己決定一個人去歐洲參加一個夏令營,基於對你能力的了解,我們同意了。出發前爸爸跟你做了細緻的討論和安排,想到了所有可能發生的意外以及應對方法,但是困難在於不是直飛,需要在德國法蘭克福機場轉機,轉機時間只有一個小時左右,法蘭克福機場很大,一個多小時的轉機時間非常緊張,那時我家沒有什麼國際旅行的經驗,更沒有在國外轉機的經驗,你又長得太瘦小了,十三歲看起來卻像八九歲的孩子。一想到你小小的一個人,拖著大箱子在一個巨大的機場的畫面,我就無法不擔心。出發前一晚,我去你房間看你,你對我說:「媽媽,我還是覺得有點緊張。「我聽了這句話心如刀割,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我寫了阿博都巴哈的一句話給你帶著:讓你的心燃燒出熊熊愛火,給所有你身邊的人。對你說:「在旅行過程中,看看有什麼能幫別人做的,當我們幫助別人關心別人時,就不會感到那麼害怕了。」
第二天早上,爸爸送你去機場,我留在家裡,一邊為你祈禱旅行平安,一邊哭,直哭了一上午。那是一場痛徹心扉的痛哭,除了你姥爺去世,這些年來我從沒有那麼哭過。那一次痛哭對媽媽意味著割捨:我完全將你託付給上帝。我接受祂的安排。我從心理上交託了我的孩子。那是我跟你的分離。
由困難之火煉出的金子總是最有分量最閃亮,這次旅行你有很多收穫和成長!回來後,你目光閃亮地對我說:「媽媽,太神奇了,我一路上都在看有誰需要我幫助,卻發現有很多人主動幫我!」
媽媽多次跟你說過,你的成長過程讓父母無限感恩。你是一個早產兒,從懷孕到出生的過程都無比艱辛。從一個重五斤七兩、高四十七公分的孱弱嬰兒——你出生時弱到不會吃母乳、眉毛只長了個影子、出生五天就因產程缺氧住進了兒童醫院新生兒病房——到現在一米六三的個頭,開朗自信、友善謙卑、柔婉堅韌,無論在學業上還是在其他活動領域,都竭盡所能地做到了你的最好,這如何讓我們不感恩?感恩之餘,我們知道,這一切都不是偶然獲得,是信仰的教義保護著你,為你心中追求卓越的種子澆水,讓這顆種子發芽成長。雖然以後毫無疑問你還會遇到困難和考驗,但如果緊執信仰之繩,謙卑恭謹地努力,就能實現你生命的價值。
因此媽媽想跟你談談人的生命目標。目標決定了一支箭飛翔的方向、高度和距離。巴哈歐拉清楚地告訴我們,每個人生命的目的是認知上帝並達到祂的尊前。這個目標在巴哈歐拉的著作裡有不同的表述方式,比如「每個人生來是為了推動文明不斷進步的。」「人從絕對虛無進入存在界的目的是:為世界的改善努力工作,和諧融洽地共同生活。」 「創造人類的目的在於,通過神聖恩賜的贈與,使人類達成至高的美德。」 可以看出,這些表述都是對人生目的這一宏大主題從不同角度的描述。不斷思考這一主題,永遠以此為目標校正你生命的航向,是媽媽對你最殷切的期望。
不過你很快就會發現,也許你已經對此有體會:人並不總是能清楚知道每個階段的目標和選擇。你會有疑問,有猶豫不定,甚至會有偏離的時候,但只要不斷學習,反思,遵循教義生活,就總能回到真理的航道。若從正確的角度看,所有的挑戰、疑問,甚至偶爾的偏離都是不可避免的,都是成長的一部分。
第二個方面,媽媽想跟你談談人的雙重屬性:與生俱來的低級屬性,比如自私、貪婪、嫉妒、憎恨;和經過努力方能顯露的高級屬性,比如仁慈、寬容、超脫、堅定、自律等美德。阿博都巴哈說:「人處於物質的最高級和靈性的最初級——亦即,他是不完美的終點和完美的起點,他處在黑暗的終結和光明的初始。」如果把塵世的生命比作一匹馬,要讓高級屬性成為生命的騎手,主宰這匹馬的方向,而不是由低級卑下的屬性主宰。所以,人的一生,從某個角度看,就是高級屬性與低級屬性不斷角力的過程。低級屬性與肉體的生命緊密相連,無需努力,已經存在。而高級屬性則潛藏於靈魂裡,需要獲取靈性營養,得到真理之光的照耀,才能由潛在變為現實。這也是一個人的精神稟賦和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發展的過程。這場角力曠日持久,持續終生,需要耐心和堅持不懈,沒有速成的捷徑,無法輕易獲勝。不過沒關係,上帝深知人的弱點和不完美,祂有永恆不變的憐憫、慈愛、寬容和幫助,我們總是可以向祂訴說,向祂求助。
認識到這些,你就能以正確的態度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軟弱、無能、懶惰、自私、貪婪、嫉妒、憎恨、以自我為中心等低級屬性的表現,既不因為自己的不完美而陷入負罪感的泥潭,甚而氣餒,停滯不前;也不急於求成,而是著眼於每一天付出的真誠努力。有這樣的認知,不論遇到外界的什麼風雨,內心的篤定都將帶你識別方向,走出迷霧和泥潭。
第三個方面,媽媽想跟你談談愛情和婚姻。不過這個題目太豐富了,此刻媽媽無意跟你深入展開。我會推薦一兩本書給你,等你有時間時閱讀。媽媽在這裡想對你說的,有一個忠告和一點期待。
一個忠告是:在戀愛和婚姻關係中(其實是在所有的關係中,只不過在戀愛和婚姻關係中尤為突出),保持自己的獨立、平等和尊嚴,同時也維護對方的獨立、平等和尊嚴,至關重要。這和雙方適度、健康的依戀並不矛盾。生活是非常複雜的平衡,處理好這三個方面,又不減損雙方健康、適度的依戀,並不容易,而且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對此應有警醒之心,永遠不要以犧牲這三個方面中的任何一方面為代價,來維持一段關係。
你的戀愛婚姻除了是你自己的事,也是我們家庭的重要事務,因為你未來的丈夫也是我們家庭的一員。當你在以後的人生中遇到適合的男子,雙方有以婚姻為目的深入交往的意願時,我和爸爸期待你及時把他介紹給我們全家。同樣地,你也應該認識他的家人,將你們的交往置於家庭背景下,這樣會有助於加深你們彼此的了解,並能在需要時獲得父母的忠告與建議。
隨著你生活維度的增加及視野的拓展,孤獨感可能時常會造訪你。我記得巴哈歐拉在一篇書簡裡說,每個人都貧乏無助地站在上帝的門檻前。從某個角度看,這是人生的真相之一,只不過我們誤以為,或者說我們希望,如果找到一個契合的伴侶,如果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有深愛自己的父母家人,如果跟他們永不分離,就能夠免除孤獨感。我們希望只在這個塵世的範圍內——這個雙目可視、雙耳可聽、雙手可及的有限的世界,既得到物質滿足,又得到情感和精神的全方位滿足。雖然我們在塵世能感受到豐富的靈性之美,體驗、付出並獲得無數溫柔美好的情感,而且如果我們越來越成熟、謙卑和智慧,體驗和得到的會越多。但若想徹底消除孤獨感,必定要轉向造生我們的源頭並與之建立連接,因為每個靈魂都來自上帝,並終將復歸於祂。每個獨一無二的穿行於塵世的自我啊,雖然在旅程中會遇到契合的靈魂,會被不同特質的人吸引,會品嘗到友誼和愛情的甜蜜,但都無法使人獲得完全的和最高層次的滿足。而且如果僅僅將目光局限於這個物質世界,還有可能落入一個陷阱:得到越多,越不知足。這些都提醒我們將心靈轉向那獨一無二的、無與倫比的朋友。
除了孤獨感這個不請自來的朋友,你還會有自我懷疑和不確定的時候,不管你付出多少努力,你的努力得到多少認可,不確定感依然會造訪你。我覺得這種感覺來自於人本身的局限,局限性是人的一個基本屬性,所以自我懷疑和不確定感也將伴隨人的一生。它是對人的一種提醒,使人謙卑恭謹,讓我們時時反思,事事磋商,以學習的態度生活,並尋求不斷突破自己。它還使得我們轉向並趨近上帝,那永恆不變者,最仁慈者,從而在變動不居的塵世獲得最終極的依靠與安全感。所以,我們要感謝這些讓我們體驗到無能和脆弱的東西,它們是對我們存在本質的描述,理解到這些,就可以做到自信而謙卑,而不是既自負又自卑。人生的全部意義在於學習和成長,永遠以學習的態度面對生活,從所有境況中學習,不止順境,更有逆境,而且逆境往往讓人學到更多。這是媽媽想對你說的第四個方面。
人生很長,主題太多,一封信又能承載多少呢?這不過是一個時而嚴格時而疏忽的不完善的媽媽釋放自己柔軟的機會。回望過去的十七年,我和爸爸欣慰的是,我們給了你一個平穩、幸福的童年和少年期,這差不多也是父母能為孩子做的全部了。你以後的人生,父母無法為你設定,也無法想像,但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什麼原因,當你想斂下羽翼休息的時候,家的港灣永遠都在。我希望我們的家有生長能力,會隨著孩子們的賦形成長而賦形成長,永遠像你們最合身的衣服。你不用擔心像畿米筆下的月亮一樣,出去逛了一圈,長得太大,回不了家。愛不受而且超越具體形態的限制。
媽媽
2019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