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東西!
這部國產劇,還真值得砸吧砸吧!
要說近兩年,國產劇也挺出息,變著花樣的上新:古裝、都市、奇幻、偶像、校園、刑偵……
作品,有厚度有內涵。
流量,有演技肯用心。
(上:《長安十二時辰》;下:《隱秘的角落》)
口碑不俗,品類豐富。
但總感覺缺了點什麼。
直到它的出現,才發現——
我們缺少的正是那種逐漸淡出國劇的「生活」,不戲劇化的真實。
裝臺
央視播出,給人的第一感受就是「紮實」。
原因有二——
一是演員陣容。
張嘉益閆妮四度合作,還有宋丹丹、秦海璐。
戲骨演員一亮相,就將這劇提了一個檔次。
二是改編。
電視劇根據陝西作家陳彥的同名小說《裝臺》改編。
網友公認改編難度不低於《白鹿原》。
原著小說相當生活,虎狼之詞和髒話滿天飛,百無禁忌,低級但又真實。
這也是國產劇中最讓人擔心的——
生怕魔改刪減。
但在扒叔看來,確實擔憂過慮了。
該有的想看的真實「生活」,《裝臺》一點也沒少。
今天晚上想跟你生活一下
咱這身體 還用補呢
正是這種真實,讓這部劇還沒出評分,好口碑已經刷屏豆瓣。
扒叔一口氣刷到更新,這就給大家安排上。
仔細看。
劇中的每一細節,都值得細細琢磨。
01
吃
劇一開始,就讓扒叔懷疑串臺了。
這不是《舌尖上的陝西》嗎?
蒸的軟糯的牛肉切成肉沫,等待裹入熱乎噴香的饃饃裡。
麵條煮的筋道有嚼勁,再來一口熱乎乎的豆腐腦……
美好的一天從早餐開始,伴隨著黑撒的《陝西美食》插曲響起,這劇就開始饞人了。
擀麵皮、油潑麵、臘牛肉夾饃、胡辣湯、鍋貼……最後絲絲拉拉的一勺熱油點燃了心中慾念,扒叔的眼淚也從嘴巴裡流了出來。
這到底是個啥劇啊?
扒叔認真數了下,單是第一集就吃了四頓。
陝西絕對是吃貨的天堂,以麵食為主,很多都是聞名中外的美食,戲外張嘉益就表示道具都是真吃的。
從吃的細節就能看出一部劇的精品。
吃也不是胡吃海塞不知味,也是有講究的。
早餐要吃好。
劇的開始,裝臺班子一伙人就忽悠著商務承辦人一頓大餐。
臘牛肉夾饃和胡辣湯,一口饃饃一口湯。
吃完一天精神倍爽。
午餐要吃飽。
手擀的麵條熱水下鍋,加上點佐料辣子,那叫一個香。
一大口麵條,再咬一口蒜瓣。
吃的肚皮都撐起來了,下午幹活都有勁。
《裝臺》用吃,就將這市井生活的真實呈現,打開了觀眾的味蕾。
一部劇的細節做到如此,無可挑剔。
就更別說之後的故事了。
02
人
說到底,《裝臺》講述的還是人的故事。
每個人物都真實立體。
繁盛的文明古城、有著網紅城市之稱的西安,也有城市背後的故事。
劇取景於真實的城中村,這裡堪稱是城市中的人過的最緊吧的地方。
蓋得擁擠的房子,大街小巷的攤鋪,熙熙攘攘的住戶……城中村住滿了剛畢業的學生和農民工,理由只有一個:房租便宜。
他們都是在這座城市拼搏的人。
身上刻著「打拼」二字。
有守在這裡幾十年的。
村長,村裡當年第一個萬元戶,整天西裝革履遊蕩在街上,光鮮的背後是不為人知的心酸。
他有兩套房在收租,自己卻睡到車裡省房租,每天節省著連個菜盒子都捨不得吃。
窮著過來的,哪捨得多花一分錢。
這就不是個有錢人住的地方。
即便是本地人,也是曾經家庭不富裕一步步打拼過來的。
最典型的就是劇中男主角刁順子(張嘉益 飾),城中村真實中年男人生活。
年輕時候家裡窮,好不容易討了個老婆還跟別人跑了,只留下一個女兒,他一人帶大。
劇中對這種真實,表現全在細節上。
刁大順有個習慣,到現在賺錢都捨不得放進銀行卡,都藏在大鐵盒子裡,沒事就拿出來數一數。
能摸到手的錢才踏實。
這也是他們的真實現狀。
即使腰包鼓鼓,但曾經因貧窮養成的節儉習慣早已深刻於骨子裡。
在這座城市中。
更多的,是外來的打工人。
刁順子裝臺班子裡的兄弟,就都是鄉下來的民工。
嘴貧,邋遢,一遇到事就滿口的抱怨。
尤其是不能按時發錢的時候,更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胡來。
但在遇到給錢的金主時,馬上就變了一張臉,點頭哈腰的陪著笑。
都是為了賺錢。
要是錢不到位,啥都不好使。
他們的真實就在於那份粗糙。
身上髒兮兮的一點形象沒有,賺點錢就聚在一起吃點好的吹吹牛。
平時都是哥,一提錢就走人。
看著粗魯不討喜,透著更多地是無可奈何。
有攢嫁妝想娶媳婦的,有帶著兩個孩子的,有按月要給家裡打錢的……這才是在浮華都市的背後,最真實的平凡人生。
片名「裝臺」,其實聚焦的就是一個不太為人所知的職業,從事舞臺演出幕後的裝臺工作者。
不同於臺前的光鮮亮麗,身處光影背後的他們,其實是整座城市的邊緣人物。
這是一座不屬於他們的城市。
他們卻不得不在此拼搏,這才是千千萬萬打工人的真實寫照。
電視劇,看的還是生活。
但,有人氣才有生活。
03
戲
對於《裝臺》,扒叔想用四個字來形容:
悲喜交加。
既是這些生活百態的真實,更是這場戲背後的無奈。
陝西是個相當有文化底蘊的城市,全國的戲曲有三百六十多種,光是陝西就佔據了六分之一。
以秦腔為代表的戲曲還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但今時今日,戲曲早已不是潮流代表。
曾經以戲曲文化名揚世界的城市,如今卻是無人問津。
一段情節,相當符合戲曲文化的現狀。
上頭有領導來,戲班子專門找了導演燈光師舞美設計,從裝臺到排練做好了萬分準備,勢要展現出秦腔團最完美的表演。
目的卻是十分簡單,天冷了團裡連暖氣還沒有著落。
把戲活演好了,團裡也就能得到相應的支持,還有機會去南方巡演。
結果卻遇到了最難堪的事。
——沒有觀眾。
一出精心準備的大戲,幾百上千人的座位席,只賣了三張票。
電影《秋菊打官司》《活著》中演唱的張老師,老藝術家年近90歲高齡,為了戲團能有機會,也拄著拐親自來見領導。
但當這場表演已經如期開始,觀眾也請來之後,領導卻並沒有來。
只剩下老藝術家穿著西裝革履,在後臺一句一句教著老一輩的村民,怎麼唱標準的秦腔。
傳承難,想將戲曲發揚更難。
小說作者陳彥在陝西戲曲研究院工作了23年,對戲院裡的裝臺師傅都很熟悉,用劇中的話來說這就是文藝工作。
裝臺的前後流程,從燈光到舞臺設計,這些都是裝臺人的工作,常常有活動的時候就要沒日沒夜的準備搭造舞臺,直到表演開始前的一刻,他們才能有片刻休息。
不管是臺上還是臺下,為的都是這場演出達到最佳效果,都是為藝術奉獻。
這部劇也是為了文化的傳承,更讓人看到在這背後為之辛苦的人。
《裝臺》的豆瓣下面,刷屏的都是對劇的讚美,其中最多的就是「舒服」二字。
是啊,我們太久沒有看過舒服的劇了。
講的就是城市風貌、出行生活,地點就選在真實的老市井。
不需要什麼特別的服化道,這就是真實。
演員也是老戲骨,毫無表演痕跡,讓人相信角色真實存在。
劇中的大部分演員都是陝西人,張嘉益和閆妮更是完美搭配,兩個人的演繹看不出任何刻意的表演,完全就是在生活。
更重要的是,它還讓我們看到更多不被關注的國粹。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那些老祖宗留下的藝術也該得到傳承。
現在都講究精品,如此樸實的生活劇倒是一股清流。
爛劇還在打著噱頭狗血戀愛,而這種好劇也該讓更多人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