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世俗與神聖:入世積功累德,出世修仙證道,才能成仙合道

2020-12-23 戴仙昇

作者:張繼禹

傳統道教伴隨著現代化步伐已進入了二十一世紀。在新的世紀裡,世界各大傳統宗教都因應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程度不等地表現出世俗化傾向,從而對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繼續發揮著積極作用。

但由此也引發了神聖與世俗之間關係的討論,宗教的神聖性與世俗化究竟是此消彼長還是相得益彰,再次成為宗教界和學術界共同關注的焦點。誠如許多學者所指出的那樣,宗教的神聖性與世俗化的關係,是各大宗教都不可迴避的老問題,只是由於各大宗教在信仰、教理教義以及所處環境方面存在著差異,所以對問題做出了不同的回應。

就道教來說,所謂世俗與神聖乃是入世濟世與神仙超越的關係問題,世俗化並不意味著道教信仰者的言行完全等同於世俗之人,而是說道教要面對世俗社會、要應社會環境的變化而採取適宜的行教修道模式。因此,神聖性與世俗化的矛盾反映在道教中,即是如何將入世濟世與神仙超越統一起來。這一矛盾是從道教出現之時就存在的。

那麼,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傳統道教又是如何處理的呢?我們又該怎樣在繼承傳統中予以發揚呢?在此,謹陳管見,與同道參究。

一、入世濟世的教義宗旨

道教是來源於民間的宗教,它是在老百姓最需要它的時候應運而生的,所以它在宣揚出世精神的同時,也洋溢著積極的入世情懷,主動關心社會、關愛他人。

道教的入世情懷和濟世功德,都建立在其教義思想的基礎上,宗旨在於以入世的態度達到濟世度世之目標,闡揚大道以裨益社會人群,裨益世教。

自入世以求濟世,儘管不無世俗化的種種形態,但其根本旨趣卻超越於世俗生活,所以道教的世俗化,其實蘊涵著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蘊,是背負著偉大的宗教理想以推進社會發展的表現。此種依據於道教的教義特質、因應時俗變化以調整行教方式的精神,即道經所謂"隨方設教"。

在道教的經典教義中,這一思想有著充分的表述,我們可以擇其要義略作探討。

01

由忠孝誠信達至齊同慈愛

盡忠盡孝是我國傳統社會的重要道德準則,是儒家人倫道德的核心內容。誠信則是做人的根本。道教從建立教團伊始,就非常重視這些道德準則並將其吸納到教戒中。張道陵天師向奉道者所諭教戒,最基本的一條就是"誠信不欺詐"。

《太平經》說:"天下之事,孝忠誠信為大。"《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說:"能如要言:臣忠、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內無二心,便可為善,得種民矣。"並強調"事師不可不敬,事親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仁義不可不行。"葛洪在他的《抱樸子內篇》中說:"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虛皇天尊初真十戒文》則強調:仙經萬卷,忠孝為先。由此可知,忠孝、誠信等社會道德基本準則在道教中受到高度重視。從社會倫理的層面上看,道教重視的這些基本準則,與儒家的要求是一致的,主要反映儒家治世亦即世俗社會的道德要求。

但是,由於道教與儒家的根本宗趣不同,其強調的維護社會人倫是入世教化和修行的需要,是為升仙度世奠定基礎,是所謂仙道不離人道,體現的是道教齊同慈愛的上善之心。所謂"齊同慈愛",是要把世俗社會的人倫道德愛心上升到大慈大愛的上善境界,即《度人經》所說的"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忌,言無華綺,口無惡聲,齊同慈愛,異骨成親"。

具體來說就是《感應篇》所指出的:不欺暗室,不履邪徑;憫人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頭頂三尺有神明;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強調的是要誠信為人,寬容待人,無為不爭,淡泊名利。《道德經》中曾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要"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是故《想爾注》嘗指出:仙人道士與俗人異。所異的並不是基本的社會道德準則,而是俗世之人以功名利祿為追求,仙人道士則當以大道的上善之慈之愛為修行要旨,明白名利財貨皆身外之物,人生不能為外物所累,要棄名利之韁索,以道德為務,使生命達到合道的境界,利益於人心、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常通。

02

由濟世利人達至上善若水

《道德經》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幾於道。"至上的善行像水一樣利益萬物而處下不爭,這樣的善行才是道的體現,具有這樣的善行的人才能合道成仙。因此,廣行善舉就成為道教入世濟世以至得道成仙的重要內容。道教教團建立之初,天師道要典《想爾注》就強調,"百行當修,萬善當著"。

《抱樸子內篇》則說:"人慾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當立千二百善"。《赤松子中誡經》進一步指出:"為善者,善氣覆之,福德隨之,重邪去之,神靈衛之,人皆敬之,遠其禍矣"。善行與修道成仙聯繫在一起。由此推而廣之,道教告訴人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善的方法很多,要在守仁不殺,憫濟群生,慈愛廣救,潤及一切。

具體來說,一是要心存善念,要恕己及人,樂人之吉,愍人之苦,不炫己長,不彰人短,不作妄語;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不嫉不妒,戒除一切殺伐淫盜憎恨之心。二是要有行善作為,要救人之窮,濟人之急,施藥治病,救死扶傷,修橋補路,植樹護林。三是要善於幫助人排解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要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抑惡揚善,正己化人。四要憐憫救濟一切眾生,放生度死。

凡物有困難求救於人,皆當幫助它們排除險惡,使之脫離困境。勸告人們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人只要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心起於惡,惡雖未為,兇神已隨之。顯然,道教勸善之說的目的完全是從濟世利人出發,是為了有益於社會人心的安定與和諧。但對於修道者來說,則不只是以世人之善為標準,而是要追求道的上善境界。

03

由重人貴生達至逍遙成仙

《道藏》第一部經典《度人經》即提出: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在道教看來,生命是最可貴的,希望人人都能竟其天年,以至長生久視。道教《五符經》認為"天生萬物,人為最貴"。《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亦說:"夫萬物以人為貴,人以生為寶。"《抱樸子》說:"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妙真經》則說:"德莫大於活。"

道教這一重生貴生的思想,是道教與其它宗教相比最富有特色的地方,體現了對人生的關愛。它不僅影響著人們對人生、生命的態度,也促進了道教對所有生命體價值的認知。道教從齊同慈愛的精神出發,要求人們要"慈心於物",以一顆仁慈之心對待宇宙間所有生命,愛及昆蟲草木鳥獸,不要無辜地傷害任何生命。並在戒律中規定:不得殺害一切物命;不得燒野田山林;不得以足踏六畜;不得籠罩鳥獸等等。《太上洞淵神咒經》說:"道性本來清,救護一切人,普濟於眾生,太上布大慈。"

道教對人生與生命的重視,體現了關愛人生的最大熱情。重人貴生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視人的生命、生活,人的生命、生活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生存的物質條件和生存環境,即物質生活;二是人的精神生活。物質生活與生存環境是要解決人們的生理生命的基本要求;精神生活是調解人的心理與精神追求。在物質生活中,道教教人少私寡慾,淡泊名利,以寶養生命之元真;並教人致力於和平、和諧的生存環境的營造。在精神生活中,道教教人追求與道合一、逍遙無礙的境界。人生雖然會有種種困苦,但只要能以"常道"為大旨,不以鵬程萬裡、斑鳩數仞為區別,只要心意逍遙,心靈寧靜,精神專一,所有的困苦都是身上的塵埃而已,抖落一下即能去掉,即能神清氣爽。

道教認為:"我命在我,不屬天地"。人人都具有道性,只要通過修持修煉,由生得道,由道得仙,由仙得真,必能達到"生道合一"、"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的境界。但重人貴生的一切修持修煉,都要以入世濟世的"真行"為基礎,都要從處世為人開始提高個人的修養。無論塵路與修行的磨鍊如何,其要旨都是合道永遠,逍遙成仙。

04

由清靜以正達至道德為宗

道教認為修道應有益於國家、有益於社會、有益於生靈、有益於家庭。概括起來說就是要"德臻人間,福臻家國"。在道教諸多的入世濟世教義中,清靜無為的教義應是最重要的。《道德經》中說:清靜以為天下正。此乃太上治世修身之道。治世包括治理國家與社會人心;修身不言而喻就是說個人的身心修煉。清靜能使國家得到休養生息,能使社會人心歸於正定,少些浮華,能使人質樸公正廉明,少些機巧貪念,能使修行者生命得到保養,精神得到升華。

在道教的教義中,清靜與無為、寡慾是互相關聯的。清靜無為是說要順自然而為,不要逆自然而動、傷害天地自然的本性;對人來說則是要保養人質樸清靜的本性;清靜寡慾則是說人當少些欲望,以保養好人的質樸本性。《清靜經》中說:人心好靜而欲牽之,遣其欲而心自靜。只有清靜才能使心神清明,所謂天地自然的本性、人之質樸清靜的本性指的就是道的本性。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道之士,性體圓明,常應常靜,不為後天的七情六慾所傷。人處在一個紛繁雜蕪的社會裡,要保持清靜、無為、寡慾,返回先天虛明體性,以至"常清靜"。

"常清靜"才是道的最高境界,意即"真靜",其境界是"心無其心,形無其形,物無其物……湛然常寂"。這種修身境界,使人身體康健,神智虛明。對治世來說,清靜以寡慾,無欲則正,聖人才能以百姓心為心,安邦以興邦。《南華經》中說: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說:"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清靜作為治世修身的重要教義,根本是以道德為宗。因為道德在道教的信仰裡,既是社會人生的最高境界,又是客觀世界的本體和真理,是道教的最高信仰理體。要在通過清靜以使心正神明,治世而使天下歸於正,如此則道全而德備,道普而德溢,歸宗於道德。

道教這種以入世濟世為基本要求,以仙道為理想追求和指引的學仙修道之路,是其教義思想的基本特質。再如由少私寡慾達至道法自然、由修身養性達至性命雙修、由我命在我達至形神和同等等,都是道教教義思想特質的體現。由此可知,道教作為現實生活中的一種宗教,積極入世以利益社會人群,入世的目的是為了濟世,宗旨則是要追求神仙超越和神仙境界,以得道成仙為最高理想。

二、神仙超越的理想境界

從上述道教主要教義探討中我們可以知道,道教教化與修道所遵循的教義,既要入世以濟世,又要廣行教化以度世,根本目的則是導人超越凡俗而得道成仙。面對入世濟世與成仙證道構成的矛盾,《道德經》中關於可道與常道、《度人經》中關於度己與度人的辯證論述,道家的超然物我的思想智慧和神仙自由逍遙理想,為道教解決這一矛盾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這樣的教義思想指導下,務道之士一方面入世以濟世度人,廣行善舉,關愛社會人群,以己之力利濟他人,奉獻社會,成就社會,積功累德;一方面修煉自我,遁居修仙,煉性煉命,以度己度人。

這樣便使入世與超越這一矛盾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得到了統一。在當今來說,要繼承和發揚道教的這一傳統,著重要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係。

01

仙道與人道

仙道包括得道的神仙和神仙所處的境地,是人類的一種美好嚮往和追求,在那裡環境和諧,精神生命逍遙。人生在歷史過程中是短暫的,譬若過往之旅客,百年光陰,稍縱即逝。

而且在這樣一個短暫的光陰裡,還會有許多苦惱相伴隨。為保藏好先天已有道性,為了身心和樂和精神生命的逍遙,為了生命的永久和升仙得道,道教教世人要重現實人生,重為人之道,同時又教人要學道、修道、行道以合道。既要以先修人道為基礎,又要以修仙道為歸趣。

王常月祖師說:"人道未修,仙道遠矣",也就是說入世濟世行為功德是神仙超越的前提和基礎。正如《道德經》中所說的:"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修人道就是要以社會人倫道德為準則,做大眾之楷模,入世濟世,淡泊名利,少私寡慾,精神超越。也就是說入世濟世是神仙超越的基本要求和前提,要在珍惜人生、克盡人道的基礎上返樸歸真,升仙得道。

02

修仙與社會義務

修道學仙既是個人的追求和嚮往,又是自我生命與情感的真實體驗;既是個人的事情,又離不開人們共同生活的社會。首先,修仙者也是社會成員之一,為父母和社會所生育與培養,當盡社會責任和義務,要入世濟世,回報社會,維護社會的祥和與安定,德臻人間。

當然,盡社會義務並不是說修仙者不要自我的宗教生活和信仰,恰恰相反,要以神仙為楷模,自尊自信,遵循道教教義與規戒,修持誦經,禮敬神明,要以道教的教義和語言指導自己的言行,也就是要堅持自己的宗教行為、宗教修持、宗教制度等。

修仙者進入社會以盡社會義務,關鍵在於務道奉道者以怎樣的生活方式來表現自己。道經所謂"和其光,同其塵",典型地代表了道教對待這一問題的態度,即一方面要從文化和信仰上保持修道者的主體自覺,以道誡自律,期於修仙證聖,且能與世人同處,適而無累,和而常通,所以說是"和其光"。光者,修道者的主體自覺之謂也。

另一方面又須以平和心入世,想人所想,急人所急,積功累德,濟世利人,所以說是"同其塵"。這樣一種態度,奠定了道教回應上述問題的基本思路。道教史上的許多高道,也正是秉持著這種態度入世度世,既堅持自我的宗教信仰,修仙證道,又以超塵之心成就入世的事業,福臻家國。

03

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

人生在世,離不開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但物質生活必須以精神生活為本,以精神生活來豐富物質生活。當今世界,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繁富,且越來越精緻並具人性化,令人難以割捨也無法割捨,導致人更加單純地熱衷於物質的追求和享受。然而,無論物質的條件怎樣好,它都不可能成為生活的全部。也就是說,人除了需要物質來滿足生存外,還需要精神的支柱,因為人是萬物之靈。

道教說人人都有道性,道賦予人的靈性即人的精神是不可能由物質來滿足的,只有通過修道來促進和維護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這也可說是生之道、仙之道的要義所在。人生在世雖然有貧富貴賤之別,也就是說人生物質條件可能不一樣,但精神的慰藉和寄託,精神的逍遙暢愉是一樣的;雖然人享有的物質的東西有多有少,但保持本有的道性即性命之真是一致的。所以對於人生來說,精神與物質是相互依存的,準確地說是精神生活的富有比物質生活條件更重要。對於修道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形神合同,是以身心健康為出發和歸旨,一切物質條件都要有益於身心健康,而過分貪求則使人身心疲役。

所以道教教義勸誡人們少私寡慾,淡泊名利,以免心靈為外物所纏繞,精神受到牽制,以致心身沉迷,持物喪身。對人生來說既要入世以享受生活,促進生活,又要保持心身的安定和清明,要多做濟世的事情,以養形神;要以神仙超越的精神為宗趣,以使精神逍遙自適;重要的是要學會以出世的精神入世。道教作為一種追求形神俱妙的宗教,由此形成的教化學說為協調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了重要且有益的啟示。

04

信仰與理性

信仰與理性在道教來說別有意義。一方面道教強調神仙信仰,重視證仙之術;另一方面在神仙信仰的前提下建構了以"道"為核心的教義思想體系,並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且在生命健康、天文地理、醫藥化學等領域做了一系列科學探索,其在科學、人文精神方面的價值被世人稱道。

但是,這一古老的問題在現代語境下被重新提出,自有其不同於古代的意義。現代文明的進程使社會人群包括宗教信仰者的生存和生活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尤其是理性精神的高度發達,使問題變得更為尖銳。理性精神追求至真,宗教修持追求至善,二者之間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都往往會發生衝突。

站在理性精神的立場上看,宗教的終極理想是難以用科學技術的手段予以證實的,而站在宗教的立場上看,偏執於理性的單方面發展,人類亦將前途堪憂,因為理性只能判斷事實,所以理性並不能對其所有的最終成果負完全責任。這種深刻的衝突反映在關於宗教神聖性與世俗化的討論中,使問題表現得異常複雜。以道教而言,修持是要追求至善,而對道的信仰則是追求至真。歷代道教徒在修道修仙的歷程和探索中曾為中國的思想文化、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這說明大道無為無不為的精神是至真理體。

修仙的信仰之路上有著諸多的證仙修仙之術,屬命功,其中難免有理性主義者難以理解的,但所有的證仙之術並不是獨立於道之外,相反,都應是在道的理體之中,要以性功為基礎,要保持自我心神的清明,也就是說諸多的證仙之術必須以道的教義思想為理論基礎,必須在道教的教義體系之內,否則就不是真正之道。

當今世界,思想文化繁榮,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我們要以道教追求至善至真的精神,廣開視野,不斷豐富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完善自我,弘揚道教。

05

入世與修仙證道相統一

入世與超越的矛盾在當代來說更為突出,需要認真對待和解決。當代道教既要堅持入世以濟世,又要有道教的神聖性和超越品格。一方面是要入世積功累德,一方面是要修仙證道。只有將兩方面有機地統一起來,才能成仙合道。

首先,要把道教的思想文化融入人民的生活中,指導人生,利益社會,使人們能不離現實而有超然精神,不為物累,不為名利所纏繞。道教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活智慧,如尊道貴德的教義宗旨、成仙得道的信仰理想、濟世利人的社會責任感、慈愛和同的處世方式、順應自然的行為原則、崇儉抑奢的生活信條、清靜恬淡的精神境界、抱樸守真的價值取向、性命雙修的養生思想、天人和諧的生態智慧。這些思想對於現代人正確樹立人生觀,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認識人生的價值,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都具有啟迪意義。我們要通過大力弘揚道教文化的思想智慧,讓人民能在其中獲取營養,利益人生。這是當代道教入世濟世、實現道教普世精神的最好途徑和宗旨所在。

其次,修道者必須堅持積功累德以濟世冀仙,要以修持為入世與超越之津要。道教文化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生活智慧,健康我們的人生。然而,為使道教的生活智慧進一步得到貫徹並深入人心,使人生得到升華,使修道者不斷精進,我們必須要堅持道教的修持,保持自我宗教之主體自覺,樹立起新世紀道教之風範。道教的修持包括齋戒、誦經、修煉、行善等等,總而言之是要性命雙修。修性是要提高素養,積功累德,高尚品行;修命是要保養精氣神,健康身體,長生久視,成仙得道。只有通過性命雙修,參道悟道,以超越的精神入世濟世,才能合道永遠。修持的模範就是道教信仰的神仙,因為神仙是修道務道者入世與超越最形象的體現。

入世濟世與神仙超越的圓融結合,也就是將道俗兩種生活圓融地結合起來以修真,這是道教教義和所行教化的根本旨義,也是當代道教傳承與發展的根本所在。道教以其精緻的入世和修持學說貢獻於人類,讓人們在領悟大道智慧和奧義的同時,也健康了自己的生命與生活。其要義在於以修仙證道的精神境界入世濟世,也就是說當以出世的精神來入世。但無論怎樣,一切的行為只是過程,關鍵是要看這個行為過程是否有益於人生,有益於社會人群,有益於家國,有益於精神逍遙和信仰理想境界的實現。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道"的信仰前提下的。

我們遵循社會公德是為了盡人道以務仙道;我們行善利人則是為了趨近於道;我們主張清靜、慈愛、不爭、寡慾、素樸、虛懷等等則都是為了能使人心安定和平,社會祥和,以符合道之體性;我們教人貴生寶精,修鍊形神,性命雙修等等,則是為了能成仙得道,合道永遠。總而言之,都不離道。道教希望人人通過學道、悟道、行道、修道,都能生活得健康逍遙,都能成為度世神仙。

相關焦點

  • 道教所說的「三屍」指的是什麼?修煉成仙為何要「斬三屍」?
    所以說,在道教的修行過程中,各種阻礙人們得道成仙的欲望、貪婪、「酒色財氣,攀援愛念,憂愁思慮」等等,都是因為體內的三屍神在作祟。那麼怎樣才能破除這一阻礙,即俗稱的「斬三屍」呢?只要把三屍神「斬除」,就能證道成真。
  • 得道成仙的五種途徑!
    修仙是一個由平常的人變為超乎異常的仙真的過程。根據道教固有的形神觀,修仙必然對自身的形體與精神同樣地關注,因此道士們長期探尋的成仙之途都是沿著「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的方向。後來在道教中服氣的道術有很大的發展,包括服煉外氣、存思、守一、胎息等等紛紜多姿的功法。不過功法雖多,在道教中這些服氣方法都是作為修仙的主要的或者配合輔助的方法被採用,後來傳到社會上,成為一般老百姓都能鍛鍊的身功法,那是後話了。與服氣相關的另一類方法是導引和按摩,它們也是被當成汲引氣血、吐故納新的鍊氣法門引入仙術的。
  • 當人們愛上修仙,修的是什麼?
    這種氣質我們並不陌生,中國人儒家體系之外的道家世界,儒家講究入世做聖賢君子,道家講究出世做逍遙隱士,充分接納自我的多面性,追求規則之外的不規則,和道家有著複雜關聯的修仙小說便是將這种放飛發揮到了極致。1、養生,分天丹(主要指靜坐養氣)、人丹(房中術一類)、地丹(主要指藥物或膳食,通過吃食天地中有靈氣的食物增強體質、延年益壽);2、餌食,食療的一種,通過補藥,藥酒來增強體質;3、辟穀,據說人體內有三屍蟲,是阻礙成仙的障礙,辟穀時,不吃或只吃特定食物就可以餓死三屍蟲,從而成仙;
  • 儒釋道三家出世、入世的對比!
    儒釋道三家的出世入世有一個有趣的對比。佛家是偏重於出世的,雖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張入世,普救眾生,但出家學道、修道的人,本身還是偏重於出世。而且佛家的學問,從心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道。儒家的學問,又以孔孟之學為其歸趨,則是偏重於入世的,像《大學》《中庸》。
  • 難道真成仙了?近代歷史上的幾位真實存在的修仙者!
    說起修仙小說, 練氣築基 、元嬰化神、合體大乘這些名詞大家都很熟悉。不過有小夥伴就私信我。歷史上到底有沒有修仙者? 這個問題其實要從宗教說起,我們國家古代主要以佛教和道教為主,而世界上主要為天主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為主。不過無論是世界和中國宗教。
  • 道教,究竟該弘揚些什麼?
    接觸道教認識道教,每個人有自己的緣法,對道術的好奇、對文化的興趣、家庭的影響、逃避社會、為了追求健康、為了修仙、為了長生等等;當然,進入道教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遭遇和認識,在這種遭遇和認識中,我們不斷加深對道教的了解。
  • 道教神仙那麼多,他們是如何修煉成仙的?神仙又能分為幾個等級?
    道教從漢代就已經開始了,道教用黃、老思想作為自己的理論根據,而且還承襲了戰國以來傳承下來的神仙方術變化而成。在上千年的歷史中,從道教張道陵創立開始,一直到現在,道教塑造了許多神仙人物,比如說道教的最高神三清、玉皇大帝、輔佐玉帝的四御、五方五老、諸天星鬥等等。那麼道教中的那些神仙又是怎麼修煉的呢?
  • 出世入世,非分水嶺那麼簡單
    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則世緣易墜;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則空趣難持。無相禪師外出雲遊時,因口渴而四處尋找水源。
  • 精讀 | 出世與入世,其實不矛盾
    濟群法師曾經說過:「作為菩薩行者來說,既要有出世的超然,又要積極入世,廣行利益眾生的事業。所謂『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這種境界讓人嚮往。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多數人很難平衡好兩者的關係。有一個佛教故事:一天,無相禪師外出行腳時感到口渴,看到一個青年正在河邊用水車打水,就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
  • 6部女主修仙文《我不成仙》她持劍縱橫,無數仙人在她劍下喪命
    《我不成仙》作者:時鏡——縱你成仙,也逃不出我這一劍。她持劍縱橫,無數仙人在她劍下喪命。於是,好事者多名之曰:仙見愁。仙見愁仙見愁,仙人見了也發愁。傳聞,她有過一個曾殺妻證道的夫君。「仙見愁」是個女人,是這浩浩三千界唯一一個不想成仙的修仙人。簡評:前夫為斬斷塵緣,竟殺妻證道,見愁從墳墓中復活,只為斬盡舊怨,雪盡舊恨。
  • 迷信道教,殺人是為了成仙!頂級國產恐怖片《雙瞳》
    後來兩人去採訪了人類學家才知道這個老外身上道符,其實是幾年前真仙觀道教處出土的文物石板上的字符是一樣的,也被稱之為「閻王的催命符」就在教授說道符來歷的時候第四起兇殺案發生了,一名男子來到了一座大廈的頂樓,裡面就是一個古色古香的道廟名字正是真仙觀!
  • 黑媽媽又稱黑老太太,為何被尊為古代東北道教大護法?
    只有通過實證,才能趨吉避兇,道業方能順勢增長!黑媽媽一直都在護持東北修行人,母德之高莫過載於萬物,玄色之正無不照臨下土。而這,是另外一個說法,慧海更喜歡這個版本,黑媽媽就是慈祥、無私的大地。一般認為,黑媽媽曾在九頂鐵剎山懸石洞中修煉得道。
  • 修仙女強文(一)必入
    《我不成仙》作者:時鏡(強推大長篇,女主牛掰)《仙本純良》作者:正月初四《仙靈圖譜》作者:雲芨《仙訣》作者:蛇發優雅《美女修成訣》作者:落日薔薇——縱你成仙,也逃不出我這一劍。她持劍縱橫,無數仙人在她劍下喪命。於是,好事者多名之曰:仙見愁。
  • 穿成修真第一女配,集位面強者奪權諸天,劍指蒼穹終成仙!修仙文
    穿成修真第一女配,集位面強者奪權諸天,劍指蒼穹終成仙!修仙文大家好,可愛的小編又來咯!小編今天來給你們強推幾本小說,都是小編精心挑選出來的喔,今日最值得推薦的文是穿成修真第一女配,集位面強者奪權諸天,劍指蒼穹終成仙!
  • 修仙路上的最大難關——「斬三屍」
    道教修行路上的重要途徑三屍的說法起源於道教,又叫做三屍蟲或者三屍神。其中又包括上屍三蟲、中屍三蟲、下屍三蟲。三屍與生俱來,對人體有害。道教把斬三屍當作成仙路上的重要門檻,斬卻三屍即證金仙是道家修仙中的固有觀念。三屍對人體有害,會引發各種疾病,在歷史上有兩種說法。
  • 靜坐講黃庭:女冠修真,鍊形成仙
    一、女冠修道之難自古以來道教成仙的女仙不少,而現實中,女子想要修道卻很難,很多道教書籍裡面都說女子修道難。而學道的三災八難裡面八難中第二難就是去女為男難,由此可見女子修道之難。縱觀歷史上,能夠學有所成的女冠們大多聰明慧質而又博學多聞,不下於男子,其氣概也遠勝很多男子,所以才能堅定志向,最後修道成仙。從紫虛元君魏夫人傳下黃庭經到後來全真教清靜派孫不二祖師留下女功丹訣,古往今來著名的女冠,無一不是如此。
  • 道教文化與重陽節
    鬥姆星君是天上的星宿之一, 星辰之神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 主要有五暇五星歲星木星、鎮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熒惑星火星。此外還有東西南北中「 五鬥星君」 , 以及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眾星君、太微垣眾星君、天市垣眾星君等。其中, 最受崇奉的是「 鬥姆」 在道教眾神中, 鬥姆星君以善治惡疾, 能驅邪魔而著稱, 她生於九月九日重陽, 其要表達的意境與桓景九月九日驅除瘟魔是一致的。
  • 道教:道教的戒律源流,皆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
    欲修善累功,便心勤尋諸戒」。這就是說,能否遵守戒律,關係到修道之士能否得道成仙的大問題。如果違背了戒律,就不能得道成仙。可見戒律不僅在於規範教徒的思想言行,而且起著渡海舟楫的重要作用。早在道教初創時期,道教內部就存在著一些組織紀律,名曰「科律」。
  • 異能修仙小說,女主修仙煉級,徵服人界+靈界+修仙界,成仙成神
    異能修仙小說,女主修仙煉級,徵服人界+靈界+修仙界,成仙成神有很多小說都是精彩的呢。小編認為小說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夠給我們快樂的,感謝書友們的閱讀哦!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推薦異能修仙小說,其中力推《女子修仙傳》,小說講述看現代女子如何從平凡變美麗,變強大,抓鬼滅魔,修仙煉級,徵服人界靈界修仙界,在花樣美男間行走,成仙成神。更多精彩內容請書友們點擊下方閱讀!第一部:《炮灰女修仙記》精彩內容導讀:母親說這女人就是勾引男人的狐狸精,果然沒錯!