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
明明沒有購物,卻意外收到包裹,還要自己付郵費。當付費打開包裹後發現,包裹內多是質次價廉的物品……
「到付快遞」「盲發快遞」的背後,往往伴隨著個人信息的洩露和買賣。除了快遞企業內部洩露用戶信息外,一些「網紅」平臺也成為信息洩露的源頭。此外,快遞員違規接單,幫助刷單發空包快遞、或發出價格低廉的物品。在商家牟利的同時,快遞員也會扣點並拿到提成。
「你好,在家嗎?你有一個到付快遞。」
「在,是什麼?」
「一個防霾口罩,20元。」
明明沒有購物,家住通州的於女士卻莫名收到一個快遞,需要自己付商品費用。隨著年關臨近,許多網友反饋,收到過類似的「到付快遞」。記者調查發現,「到付快遞」「盲發快遞」的背後,往往伴隨著用戶個人信息的洩露和買賣,而一些「網紅」的直播帶貨,也似乎加入了這條黑色產業鏈。
騙局
用戶付費收到空包
不久前,剛搬家到通州的於女士接到一個快遞電話,聲稱是防霾口罩,需要於女士支付20元錢。由於快遞發往了搬家前的住址,且自己當時並沒有網絡購物的記錄,於女士最後選擇了拒收快遞。
「當時電話那頭,快遞員還挺不高興的……」於女士說,自己一開始沒多想,以為就是單純搞錯了,或者是別人給郵寄過來的。「後來才意識到,是不是與個人信息洩露有關。」
無獨有偶,馮先生也曾收到過類似「到付快遞」,「最開始是收到一件劣質衣服,需要到付99元。後來又收到不需要付費用的空盒子。」最離奇的一次,馮先生收到一個裝著小沙包的快遞。
消費者為什麼會突然收到這樣的快遞?記者了解到,以上情形多是「到付快遞」「盲發快遞」的常見詐騙手法。一般「套路」是,不法分子常常通過不同渠道獲取客戶個人信息,不需要客戶真實下單購買產品,就大面積「撒網」發貨,再利用到付款項(消費者籤收的貨物價格)和實際貨品的價格差獲利。而具體到貨物來看,也多是幾十上百元的小物品為主,比如口罩、腰帶、小飾品、茶具、充電器等。
近幾年,類似「到付快遞」類的騙局並不少見,雖然單件獲利不高,但在「廣撒網」後,卻有可觀的利潤。據最近的一則公開報導顯示,上海警方去年底就打掉了一個專門操持「到付快遞」的團夥。經查,該團夥通過「貨到付款快遞」的方式,將成本10多元的毛衣賣到了198元。在2020年9月至11月間,該團夥共非法獲利40餘萬元。
起底
直播帶貨洩露隱私
「到付快遞」是如何「盯上」某個用戶的?記者調查發現,這背後往往涉及個人信息洩露和買賣交易的黑色鏈條。每條個人信息的單價,低至幾毛錢。
只要輸入與快遞、面單、物流等相關的字眼,一些信息交易的內容就呈現在眼前。
在一個名叫「單號吧」的貼吧,前兩條帖子標題分別是《收快遞單號量大》《kd(快遞)單有嗎?來一套》,而下面更有一條《出真實面單信息》的帖子,點開帖子後,雖然打碼,但依舊可以看到出售的姓名、電話、地址等信息。
記者添加了一名叫「斷橋煙雨」的賣家,其聲稱自己所售賣的「都是別人的真實訂單」「要多少有多少」。在交流過程中,該賣家反問「你是用來發空包是吧?要就五塊錢一個,不談價,別磨嘰。」當記者表示還要再看看時,該賣家表示如果數據要得多,可以買他製作的網址,「188元,想要多少(數據)有多少。」
除了此前媒體報導的快遞企業內部流出信息之外,社交媒體平臺「直播帶貨」,也成了洩露用戶隱的新渠道。
「我這邊數據有好幾十萬條,數據精準。」一個QQ名叫「誠信贏天下」的賣家說,數據「肯定靠譜,你放心用」。當聽說需要發「到付快遞」時,該賣家詢問「40萬條數據能搞定嗎?量大肯定有優惠,拿得多3毛錢一條。」而記者詢問來源時,他表示「你們做貨到付(快遞)的,是在哪裡買東西的(數據)不重要吧?」
為了表示數據可靠,他發來一份「快手直播賣貨的數據」。記者打開後看到,這份數據共有49人,主要包括收貨人姓名、電話、平臺ID、所下單購買貨物、收貨地址等信息。記者隨機撥通文檔中一名用戶的電話。「你是誰,怎麼有我的信息?」電話那頭,該用戶表示自己是文檔中的姓名,且地址無誤。而當記者詢問是否在快手購買過某款潔面露乳時,該用戶表示「是的」,電話那頭,該用戶顯得十分詫異和不解。
而當記者與「誠信贏天下」繼續溝通時,其表示此前也有做貨到付款快遞的人從他這裡拿數據。目前自己手頭的數據來源多樣,快手之外,「還有抖音、淘寶等」。「那種所謂快遞公司內部流出來的數據,不如這種好用。」至於售賣數量,該賣家表示數量太低不賣,「最起碼兩千個吧,能接受就來,不能沒辦法。」
快遞
為拿提成違規攬收
一旦掌握用戶個人數據,就可以依照情況「撒網」發貨,快遞物流無疑是重要一環。記者採訪多家快遞企業發現,大多對「盲發快遞」「到付快遞」表示拒絕,但也有快遞員透露可以承接。
「如果是刷單空包快遞的話,發同城或外地得8元錢一單左右,盲發快遞、貨到付款代收類快遞,也收。」記者以需要開網店走量為由,諮詢圓通快遞一名快遞員。他表示,可以承接「盲發快遞」「到付快遞」。
如果是長期合作、數量較大的話,一般需要與快遞企業籤相關合同。「因為貨到付款類的,錢是打到公司帳戶,再由我們給您。」該快遞員表示,籤合同主要是約定相關快遞費用、提成點數等問題。以「到付快遞」為例,如果收件人最終拒收,那麼每個快件快遞公司會收取寄件人的相應快遞費;如果收件人籤收較多,快遞公司還需要按照到付金額的比例,額外收取相應的提成,「具體可以談,但不會低於2%。」
至於「到付快遞」的具體成本,則要參考貨物價格和籤收比例。該快遞員表示,以每天發貨三十單、每單金額約50元為例,「如果每天發個二三十單,籤收五六單,基本只要收你的快遞發貨費;如果收件人籤收數量多的話,比如籤個二十單左右,就得還要到付貨物的提成點數了。」
當記者表示如今「到付快遞」「盲發快遞」管得嚴,需要謹慎考慮時,該快遞員坦承 「說是管得嚴,但也沒事。」他說,現在經常攬收一些59元、99元、199元等的「到付快遞」。「可能有的收件人會舉報、會投訴,但一般都沒事兒。經常會遇到這種,說你們騙人什麼的,我們送件時候也會先詢問他們,如果覺得不妥不想要,收件人會拒收的。」
聲音
來路不明的包裹別籤收
「所謂『盲發快遞』有很多種。比較普遍是發貨人已經付過很低的快遞費,需要收件人貨到付款。」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說,這類東西往往粗糙且廉價,正常情況下一般人不會主動購買,「騙子把包裹做成了類似盲盒的效果,個人認為這是典型的詐騙行為。」
朱巍說,如今發快遞要求實名,如果找不到發件人信息,快遞企業無疑要承擔責任。諸如「到付快遞」「盲發快遞」源頭依舊是個人信息保護。除了快遞物流企業加強內部監管外,一些社交媒體平臺和直播帶貨的「網紅」也要負責。「很多網紅確實沒有能力保護個人信息。一旦發生洩漏用戶信息的情況,社交媒體平臺即使不承擔法律責任,沒辦法做到控制點對點的信息安全,但也應該有預案,從技術上、制度上制訂一些保障辦法和懲罰措施。」
有律師也提醒,用戶對於來路不明的包裹不要輕易籤收,涉及貨到付款更要謹慎驗貨。在平時籤收快遞和扔快遞盒的環節,也要注意盡力做好個人信息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