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電波》拍攝於1958年,那個時候,膠片是電影最初的載體。63年時間過去,這部電影經過歲月的沉澱,膠片上也留下了時光的痕跡——因為年代久遠,電影膠片上往往存在著灰塵、汙垢、黴斑、掉色、圖像抖動、劃痕、閃爍、噪聲、變色、模糊等各種問題,因此需要採用數字電影修復及處理技術對其進行處理,從而獲得更高的圖像質量。
修復的用意,一方面是「修舊如舊」。藉助數字修復技術,讓老膠片上被損耗的影像儘可能地恢復到影片最原始的「味道」。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另一方面是讓老影片「煥發新生」,能夠再次進入影院。原始膠片的解析度為5460×4250,但隨著時間侵蝕,膠片片基質量會發生化學反應,在現有技術條件下,4K解析度是膠片還原的理想狀態。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在2017年以前,中國老電影的數位化修復大部分遵循的是2K標準。4K解析度則是在2K解析度的基礎上,足足增加了3倍的畫面信息。
因此在進行修復之前,每一幀畫面都首先經由修復師再放大4倍,才能看清楚損傷的情況。
更為嚴重複雜的損傷,甚至還需提取一部分素材,到鑑定影廳經過仔細觀察分析,再進一步決定如何修復、用什麼軟體修復。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對一些特殊損傷的畫面,修復師必須把單幀畫面調取到後期特效軟體,藉助特效功能實現4K修復,還原膠片本真味道,修復如舊更能煥發新生。
電影修復團隊修復師胡曉彬表示,我們這一部《永不消逝的電波》裡邊有一個鏡頭是上海的街道,是一九五幾年拍攝時間的上海的街道,上面有很多的廣告牌,我們不知道它應該是什麼顏色,就去翻閱了很多當年那個年代上海的彩色老照片,從那上面我們找到了街道上的廣告牌的樣子,然後我們遵照當時的照片去對我們第一次的上色進行了調整,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街景的狀態。
步入數字時代前,電影大多是用膠片的形式進行拍攝和存儲。可以說,膠片幾乎見證了整個電影史,從黑白到彩色,膠片裡沉澱著無數珍貴的歷史畫面。但是,膠片本身材質具有易燃、易酸化的特點,對溫度和溼度也比較敏感,還極為脆弱,一點點劃痕或是灰塵,都會影響底片的質感,甚至造成畫面損壞與缺失。因此,為了更加安全、更為長久地保存老電影,一個神秘的「門派」應運而生,那就是電影修復師。2006年開始,我國啟動「電影檔案影片數位化修護工程」,對大量存檔的影片進行數位化轉換與修復工作,實現了電影檔案影片數位化保存、數位化應用。中國電影資料館電影修復師王崢介紹,電影修復一般需要經過物理修復、數字修復、藝術修復三個環節。物理修復,顧名思義就是對膠片本身的修復,膠片存放時間過久會出現齒孔收縮、黴斑等問題,需要用傳統手工修復,將膠片上的問題剔除。物理修復完成後接著數字修復,把35毫米的膠片掃成4k的高解析度影片。掃描完成以後,修復師會逐幀把畫面上的劃痕、髒點、抖動、閃爍全部去除掉。電影是視聽結合的藝術,不僅影像畫面需要逐幀修復,聲音修復也尤為重要。王崢指出,聲音修復不是簡單地消除雜音,還需要進一步「升級」。早期的錄音技術沒有現在好,會出爆破音、電流音等問題,這些都需要去除掉。除了原始保存,單聲道修復好以後,為了適應現在市場上的沉浸式觀影,還要把單聲道變成5.1聲道。另外,電影從膠片格式轉換為數字格式的數字修復也涉及多個環節,包括畫面缺失部分關鍵幀的情況,這就需要修復師們利用插幀補幀的算法,計算前後幀的運動軌跡,對畫面進行修補。修復電影分幾重境界,相較來說,藝術修復無疑是更深層次的。首先就是調色,雖然修復電影看上去是一門技術活,但除了修復技術,還要考驗修復師的審美。王崢表示,藝術修復是電影修復的靈魂,修復人員要在理解影片藝術性的基礎上,揣摩導演思路,盡力復原老電影本身的「味道」,做到「修舊如舊」。老電影的拍攝素材是原始底片,沒有經過後期配光,很多場景需要還原主創曾經創作的狀態,並邀請電影主創共同完成修復,如果早期的電影主創已去世,則會查閱一些電影檔案、資料去考證。影片修復過程中,很多第四代、第五代導演也參與其中。
為了讓影片顏色更加準確、恰當,央視頻和電影資料館組成的項目修復團隊還展開了一場大規模「顏色考古」。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影片中,地下黨聯絡員白麗君在和平大飯店內等電梯,鏡頭匆匆掃過了一個擺件,黑白環境下看不出材質,修復團隊專門聯繫上海和平飯店,最終確定應該是青花瓷的顏色。
為了確定影片中多次出現的旗袍顏色,團隊特地拜訪中國傳統旗袍非遺傳承人,通過材質、明度、工藝判斷色彩,給影片中女性角色的旗袍重新賦予了立體感、光澤度、質感。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閱讀更多精彩科普內容
歡迎掃碼關注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
有疑問或尋求幫助,快加入"科學來幫忙"群
提供新鮮科學與生活資訊
組織各類有趣活動
主辦:北京科技報社 | 北科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