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央視的《舌尖上的中國》到B站的《人生一串》,以及現在自媒體拍攝的各類探店視頻、美食類節目,無一不吸引著我們的視線。
食色性也。一日三餐,必不可少。在這麼多檔美食節目裡,我對《蔡瀾嘆名菜》這檔節目最為感興趣。《蔡瀾嘆名菜》(嘆,是廣東話類似於「品嘗、享受」的意思)這一節目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大批觀眾,觀眾涵蓋各個年齡層。
一.美食類節目分類
美食節目(本文主要提及對象為中國大陸、港澳臺地區的美食節目)按節目形式來看,主要可分為五類。第一種,做菜類,例如:央視《回家吃飯》、鳳凰衛視《美女私房菜》,主要以主持人邊做菜邊講解,或者以一名廚師做菜、主持人或嘉賓講解並輔助的形式進行呈現。第二種,探店類,例如:《Xfun吃貨俱樂部》、香港翡翠臺《街坊廚神食四方》,主要以主持人和嘉賓到各個地區尋訪美食為表現形式。第三種,真人秀類,例如:浙江衛視《熟悉的味道》、《十二道鋒味》,這類節目在展示食物時會穿插各類故事,主要表現人的情感關係。第四種,紀錄片類,例如:央視《舌尖上的中國》、《一城一味》。第五種,競賽類,例如:東方衛視《頂級廚師》、江蘇衛視《星廚駕到》、央視《廚王爭霸》,主要以廚師、明星或烹飪愛好者為參賽者,以專業評委或食客進行點評並得出優勝者。
《蔡瀾嘆名菜》相對而言比較特殊,因為它不是單一的一類,它是以探店為主,以做菜、真人秀為輔。但其實無論是哪一種美食節目,都離不開「食物」這一最大的主題。這類美食類節目在視覺及聽覺上,當然也隔著屏幕在味覺上給觀眾帶來極大的衝擊力和享受。
二.《蔡瀾嘆名菜》為何受歡迎?
作為美食類節目的代表,《蔡瀾嘆名菜》對於觀眾的吸引力自然不用多說。首先,所謂「食色性也」,節目受歡迎的最大原因當然是「食物」本身。很少有人能抵擋得住各類鮮豔顏色、精美形狀的食物的誘惑,並且食物散發的絲絲熱氣,更令人垂涎三尺。
其次,情感的觸通。《蔡瀾嘆名菜》滿足了觀眾的懷舊心理和獵奇心理。蔡瀾在節目中多次提及菜的來源,例如在火鍋特輯提到「粥底火鍋」的來源——有一位母親因為自己的孩子生病沒有胃口,於是把粥裡的米過濾掉再加上菜之類,孩子很喜歡吃,那麼這個火鍋就包含了母愛的成分。還有北京菜多是山東菜改良、香港菜式因歷史原因集齊各方特色等等。
除了提及菜的來源,蔡瀾還會提到菜的「失傳」以及味道的轉變——在上海菜特輯中,他講到正宗的上海菜應該是有豬油的、是濃油赤醬的,現在的改良版雖然健康但卻不夠好吃。蔡瀾在節目中經常會說:「以前老一輩還會做,現在這道菜一般都吃不到了」。節目有一種「尋找消失的過去」的味道,也為節目加分不少。
節目與觀眾產生的共鳴是地域的共鳴,也有特定年齡層的共鳴。一旦看到自己的家鄉,彈幕中很多人都會說到「xx(地名)的來報導」、「xx菜我小時候吃過」、「這道菜我媽或者我外婆、奶奶」會做之類的,會有一種懷舊的歸屬感。而對於獵奇心理,因為畢竟觀眾是來自各個地區,中國的菜系更是繁雜豐富,於是不同省份的看到其他地方的菜餚便會好奇,彈幕、評論裡同樣會引發各種討論。
同時,《蔡瀾嘆名菜》還會走出國門,東南亞的和歐美的菜都會品嘗到,這對於觀眾來說,更是新奇了。而對於某些觀眾來說,某地是一直夢寐以求的地方,那麼提及某地的店更是滿足其憧憬。
再次,實用性。在山東菜特輯中,蔡瀾光顧了一家移居香港十多年的山東夫婦開的小店,在聊天中還會問到他們的生活問題,並在屏幕中給出店址。這樣的形式既方便美食愛好者前去「覓食」,自然也為餐館增加客源。
除此之外,蔡瀾還會進入後廚觀看廚師做菜,並與廚師共同講解部分菜式的做法,這對烹飪愛好者來說是非常實用的。除此以外,蔡瀾還會教觀眾挑食材,例如在上海特輯中,蔡瀾就帶大家怎樣挑選金華火腿,在海鮮特輯就教大家如何挑海鮮。
還有,節目的製作也是節目的一大亮點。《蔡瀾嘆名菜》無論是主持人,還是剪輯、背景音樂等都很用心。蔡瀾是被大眾公認的才子,且會多國語言,對於食物的選擇是具有權威性的,他也很風趣,在主持風格上「火候」是把握得當的。而蔡瀾的多位好友也是節目中隱藏的嘉賓。《蔡瀾嘆名菜》的節目名由金庸書寫,而且蔡瀾經常提到倪匡的飲食習慣(也有一次倪匡受邀上了節目),黃霑的女兒黃宇詩在部分集中擔任主持,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使節目增加了文人氣息。
主持人固定為蔡瀾+兩位女藝人(女藝人是一個香港人和一個會講廣東話的外國人)也是會達到一點「吸睛」效果。而在剪輯上,節目不拖沓,主持人對白中無多餘的話,不需要看他們慢慢地吃完一道菜,也沒有很快,一集看來還意猶未盡。背景音樂與節目是比較貼合的,且風格過渡自然。
三.美食節目怎樣才能更吸引人?
雖然說美食節目最大的吸引力是「食物」,食物找對了,觀眾自然會多。但美食節目同樣需要講求用心。節目應當是有溫度的,能打動人的,光是厚厚的濾鏡或者各種特效是不夠的,樸素才是真。
適當的背景音樂還有合適的剪輯必不可少。主持人的表達也會影響到觀感,假如主持人把各類食物輕咬一口略略微笑、還有狼吞虎咽話語連篇的主持方式,基本上觀眾就自動放棄了,主持人應是大快朵頤也要學會有收有放,觀眾畢竟是在屏幕外的,有時候需要適當的講解才能好好地感受到節目的魅力。
受眾也要定位好,是怎樣的消費人群。《蔡瀾嘆名菜》做得很好的一點就是主要集中在平民小店,當然也不乏一些高檔酒樓。所以在製作一檔新的節目前可以先徵集觀眾意見,了解觀眾意向後更能吸引更多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