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的杯型,為什麼被翻譯成中杯、大杯、超大杯?

2021-02-22 婦兒購物中心

這是星巴克遊戲化營銷的『引子』。

很多精通義大利語的知友把杯型為什麼叫Tall,Grande和Venti說的很清楚了。我就說說為什麼翻譯時,要翻譯成中、大、超大杯而不是大家習以為常的小、中、大杯。

星巴克向來靈活。既然開在中國,消費者是中國人。那麼,翻譯成小、中、大很難嗎?不難,但是他要逼著你學會三個詞:Tall, Grande, Venti。

因為星巴克的點單環節,是一次遊戲、社交行為及表演。不信,看這個:



除了『超大杯』,其餘兩種情況都會產生歧義。這種歧義,每個顧客身上耽誤幾十秒,乘以一天上百個顧客,乘以一年365天,再乘以1700家門店,可以無限放大。如此明顯的漏洞,怎麼會出在星巴克身上。

星巴克自己當然也意識到了,可他是怎麼『解決』的?

星巴克在收銀機前擺了三個杯子的杯型展示。

可是,口語上的歧義並不能消除。此外你拿手指著中間的杯子說:我要中杯。吧員會不厭其煩的告訴你:先生,這是大杯。(請腦補羅永浩)杯型展示是失敗無疑的。

這不是給自己添堵麼?星巴克到底怎麼了?有人說,老顧客習慣了這樣的叫法。別忘了,星巴克連已經用了19年的logo都能修改。


所以,星巴克根本沒打算解決這個問題。

很快你就發現,避免歧義和尷尬的『唯一和最簡單』的辦法是你學會使用這三個詞:Tall,Grande,Venti

學三個詞的讀音難嗎?不難,門檻很低。這三個單詞的首字母分別是T、G、V,區分度很大。不管發音標不標準,只要你讀出來吧員就能懂。

為什麼星巴克無聊到逼顧客學會三個奇怪的詞?他在普及義大利語?Naive!他是要讓你進入遊戲,讓你爽:去星巴克喝咖啡不僅是喝咖啡,還多了增強身份認同的社會功能。


吧檯就是星巴克的舞臺:通過設計和物品擺放,吧檯是門店目光聚焦的核心;一次只開一個收銀機;不讓顧客離開吧檯。(當然,這些設置有別的因素在裡面,次要,不細究。)

常常有人說,去星巴克就是裝。假設是這樣,那你有沒有想過,你到底在裝給誰看?除了拍照發朋友圈,點單就是最好時機。

點單前,你要把點單的臺詞默念好幾遍,怎樣才能不被看不起、裝老手;才走上這個舞臺。因為你,就是此刻門店裡的中心。其他顧客和小夥伴就是你的觀眾。

你明明知道星巴克是中、大、超大杯。你說:我要大杯。不出意外地,當著所有人,吧員告訴你:先生,大杯是中間杯型哦,你是要這個還是最大的呢?全然不顧你手裡拿著的金卡,和一周兩次的光顧頻率。或是選擇流利的說,Venti拿鐵馬克杯裝。於人於己,都方便。

所以迫不得已的,在星巴克,你必須學會說這三個詞。一旦你學會了這三個詞,就進入了星巴克給你設置的遊戲系統的第一環。關注感帶來的正強化會指引你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

等待飲料製作的過程中,星巴克把你儘量留在吧檯。開放式吧檯可以看見製作飲料的全過程。(有心不妨對比costa、太平洋)除了和咖啡師聊天,久而久之你必然知道自己愛喝的飲料是怎麼做的,定製自然而然的開始了。

於是遊戲的第二環就是不同的牛奶、糖漿的定製,這樣的改變進一步表明了你的熟客身份。

第三環是特調,你能點一些自創的搭配,在『觀眾』眼裡你已經不得了了。不管好喝不好喝,你今天也爽到了。


這是我另一個答案介紹的幾款特調,有人說夥伴並不歡迎客人點奇奇怪怪的特調,可是:


1)菜單上出現的飲料,沒有一款用到覆盆子糖漿。覆盆子糖漿是必備的常規物料。


2)除了每年夏天限時供應的草莓味的飲品,在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沒有一款飲料的是最有區分度、最顯眼的紅顏色。其他色系的飲料如黃:芒果西番蓮果茶星冰樂。綠:抹茶星冰樂。藍紫:冰搖紅莓黑加侖都有。


3)而覆盆子糖漿是紅色的,大紅色。

你明白星巴克的良苦用心了嗎?千方百計帶你飛。只要你自己加了覆盆子,飲料就是最顯眼的紅色,所有人立刻就反應過來:哇,這是什麼,菜單裡沒這個飲料呀!

為此公司犧牲掉了極受歡迎的草莓味星冰樂,多麼大的利潤點為了遊戲化系統讓步。。。

第四環是隱藏菜單,每一次的菜單都有一些飲料不寫在菜單中。之前是espresso濃縮咖啡,現在是冰搖芒果木槿花。知乎上星巴克最高票介紹的飲料『冰山』,一般人並喝不慣,為什麼五千多贊,逼格高。


第五環,是本周咖啡、手衝咖啡、臻選咖啡。你覺得星巴克的咖啡是刷鍋水,你看不起?

現在了還靠星巴克裝逼太幼稚?是你沒玩下去,你玩得起嗎:

你可以跟夥伴聊產地、拼配、烘培、製作方法。你有咖啡護照嗎?你喝過所有星巴克基本咖啡嗎?能盲測出來嗎?西雅圖烘豆廠、杯測中心參觀過嗎?咖啡原產地呢?去過瓜地馬拉,蘇門答臘還是秘魯?星巴克還有自己的咖啡莊園。要不要考慮你也買一個?


資深的黑圍裙就能跟你聊這些。他們中的優秀者,真的去過。

這些你聽星巴克給你講過嗎?


所以——是星巴克放低身段,在陪最普通、不會喝咖啡的消費者玩。這些遊戲化的東西,涵蓋所有收入和地位的人群,滿足人們範化的虛榮心和成就感,環環相扣。


所以,失敗的咖啡館自己裝bigger,成功的千方百計讓客人裝bigger。你有沒有,明明不想喝咖啡,繞路也要去一趟星巴克。星巴克滿足的並不僅是生理需求,還有社會需求:社會認同感。

在星巴克消費,點單的一刻就是心跳曲線的峰值。

接下來,你就覺得沒啥意思了。拍個照,發個朋友圈,走吧。

這就是體驗式營銷:從消費者的主觀感受出發精心設計消費的所有環節。


當初蘋果,正是如此:連拆封、開箱都有人拍成視頻在網上流傳。現在星巴克點個飲料,都有人做成攻略,千人點讚。這種公司,都把錢賺慘了。

只知道做產品的公司,從與蘋果對應的索尼、諾基亞,到與星巴克對應的Costa、太平洋。產品並不差,收入卻望塵莫及。消費者是人,人是非理性的,取悅他,遠比給他你認為的好產品重要。

也有人說,我去星巴克就是喝咖啡呀,你長篇大論說了這麼多,我並沒有覺得什麼。

沒錯,一個成功的大眾化產品其受眾的覆蓋面必然廣闊。星巴克在滿足差異化的需求方面做得也相當出色。就像有人只是打電話、發簡訊,還是會選擇蘋果手機一樣。總之,真的是星巴克在帶你飛。


——————————

還是補充一下星巴克有小杯這個事實吧。


很多知友說,星巴克有小杯啊!所以才叫中杯、大杯超大杯。是這樣嗎?


傳一張小杯和最小杯的圖片。左是solo杯,右是short杯。


沒錯,星巴克嚴格的說,有6種杯型,分別叫solo,short,tall,grande,venti,trenta。


但是如果你去星巴克要小杯,他們說沒有,可能是真的沒有。因為具體到每家門店,進什麼貨不進什麼,完全由門店負責進貨的主管『這個人』做決定。


什麼店會進小杯?1.手衝門店 2.個別商圈核心門店前者是因為黑咖啡一些人喝不慣,可以給他們少做一點。後者是商圈總有人來要水喝,小杯節省成本。


可見,這種杯型並不是拿來『售賣』的『主流杯型』。


你是決策者,你會為了『系統的完整把小杯這個稱呼特意保留下來』嗎?


由此產生的歧義,帶來的抱怨和低效率完全視而不見?不能把這個翻譯成超小杯嗎。星巴克是做生意開公司的,不會跟自己較這個勁。他更不是什麼有情懷的公司。中國的第一家門店,北京國貿店,因為房租太高(並不是不掙錢,只是利潤低),公司讓他閉店了,閉店了。你知道嗎?

——————————

有人問我讀音,貼在這裡吧:
中杯——Tall—— [tɔ:l]
大杯—— Grande——[grɑ:ndi]
超大杯 ——Venti——['ventɪ]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星巴克有中、大、超大杯,而不是小、中、大杯?
    -導 讀-  星巴克故意「隱藏」小杯這種型號,其實是考慮了很多……為什麼星巴克的杯型是中杯、大杯、超大杯,而不是小杯、中杯、大杯? 其實,星巴克並非只是售賣中杯、大杯、超大杯的。 在國內的門店,也是有提供小杯(Short、8oz)、中杯(Tall、12oz)、大杯(Grande、16oz)、以及超大杯(Venti、20oz)的。前兩年美國也開始提供部分冰飲更大的杯型(Trenta)。
  • 星巴克為什麼有中、大、超大杯,而不是小、中、大杯?
    「隱藏」小杯這種型號,其實是考慮了很多……為什麼星巴克的杯型是中杯、大杯、超大杯,而不是小杯、中杯、大杯? 其實,星巴克並非只是售賣中杯、大杯、超大杯的。 在國內的門店,也是有提供小杯(Short、8oz)、中杯(Tall、12oz)、大杯(Grande、16oz)、以及超大杯(Venti、20oz)的。前兩年美國也開始提供部分冰飲更大的杯型(Trenta)。
  • 為什麼星巴克咖啡是中杯、大杯和超大杯而不是小杯、中杯和大杯?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老羅有一個視頻,是在星巴克點咖啡,為了中杯和大杯一直在爭論的故事?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要在星巴克點一杯高杯、大杯或超大杯,而不是標準的小杯、中杯和大杯呢?星巴克的規模背後其實有一段歷史。
  • 在星巴克的中杯/大杯/超大杯中,究竟藏了哪些營銷秘密?
    馬克杯、保溫杯、吸管杯、玻璃杯……賣咖啡的星巴克不斷推出杯子,究竟星巴克的杯子裡蘊含了哪些營銷哲學?關於中杯/大杯/超大杯,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羅永浩老師「較真」畫面。星巴克杯型中常見的是中杯/大杯/超大杯,容量代號分別是:Tall(354ml)、Grande(437ml)、Venti(591ml),價格分別是27、30、33元。雖然還有一個Short(236ml)的小杯,據說此杯子是給星巴克的濃縮咖啡特定的。
  • 星巴克除了中杯/大杯/超大杯,在杯子上還有哪些奧秘?
    關於中杯/大杯/超大杯,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羅永浩老師「較真」畫面。星巴克杯型中常見的是中杯/大杯/超大杯,容量代號分別是:Tall(354ml)、Grande(437ml)、Venti(591ml),價格分別是27、30、33元。雖然還有一個Short(236ml)的小杯,據說此杯子是給星巴克的濃縮咖啡特定的。
  • 星巴克將取消中杯大杯超大杯,改為A杯B杯C杯
    據《西雅圖都市報》報導,今天早晨,星巴克杯型設計中心正式宣布,取消全球星巴克中杯、大杯、超大杯的杯型劃分,統一改為A杯、B杯、C杯。前不久,一篇名為《致星巴克中國CEO王靜瑛公開信:什麼時候才不覺得中杯顧客無知或愚蠢?》在中國網絡走紅。
  • 星巴克的中杯/大杯/超大杯,蘊含了哪些玄機?
    關注並標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每天早07 : 45 按時送達星巴克的杯型,有Tall(中杯)、Grande(大杯)、Venti(超大杯),唯獨沒有小杯。為什麼要這樣設置?從營銷的角度,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思考,一起看下大咖的解讀。
  • 星巴克的中杯/大杯/超大杯,究竟蘊含了哪些經濟學原理?
    星巴克的杯型,有Tall(中杯)、Grande(大杯)、Venti(超大杯),唯獨沒有小杯。為什麼要這樣設置?
  • 曝光星巴克的中杯、大杯、超大杯的秘密!為什麼你一直被套路?
    星巴克對杯型設置很有意思,關於「Tall(中杯)、Grande(大杯)、Venti(超大杯)」還引發了羅永浩的一次「較真兒」。在國內很少看到「小杯(Short)」星巴克,一個「隱藏的小杯」作為重要的「價格錨點」很容易把用戶的決策目標鎖定到中杯、大杯。這就說明,設計產品時也通常會考慮參照物,在杯型比較與價格的差異出現時,用戶自然就有所傾向。
  • 雷軍喝星巴克 網友:中杯大杯超大杯
    6月5日消息,小米創始人、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發微博表示,自己喜歡星巴克、脫脂牛奶不加糖,以前是喜歡超大杯,為了控制咖啡上癮改喝中杯。雷軍自述是星巴克的老鐵,考慮購買星巴克的股票,做個小股東,這樣喝星巴克可能會更有成就感。
  • 星巴克中杯、大杯、特大杯的尷尬:小杯去哪了?
    相信去過星巴克的朋友都知道,星巴克門店菜單通常有三種杯型,「中杯、大杯、超大杯」,英文叫法為Tall, Grande, Venti(義大利語,意為
  • 來一杯咖啡嗎?中杯大杯超大杯你分得清嗎?
    為什麼會把咖啡叫做Java,是因為java中有種技術叫Java bean。「bean」這個詞可指「咖啡豆」,因此「a cup of Java」也就引申為「咖啡」的意思啦。 I want a cup of Joe. 我想來一杯咖啡。
  • 科普 星巴克超大杯真的比大杯划算嗎?
    網上搜一搜,星巴克點單攻略多到攻陷北京城!上班族每天喝星巴克,但是你知道星爸爸超大杯真的比大杯划算嗎?先普及杯子大小~▼從左依次超大杯.大杯.中杯.小杯小杯是門店菜單不顯示的,是隱形技能之一,如果你非吵著鬧著要小杯的話,服務員是必須滿足的!
  • 星巴克的中杯、大杯、超大杯,教我們運用心理學去賣飲料!
    我們常常在消費的過程中會有「貴」、「便宜」、「超值」等心理感受,然而看似一念之間的「貴賤之分」卻蘊含著營銷的學問。星巴克對杯型設置很有意思,關於「Tall(中杯)、Grande(大杯)、Venti(超大杯)」還引發了羅永浩的一次「較真兒」。
  • 手機也分「中杯,大杯,超大杯」?網友表示:「超大杯」買不起
    相信各位小夥伴們都喝過咖啡吧,星巴克的咖啡分為3個規格,他們分別是中杯、大杯和超大杯,那麼這三杯跟手機廠商有什麼關係呢?下面小編就給各位講講吧!三個版本不過,現在有些廠商會打一些「擦邊球」,就是一款手機發布「中杯,大杯和超大杯」三個版本。然後卻宣傳「中杯」的價格,「超大杯」的配置,對用戶產生誤導。
  • 星巴克中杯、大杯、超大杯裡,藏著哪些玄機與生意秘訣?
    經常去星巴克的人會發現,星巴克對杯型設置很有意思,關於「Tall(中杯)、Grande(大杯)、Venti(超大杯)」還引發了羅永浩的一次「較真兒」。而競爭對手鄧肯甜甜圈店裡有小杯,中杯,大杯咖啡。星巴克便提供小杯 Short、中杯 Tall 、大杯Grande、和特大杯 Venti ,還有各種名稱高貴華麗的飲料,如焦糖瑪奇朵、星冰樂等。星巴克不遺餘力的打造這一切,來營造一種與眾不同的體驗。
  • 星巴克的中杯、大杯、超大杯,蘊含了哪些商業套路和玄機?
    星巴克杯型設置由於美國人胃口比較大,所以 Short 杯型逐漸下線,形成了以 Tall / Grande / Venti 為主的三種杯型。那麼問題來了:來到中國以後,這三種杯型沒有按照消費者習慣,順理成章地翻譯成「小/中/大」,而變成是「中/大/超大」。到底是為什麼? 1、製造歧義,顯得與眾不同。 在星巴克還沒有這麼普及,被廣泛接受的時候,「沒有小杯」的星巴克,也成了消費者們的新鮮事。
  • 星巴克的中杯、大杯、超大杯,蘊含了哪些玄機?
    我經常去星巴克,星巴克對杯型設置很有意思,關於「Tall(中杯)、Grande(大杯)、Venti(超大杯)」還引發了羅永浩的一次「較真兒」。這個問題的調查中顯示,59.48%的人群選擇了Grande(大杯),26.72%的人群選擇Tall(中杯),13.79%的人群選擇Venti(超大杯)。
  • 星巴克推出Trenta「超大杯」 比胃容量還大
    星巴克(需求面積:150-350平方米)顯然是把撐大人類胃容量作為他們的辦店目標之一了。在推出新logo之後,星巴克最近又公布,將在原有的「小(8盎司)、中(12盎司)、大(16盎司)」三個容量上,再推出一款名為「Trenta」的超大杯,容量足有22盎司。  超大杯到底有多大呢?這麼說吧,比你的胃容量還大。
  • 星巴克要買大杯?
    相信很多去過星巴克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只有中杯、大杯、超大杯,小杯去哪裡了?也有不少人有這樣的體驗,當你選擇中杯之後,服務員會面帶微笑的告訴你「這是最小的杯型哦,大杯比較划算,只要加3元!」為什麼星巴克將我們普遍意義上的小杯叫做中杯?僅僅是網友猜測的那樣為了讓走進店裡的人都裝個B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